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对战,这些怕事的诸侯小国只怕会停止交易,这般后果不堪设想,朝庭不作为,南境只能靠自个了!”<br/><br/> 薛琴见她面色平静,倒是隐隐有几分好奇:“晴儿,似乎有办法?”<br/><br/> “南境产粮少,一是因为土地太贫瘠,可供种植的土地甚少,二是夫儒势弱,缺少壮劳的女丁……若是解决了这二个问题,就无须向朝庭要粮,或向诸侯小国买粮了!”<br/><br/> “大量的开荒,挖水渠、蓄水坝、蓄粪池,水车引水,以粪肥田,不怕不产粮食……肥田、开荒之法我有,只是这等工程庞大,缺少大量的壮劳女丁……不若令士兵下乡开荒种粮,为了不耽误她们的日常操练,我的建议是将她们集训的班次错开,轮流巡防的时间更改……”<br/><br/> “种粮忙活不过十天半月,收粮运粮亦是如此……其它时间,只让乡民施肥养护,士兵们照常操练,这般算下来,一年只耽误她们一两月时间而已!”<br/><br/> 薛琴眼睛亮了又亮,她略微一顿,叹道:<br/><br/> “大梁的兵制是募兵制,平时没事操练兵卒,战事一起直接上战场。以兵务农,以农养兵,确是好法!”<br/><br/> “不过,此策,还得上书给朝中那位女皇……”<br/><br/> 十二撇撇嘴角,声音很是不爽:“等着朝庭的下令,只怕咱们都饿死了!”<br/><br/> 薛琴瞅她一眼,直言相告:“姬氏的太.祖女帝,所定兵法,轻易不可违!”<br/><br/> 梅望晴沉吟半晌,倒能理解,朝政与驻军,皇帝与外将之间,充满着暗隙与揣测,她接道:<br/><br/> “近日,正是秋粮抢收之际,也是挖渠蓄水最佳时机,此刻兵卒暂时不能用,就先用我府中的甲兵与侍卫,再招募此地的壮劳,下乡作业……”<br/><br/> 薛琴欣慰一笑,她感叹道:“如此,就交给晴儿了!”<br/><br/> ……<br/><br/> 这一日,梅望晴来到了她的封地,乐阳郡,长乐村。<br/><br/> 她身后跟着梅府的长史、主簿、侍卫统领,再之后是一列长长甲兵。她的面前是本地的村长、还有几个德高望重的族老,不远处的田地间,则是那些看热闹的乡民们。<br/><br/> 脚下是弯曲窄小的田埂,两旁是方正的水田,水田里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穗。<br/><br/> 梅望晴转眸,细声问了问;一年几收,投入多少精力,产粮多少,一户有多少田地,税收多少……<br/><br/> 村长一并都答了:<br/><br/> “一年两熟,这稻种7文钱一斤,大米卖价1石1贯钱,百斤稻子能出大米70斤,米糠30斤,亩产300-400斤,一户人家田地加起来有5—7亩左右,每户每年缴纳200斤大米。”<br/><br/> 梅望晴心里算了算,她估摸亩产350斤,按每户6亩算,一年可收2100斤稻子,大米可收1470斤,扣掉税收200斤,还余1270斤,一人一年大约可吃掉300斤大米,若是这户人家有5口人,也就要吃掉1500斤粮,这区区1270斤都不够吃……这还是普通的估算,若是遇上天灾,虫害,只会更惨……农民看天吃饭,确实不易!<br/><br/> 再算下价值,梅望晴倒是一阵诧异,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10元一斤。<br/><br/> 九芳不可置信道:“京里的米价也不过6文钱一斤,定州那里更是便宜到4文钱一斤。”<br/><br/> 此地粮产少,又不太平,以至米价高昂!在现代低产量的水田,亩产也有700、800斤,高产量的也1000-1300斤,梅望晴倒是知道,她脚下的这片,还是本地较稍肥沃的土地。<br/><br/> 她指着远处一大片的青色山坡:“将此开垦成田地,又何愁粮食不够吃?”<br/><br/> 村长吞吞吐吐道:“郡王,如此陡峭,若犁平成田地,又会坏了风水,山地水泊太少,一到夏天干得严重,浇灌不易……”<br/><br/> “风水?填肚子重要还是迷信重要?”<br/><br/> 村长吓得额上冒汗,她声音弱了几分:“开垦成田地,人工花费巨大,怕是不易呐!”<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br/> 有族老道:“郡王,法律条文上规定了,不能随意垦荒屯田!”<br/><br/> “此间为我的封地,我会减免赋税,鼓励你们垦荒屯田,你们大可放心!”梅望晴细细思索了一下,她接着道:<br/><br/> “将山坡挖成梯田,并不算难。人工,也勿需担心,我会派甲兵侍卫等过来帮忙;至于浇灌,可在附近挖水渠、蓄水坝、引进水车运水……”<br/><br/> 旁边那几个族老闻言,面上一喜,其中有人急问道:“郡王,这梯田是?”<br/><br/> 梅望晴解释道:<br/><br/> “沿着这山坡角度上下开垦,像楼梯一样,一阶阶一层层,这梯田的宽度大多很窄,长度却很长,大多呈狭长的圆形。为了固水锁肥,这每一阶的田埂适当留厚实一点,当然在这田埂上还能种上一些豆子,蔬菜等,算是节约利用土地了……”<br/><br/> 她略一想,又摇了摇头:“亩产才300-400斤,这田地也太硬实了!需要肥田!”<br/><br/> 村长仔细看了看她脸色,小心的开口:“近些年来,长乐村的人数增长缓慢,这泔水,沟粪类到底有限,平时村民们大多堆些发酵过的草肥,或烧一些秸秆……”<br/><br/> 梅望晴建议道:“多养些鸡、鸭、鹅、牛羊等牲畜,这鸡呀,也不需要喂粮食,这满山的青草、叶子、野果、虫子就够了,鸡吃这些下的蛋可比喂粮食下的蛋有营养的多,你们可以在这里圈出一片地,搭个栅栏草棚,养养鸡,这下的蛋、这鸡的肉可以自个吃,还能拿到街上去卖,可添些收入!这鸡粪收集起来堆肥;至于这鸭、鹅放养在水沟水田水泊里,吃吃鱼虾,这鸭、鹅粪同样可以堆肥,哦,对了!这鸭鹅的羽绒、下的蛋我会派人过来按市价收集,你们可以卖给我,还有这羊毛也是一样!”她想着,发展经济,农业商业是重头,有买才有卖,这羽绒的用处可大着呢!<br/><br/> “另外,这水塘里同样可种些莲藕、养些鱼虾,增加收益!”<br/><br/> 村长、几个族老皆是心悦诚服,感谢溢于言表。<br/><br/> 梅望晴说话算话,将甲兵侍卫们留下开垦良田,她们个个撸起袖子,拿起村民们献上的铁锹、锄头、扁担……弯腰扒起田地来,甲兵侍卫们有的是力气,又纪律严明,速度惊人,那荒山上,那贫瘠的田地,在她们的锄头下,铁锹下,慢慢现出梯田的雏形来……<br/><br/> 梅府的长史与管事,照她的要求运来了水车,水车在乡村是贵重的器件,梅望晴言道,这两架水车算是赠送给长乐村,归本地村民共有,日后请善加珍惜。<br/><br/> 村民们看梅望晴的眼神更加崇敬了,她离开的时候,有村民们拉来刚从地里拔的甘蔗、或是几筐新挖的红薯,梅望晴不收,挨不过村民们多番的感谢、恳求,她点头,每样收了一部份!<br/><br/> 梅望晴骑在马上,她想着要发展农业,带动经济,通常是靠山吃山,物尽其用,因地制宜。<br/><br/> 本地特色是什么?她回眸,只见队伍身后拉着两辆无蓬马车,这还是先前运水车用的马车,一辆马车上是用稻草绳捆着的红红绿绿的甘蔗,梅望晴挑眉,倒是两个品种的甘蔗;另一马车上,是几筐红薯,还有若干青菜……<br/><br/> 她突然眼睛一亮,这甘蔗可制糖,大梁有糖,但她要制的糖,自然是不同的。至于红薯,可以加工成粉条。<br/><br/> 原料都有,可派人来收,这些需要的是作坊,人工。<br/><br/> 梅望晴想,她接下来会很忙很忙。<br/><br/> 第58章<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