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回想当时的场景,她是逛到一家首饰店门口,本想着顺便去修一下那颗珍珠耳钉的耳扣,却看到宋喆也在里面。<br />
“那天在医院,那位先生不是把耳钉还给你吗?我看到好像有些坏了,就想去买一副送给你。选了耳环后,那个店员又推荐我再买一条手链,说是配套才好看。我也不懂这些,就碰到旁边一个也来买东西的女孩子,就请她帮忙试戴一下。结果手链的卡扣有点问题,她一个人取不下来,那个店员又去忙别的了,我就帮了个忙。”宋喆一口气说完,生怕她不信似的,还掏出手机翻到了拍的照片。<br />
盒子里装着两粒圆圆的耳钉,还有一条钻石手链,闪闪的,搭配着起来,精致又好看。<br />
“等回家后,我才发现被你拉黑了,东西也没送出去。”宋喆说。<br />
校园里行人匆匆,自行车、滑板、奔跑的人,“嗖”地与他们擦肩而过,不远处的小广场有人在拉大提琴,没有人驻足,只有一片黄叶飘落地上。<br />
太迟了,于乔想。<br />
人们都说缘分天注定。只能说是他们两人之间,少了点缘分。<br />
宋喆凝望着她,就像初见时,与她对坐时那样,眼神澄澈,语气认真,一字一句地问道:“那现在呢?我还能重新追求你吗?”<br />
于乔垂下眼睫,看着地上的那片枯叶,一个人踩上去,“咔嚓”两声清脆,叶子四分五裂。<br />
她后退半步,抬头认真地回答:“对不起,我有男朋友了。”<br />
大提琴声音依然悠扬,两人四目相对,谁也没有再说话。<br />
第17章 民生 不过是艳遇一场<br />
“姐,走啊,你俩愣着干嘛?”前方传来小表妹的声音。<br />
她还只有十八岁,刚进大学,脸上满是胶原蛋白,神情中全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当然,她的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br />
于乔回答:“就来。”<br />
说着,抛开宋喆,自然走上前去。<br />
表妹挽着她的胳膊,亲昵地靠着,笑眯眯道:“你和宋老师在聊什么呢,悄咪咪的,都不让我们知道。”<br />
“没什么。”于乔说,看着旁边的宋律明面有疲态,又嘱咐道,“你不要走这么快,宋老先生年纪大了,哪有那么多精力。”<br />
宋律明单手拄着拐杖,说:“不要紧,好久没和年轻人交谈过,我和这位小友算是忘年交。”<br />
“是呀,我们刚刚聊得很好的,宋老师还跟我讲以前下南洋的故事。”表妹得意地望着于乔,眼里有光。<br />
“什么下南洋?”<br />
“我不是想学涉外法律吗,英语又不行,就向宋老师请教怎么练口语。宋老师说要多和外国人交流,我就想出国去见识见识,宋老师就给我讲了他以前去南洋的故事。”<br />
“结果出了国,碰到的全是说中国话的!好像出了个假国。”表妹嘻嘻笑道。<br />
宋律明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白发梳得整整齐齐,表情温和慈祥,好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女。<br />
于乔暗自打量他,问道:“宋先生是海归?”<br />
宋律明眯了眯眼,回忆道:“我小时候家里是开轮船公司的,那时候年轻爱玩,也跟着跑过一阵。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很多地方。跑来跑去,看得多了,还是祖国最好。”<br />
于乔恭维道:“难怪您现在律所开得这么好,原来祖上也是做大生意的。”<br />
宋律明摆摆手:“后来就不行了,公私合营后出了变故,到我成年时已经是家道中落,到小喆这一辈就更要靠他们自己了。”<br />
“不过以前做得很大,几乎囊括了东南亚这边的运输线路,民生轮船不知道你听说过没。”<br />
后续又说了什么,于乔没有再听清,只是“民生”这两个字,让她倍感震惊,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浮上心头。<br />
直到那天,她和池晏舟打电话,得知吴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淋巴了。<br />
于乔通过宋喆,辗转联系到宋律明,证实了她的想法。<br />
等宋律明回到北京,吴姨已经进了icu。透过病房的小小窗户,她浑身插满管子躺着,双目紧闭。<br />
病房外,走廊很长、很深,脚步踏上去,都会听到厚重而空旷的回音。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满脸悲怆。<br />
“你说她一辈子都没嫁人,就是为了等我?”宋律明颤颤巍巍地指着窗户里的人。<br />
于乔说:“是。”<br />
他很感动,一时间老泪纵横。<br />
“我不知道她竟然也在北京,早知道……早知道我……”<br />
“早知道又怎么?宋律师想找个人还会找不到吗?”池晏舟冷笑,眼底的讽刺之意毫不遮掩。<br />
他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一身黑西装衬得气质更冷冽,脸色很难看。旁边的于乔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担心他把场面搞得太难堪,手却被他握住。<br />
“人家可没用化名。”池晏舟说。<br />
宋律明叹了一口气:“造物弄人啊!”<br />
池晏舟一声轻嗤。<br />
他装作没听见,继续深情地望着病房。<br />
“我记得那时候她好年轻,两条大辫子又黑又亮,岁月不饶人,她也这么老了。”他的眼光仔仔细细地描摹着吴姨,放佛错过的那几十年都是老天的过错。<br />
他的手掌贴着玻璃,就像贴在吴姨的脸上一样,一点点地想要将她的皱纹抚平。<br />
他想要说很多很多,就像那年在甲板上,他们两人并肩站在,他高谈阔论,说着各种奇闻,逗得她眉开眼笑。他应当把这些年来的奇闻异事都说给她听。<br />
但他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从何说起。<br />
“对了,她叫什么来着?”宋律明手扶着门,回过头问道。<br />
空气里都安静,冷色的灯光静静的,空荡的走廊静静的,周围的呼吸都静静的。世界像按下一个暂停键,只将一张苍老的脸慢慢放大,放大,大到可以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看清他瞳孔里的无耻、冷漠、虚伪、道貌岸然。<br />
吴姨一生的刻骨铭心,对他而言,不过是艳遇一场。<br />
所以他从一开始便用了假名字,所以他口中那个妹妹,也不过是等在家中的新婚妻子罢了。所以,他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br />
于乔感到手突然被捏紧,尔后听见身边的呼吸声明显加重。<br />
“滚出去。”<br />
池晏舟站起来,连带着于乔也被一把拽起来。她仰头,视线被他生硬的侧脸占据。只见他的眼眸森然,嗓音中压抑着明显的怒气。<br />
“年轻人火气不要这么大。”宋律明与他对峙着,拐杖在地上重重地杵了一下。<br />
于乔想去劝,还未开口,便看见医生急匆匆地跑进了病房。<br />
那一夜,走廊惨白的灯光如白昼一般明亮,但吴姨却无法再看见明日的太阳了,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br />
于乔一直陪在池晏舟身旁,看着吴姨火化、下葬,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变成一块冷冷的墓碑,伫立在北京的郊外。<br />
看着墓碑上“吴阿满”三个字,于乔眼睛一酸,突然想起那次池晏舟带来的热乎乎的糕点,她还忘记了亲口夸一声好吃。<br />
她想说点什么,可是发现什么都说不出来,嗓子里想堵了一块发烫的海绵。便只能去拉身边池晏舟的手,然后握紧。<br />
秋雨连绵,天气转冷,陵园后的山,迷蒙一片。<br />
吴姨将池晏舟从小看到大,她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一直就把池晏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两人相处的时间,比池晏舟与母亲冯老师的相处时间还要多。<br />
前几年,他奶奶也随着爷爷走了,如今吴姨也走了,老宅里空空荡荡,再也没人做甜得发腻的点心,劝他带在路上吃了。<br />
料理完吴姨的后事,他便不想再回去。<br />
那天是带于乔来收拾东西的,她也要赶着回山城去。临走前,绕过长廊,无意间瞥见走廊尽头那只鸟笼。他走过去,想将鸟儿一起带走。那只八哥是他买来的,当时吴姨已经病了,为了让她打发时间,就骗她说是捡来的,叫她教八哥说话,好歹有个事儿做,不用时时刻刻忧心自己的病。<br />
也不知那只蠢鸟学会了吗。<br />
可他走近一看,金丝笼子里,悄无声息地躺着一具鸟的尸体。<br />
头卡在笼子的缝隙中,保持着临死前挣扎的惨状,羽毛已脱落大半。<br />
原来吴姨进医院后,已经没有人去喂食了。<br />
池晏舟突然觉得疲惫不堪,静默半晌,才转过身去,只见走廊前面,于乔正在等他。她站在光里,窈窕通明,楚楚夺目。她穿白色长款连衣裙,布料上有镶了金线的蝴蝶暗花,阳光下蝴蝶像要活过来一样。<br />
于乔向他走进几步,伸出手来,语气温柔:“走吧,我收拾完了,带你去散散心。”<br />
他就静静地站着,看着她一步步走来,似乎闻到了严冬里梅花的清香,想起了那个遥远的下午,小院里有爷爷、奶奶、吴姨,还有几岁的他,那天也是这样的天气。爷爷在练字,奶奶教他背诗,吴姨给他的鸟儿喂食。那天他背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p>
“那天在医院,那位先生不是把耳钉还给你吗?我看到好像有些坏了,就想去买一副送给你。选了耳环后,那个店员又推荐我再买一条手链,说是配套才好看。我也不懂这些,就碰到旁边一个也来买东西的女孩子,就请她帮忙试戴一下。结果手链的卡扣有点问题,她一个人取不下来,那个店员又去忙别的了,我就帮了个忙。”宋喆一口气说完,生怕她不信似的,还掏出手机翻到了拍的照片。<br />
盒子里装着两粒圆圆的耳钉,还有一条钻石手链,闪闪的,搭配着起来,精致又好看。<br />
“等回家后,我才发现被你拉黑了,东西也没送出去。”宋喆说。<br />
校园里行人匆匆,自行车、滑板、奔跑的人,“嗖”地与他们擦肩而过,不远处的小广场有人在拉大提琴,没有人驻足,只有一片黄叶飘落地上。<br />
太迟了,于乔想。<br />
人们都说缘分天注定。只能说是他们两人之间,少了点缘分。<br />
宋喆凝望着她,就像初见时,与她对坐时那样,眼神澄澈,语气认真,一字一句地问道:“那现在呢?我还能重新追求你吗?”<br />
于乔垂下眼睫,看着地上的那片枯叶,一个人踩上去,“咔嚓”两声清脆,叶子四分五裂。<br />
她后退半步,抬头认真地回答:“对不起,我有男朋友了。”<br />
大提琴声音依然悠扬,两人四目相对,谁也没有再说话。<br />
第17章 民生 不过是艳遇一场<br />
“姐,走啊,你俩愣着干嘛?”前方传来小表妹的声音。<br />
她还只有十八岁,刚进大学,脸上满是胶原蛋白,神情中全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当然,她的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br />
于乔回答:“就来。”<br />
说着,抛开宋喆,自然走上前去。<br />
表妹挽着她的胳膊,亲昵地靠着,笑眯眯道:“你和宋老师在聊什么呢,悄咪咪的,都不让我们知道。”<br />
“没什么。”于乔说,看着旁边的宋律明面有疲态,又嘱咐道,“你不要走这么快,宋老先生年纪大了,哪有那么多精力。”<br />
宋律明单手拄着拐杖,说:“不要紧,好久没和年轻人交谈过,我和这位小友算是忘年交。”<br />
“是呀,我们刚刚聊得很好的,宋老师还跟我讲以前下南洋的故事。”表妹得意地望着于乔,眼里有光。<br />
“什么下南洋?”<br />
“我不是想学涉外法律吗,英语又不行,就向宋老师请教怎么练口语。宋老师说要多和外国人交流,我就想出国去见识见识,宋老师就给我讲了他以前去南洋的故事。”<br />
“结果出了国,碰到的全是说中国话的!好像出了个假国。”表妹嘻嘻笑道。<br />
宋律明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白发梳得整整齐齐,表情温和慈祥,好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女。<br />
于乔暗自打量他,问道:“宋先生是海归?”<br />
宋律明眯了眯眼,回忆道:“我小时候家里是开轮船公司的,那时候年轻爱玩,也跟着跑过一阵。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很多地方。跑来跑去,看得多了,还是祖国最好。”<br />
于乔恭维道:“难怪您现在律所开得这么好,原来祖上也是做大生意的。”<br />
宋律明摆摆手:“后来就不行了,公私合营后出了变故,到我成年时已经是家道中落,到小喆这一辈就更要靠他们自己了。”<br />
“不过以前做得很大,几乎囊括了东南亚这边的运输线路,民生轮船不知道你听说过没。”<br />
后续又说了什么,于乔没有再听清,只是“民生”这两个字,让她倍感震惊,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浮上心头。<br />
直到那天,她和池晏舟打电话,得知吴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淋巴了。<br />
于乔通过宋喆,辗转联系到宋律明,证实了她的想法。<br />
等宋律明回到北京,吴姨已经进了icu。透过病房的小小窗户,她浑身插满管子躺着,双目紧闭。<br />
病房外,走廊很长、很深,脚步踏上去,都会听到厚重而空旷的回音。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满脸悲怆。<br />
“你说她一辈子都没嫁人,就是为了等我?”宋律明颤颤巍巍地指着窗户里的人。<br />
于乔说:“是。”<br />
他很感动,一时间老泪纵横。<br />
“我不知道她竟然也在北京,早知道……早知道我……”<br />
“早知道又怎么?宋律师想找个人还会找不到吗?”池晏舟冷笑,眼底的讽刺之意毫不遮掩。<br />
他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一身黑西装衬得气质更冷冽,脸色很难看。旁边的于乔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担心他把场面搞得太难堪,手却被他握住。<br />
“人家可没用化名。”池晏舟说。<br />
宋律明叹了一口气:“造物弄人啊!”<br />
池晏舟一声轻嗤。<br />
他装作没听见,继续深情地望着病房。<br />
“我记得那时候她好年轻,两条大辫子又黑又亮,岁月不饶人,她也这么老了。”他的眼光仔仔细细地描摹着吴姨,放佛错过的那几十年都是老天的过错。<br />
他的手掌贴着玻璃,就像贴在吴姨的脸上一样,一点点地想要将她的皱纹抚平。<br />
他想要说很多很多,就像那年在甲板上,他们两人并肩站在,他高谈阔论,说着各种奇闻,逗得她眉开眼笑。他应当把这些年来的奇闻异事都说给她听。<br />
但他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从何说起。<br />
“对了,她叫什么来着?”宋律明手扶着门,回过头问道。<br />
空气里都安静,冷色的灯光静静的,空荡的走廊静静的,周围的呼吸都静静的。世界像按下一个暂停键,只将一张苍老的脸慢慢放大,放大,大到可以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看清他瞳孔里的无耻、冷漠、虚伪、道貌岸然。<br />
吴姨一生的刻骨铭心,对他而言,不过是艳遇一场。<br />
所以他从一开始便用了假名字,所以他口中那个妹妹,也不过是等在家中的新婚妻子罢了。所以,他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br />
于乔感到手突然被捏紧,尔后听见身边的呼吸声明显加重。<br />
“滚出去。”<br />
池晏舟站起来,连带着于乔也被一把拽起来。她仰头,视线被他生硬的侧脸占据。只见他的眼眸森然,嗓音中压抑着明显的怒气。<br />
“年轻人火气不要这么大。”宋律明与他对峙着,拐杖在地上重重地杵了一下。<br />
于乔想去劝,还未开口,便看见医生急匆匆地跑进了病房。<br />
那一夜,走廊惨白的灯光如白昼一般明亮,但吴姨却无法再看见明日的太阳了,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br />
于乔一直陪在池晏舟身旁,看着吴姨火化、下葬,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变成一块冷冷的墓碑,伫立在北京的郊外。<br />
看着墓碑上“吴阿满”三个字,于乔眼睛一酸,突然想起那次池晏舟带来的热乎乎的糕点,她还忘记了亲口夸一声好吃。<br />
她想说点什么,可是发现什么都说不出来,嗓子里想堵了一块发烫的海绵。便只能去拉身边池晏舟的手,然后握紧。<br />
秋雨连绵,天气转冷,陵园后的山,迷蒙一片。<br />
吴姨将池晏舟从小看到大,她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一直就把池晏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两人相处的时间,比池晏舟与母亲冯老师的相处时间还要多。<br />
前几年,他奶奶也随着爷爷走了,如今吴姨也走了,老宅里空空荡荡,再也没人做甜得发腻的点心,劝他带在路上吃了。<br />
料理完吴姨的后事,他便不想再回去。<br />
那天是带于乔来收拾东西的,她也要赶着回山城去。临走前,绕过长廊,无意间瞥见走廊尽头那只鸟笼。他走过去,想将鸟儿一起带走。那只八哥是他买来的,当时吴姨已经病了,为了让她打发时间,就骗她说是捡来的,叫她教八哥说话,好歹有个事儿做,不用时时刻刻忧心自己的病。<br />
也不知那只蠢鸟学会了吗。<br />
可他走近一看,金丝笼子里,悄无声息地躺着一具鸟的尸体。<br />
头卡在笼子的缝隙中,保持着临死前挣扎的惨状,羽毛已脱落大半。<br />
原来吴姨进医院后,已经没有人去喂食了。<br />
池晏舟突然觉得疲惫不堪,静默半晌,才转过身去,只见走廊前面,于乔正在等他。她站在光里,窈窕通明,楚楚夺目。她穿白色长款连衣裙,布料上有镶了金线的蝴蝶暗花,阳光下蝴蝶像要活过来一样。<br />
于乔向他走进几步,伸出手来,语气温柔:“走吧,我收拾完了,带你去散散心。”<br />
他就静静地站着,看着她一步步走来,似乎闻到了严冬里梅花的清香,想起了那个遥远的下午,小院里有爷爷、奶奶、吴姨,还有几岁的他,那天也是这样的天气。爷爷在练字,奶奶教他背诗,吴姨给他的鸟儿喂食。那天他背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