('<!--<center>AD4</center>-->\n\t\t\t\t 嗤笑,便是一旁静立的柳言嘴角也不禁撇了撇。<br/><br/> “你!”宁暮霄如此好脾气,也差点没为他这句话气岔了。<br/><br/> 袁景对他挥了挥手:“你若还不走,可就走不了了。”<br/><br/> 宁暮霄睁大了眼:“你什么意思?”<br/><br/> 如此心思澄澈之人,实在少见,袁景深觉大有意思:“我不知你用了何种手段制住了我屋外侍卫,可我这里的侍卫常有轮换,你若是再迟上片刻,可就……”<br/><br/> 也不用等他说完,宁暮霄已明白他意,转身不过眨眼之间已不见踪影。<br/><br/> “这人跑得倒快。”袁景拔出没入石砖的长刀,口气中不知是赞意还是讽意更重。<br/><br/> 柳言出去看了一下侍卫,重新布置了防护方才回来。<br/><br/> “怎样?”袁景又在察看沙盘。<br/><br/> 柳言皱着眉头为他披上方才掉落的狐裘:“没什么损伤。”<br/><br/> 袁景对此并不意外:“看宁暮霄那人便知道必是个正人君子,最不屑做的便是枉杀无辜的事情,可惜我却不在这个范围里。”<br/><br/> “王爷,可要命人去抓他回来?”柳言问道。<br/><br/> 袁景瞪了他一眼:“我既然放了他走,本就没有想过再把他抓回来。”<br/><br/> “宁暮霄是晏太华身边重要人物,若是能抓住他……”柳言不解。<br/><br/> 袁景把身子往狐裘里缩了缩:“我不仅不抓他,我还要夸他忠勇,让晏太华也知道我十分欣赏他。”<br/><br/> 柳言在他身边许多年,对他脾 xi_ng 也有几分了解,听他这么说,便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也不再多言,只听他解释。<br/><br/> “你看,”袁景指着沙盘,“我和晏太华所隔的不过是一条倞河,他在西面,我在东面。无论是谁想要攻打对方,就必须度过倞河。可军士行兵渡河,必会劳军,对于渡河一方而言十分不利。所以,如非必要,我和他都不会选择这条路。我军善攻,他军号称仁义之师,自然不能主动前来攻打。可若是等晏太华情势稳定,其境内百废俱兴,那时若想攻打他可就是为时已晚了。所以,这一战我必须打,而且是先打,越快越好。”<br/><br/> “王爷意思,柳言明白,那宁暮霄……”<br/><br/> 袁景深深看了他一眼:“如宁暮霄这样的人,晏太华身边还有很多,这种人若是用得得当,十分可怕,可惜不能为我所用。晏太华无论再有仁名,他现在的身份已有不同,他所思所想自然与常人不同。宁暮霄刺杀我一事,他应该是知道的。可他既然并未阻止,可见他也想借此除了我,便是失败了,死的也只是宁暮霄一人,与他并无关系。这种损人利己之事,做起来毫不吃力。可有一点他料错了,宁暮霄未能杀我,我也并未对宁暮霄动手,甚至想要把他平平安安地放回晏太华身边。”<br/><br/> 柳言恍然大悟:“那么晏太华便会开始疑虑,为何王爷会将宁暮霄放回去。”<br/><br/> 袁景点头:“一旦他有疑虑,那么如宁暮霄这样心思纯净的人必能察觉。他并非普通江湖人,晏太华身边有些人还是通过他引见的。他日他发现原来晏太华也并非什么真正仁主,他失望之下必会做出些什么,晏太华身边的人员也必会因此有所变动。”<br/><br/> 他望入柳言的眼眸深处:“而这,就是我们的动兵之时。”<br/><br/> 杀机不过起于一言。<br/><br/> ☆、第四章兵乱如云<br/><br/> 建兴十二年夏,时逢国诞,辰星、太白、岁星、镇星凌空,荧惑入轸。<br/><br/> 是日,玄虚子夜观天象至天明,人有疑而问之者,叹曰:此战起之兆,兵从天下,百姓苦矣。<br/><br/> 言罢涕泪满裳,其声有凄凄然,闻者悲甚。<br/><br/> ——《大周史·玄虚子列传第四十七》<br/><br/> 建兴十二年,宁暮霄触怒晏太华,斩令决下,宁不服,持剑与十数相识愤而奔之。晏大怒,亲身领兵追击,终不果。<br/><br/> 此消息一出,天下哗然。<br/><br/> 袁景对此变故早在四个月前<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就有预料,之所以三军不发,只不过是静待此良机。<br/><br/> 柳言面露喜色,单膝跪地,背脊笔直,英姿勃发,恭声道:“果然不出王爷所料!”<br/><br/> 袁景对他这番模样摇头一笑,自他手中接过密信,低头细细观看之后,拊掌笑道:“他晏太华的伪朝果然还是存世太短。古今之战,以间为首,先知为要。百年王朝,我大周探子难以数计,而他伪朝有又什么?”<br/><br/> 彼时虽则天下打乱,但他大周探子本就伏身各处,乱世也未对其造成什么影响。其后他收复各州,聚拢手下探子,以消息灵通而论,晏太华那根本未能得到几年的监察司,根本无法与之相较。便是谓之天壤之别,也不过如是。<br/><br/> 柳言跟随他多年,虽非战将,此种行军要事,也有了解,听他此言,既附同道:“王爷所言甚是。”<br/><br/> 眼见烛焰逐渐将密信吞食殆尽,袁景打开桌上锦盒,取出其内印信,高举托起,另一手抽出旁边长刀,一霎那间,血气盈室,扬声道:“传我之令,三军整发,即日西上,讨伐伪朝。”<br/><br/> 晏太华并非笨人。自宁暮霄回朝之后,大周景王对其青眼有加的传言,也随之而来。他虽然对于宁暮霄的为人,自认有几分了解,但身为主公,对下不敢稍有差池。若宁暮霄果为袁景说服,其间害处,难以预计。以宁暮霄在他身边的地位,江山倾覆,也不过是在指掌间。<br/><br/> 其中袁景到底做了什么,晏太华心知肚明,只是对于宁暮霄的忠心,他实在不敢赌上一把。以一人之心做江山之赌,他还没有如此大气。<br/><br/> 若想天下尽归于手,就容不得他有半点疏忽,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故此,他寻了个缘由,将宁暮霄问罪处斩,却忘了他身边还有许多江湖朋友。所谓江湖义气,无国无家,实乃国之大敌,不可不察。<br/><br/> 更为重要的是,当年他起兵幸得琅青苏家支持,只是苏家家主与宁暮霄关系甚好,经此一事,虽未做出什么绝情事情,却也留书自回了琅青。<br/><br/> 不过几日功夫,他身边武将少了一半,更是少了一个机要谋士,情形惨淡。<br/><br/> 当日宁暮霄刺杀袁景一事,他也知道,却不料最后以此收场,此时想来,悔不当初。只是袁景一语,几折了他半边羽翼,却也是事实。此种狠毒心思,他怎能不恨。<br/><br/> 宁暮霄奔逃一事,他看之甚重,有一则有二,怎能姑息?亲身而追,虽只是聊表作态,却也有借此一抒心中郁抑之意。最后虽然仍未将之擒拿,也算是以此敬告众属。<br/><br/> 只是朝堂动荡,诸位空席,正待人才来归,却得到前线消息,袁景引军来征。<br/><br/> 这消息来得并不算太晚,毕竟出兵乃大事,驰车千计,带甲万人,粮草不绝。兴师动众,莫过于此。<br/><br/> 晏太华来犯,他也有过料想。只是两朝之间有倞河天堑难渡,必耗费大力。他本待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不想袁景借此时机,举兵来犯。<br/><br/> 倞河横穿整个大周旧国,中逢绥、贯两州,如今大周江山两分,倞河以东是袁景的大周,以西则是晏太华的大雍伪朝。伪朝之说,自然也只有袁景境内的大周子民如此说法。<br/><br/> 如今的大周都城肃京,位于甫州腹心,甫州与绥州毗邻,若是 y_u 引兵西上,有一法便是穿过甫、绥两州,渡过倞河。<br/><br/> 倞河重地,虽然晏太华并未想到袁景会如此快动手,但也布下了重兵。袁景麾下兵力虽精却寡,比之晏太华<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