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第317章 神剑刺华亭
<p> 第317章 神剑刺华亭<br />
万寿宫大殿内。<br />
皇帝再一次用上了老办法。<br />
几人心中想法却是大同小异。<br />
海瑞拿着大明律说事,再加上如今朝中正在进行的整饬吏治之事。<br />
再说旁的?<br />
那就是不懂事了。<br />
但不说却又不行。<br />
次辅的面子,岂能就这么白白丢掉。<br />
次辅的脸,岂能如此轻松就被打了。<br />
大理寺卿迟凤翔站了出来。<br />
“回禀陛下,都察院监察御史海瑞所言,朝廷施政,监察百官,自当是以大明律法督查惩治文武。”<br />
“只是海瑞这一次上疏之事,乃为弹劾其自己,又当否应当以朝廷律法加之?”<br />
迟凤翔目光幽幽,瞥向了海瑞。<br />
这个时候就不要说东说西了,既然你海瑞说自己在徽州府的时候有过错,你自己也说了朝廷应当不讲人情世故,而先律法刑名。<br />
那你就等着受惩治吧。<br />
这一招自然是有用的。<br />
便是嘉靖,也不禁眉头一动。<br />
若真要按照海瑞今日的谏言,那迟凤翔这个大理寺卿所说的话,就是对的。<br />
海瑞是需要受到惩戒的。<br />
因为他做错了事。<br />
而如果是按照海瑞在徽州府干的事情,强抢新安卫兵印,这就是大过错,最少也得是革职查办。<br />
若不是因为是带兵去镇压民变。<br />
那他海瑞就是杀头的罪过。<br />
不过……<br />
嘉靖心中生笑,眼神中透着几分玩味,从徐阶的脸上扫过,而后落在海瑞脸上。<br />
“海瑞。”<br />
海瑞跪在地上,拱手抬头:“微臣在。”<br />
嘉靖收敛神色,轻声道:“大理寺说伱今日谏言是对的,而你在徽州府确实有过错,如此说来你是不是也该受罚?”<br />
海瑞很是干脆。<br />
他甚至于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给自己留。<br />
在众人注视下。<br />
海瑞沉声道:“微臣甘愿领罚!”<br />
老子受罚!<br />
海瑞的声音传入耳中。<br />
严绍庭顿时眉头一挑。<br />
这个倔驴,当真是脾气又臭又硬。<br />
他不由看向了口出甘愿领罚的海瑞,心中对他昨日写完的那道奏疏倍感好奇。<br />
不过转瞬之间。<br />
严绍庭就察觉到了海瑞的真意。<br />
他要做孤臣!<br />
当下大明朝,只有他海瑞是真的要走孤臣。<br />
于是他要上疏弹劾自己,和当初为他在徽州府之事上说话的徐阶划清界限。<br />
然后呢?<br />
当初他海瑞在徽州府呈奏的三十二道奏疏!<br />
他必然要用这件事情来说话。<br />
果然。<br />
如同严绍庭所想。<br />
在听到海瑞甘愿领罚之后。<br />
嘉靖轻笑了一声:“既如此,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br />
海瑞点点头。<br />
“臣还有一事要说!”<br />
果然啊!<br />
严绍庭眼里透着几分亮光,不由再一次斜觎向不远处的徐华亭。<br />
皇帝嗯了一声。<br />
海瑞便开始说道:“臣去岁领旨操办苏松两府增产丝绸一事,会与时任内阁辅臣张居正,共同操办两府事宜。<br />
“彼时,臣行于苏松两府诸县乡野,证得诸事而书奏疏三十二道,尽言苏松两府凡官员、胥吏、士绅、商贾、百姓之事。<br />
“以臣彼时暗查所知,苏松两府官吏沆瀣一气,官绅上下勾结,商贾盘剥压榨,而百姓日益艰难,度日维艰。<br />
“苏松两府岂非仅有田亩隐瞒一事,盖之于佃户、农桑、商贸皆积弊百年之久!<br />
官府不闻,商绅享乐,而百姓形如枯槁,两府之地名为大明,却实为当地士绅之家!”<br />
御座上。<br />
嘉靖面色镇定,但心中亦是生出冷意。<br />
即便是他已经看过海瑞昨日送入宫中的奏疏,此刻再听其言,依旧是心中生愤。<br />
海瑞说的是什么意思?<br />
大明朝的苏州府、松江府,以前姓朱,是皇帝人家的地盘。<br />
但是现在。<br />
苏州府、松江府到底是谁的,却是个存疑的问题了。<br />
不!<br />
这已经不是个存疑的问题了。<br />
因为海瑞已经给出了答案。<br />
当下大明朝的苏松两府,已经成了当地士绅大户的苏松两府!<br />
这番言论一出。<br />
徐阶顿时心中一颤。<br />
虽然暗暗有些预料,海瑞这一次是要冲着自己来的。<br />
可当事情真的发生了,他依旧是有些震惊。<br />
而在这大殿内,出身东南的官员,亦是目光一紧。<br />
海瑞说的虽然只是苏松两府之地的事情。<br />
可苏松两府乃是东南赋税半壁之地。<br />
这两府都能如此,更何况其他地方。<br />
而海瑞却是话锋一转:“彼时,微臣深感国家安能如此,百姓安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陛下圣君之名岂能因贪官污吏、乡野贪婪之辈而受辱。<br />
“遂,臣遍地苏松两府,成三十二道奏疏,启送京中,以都察院监察御史之职,报送圣前。然,微臣时值今日,亦未曾有闻宫中及朝廷言论此事。<br />
微臣想问一问,微臣彼时所奏那三十二道奏疏,现在何处?内阁六部是否知晓?皇上又是否圣阅之?”<br />
嗡的一声。<br />
这座万寿宫大殿内,众人好似听到了一声剑鸣。<br />
严绍庭更是眼前一亮。拔剑了!<br />
海瑞他拔剑了!<br />
海瑞其实并不知道当初自己送入京中的那三十二道奏疏,究竟去了哪里,又有何人插手其中。<br />
但他却知道。<br />
只要自己今天将这个事情挑出来。<br />
那么对方必然会站出来。<br />
这个时候,谁说话,那么就是谁干的。<br />
自己。<br />
也就能清楚,当初到底是谁插手其中了。<br />
上方。<br />
嘉靖更是佯装不知,面露疑惑,好奇的拖长了声音问道:“哦?你当初在苏松两府当差做事,竟然有过奏疏三十二道入京?”<br />
海瑞重重点头:“微臣绝无虚言,亦非故弄玄虚,胡乱编排,意图在朝中搅动是非。皇上可遣人查证,微臣当初乃是在苏州府督粮道署,以都察院监察御史之名,督促苏州差役走官道驿路将奏疏呈送京中,此事沿途官驿按律自当应有记录。”<br />
像海瑞这种身上挂着都察院监察御史身份的官员。<br />
不管他们在哪里。<br />
只要是他们的奏疏,都是可以直接呈送到京中,乃至于是直接送到皇帝面前。<br />
而在地方上,从他们发出的地方开始,沿途官驿和驿兵都会有着详细的记录。<br />
譬如某某日收某某官某某奏疏送往某某处。<br />
这样的记录,是必须要做的。<br />
海瑞当时到底有没有上奏三十二道奏疏这个事情,只要查一查送苏州府开始的官驿就能清楚。<br />
而海瑞更是说道:“此事,时任东阁大学士、内阁辅臣张居正,督办东南增产丝绸事,坐镇苏州府督粮道署衙门,亦有知晓。”<br />
张居正也知道这件事情!<br />
最先对此言有反应的,赫然是人群中沉默着的徐阶。<br />
只见他迅速侧目扫了海瑞一眼,而后才重新低下头。<br />
可是徐阶心中却是生出无限揣测和怀疑。<br />
如果自己那个好学生张居正,当初就知道那三十二道奏疏,那么他必然会知道奏疏里的内容。<br />
而这些奏疏并没有在朝中引起波澜。<br />
聪明如自己这个好学生,定然会明白京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br />
那么……<br />
他这一次回京,喊出变法革新的口号,难道也是因为此事?<br />
不免的。<br />
徐阶心中生出一丝懊悔,当初若是就让那三十二道奏疏入京又如何,反正说到底最后苏松两府还是清丈了田亩。<br />
虽然只是将这些田地纳入朝廷田赋里面,而没有改变这些田地所有权的归属。<br />
大殿内。<br />
再一次的响起了海瑞的声音。<br />
“依律,朝廷都察院监察御史于地方上疏,奏疏直入京中,交由通政使司衙门记录在案,抄录转送内阁辅臣知晓,原本直送宫中圣前御览。”<br />
“微臣想问问,通政使司衙门是否知晓此事,内阁是否知晓此事?”<br />
海瑞的目光缓缓的转动着,对着在场的官员们一一扫视而去。<br />
他的眼神很平静。<br />
却让人只觉得锋芒在背。<br />
往小了说,这是朝廷有司衙门遗失当朝监察御史的奏疏。<br />
往大了说,那就是有人蓄意拦截毁坏当朝监察御史的奏疏!<br />
其实在海瑞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嫌疑人。<br />
朝廷里东南出身的官员不少,但出身苏松两府且目前还位高权重的,只有次辅徐阶,以及不久前被开革了的刑部尚书潘恩。<br />
在他的眼神注视下。<br />
徐阶也终于是站了出来。<br />
“陛下,海御史今日所说的这件事情,内阁并不知晓,也未曾听闻有三十二道奏疏送来京中。”<br />
如今内阁里,老首辅不做事了,这一点大伙都知道,就连皇帝知道了也不过是说句首辅辛劳,国家不能没有首辅。<br />
但事情,如今却是徐阶在做了的。<br />
而他这话,自然是说内阁事先不知情。<br />
顺带着,也有他徐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意思。<br />
嘉靖目光微微眯起,淡淡问道:“如海瑞所言,通政使司呢?”<br />
通政使司说起来好似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衙门。<br />
可是在朝廷体系下,通政使司正印堂官,也就是通政使,却是朝廷九卿之一。<br />
朝廷里若是要讨论六部尚书任免一事,一旦要进行廷议,通政使是有参与以及投票权的。<br />
现任通政使司通政使胡汝霖当即拱手出班。<br />
“回禀皇上,通政使司并未有闻去岁海御史有三十二道奏疏入京。”<br />
胡汝霖。<br />
乃是出身锦州人氏。<br />
当年以翰林院庶吉士,入户科给事中。<br />
嘉靖二十年四月的时候,京中九庙生灾,胡汝霖上疏弹劾救火缓慢之人二十有六,从那时起便依附于京中严府巷。<br />
而他也是去年从甘肃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位置上,升到通政使司通政使位子上的。<br />
而当下。<br />
皇帝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那三十二道奏疏。<br />
接着就是内阁和通政使司都表示,没见过没听过。<br />
海瑞目光一沉。<br />
他当即拱手道:“微臣在徽州府做事,有不法之举,微臣甘愿受罚。”<br />
“但微臣去岁乃是当朝都察院监察御史,所奏三十二道奏疏,却尽数不知所踪。”<br />
“微臣奏请陛下圣明,降旨有司督查此事,严惩一应涉案官吏!”<br />
说完之后。<br />
海瑞便目光扫向了徐阶的背影。<br />
虽然刚刚包括皇帝在内三人都说不知道。<br />
但唯有徐阶,他的话出了纰漏。<br />
身为次辅。<br />
哪怕他当初不知,但现在知晓此事,也该是出言奏明应当查清此事,而不是在说了内阁不知晓后便再无一言。<br />
他心里乱了。<br />
所以他少说了这么一句话。<br />
海瑞的目光,如同是剑刃一样,直直的刺向此刻背对着他的大明内阁次辅徐阶!<br />
…………<br />
月票月票<br />
(本章完)</p>
万寿宫大殿内。<br />
皇帝再一次用上了老办法。<br />
几人心中想法却是大同小异。<br />
海瑞拿着大明律说事,再加上如今朝中正在进行的整饬吏治之事。<br />
再说旁的?<br />
那就是不懂事了。<br />
但不说却又不行。<br />
次辅的面子,岂能就这么白白丢掉。<br />
次辅的脸,岂能如此轻松就被打了。<br />
大理寺卿迟凤翔站了出来。<br />
“回禀陛下,都察院监察御史海瑞所言,朝廷施政,监察百官,自当是以大明律法督查惩治文武。”<br />
“只是海瑞这一次上疏之事,乃为弹劾其自己,又当否应当以朝廷律法加之?”<br />
迟凤翔目光幽幽,瞥向了海瑞。<br />
这个时候就不要说东说西了,既然你海瑞说自己在徽州府的时候有过错,你自己也说了朝廷应当不讲人情世故,而先律法刑名。<br />
那你就等着受惩治吧。<br />
这一招自然是有用的。<br />
便是嘉靖,也不禁眉头一动。<br />
若真要按照海瑞今日的谏言,那迟凤翔这个大理寺卿所说的话,就是对的。<br />
海瑞是需要受到惩戒的。<br />
因为他做错了事。<br />
而如果是按照海瑞在徽州府干的事情,强抢新安卫兵印,这就是大过错,最少也得是革职查办。<br />
若不是因为是带兵去镇压民变。<br />
那他海瑞就是杀头的罪过。<br />
不过……<br />
嘉靖心中生笑,眼神中透着几分玩味,从徐阶的脸上扫过,而后落在海瑞脸上。<br />
“海瑞。”<br />
海瑞跪在地上,拱手抬头:“微臣在。”<br />
嘉靖收敛神色,轻声道:“大理寺说伱今日谏言是对的,而你在徽州府确实有过错,如此说来你是不是也该受罚?”<br />
海瑞很是干脆。<br />
他甚至于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给自己留。<br />
在众人注视下。<br />
海瑞沉声道:“微臣甘愿领罚!”<br />
老子受罚!<br />
海瑞的声音传入耳中。<br />
严绍庭顿时眉头一挑。<br />
这个倔驴,当真是脾气又臭又硬。<br />
他不由看向了口出甘愿领罚的海瑞,心中对他昨日写完的那道奏疏倍感好奇。<br />
不过转瞬之间。<br />
严绍庭就察觉到了海瑞的真意。<br />
他要做孤臣!<br />
当下大明朝,只有他海瑞是真的要走孤臣。<br />
于是他要上疏弹劾自己,和当初为他在徽州府之事上说话的徐阶划清界限。<br />
然后呢?<br />
当初他海瑞在徽州府呈奏的三十二道奏疏!<br />
他必然要用这件事情来说话。<br />
果然。<br />
如同严绍庭所想。<br />
在听到海瑞甘愿领罚之后。<br />
嘉靖轻笑了一声:“既如此,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br />
海瑞点点头。<br />
“臣还有一事要说!”<br />
果然啊!<br />
严绍庭眼里透着几分亮光,不由再一次斜觎向不远处的徐华亭。<br />
皇帝嗯了一声。<br />
海瑞便开始说道:“臣去岁领旨操办苏松两府增产丝绸一事,会与时任内阁辅臣张居正,共同操办两府事宜。<br />
“彼时,臣行于苏松两府诸县乡野,证得诸事而书奏疏三十二道,尽言苏松两府凡官员、胥吏、士绅、商贾、百姓之事。<br />
“以臣彼时暗查所知,苏松两府官吏沆瀣一气,官绅上下勾结,商贾盘剥压榨,而百姓日益艰难,度日维艰。<br />
“苏松两府岂非仅有田亩隐瞒一事,盖之于佃户、农桑、商贸皆积弊百年之久!<br />
官府不闻,商绅享乐,而百姓形如枯槁,两府之地名为大明,却实为当地士绅之家!”<br />
御座上。<br />
嘉靖面色镇定,但心中亦是生出冷意。<br />
即便是他已经看过海瑞昨日送入宫中的奏疏,此刻再听其言,依旧是心中生愤。<br />
海瑞说的是什么意思?<br />
大明朝的苏州府、松江府,以前姓朱,是皇帝人家的地盘。<br />
但是现在。<br />
苏州府、松江府到底是谁的,却是个存疑的问题了。<br />
不!<br />
这已经不是个存疑的问题了。<br />
因为海瑞已经给出了答案。<br />
当下大明朝的苏松两府,已经成了当地士绅大户的苏松两府!<br />
这番言论一出。<br />
徐阶顿时心中一颤。<br />
虽然暗暗有些预料,海瑞这一次是要冲着自己来的。<br />
可当事情真的发生了,他依旧是有些震惊。<br />
而在这大殿内,出身东南的官员,亦是目光一紧。<br />
海瑞说的虽然只是苏松两府之地的事情。<br />
可苏松两府乃是东南赋税半壁之地。<br />
这两府都能如此,更何况其他地方。<br />
而海瑞却是话锋一转:“彼时,微臣深感国家安能如此,百姓安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陛下圣君之名岂能因贪官污吏、乡野贪婪之辈而受辱。<br />
“遂,臣遍地苏松两府,成三十二道奏疏,启送京中,以都察院监察御史之职,报送圣前。然,微臣时值今日,亦未曾有闻宫中及朝廷言论此事。<br />
微臣想问一问,微臣彼时所奏那三十二道奏疏,现在何处?内阁六部是否知晓?皇上又是否圣阅之?”<br />
嗡的一声。<br />
这座万寿宫大殿内,众人好似听到了一声剑鸣。<br />
严绍庭更是眼前一亮。拔剑了!<br />
海瑞他拔剑了!<br />
海瑞其实并不知道当初自己送入京中的那三十二道奏疏,究竟去了哪里,又有何人插手其中。<br />
但他却知道。<br />
只要自己今天将这个事情挑出来。<br />
那么对方必然会站出来。<br />
这个时候,谁说话,那么就是谁干的。<br />
自己。<br />
也就能清楚,当初到底是谁插手其中了。<br />
上方。<br />
嘉靖更是佯装不知,面露疑惑,好奇的拖长了声音问道:“哦?你当初在苏松两府当差做事,竟然有过奏疏三十二道入京?”<br />
海瑞重重点头:“微臣绝无虚言,亦非故弄玄虚,胡乱编排,意图在朝中搅动是非。皇上可遣人查证,微臣当初乃是在苏州府督粮道署,以都察院监察御史之名,督促苏州差役走官道驿路将奏疏呈送京中,此事沿途官驿按律自当应有记录。”<br />
像海瑞这种身上挂着都察院监察御史身份的官员。<br />
不管他们在哪里。<br />
只要是他们的奏疏,都是可以直接呈送到京中,乃至于是直接送到皇帝面前。<br />
而在地方上,从他们发出的地方开始,沿途官驿和驿兵都会有着详细的记录。<br />
譬如某某日收某某官某某奏疏送往某某处。<br />
这样的记录,是必须要做的。<br />
海瑞当时到底有没有上奏三十二道奏疏这个事情,只要查一查送苏州府开始的官驿就能清楚。<br />
而海瑞更是说道:“此事,时任东阁大学士、内阁辅臣张居正,督办东南增产丝绸事,坐镇苏州府督粮道署衙门,亦有知晓。”<br />
张居正也知道这件事情!<br />
最先对此言有反应的,赫然是人群中沉默着的徐阶。<br />
只见他迅速侧目扫了海瑞一眼,而后才重新低下头。<br />
可是徐阶心中却是生出无限揣测和怀疑。<br />
如果自己那个好学生张居正,当初就知道那三十二道奏疏,那么他必然会知道奏疏里的内容。<br />
而这些奏疏并没有在朝中引起波澜。<br />
聪明如自己这个好学生,定然会明白京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br />
那么……<br />
他这一次回京,喊出变法革新的口号,难道也是因为此事?<br />
不免的。<br />
徐阶心中生出一丝懊悔,当初若是就让那三十二道奏疏入京又如何,反正说到底最后苏松两府还是清丈了田亩。<br />
虽然只是将这些田地纳入朝廷田赋里面,而没有改变这些田地所有权的归属。<br />
大殿内。<br />
再一次的响起了海瑞的声音。<br />
“依律,朝廷都察院监察御史于地方上疏,奏疏直入京中,交由通政使司衙门记录在案,抄录转送内阁辅臣知晓,原本直送宫中圣前御览。”<br />
“微臣想问问,通政使司衙门是否知晓此事,内阁是否知晓此事?”<br />
海瑞的目光缓缓的转动着,对着在场的官员们一一扫视而去。<br />
他的眼神很平静。<br />
却让人只觉得锋芒在背。<br />
往小了说,这是朝廷有司衙门遗失当朝监察御史的奏疏。<br />
往大了说,那就是有人蓄意拦截毁坏当朝监察御史的奏疏!<br />
其实在海瑞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嫌疑人。<br />
朝廷里东南出身的官员不少,但出身苏松两府且目前还位高权重的,只有次辅徐阶,以及不久前被开革了的刑部尚书潘恩。<br />
在他的眼神注视下。<br />
徐阶也终于是站了出来。<br />
“陛下,海御史今日所说的这件事情,内阁并不知晓,也未曾听闻有三十二道奏疏送来京中。”<br />
如今内阁里,老首辅不做事了,这一点大伙都知道,就连皇帝知道了也不过是说句首辅辛劳,国家不能没有首辅。<br />
但事情,如今却是徐阶在做了的。<br />
而他这话,自然是说内阁事先不知情。<br />
顺带着,也有他徐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意思。<br />
嘉靖目光微微眯起,淡淡问道:“如海瑞所言,通政使司呢?”<br />
通政使司说起来好似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衙门。<br />
可是在朝廷体系下,通政使司正印堂官,也就是通政使,却是朝廷九卿之一。<br />
朝廷里若是要讨论六部尚书任免一事,一旦要进行廷议,通政使是有参与以及投票权的。<br />
现任通政使司通政使胡汝霖当即拱手出班。<br />
“回禀皇上,通政使司并未有闻去岁海御史有三十二道奏疏入京。”<br />
胡汝霖。<br />
乃是出身锦州人氏。<br />
当年以翰林院庶吉士,入户科给事中。<br />
嘉靖二十年四月的时候,京中九庙生灾,胡汝霖上疏弹劾救火缓慢之人二十有六,从那时起便依附于京中严府巷。<br />
而他也是去年从甘肃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位置上,升到通政使司通政使位子上的。<br />
而当下。<br />
皇帝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那三十二道奏疏。<br />
接着就是内阁和通政使司都表示,没见过没听过。<br />
海瑞目光一沉。<br />
他当即拱手道:“微臣在徽州府做事,有不法之举,微臣甘愿受罚。”<br />
“但微臣去岁乃是当朝都察院监察御史,所奏三十二道奏疏,却尽数不知所踪。”<br />
“微臣奏请陛下圣明,降旨有司督查此事,严惩一应涉案官吏!”<br />
说完之后。<br />
海瑞便目光扫向了徐阶的背影。<br />
虽然刚刚包括皇帝在内三人都说不知道。<br />
但唯有徐阶,他的话出了纰漏。<br />
身为次辅。<br />
哪怕他当初不知,但现在知晓此事,也该是出言奏明应当查清此事,而不是在说了内阁不知晓后便再无一言。<br />
他心里乱了。<br />
所以他少说了这么一句话。<br />
海瑞的目光,如同是剑刃一样,直直的刺向此刻背对着他的大明内阁次辅徐阶!<br />
…………<br />
月票月票<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