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160章 忠于社稷,李泌出山<br />
隐士,不代表不问朝政。<br />
终南山遍地都是求寻“终南捷径”的人,长安的事情,很快就会传到终南山。<br />
李瑄的问题可谓是令人细思极恐。<br />
特别是李亨被打击得迫不得已休妻以后。<br />
那时候李亨会想,如果李瑄不救李隆基一命,自己哪会受到这样的屈辱?<br />
“将军问此问题的时候,心中知晓如何。”<br />
李泌不能明说,李瑄是聪明人,知道其中的关键。<br />
当然,如果李亨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君主,那李瑄将来则不会受影响。<br />
“我忠于社稷,忠于百姓。如果那一天将要来到,我也不会后悔!”<br />
李瑄则说出这么一句话。<br />
李泌以为李瑄是忠于大唐,等待宿命。<br />
实际上,李瑄从不是忠于大唐,哪怕这一世他姓李。<br />
如果有一日,朝廷欲借回纥之兵抵抗叛乱,以劫掠洛阳妇女、钱财、粮食为代价,还不如直接灭亡了。<br />
就像杜甫《留门》描述的一样,回纥维护了大唐皇室的统治,却将灾祸转嫁给平民百姓,那踩倒了麦苗,还要把桑枝折断,留下无穷祸患。<br />
“将军高洁。”<br />
李泌只能如此回答。<br />
李瑄虽年轻,但行事让人捉摸不透。就像是他的诗一样,风格不同,变化多端。<br />
李泌也无法猜透李瑄的具体想法。<br />
随后,两人聊一些其他问题。<br />
比如《道德经》《易经》上的名句,李瑄请李泌来点评。<br />
李泌都有自己的见解。<br />
又各自介绍家室,了解彼此。<br />
“恨见君晚!”<br />
“我与先生有缘,当无话不谈。今日我们畅所欲言。敢问先生怎么看待当前右相李林甫。”<br />
李瑄向李泌问道,换作先生相称,表达对李泌的敬重。<br />
因为李瑄知道李泌一直对奸臣不满,历史上写文讽刺过杨国忠、安禄山那样的大臣。<br />
那时候已经李泌已经三十岁了,能看出他并非无为明静,也有热血难凉。<br />
“右相有实干之能、雷厉之风,如果不玩弄权术,不利欲熏心,应该是个好尚书。”<br />
李泌没有畏葸不说话,他也知道李瑄和李林甫的矛盾,不可能因为他冒犯右相而罪责他。<br />
而且李瑄与他年纪不差几岁,就称呼他先生,让李泌对李瑄更高看一眼。<br />
毕竟他只是一介白衣。<br />
礼贤下士说着容易,但人一旦地位高就会骄纵,没几个人能对平辈屈身。<br />
当年他孩童之时,提出张九龄的错误,张九龄能立刻道歉,以“小友”相称,注定张九龄风度,名留青史。<br />
“是啊!宰相位高权重,如果长时间被一个人把持,就会被权力蒙蔽眼睛,哪怕是贤良之人,也会变心。更何况李林甫本就是心存欲望之人。奈何圣人信任他,我无法将其推倒。”<br />
李瑄虽然遗憾,但并没有吐露非常。<br />
李泌说得对,李林甫做一個尚书更合适,有宰相压着,老老实实去做事,绝对是一个能吏。<br />
没有人否认过李林甫的能力,但他铲除异己,专权独断的方式,让世人畏而不服。<br />
“先生有无计策,使圣人失信于他。”<br />
李瑄向李泌征求意见。<br />
“除非他犯下大罪,否则只能一点点剥离他的权势,使圣人渐渐失去信任。”<br />
李泌向李瑄答道。<br />
要找到李林甫谋反,或者对圣人大不敬的证据。<br />
其他的错误就算发生,也会被圣人轻拿轻放。<br />
在这种过程中,还要保证不做出格,过犹不及。<br />
李隆基是见不得争斗的人,如果争斗下来,有大罪,李隆基会愤怒去整治。<br />
如果搞得满城风雨,最终只是芝麻大的小事,定会被李隆基厌恶。<br />
开元有几个宰相因鸡毛蒜皮的事情搞争斗,被李隆基一起罢相。<br />
“先生是否听说过一个叫安禄山的杂胡将领。”李瑄又问李泌。<br />
“听说过。他任讨击使的时候,领兵全军覆没,竟然没被处死,短短时间扶摇直上,为两镇节度,我觉得很奇怪。”<br />
对安禄山他了解的不多,只听说这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br />
最近拜杨贵妃为干娘的事情,让终南山的隐士都大跌眼镜。<br />
在世人看来,安禄山的战功远远比不上李瑄和王忠嗣,却能同样身兼两镇节度。<br />
所以人们并称“王李”的时候,把安禄山排除在外。<br />
甚至皇甫惟明、夫蒙灵察这样的当世名将,声誉都超过安禄山。<br />
“张司徒说过此胡儿狼子野心,可是他在圣人面前,就像是跳梁小丑一样,讨得圣人欢心,我也无可奈何啊。”<br />
李瑄说这些就是引动李泌对天下的兴趣,请求他出山。<br />
“天下有李将军,就算他有那份野心。也没有那种能力。”<br />
在李泌看来,安禄山就算如张九龄所说,但天下一西一北,有李瑄和王忠嗣坐镇,安禄山必不可能成功。<br />
“先生在这山中,得到了什么啊!”<br />
李瑄不再讨论这些,看着周围的俭朴,故而问道。<br />
这山谷中,只有容一人的茅屋,开垦有两块菜地。<br />
清贫至极。<br />
平时李泌只需隔一段时间离开山谷,买一些粟米、盐即可。<br />
这里附近有山泉,不必去寻找水源。<br />
“感觉到与大道越近,只是朦朦胧胧。”<br />
李泌回答道。<br />
这是他追求道家不死之术的感觉,明明要触摸到,却又接触不到。<br />
李泌一直苦恼于此。<br />
他归咎于自己修炼时间还短,如葛洪、许旌阳一样,都是年老方得大道。<br />
李泌眼中的长生不死,可不是指真的在世间成为不死人,而是“羽化升仙”。<br />
他坚信前辈们,都是羽化登仙。<br />
至于真正的长生不死,是李隆基渴求的东西。<br />
“先生往来与终南山、华山、嵩山之间,这三座仙山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br />
李瑄同问李泌道。<br />
“嵩山有朝露,华山太崎岖,终南有天路。”<br />
李泌如是回道。<br />
很明显,他觉得隐居嵩山的人,才更像是隐士,因为远离长安,名士更多。<br />
华山沾染了李隆基王气所在,已经变得不可亵渎。<br />
而终南山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的隐士。<br />
看看山脚下的一排排别墅庄园就清楚。<br />
还有那些隐士扎堆成群,日日饮酒,那还是隐士吗?<br />
所以李泌才会深入终南山,远离尘间。<br />
“先生更喜欢哪座仙山呢?”<br />
李泌既然会一直往来终南山,关心政局天下,心中绝对有一些想法。<br />
这一句话,确实把李泌问住。<br />
他想脱口而出,说喜欢嵩山,但他现在却置身于终南山中。<br />
“先生你觉得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太宗皇帝,这样的英雄结束乱世,是为了家天下,还是为了黎民苍生不受战乱?”<br />
李瑄见李泌不做声,李瑄只是微微一笑。<br />
他知道历史上李泌更多待在嵩山。<br />
他又问李泌关于局势的问题。<br />
“家天下……”<br />
很简单的问题,李泌沉吟一下,还是回答了。<br />
“没有人无私。如果统一天下,能让百姓不受劳役之苦,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仁君。所以秦二世而亡;隋文帝虽大治天下,但却择子不慎,依然二世而终;汉高祖时,虽有动乱,总体休养生息,又有文景之治、昭宣中兴才使得汉祚长存;我朝虽有武周间隔,圣人励精图治,迎来旷古的盛世。但天宝年间,奸臣当道,天下不均,苦难的苗头已现,需要革除弊病的时候了,佐天行化,助国救民,这也是道家的理念呐,不要让苍生百姓,像秦末、隋末那样失望……”<br />
李瑄用委婉的语气,向李泌说道。<br />
不同于刚才对李泌的暗示,这是直接请求李泌出山。<br />
在他看来,在家天下的专职制度中,古代君王优先为自己家族考虑。<br />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那么高的觉悟。<br />
既然李瑄是后世而来,怎么能无底线的去维持一个所谓的国号。<br />
他向李泌举例几个朝代,表示忧虑。<br />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严重,王公贵族带头,确实有波涛汹涌的迹象。<br />
“治国还需儒术,我一个道教山野之人,什么都没有,将军也太高看我了。”<br />
李泌微微摇了摇头。<br />
自李唐建立以来,李渊下令“兴化崇儒”,李世民又以“儒学为本”“以文治国”。<br />
道家更像是一种风气,就像是其他朝代信奉佛家一样。并非以道家治国。<br />
所以,李泌认为他信奉道教,在朝堂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声名。<br />
毕竟士族们一个个都以“儒学渊源”自居。<br />
那些信奉道家的臣子,也多有“迎合圣人”之意。<br />
而且李瑄布下的视野太大,他自己都没想过。<br />
“儒是治国之术,但张良那样的人,也能名垂青史。”<br />
李瑄不会在意信奉什么,别说是道教,哪怕是一个和尚有才能,他会有三顾茅庐的诚意。<br />
历史对李泌的定位是谋士,军事战略家。<br />
他觉得李泌跟着他,绝对比跟着李亨效力好。<br />
李亨虽然对李泌不错,尊重李泌信仰。<br />
但他有时候也刚愎自用,不听李泌的意见,比如攻击河北的时候,李亨急功近利,不听劝说,致使河北没有肃清。<br />
再比如收复两京的时候,不听李泌的建议,急于收复长安洛阳。所以就有郭子仪向回纥借兵的一幕发生。<br />
李亨的儿子李豫就更不地道了,李泌作为一个仰慕长生的人,自然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多年皆是如此!<br />
可李豫非得强迫李泌吃肉,又强硬让他娶妻。<br />
从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能看出,李泌弃功名利禄如敝履,有拯救天下的志向。<br />
“当今局势,虽有倾斜,却也没有那么困难。”<br />
李泌还是摇头。<br />
盛世还在延续,许多看似的弊病,连贞观时都有。<br />
“既然倾斜了,就会慢慢倒塌。智者和预测出局势的贤良人,应该将他扶正。”<br />
李瑄依旧在劝说李泌放下追寻道教的理念,归入仕途之中。<br />
“如果山人拯救天下,百姓就会呼唤神仙啊!”<br />
见李泌低头沉思,李瑄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br />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当初确实有百姓称呼他为神仙。<br />
“既然有李将军邀请,那我就暂时停止修行。不过李将军就不要为我举荐官职了,我会以宾客的身份,跟在李将军身边,见见世面。”<br />
李泌叹一口气,不忍再拒绝,同意李瑄出山。<br />
但他并非要功名利禄,除了想澄清天下外,还希望多领略一下李瑄的风采,深刻了解一下李瑄的军事思想。<br />
他熟读兵书,对李瑄的作战方式十分好奇。<br />
李泌对李瑄本人更好奇,一个未及冠的年轻人,能得到如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家族原因。<br />
“如此……”<br />
李瑄犹豫,如果一直跟在他身边,没有功名标榜身份,也不是很好啊。<br />
“如果给我功名,我还不如在山间修行。”<br />
李泌直言道。<br />
“就依先生的!”<br />
李瑄不再强求,历史上李泌跟在李亨身边,就是以白衣身份,拒绝接受官职,只为宾客随从出谋划策。<br />
所以才会流传那句经典: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br />
但这一世,一旦李泌跟随李瑄出山,就很难再成为李亨的老师。<br />
也和李亨没有关系了。<br />
虽至夜晚,李泌依旧收拾书籍,与李瑄出山。<br />
李泌总不能让李瑄和亲卫们露宿于山野!<br />
李泌长期吃素食,夜间不擅脚力,山路又难行。<br />
“罗兴,将先生行礼拿着,我来背先生离开终南。”<br />
李瑄让罗兴帮李泌拿着书籍,他准备亲自背李泌出山。<br />
“您是大将军,怎么能背一介白身呢,让我来背!”<br />
罗兴吃惊。<br />
李泌这个一脸菜色的道士,怎么能让主人屈尊?<br />
虽然主人看起来与李泌相谈甚欢,但也不能这样啊!<br />
“大将军不必如此,这山路,我还是走过的。”<br />
李泌也不想那样。<br />
“不得违令,前面带路吧!”<br />
李瑄向罗兴等人重言一声,使罗兴等不敢不听。<br />
而后李瑄又向李泌说道:“我一身力气,背着先生不会劳累。”<br />
说罢,不待李泌同意,李瑄抓起李泌,放在背上。<br />
李泌还未反应,他就觉得身体轻起来,稳稳地在李瑄背上,被李瑄一手拖住屁股。<br />
哪怕他双手松开,也不会落地。<br />
这是李瑄力量的体现。<br />
背着李泌,仿佛托着一只兔子一样。<br />
一行人在山中夜色,原路返回。<br />
耀眼的星辰,皎皎的明月,他们这条路,像是顺着银河。<br />
李瑄背着李泌,在山中如履平地,不颠不簸。<br />
李泌感觉比骑马还舒服。<br />
同时,李泌心中也感觉到复杂。<br />
他的身下的人,也绝非寻常人。<br />
主动背他出山的举动,更是让李泌验证这一观点。<br />
……<br />
用了将两个多时辰,他们才回到宗圣观。<br />
李瑄这才放下李泌:“先生没累到吧?”<br />
“将军走得很稳。我只是惊叹将军气力,如传说中一般。”<br />
李泌轻笑一声。<br />
如果李瑄一直走得这么稳,谁能猜透他的想法呢?<br />
纵李林甫也不能啊。<br />
“我只是身负勇力,缺乏如先生这样才智的人为我出谋划策。有先生出山,我们一定可以铲除奸佞,豪强。使百姓安居乐业。”<br />
李瑄郑重地向李泌说道。<br />
“尽我所能,助绵薄之力。”<br />
李泌初出茅庐,他也不知道李瑄为何这么倚重他。<br />
人是感性的,被李瑄这么倚重,背了两个多时辰,他心中感动莫名。<br />
李瑄敲响宗圣观的大门,道童睡眼惺忪地开门。<br />
见是李瑄后,立刻请入。<br />
小道童还想去通知观主,但被李瑄制止。<br />
他只要回去休息即可,没必要打扰其他人。<br />
进入宗圣观深处,李瑄请李泌入内,早些休息。<br />
翌日,在范云的相送下,李瑄与李泌一起向长安而去。<br />
这次没有去宜寿城,当晚就回到长安。<br />
李适之得知李瑄将李泌请入身边为宾客后,亲自迎入。<br />
他很欣赏这名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的年轻人。<br />
就是不理解李泌为何不愿入仕,七郎的幕府之中,定不缺少官职。<br />
李适之问李泌原因的时候,李泌只是笑道他想跟李瑄长长见识,不适合为官。<br />
见李泌坚持,李适之不便说什么。<br />
他遗憾李泌不饮酒,否则一定会一醉方休。<br />
接下来几日,李瑄下早朝后,会与李泌讨论,还介绍王维给李泌认识。<br />
当然,有的时候李隆基召见李瑄入兴庆宫,李瑄必然会前去。<br />
李隆基召见,无非就是玩乐。<br />
投壶、樗蒲、马球、射箭等。<br />
有一次李隆基还亲自下场,带着李瑄打马球。<br />
李瑄骑术精湛,加上另一队让着他们,最终赢了比赛。<br />
逐渐地,已经过了李隆基所说的半个月。<br />
出来日久,李瑄必须要回军营之中监察操训,为大战做准备!<br />
李隆基这一次没有拒绝李瑄的请求,虽然玩得很开心,但为他开疆扩土更重要一些。<br />
李隆基勉励李瑄,希望今年李瑄就能帮他完成开疆扩土。<br />
不论是青海,还是九曲,只要取得一样,他就重重有赏。<br />
临走前最后一天,李隆基在宫中宴乐李瑄。<br />
当然,少不了杨贵妃的姐姐们陪伴。<br />
李隆基看来很喜欢杨玉环的几个姐姐一起来兴庆宫热闹。<br />
在三天前,李隆基更是封杨玉瑶为虢国夫人。<br />
大姐封为韩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胭脂水粉十万钱。<br />
杨玉环的两个堂兄杨铦为卫尉卿,杨锜为侍御史。<br />
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珪为被拜为光禄卿。<br />
她已故父亲母亲也被追赠。<br />
其他杨氏族人,因此升官、入仕有十几人。<br />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br />
(本章完)</p>
隐士,不代表不问朝政。<br />
终南山遍地都是求寻“终南捷径”的人,长安的事情,很快就会传到终南山。<br />
李瑄的问题可谓是令人细思极恐。<br />
特别是李亨被打击得迫不得已休妻以后。<br />
那时候李亨会想,如果李瑄不救李隆基一命,自己哪会受到这样的屈辱?<br />
“将军问此问题的时候,心中知晓如何。”<br />
李泌不能明说,李瑄是聪明人,知道其中的关键。<br />
当然,如果李亨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君主,那李瑄将来则不会受影响。<br />
“我忠于社稷,忠于百姓。如果那一天将要来到,我也不会后悔!”<br />
李瑄则说出这么一句话。<br />
李泌以为李瑄是忠于大唐,等待宿命。<br />
实际上,李瑄从不是忠于大唐,哪怕这一世他姓李。<br />
如果有一日,朝廷欲借回纥之兵抵抗叛乱,以劫掠洛阳妇女、钱财、粮食为代价,还不如直接灭亡了。<br />
就像杜甫《留门》描述的一样,回纥维护了大唐皇室的统治,却将灾祸转嫁给平民百姓,那踩倒了麦苗,还要把桑枝折断,留下无穷祸患。<br />
“将军高洁。”<br />
李泌只能如此回答。<br />
李瑄虽年轻,但行事让人捉摸不透。就像是他的诗一样,风格不同,变化多端。<br />
李泌也无法猜透李瑄的具体想法。<br />
随后,两人聊一些其他问题。<br />
比如《道德经》《易经》上的名句,李瑄请李泌来点评。<br />
李泌都有自己的见解。<br />
又各自介绍家室,了解彼此。<br />
“恨见君晚!”<br />
“我与先生有缘,当无话不谈。今日我们畅所欲言。敢问先生怎么看待当前右相李林甫。”<br />
李瑄向李泌问道,换作先生相称,表达对李泌的敬重。<br />
因为李瑄知道李泌一直对奸臣不满,历史上写文讽刺过杨国忠、安禄山那样的大臣。<br />
那时候已经李泌已经三十岁了,能看出他并非无为明静,也有热血难凉。<br />
“右相有实干之能、雷厉之风,如果不玩弄权术,不利欲熏心,应该是个好尚书。”<br />
李泌没有畏葸不说话,他也知道李瑄和李林甫的矛盾,不可能因为他冒犯右相而罪责他。<br />
而且李瑄与他年纪不差几岁,就称呼他先生,让李泌对李瑄更高看一眼。<br />
毕竟他只是一介白衣。<br />
礼贤下士说着容易,但人一旦地位高就会骄纵,没几个人能对平辈屈身。<br />
当年他孩童之时,提出张九龄的错误,张九龄能立刻道歉,以“小友”相称,注定张九龄风度,名留青史。<br />
“是啊!宰相位高权重,如果长时间被一个人把持,就会被权力蒙蔽眼睛,哪怕是贤良之人,也会变心。更何况李林甫本就是心存欲望之人。奈何圣人信任他,我无法将其推倒。”<br />
李瑄虽然遗憾,但并没有吐露非常。<br />
李泌说得对,李林甫做一個尚书更合适,有宰相压着,老老实实去做事,绝对是一个能吏。<br />
没有人否认过李林甫的能力,但他铲除异己,专权独断的方式,让世人畏而不服。<br />
“先生有无计策,使圣人失信于他。”<br />
李瑄向李泌征求意见。<br />
“除非他犯下大罪,否则只能一点点剥离他的权势,使圣人渐渐失去信任。”<br />
李泌向李瑄答道。<br />
要找到李林甫谋反,或者对圣人大不敬的证据。<br />
其他的错误就算发生,也会被圣人轻拿轻放。<br />
在这种过程中,还要保证不做出格,过犹不及。<br />
李隆基是见不得争斗的人,如果争斗下来,有大罪,李隆基会愤怒去整治。<br />
如果搞得满城风雨,最终只是芝麻大的小事,定会被李隆基厌恶。<br />
开元有几个宰相因鸡毛蒜皮的事情搞争斗,被李隆基一起罢相。<br />
“先生是否听说过一个叫安禄山的杂胡将领。”李瑄又问李泌。<br />
“听说过。他任讨击使的时候,领兵全军覆没,竟然没被处死,短短时间扶摇直上,为两镇节度,我觉得很奇怪。”<br />
对安禄山他了解的不多,只听说这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br />
最近拜杨贵妃为干娘的事情,让终南山的隐士都大跌眼镜。<br />
在世人看来,安禄山的战功远远比不上李瑄和王忠嗣,却能同样身兼两镇节度。<br />
所以人们并称“王李”的时候,把安禄山排除在外。<br />
甚至皇甫惟明、夫蒙灵察这样的当世名将,声誉都超过安禄山。<br />
“张司徒说过此胡儿狼子野心,可是他在圣人面前,就像是跳梁小丑一样,讨得圣人欢心,我也无可奈何啊。”<br />
李瑄说这些就是引动李泌对天下的兴趣,请求他出山。<br />
“天下有李将军,就算他有那份野心。也没有那种能力。”<br />
在李泌看来,安禄山就算如张九龄所说,但天下一西一北,有李瑄和王忠嗣坐镇,安禄山必不可能成功。<br />
“先生在这山中,得到了什么啊!”<br />
李瑄不再讨论这些,看着周围的俭朴,故而问道。<br />
这山谷中,只有容一人的茅屋,开垦有两块菜地。<br />
清贫至极。<br />
平时李泌只需隔一段时间离开山谷,买一些粟米、盐即可。<br />
这里附近有山泉,不必去寻找水源。<br />
“感觉到与大道越近,只是朦朦胧胧。”<br />
李泌回答道。<br />
这是他追求道家不死之术的感觉,明明要触摸到,却又接触不到。<br />
李泌一直苦恼于此。<br />
他归咎于自己修炼时间还短,如葛洪、许旌阳一样,都是年老方得大道。<br />
李泌眼中的长生不死,可不是指真的在世间成为不死人,而是“羽化升仙”。<br />
他坚信前辈们,都是羽化登仙。<br />
至于真正的长生不死,是李隆基渴求的东西。<br />
“先生往来与终南山、华山、嵩山之间,这三座仙山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br />
李瑄同问李泌道。<br />
“嵩山有朝露,华山太崎岖,终南有天路。”<br />
李泌如是回道。<br />
很明显,他觉得隐居嵩山的人,才更像是隐士,因为远离长安,名士更多。<br />
华山沾染了李隆基王气所在,已经变得不可亵渎。<br />
而终南山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的隐士。<br />
看看山脚下的一排排别墅庄园就清楚。<br />
还有那些隐士扎堆成群,日日饮酒,那还是隐士吗?<br />
所以李泌才会深入终南山,远离尘间。<br />
“先生更喜欢哪座仙山呢?”<br />
李泌既然会一直往来终南山,关心政局天下,心中绝对有一些想法。<br />
这一句话,确实把李泌问住。<br />
他想脱口而出,说喜欢嵩山,但他现在却置身于终南山中。<br />
“先生你觉得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太宗皇帝,这样的英雄结束乱世,是为了家天下,还是为了黎民苍生不受战乱?”<br />
李瑄见李泌不做声,李瑄只是微微一笑。<br />
他知道历史上李泌更多待在嵩山。<br />
他又问李泌关于局势的问题。<br />
“家天下……”<br />
很简单的问题,李泌沉吟一下,还是回答了。<br />
“没有人无私。如果统一天下,能让百姓不受劳役之苦,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仁君。所以秦二世而亡;隋文帝虽大治天下,但却择子不慎,依然二世而终;汉高祖时,虽有动乱,总体休养生息,又有文景之治、昭宣中兴才使得汉祚长存;我朝虽有武周间隔,圣人励精图治,迎来旷古的盛世。但天宝年间,奸臣当道,天下不均,苦难的苗头已现,需要革除弊病的时候了,佐天行化,助国救民,这也是道家的理念呐,不要让苍生百姓,像秦末、隋末那样失望……”<br />
李瑄用委婉的语气,向李泌说道。<br />
不同于刚才对李泌的暗示,这是直接请求李泌出山。<br />
在他看来,在家天下的专职制度中,古代君王优先为自己家族考虑。<br />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那么高的觉悟。<br />
既然李瑄是后世而来,怎么能无底线的去维持一个所谓的国号。<br />
他向李泌举例几个朝代,表示忧虑。<br />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严重,王公贵族带头,确实有波涛汹涌的迹象。<br />
“治国还需儒术,我一个道教山野之人,什么都没有,将军也太高看我了。”<br />
李泌微微摇了摇头。<br />
自李唐建立以来,李渊下令“兴化崇儒”,李世民又以“儒学为本”“以文治国”。<br />
道家更像是一种风气,就像是其他朝代信奉佛家一样。并非以道家治国。<br />
所以,李泌认为他信奉道教,在朝堂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声名。<br />
毕竟士族们一个个都以“儒学渊源”自居。<br />
那些信奉道家的臣子,也多有“迎合圣人”之意。<br />
而且李瑄布下的视野太大,他自己都没想过。<br />
“儒是治国之术,但张良那样的人,也能名垂青史。”<br />
李瑄不会在意信奉什么,别说是道教,哪怕是一个和尚有才能,他会有三顾茅庐的诚意。<br />
历史对李泌的定位是谋士,军事战略家。<br />
他觉得李泌跟着他,绝对比跟着李亨效力好。<br />
李亨虽然对李泌不错,尊重李泌信仰。<br />
但他有时候也刚愎自用,不听李泌的意见,比如攻击河北的时候,李亨急功近利,不听劝说,致使河北没有肃清。<br />
再比如收复两京的时候,不听李泌的建议,急于收复长安洛阳。所以就有郭子仪向回纥借兵的一幕发生。<br />
李亨的儿子李豫就更不地道了,李泌作为一个仰慕长生的人,自然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多年皆是如此!<br />
可李豫非得强迫李泌吃肉,又强硬让他娶妻。<br />
从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能看出,李泌弃功名利禄如敝履,有拯救天下的志向。<br />
“当今局势,虽有倾斜,却也没有那么困难。”<br />
李泌还是摇头。<br />
盛世还在延续,许多看似的弊病,连贞观时都有。<br />
“既然倾斜了,就会慢慢倒塌。智者和预测出局势的贤良人,应该将他扶正。”<br />
李瑄依旧在劝说李泌放下追寻道教的理念,归入仕途之中。<br />
“如果山人拯救天下,百姓就会呼唤神仙啊!”<br />
见李泌低头沉思,李瑄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br />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当初确实有百姓称呼他为神仙。<br />
“既然有李将军邀请,那我就暂时停止修行。不过李将军就不要为我举荐官职了,我会以宾客的身份,跟在李将军身边,见见世面。”<br />
李泌叹一口气,不忍再拒绝,同意李瑄出山。<br />
但他并非要功名利禄,除了想澄清天下外,还希望多领略一下李瑄的风采,深刻了解一下李瑄的军事思想。<br />
他熟读兵书,对李瑄的作战方式十分好奇。<br />
李泌对李瑄本人更好奇,一个未及冠的年轻人,能得到如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家族原因。<br />
“如此……”<br />
李瑄犹豫,如果一直跟在他身边,没有功名标榜身份,也不是很好啊。<br />
“如果给我功名,我还不如在山间修行。”<br />
李泌直言道。<br />
“就依先生的!”<br />
李瑄不再强求,历史上李泌跟在李亨身边,就是以白衣身份,拒绝接受官职,只为宾客随从出谋划策。<br />
所以才会流传那句经典: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br />
但这一世,一旦李泌跟随李瑄出山,就很难再成为李亨的老师。<br />
也和李亨没有关系了。<br />
虽至夜晚,李泌依旧收拾书籍,与李瑄出山。<br />
李泌总不能让李瑄和亲卫们露宿于山野!<br />
李泌长期吃素食,夜间不擅脚力,山路又难行。<br />
“罗兴,将先生行礼拿着,我来背先生离开终南。”<br />
李瑄让罗兴帮李泌拿着书籍,他准备亲自背李泌出山。<br />
“您是大将军,怎么能背一介白身呢,让我来背!”<br />
罗兴吃惊。<br />
李泌这个一脸菜色的道士,怎么能让主人屈尊?<br />
虽然主人看起来与李泌相谈甚欢,但也不能这样啊!<br />
“大将军不必如此,这山路,我还是走过的。”<br />
李泌也不想那样。<br />
“不得违令,前面带路吧!”<br />
李瑄向罗兴等人重言一声,使罗兴等不敢不听。<br />
而后李瑄又向李泌说道:“我一身力气,背着先生不会劳累。”<br />
说罢,不待李泌同意,李瑄抓起李泌,放在背上。<br />
李泌还未反应,他就觉得身体轻起来,稳稳地在李瑄背上,被李瑄一手拖住屁股。<br />
哪怕他双手松开,也不会落地。<br />
这是李瑄力量的体现。<br />
背着李泌,仿佛托着一只兔子一样。<br />
一行人在山中夜色,原路返回。<br />
耀眼的星辰,皎皎的明月,他们这条路,像是顺着银河。<br />
李瑄背着李泌,在山中如履平地,不颠不簸。<br />
李泌感觉比骑马还舒服。<br />
同时,李泌心中也感觉到复杂。<br />
他的身下的人,也绝非寻常人。<br />
主动背他出山的举动,更是让李泌验证这一观点。<br />
……<br />
用了将两个多时辰,他们才回到宗圣观。<br />
李瑄这才放下李泌:“先生没累到吧?”<br />
“将军走得很稳。我只是惊叹将军气力,如传说中一般。”<br />
李泌轻笑一声。<br />
如果李瑄一直走得这么稳,谁能猜透他的想法呢?<br />
纵李林甫也不能啊。<br />
“我只是身负勇力,缺乏如先生这样才智的人为我出谋划策。有先生出山,我们一定可以铲除奸佞,豪强。使百姓安居乐业。”<br />
李瑄郑重地向李泌说道。<br />
“尽我所能,助绵薄之力。”<br />
李泌初出茅庐,他也不知道李瑄为何这么倚重他。<br />
人是感性的,被李瑄这么倚重,背了两个多时辰,他心中感动莫名。<br />
李瑄敲响宗圣观的大门,道童睡眼惺忪地开门。<br />
见是李瑄后,立刻请入。<br />
小道童还想去通知观主,但被李瑄制止。<br />
他只要回去休息即可,没必要打扰其他人。<br />
进入宗圣观深处,李瑄请李泌入内,早些休息。<br />
翌日,在范云的相送下,李瑄与李泌一起向长安而去。<br />
这次没有去宜寿城,当晚就回到长安。<br />
李适之得知李瑄将李泌请入身边为宾客后,亲自迎入。<br />
他很欣赏这名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的年轻人。<br />
就是不理解李泌为何不愿入仕,七郎的幕府之中,定不缺少官职。<br />
李适之问李泌原因的时候,李泌只是笑道他想跟李瑄长长见识,不适合为官。<br />
见李泌坚持,李适之不便说什么。<br />
他遗憾李泌不饮酒,否则一定会一醉方休。<br />
接下来几日,李瑄下早朝后,会与李泌讨论,还介绍王维给李泌认识。<br />
当然,有的时候李隆基召见李瑄入兴庆宫,李瑄必然会前去。<br />
李隆基召见,无非就是玩乐。<br />
投壶、樗蒲、马球、射箭等。<br />
有一次李隆基还亲自下场,带着李瑄打马球。<br />
李瑄骑术精湛,加上另一队让着他们,最终赢了比赛。<br />
逐渐地,已经过了李隆基所说的半个月。<br />
出来日久,李瑄必须要回军营之中监察操训,为大战做准备!<br />
李隆基这一次没有拒绝李瑄的请求,虽然玩得很开心,但为他开疆扩土更重要一些。<br />
李隆基勉励李瑄,希望今年李瑄就能帮他完成开疆扩土。<br />
不论是青海,还是九曲,只要取得一样,他就重重有赏。<br />
临走前最后一天,李隆基在宫中宴乐李瑄。<br />
当然,少不了杨贵妃的姐姐们陪伴。<br />
李隆基看来很喜欢杨玉环的几个姐姐一起来兴庆宫热闹。<br />
在三天前,李隆基更是封杨玉瑶为虢国夫人。<br />
大姐封为韩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胭脂水粉十万钱。<br />
杨玉环的两个堂兄杨铦为卫尉卿,杨锜为侍御史。<br />
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珪为被拜为光禄卿。<br />
她已故父亲母亲也被追赠。<br />
其他杨氏族人,因此升官、入仕有十几人。<br />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