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叛军包围冲杀,即便被陌刀军气势所慑,也必须遵从命令与唐军一较高下。<br />
参与叛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br />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的时候,朝廷下令对叛军、叛军家属严惩,最轻的责罚,也是充为奴仆。<br />
这也是历史上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原因之一。<br />
新兵们虽怕死、想逃,但在巨大兵力优势下,有一定胜算,他们会选择搏一搏。<br />
渐渐地,叛军距离唐军仅百步距离。<br />
前排的叛军,披盔甲,持大盾,防备唐军神臂弩,主动攻坚。<br />
而陌刀军也有应对,最前方是数百名持大棒的大力士。<br />
他们穿着特制内甲和特制鱼鳞重甲,叛军想刺破也不容易。<br />
神臂弩很难射穿铜皮、铁皮包裹的大盾,所以李嗣业未下令神臂弩远距离攻击。<br />
神臂弩手以小队整列,在队伍与队伍的缝隙中。<br />
只要叛军铁甲士卒一露头,就对他们进行射击。<br />
叛军接近唐军五十步的时候,步伐变慢,他们在蓄势。<br />
即便阵容有些些不整齐,队伍斜错,他们依旧知道越是靠近,越不能狂奔。<br />
他们强装镇定,把大盾摆得更正,把长矛挺得更长。<br />
二十步时,唐军的陌刀和大棒不再拄着,而是双手紧握,准备战斗。<br />
哪怕是最前方的唐军,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心虚,反而兴致勃勃。<br />
“陌刀军所向无敌,谁也不准后退!”<br />
“洛阳还在水火之中,国家还在危难之际,如果要战死,请从李嗣业开始!”<br />
李嗣业立于阵前大呼一声,他也用双手紧握陌刀。<br />
敌众我寡,虽然将士精锐,但李嗣业为激励士气,站着队伍最前方,表明如果要为国捐躯,首先一定是他。<br />
李嗣业无法等待援军赶到,因为他不想给叛军回旋的空间。<br />
只要击败这些阻拦的叛军,就一定可以夹击灵宝。<br />
李嗣业周围的士卒无不受到感染,仰天长喝,惊空遏云。<br />
霎时间,数以千计的叛军冲上来。<br />
他们以盾为守,以矛为攻。<br />
特别是最突出李嗣业,是燕军重点关注对象。<br />
五六支长矛在大盾的掩护下,向李嗣业攒刺。<br />
“喝!”<br />
李嗣业一声怒吼,加长加厚加宽的大号陌刀,如流星一样斩过。<br />
这些长矛全部被斩断。<br />
李嗣业大步上前,撞在两个士卒顶着的大盾上。<br />
盾牌当即被撞倒,盾牌后的叛军也跟着吐血倒地。<br />
李嗣业欺身而上,陌刀挥舞,叛军虽穿着铁甲,依旧被陌刀刃刺破面部。<br />
身披两层重甲,一层内甲的李嗣业肆无忌惮,不畏惧前后左右刺来的长矛,硬生生突破敌人一个微小的缺口。<br />
恼火的叛军想将李嗣业杀死。<br />
但从四面八方刺来的长矛,不是被李嗣业斩断,就是刺在李嗣业盔甲上。<br />
即便是破甲长矛,也不可能将李嗣业的三重甲全部刺破,除非有李瑄那样的神力。<br />
而李嗣业也无愧他大唐第二猛将之称。<br />
他一个人拖住数十名叛军铁甲士卒,并连续推翻燕军五面盾牌。<br />
他手中的陌刀,像是神兵利器一样,白光闪耀间,有分金断石之威。<br />
李嗣业后方数十名持大棒的力士迅速挺近。<br />
“嘭!”<br />
顶端是铁块的大棒砸在叛军的脑袋上,非死即残。<br />
力士们迎着矛刃而上,视死如归。<br />
即便被用长矛挡住一时,也会强行顶着长矛靠近,只要大棒抡起来,一面面盾牌就会倒塌,还会出现连锁反应。<br />
唐军陌刀队本就是十里挑一,素质更是远远超过燕军,又有盔甲兵器的优势,陡一接触,就全方位地击倒叛军盾牌。<br />
而陌刀队攻击的时候,谨记队伍与队伍之间,留两丈缝隙,哪怕有战机也不会逾越。<br />
“咻咻咻……”<br />
神臂弩手蹲在缝隙处,对着仅有十几步的叛军射击。<br />
强弩雨发,叛军铠甲必然被穿透。<br />
叛军无法组织这么齐整的阵型,他们即便有强弩,也无法发射。<br />
越来越多的燕军铁甲被射死,再加上大棒的打击。<br />
这些穿着铁甲的先头部队,也出现向后退的迹象。<br />
更可怕的是有叛军拥挤在一起,这是兵家大忌。<br />
虽然燕军还有大量铁甲,但已经被唐军大棒军打出一个大缺口,后方没有穿铁甲的士卒显露。<br />
陌刀手趁此时机突入。<br />
在进攻的过程中,陌刀手依旧保持数丈之内,有五人相互依存。<br />
和密集的长矛阵不同,陌刀手以挥砍为主,士卒与士卒之间间隔较大。<br />
在砍起皮甲和无甲士卒的时候,李嗣业的优势显现。<br />
他手握长刀,如战神降世,双眸燃着烈火,那寒光凛凛的长刀在太阳下划过凛冽弧线,每一挥,都似能劈开天地,血在刀身飞溅,铠甲已然染红。<br />
“去死!”<br />
一名叛军将领想从侧面偷袭李嗣业,但李嗣业斩敌太快,杀死一名叛军后,迅速回刀,将这名将领都长枪拨开。<br />
“噗嗤!”<br />
李嗣业反手一刀,先挑断他的脖护,然后将这名叛军将领人首分离。<br />
此时,李嗣业周边的叛军士卒疯狂后退,肝胆俱裂。<br />
李嗣业顿步昂扬,声吼再进。<br />
一群陌刀手随着他们的将领,飞奔敌群。<br />
他们步伐踏过,地上全是残肢断臂,如同地狱。<br />
另外两侧,田珍也带着陌刀军进前。<br />
血水像小河一样流淌。<br />
唐军伤亡而倒的,不足叛军二十分之一。<br />
随着燕军的畏惧,和唐军的高歌猛进,双方的伤亡比会越来越大。<br />
没有经过大战的新兵,和李瑄麾下最精锐的陌刀军相比,有些不堪一击。<br />
当叛军的铁甲阵型被冲破后,唐军的神臂弩手停止射击。<br />
唐军的阵型也越来越严整,陌刀手、大棒手,排成横队,如一堵大墙一样大力向前推进。<br />
即便没有战斗的陌刀手,也跟随着队伍移动,没有因为贪功而放弃阵形。<br />
“此强陌刀,如此恐怖?”<br />
等待机会冲阵的史定方游骑在战场周围,大惊失色。<br />
他本以为两万大军能周旋一下,即便无法攻破唐军的壁垒,也应该会牵制住唐军,使唐军露出破绽。<br />
不曾想陌刀军如此凶残。<br />
陌刀虽然在隋末唐初就已经出现,但开始普及陌刀,是开元中后期。<br />
真正使陌刀焕发光采,是从李瑄手中,先是河西军、陇右军,然后是安西军、北庭军。<br />
一次次战报,都有陌刀的身影。<br />
当张兴刀者,人马俱碎。<br />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br />
使李嗣业和张兴成为天下最出名的陌刀将。<br />
安禄山也尝试装备陌刀。<br />
但苦于麾下没有好的陌刀将,麾下的陌刀也未发挥出实用,所以远远没有曳落河受看重。<br />
“唐军后方强弩密布,难以冲锋啊!”<br />
眼看大军就要溃散,史定方心急如焚。<br />
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麾下大军落败吗?<br />
他知道一旦这两万大军溃散,必然作鸟兽散,再也组织不起来了。<br />
恰恰是陌刀军这样的特殊步兵,最容易堵在灵宝东的山地上,使安守忠进退两难。<br />
“将军,我们要赶紧支援,吸引唐军注意力。”<br />
裨将也劝说史定方不能坐以待毙。<br />
“对方的陌刀手是盾,强弩手是矛,我们这两千骑不是甲骑具装,根本无法靠近。”<br />
史定方一脸难色。<br />
唐军训练有素,即便呈战斗阵型,也未在后方留下破绽。<br />
贸然冲击,怕是两千骑也会折损。<br />
这两千骑都是燕云铁骑,精锐之师。如果用得好,可以改变战局。<br />
就这样,史定方看着陌刀军杀了半个时辰。<br />
他们距离陌刀军尾部大概二百多部远,始终没有敢靠近。<br />
“强弩驰前!”<br />
张兴一声令下,后方八百名神臂弩手从陌刀军阵形中迅速奔出,目标叛军骑兵。<br />
转瞬之间,他们已经出阵五十步远!<br />
“欺人太甚,就在此时,将唐军弩手冲破!”<br />
史定方热血上头,看到唐军神臂弩手出阵后,没有下令骑兵后退,而是想搏一搏。<br />
神臂弩手没有穿铁甲,只要骑兵能冲到阵营之中,就像是砍瓜切菜一样,说不定能扭转战局。<br />
而且强弩在短时间内,只能发射一发。<br />
史定方认为这是仅有的机会。<br />
“轰隆隆!”<br />
燕军骑士调转马头,双腿夹紧马腹,咬牙冲锋。<br />
在他们冲锋的时候,张兴率领七八百名陌刀手竟然脱离陌刀阵型,向神臂弩手靠近。<br />
他们在策应神臂弩手,防止神臂弩手一轮强弩后,被骑兵屠戮。<br />
“不好,快退!”<br />
距离太近,史定方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br />
覆水难收,燕军骑兵距离神臂弩手只有八十步远,并已经形成冲锋之势,这时候停下会死得更惨。<br />
“咻咻咻!”<br />
六十步,神臂弩手停下脚步,列阵而立,眼神坚毅而专注。<br />
这个距离可以大概瞄准,无须乱射。<br />
随着中郎将一声令下,无数弩箭如飞蝗般射向叛军骑兵。<br />
弩矢撕裂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似死神的召唤。<br />
“咔嚓!”<br />
“噗嗤!”<br />
强劲的弩箭狠狠扎入叛军的铠甲,有叛军连人带马被射翻在地,阵前顿时人仰马翻,惨叫连连。<br />
燕军的冲锋之势被这凶猛的弩箭雨无情地遏制。<br />
“撤!”<br />
一轮射击后,神臂弩手来不及填弩,他们后队变前队,退往陌刀手之间的缝隙中。<br />
叛军除了后方一小部分听到撤退的号角驻马以外,大部分都不能及时停止,杀向陌刀阵。<br />
兵戈未交,胆气先丧,败局注定。<br />
张兴一马当先,手中陌刀寒光四溢,大开大合。<br />
当敌骑冲来,张兴大喝一声,挥刀斩向敌骑。<br />
“噗嗤!”这一刀大气磅礴,威猛无比,将马首与骑兵一同斩碎。<br />
陌刀手也随之而动,他们整齐划一,陌刀此起彼落,敌骑兵在这钢铁风暴下,如脆弱的绵羊,或被斩于马下,或被砍成两段,此方血腥终于燃起。<br />
张兴见在李嗣业的带领下,胜负已分,所以主动与大部队分离,他只是略施小计,就骗了史定方来攻。<br />
主要是史定方统帅能力一般,定力薄弱,更无当机立断的魄力。<br />
唐军神臂弩手在陌刀手掩护下引弩,再次射击。<br />
两刻钟后,当叛军骑兵脱离陌刀手的攻击和神臂弩手的射程后,史定方点兵,仅剩下千骑,他们的脸上写满恐惧。<br />
起初,史定方还能通过杀死逃跑的步兵,稳定士气。<br />
随着骑兵的崩溃和大面积的溃散,史定方再也无法掌控局面。<br />
渑池盆地,到处都是逃跑步兵。<br />
他们被陌刀手追杀,望之披靡,或东或西,或南或北。<br />
李嗣业下令尽可能将溃兵杀死。<br />
这些溃兵如果逃到周围,劫掠村落是必然的。<br />
不过总会有大量的漏网之鱼,毕竟陌刀军不是骑兵。<br />
等援军到来,还要对新安、洛阳周围,进行第二次清理。<br />
李嗣业虽然看起来粗犷彪悍,有时还会像胡人一样豪放,当众起舞。<br />
实际上他的心非常细,有仁慈之心。<br />
历史上的李嗣业勤王的时候,知道西域兵军纪不好,和众将割破手指,歃血为盟,发誓道:“我们路过的地方,一定要秋毫无犯,甚至一草一木都不能毁坏。”<br />
他本人将李隆基、李亨所赏赐的绢钱,全部用以军饷,分文不留。<br />
当然,李嗣业有爱好,正所谓英雄爱宝马,他也喜欢马匹,在他的战死的时候,唯一的资产就是十匹大宛马。<br />
这一世,李瑄打败大食、征服河中,特意挑选一匹上好的大食马和一匹汗血宝马,赏赐给李嗣业。<br />
“撤退!”<br />
史定方捶胸顿足,只能保留骑兵实力。<br />
“将军,往西还是往东。”<br />
裨将向史定方询问道。<br />
“东!”<br />
史定方咬牙吐出这一个字。<br />
现在这种情况,去西面灵宝不是找死吗?<br />
他只能派骑通知安守忠,其他的,就自求多福了。<br />
“驾……”<br />
史定方率领千骑,扬鞭向洛阳,他要将陕郡可能失守的消息告诉安禄山,早做准备!<br />
当天黄昏之前,战争落下帷幕。<br />
李嗣业来不及打扫战场,他只是将战死的唐军尸体抬出来掩埋。<br />
受伤的唐军藏好,留下一部分士卒照顾。<br />
其余士卒将渑池驿北部沟坳中的战马牵出,继续西进。<br />
大军马不停蹄,出渑池,穿过峡石县,向陕县而去。<br />
此时,安守忠已经得到史定方大败的消息。<br />
“史定方,你是畜牲吗?两万多兵马,挡不住几千唐狗半天?”<br />
得知史定方回洛阳后,安守忠破口大骂。<br />
现在他手中只剩下数百骑兵。<br />
唐军陌刀军过来,如何能挡得住?<br />
“事已至此,已经很难挡住唐军。下令大军今夜撤退。”<br />
安守忠向石帝廷吩咐道。<br />
如果不撤退,在这狭窄的山道被陌刀军、强弩手堵住,一个也走不了。<br />
两头死守,说起来容易。但安守忠不信新兵这样的素质,能顽强抵抗。<br />
带着大军连夜逃跑,虽凶多吉少,但也是他唯一生路。<br />
“留一部分人殿后……”<br />
安守忠话刚说完,又加一句。<br />
“不晓谁肯留下,强迫容易出现哗变。”<br />
石帝廷郁闷,谁留谁活不过今晚。<br />
“留五千士卒,骗他们说主力要去抵抗唐狗,并非逃离灵宝。”<br />
安守忠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br />
“遵命!”<br />
石帝廷也不想死,他立刻下去准备。<br />
“崔乾佑害我!”<br />
安守忠后悔听崔乾佑的话,这哪里是殿后,分明是死路。<br />
以当前的局势,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守卫一个月。<br />
“唉!只有舍身报答义父了,我安守忠不是贪生怕死之徒!”<br />
安守忠先擦拭自己的佩刀,然后又将他杀敌无数的长矛取出。<br />
太阳西落,余晖照在这千沟万壑之间,高山陡峭,峡谷绵长,天无鸟飞,地无走兽,显得苍凉。<br />
随着黑夜降临,两万多燕军,悄悄从战场上撤退。<br />
只留不到五千的新兵在悬崖峭壁上。<br />
虽然安守忠口口声声说要去陕县作战,但将军们多被调走,让他们嗅到一些危机,心中不安。<br />
唐军在黄河上,隐隐能看到燕军的调动。<br />
虽不确定燕军是否逃跑,但李嗣业的传令兵,已经通过黄河将渑池之战告诉李瑄。<br />
稍加一推演,就可知晓叛军要跑路。<br />
一时间,唐军锣鼓声响,准备强攻狭道。<br />
“浑将军,你率铁甲和强弩,强攻北侧高坡。”<br />
“马将军,你率铁甲和强弩,强攻南侧高坡。”<br />
“卫将军,你将准备好的投石车运送到前线,压制壶口处的叛军。”<br />
“车将军、郝将军、两位荔非将军,一旦狭道被攻破,率骑随本王一起追击!”<br />
李瑄连下军令。<br />
“遵命!”<br />
众将领命后,开始行动。<br />
按照之前的策略,先占领两旁高坡,然后顺着高坡往狭道射强弩。<br />
浑瑊等待多时,他挑选劲卒,亲自披挂。<br />
勇冠三军的浑瑊年轻气盛,誓言要最先攻破北坡。<br />
“咚咚咚……”<br />
急促的号角声,锣鼓声,铁甲碰撞声。<br />
催人心弦。<br />
“轰隆隆!”<br />
唐军还未开始登坡,叛军就有忍不住将雷石滚木落下。<br />
唐军可以轻易避开这些雷石滚木。<br />
“敌人不堪,大喝佯攻一次,立刻退下。”<br />
浑瑊准备试探一下,骗叛军的雷石滚木。<br />
唐军喊杀着向上冲,又勾引更多叛军推下雷石滚木。<br />
但唐军没跑多远,就立刻退到山脚。<br />
雷石滚木一旦滚到山脚就不会再有冲击力。<br />
“分散进攻!”<br />
浑瑊一声令下,士卒正式开始向山上冲锋。<br />
还有雷石滚木落下,但唐军较为分散。<br />
有的士卒可以躲避雷石滚木,有的士卒被砸到,身体掉落。<br />
惨叫声并没有影响其他士卒的斗志。<br />
“咻咻咻!”<br />
当唐军到达半坡的时候,神臂弩手开始向半山腰盲射。<br />
凄厉的声音,时不时划破夜空。<br />
弩矢太多,燕军怕死,不得不躲避。<br />
使攻山坡的唐军压力减少许多。<br />
浑瑊一手提着短刀,一手持圆盾,奋进而上,其身后士兵汹涌如潮,向着高山席卷而去。<br />
喊杀声震天,似要将那高山震碎,黑压压的身影在陡峭山壁间攀爬强攻,很快就摸到一处缓冲的侧破地。<br />
此地如梯田一般,相对平坦,大多数雷石滚木都是从这里推下。<br />
浑瑊险而又险地躲过一次雷石滚木后,持短刀大跃而起。<br />
“噗嗤!”<br />
一名叛军士卒喋血。<br />
侧面一矛刺向他,被浑瑊用盾牌格挡。<br />
浑瑊一个灵活的转身,将那持矛的叛军杀死。<br />
他勇猛激进,劈开血路,越来越多唐军士卒,登上这处高坡。<br />
叛军新兵丧胆,立刻顺山向东退。<br />
种种压力下,再加上安守忠逃离,他们根本就没有战力。<br />
黑夜遮目,空间有限,互相推搡,风起烟尘,大量的叛军在唐军的驱赶下,滚落狭道中。<br />
而狭道中的士卒看到从天而降的已方士卒,面色惨白。<br />
他们又要面对投石车的打击,不需要唐军来攻,就瑟瑟发抖。<br />
当两旁的山坡都传来唐军的呼啸声后,狭道的燕军心理防线崩溃。<br />
不待唐军用强弩攻击他们,叛军就顺着狭道夺路而逃。<br />
卫伯玉放弃投石,他率甲士强攻狭道,诛杀壶口的叛军。<br />
叛军几无反抗之力,全在逃命。<br />
但狭道窄小,逃命之时,挤在一处,又被踩踏,死伤无计。<br />
浑瑊和马璘各率领麾下士卒,往深处的山谷、山道上探查,追击余孽的同时,防备还有叛军埋伏。<br />
一直到夜半子时,唐军杀穿狭道,洗刷潼关之败的耻辱,到达较为宽阔的山地。<br />
这里不再是易守难攻,即便燕军有埋伏,也不可能对庞大的唐军造成打击。<br />
即便如此,李瑄也令探马先探。<br />
同时,令士卒搬开狭道中的石头、尸体,不能妨碍骑兵通过。<br />
丑时三刻,李瑄亲自率领五千天策卫铁骑,通过狭道,顺着探马的指示,追击叛军。<br />
其后,车光倩、郝廷玉、荔非守瑜、荔非元礼等将共率精骑一万、轻骑两万,尽可能多地追击叛军。<br />
李瑄还组织一支由两万轻骑组成的特别行动队,由张仁贤、白孝德率领,专门负责清剿在陕县、峡石、渑池、新安四县内的叛军漏网之鱼。<br />
每一个乡里都要探查。<br />
防止这些溃兵混乱百姓。<br />
三吏三别虽不会出现,但两京古道上的百姓受了太多磨难。<br />
这些溃兵欺软怕硬,所过之处,必鸡犬不宁。<br />
其余士卒在封常清、车神塞的率领下,缓缓通过灵宝狭道,直接逼向洛阳。<br />
(本章完)</p>
参与叛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br />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的时候,朝廷下令对叛军、叛军家属严惩,最轻的责罚,也是充为奴仆。<br />
这也是历史上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原因之一。<br />
新兵们虽怕死、想逃,但在巨大兵力优势下,有一定胜算,他们会选择搏一搏。<br />
渐渐地,叛军距离唐军仅百步距离。<br />
前排的叛军,披盔甲,持大盾,防备唐军神臂弩,主动攻坚。<br />
而陌刀军也有应对,最前方是数百名持大棒的大力士。<br />
他们穿着特制内甲和特制鱼鳞重甲,叛军想刺破也不容易。<br />
神臂弩很难射穿铜皮、铁皮包裹的大盾,所以李嗣业未下令神臂弩远距离攻击。<br />
神臂弩手以小队整列,在队伍与队伍的缝隙中。<br />
只要叛军铁甲士卒一露头,就对他们进行射击。<br />
叛军接近唐军五十步的时候,步伐变慢,他们在蓄势。<br />
即便阵容有些些不整齐,队伍斜错,他们依旧知道越是靠近,越不能狂奔。<br />
他们强装镇定,把大盾摆得更正,把长矛挺得更长。<br />
二十步时,唐军的陌刀和大棒不再拄着,而是双手紧握,准备战斗。<br />
哪怕是最前方的唐军,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心虚,反而兴致勃勃。<br />
“陌刀军所向无敌,谁也不准后退!”<br />
“洛阳还在水火之中,国家还在危难之际,如果要战死,请从李嗣业开始!”<br />
李嗣业立于阵前大呼一声,他也用双手紧握陌刀。<br />
敌众我寡,虽然将士精锐,但李嗣业为激励士气,站着队伍最前方,表明如果要为国捐躯,首先一定是他。<br />
李嗣业无法等待援军赶到,因为他不想给叛军回旋的空间。<br />
只要击败这些阻拦的叛军,就一定可以夹击灵宝。<br />
李嗣业周围的士卒无不受到感染,仰天长喝,惊空遏云。<br />
霎时间,数以千计的叛军冲上来。<br />
他们以盾为守,以矛为攻。<br />
特别是最突出李嗣业,是燕军重点关注对象。<br />
五六支长矛在大盾的掩护下,向李嗣业攒刺。<br />
“喝!”<br />
李嗣业一声怒吼,加长加厚加宽的大号陌刀,如流星一样斩过。<br />
这些长矛全部被斩断。<br />
李嗣业大步上前,撞在两个士卒顶着的大盾上。<br />
盾牌当即被撞倒,盾牌后的叛军也跟着吐血倒地。<br />
李嗣业欺身而上,陌刀挥舞,叛军虽穿着铁甲,依旧被陌刀刃刺破面部。<br />
身披两层重甲,一层内甲的李嗣业肆无忌惮,不畏惧前后左右刺来的长矛,硬生生突破敌人一个微小的缺口。<br />
恼火的叛军想将李嗣业杀死。<br />
但从四面八方刺来的长矛,不是被李嗣业斩断,就是刺在李嗣业盔甲上。<br />
即便是破甲长矛,也不可能将李嗣业的三重甲全部刺破,除非有李瑄那样的神力。<br />
而李嗣业也无愧他大唐第二猛将之称。<br />
他一个人拖住数十名叛军铁甲士卒,并连续推翻燕军五面盾牌。<br />
他手中的陌刀,像是神兵利器一样,白光闪耀间,有分金断石之威。<br />
李嗣业后方数十名持大棒的力士迅速挺近。<br />
“嘭!”<br />
顶端是铁块的大棒砸在叛军的脑袋上,非死即残。<br />
力士们迎着矛刃而上,视死如归。<br />
即便被用长矛挡住一时,也会强行顶着长矛靠近,只要大棒抡起来,一面面盾牌就会倒塌,还会出现连锁反应。<br />
唐军陌刀队本就是十里挑一,素质更是远远超过燕军,又有盔甲兵器的优势,陡一接触,就全方位地击倒叛军盾牌。<br />
而陌刀队攻击的时候,谨记队伍与队伍之间,留两丈缝隙,哪怕有战机也不会逾越。<br />
“咻咻咻……”<br />
神臂弩手蹲在缝隙处,对着仅有十几步的叛军射击。<br />
强弩雨发,叛军铠甲必然被穿透。<br />
叛军无法组织这么齐整的阵型,他们即便有强弩,也无法发射。<br />
越来越多的燕军铁甲被射死,再加上大棒的打击。<br />
这些穿着铁甲的先头部队,也出现向后退的迹象。<br />
更可怕的是有叛军拥挤在一起,这是兵家大忌。<br />
虽然燕军还有大量铁甲,但已经被唐军大棒军打出一个大缺口,后方没有穿铁甲的士卒显露。<br />
陌刀手趁此时机突入。<br />
在进攻的过程中,陌刀手依旧保持数丈之内,有五人相互依存。<br />
和密集的长矛阵不同,陌刀手以挥砍为主,士卒与士卒之间间隔较大。<br />
在砍起皮甲和无甲士卒的时候,李嗣业的优势显现。<br />
他手握长刀,如战神降世,双眸燃着烈火,那寒光凛凛的长刀在太阳下划过凛冽弧线,每一挥,都似能劈开天地,血在刀身飞溅,铠甲已然染红。<br />
“去死!”<br />
一名叛军将领想从侧面偷袭李嗣业,但李嗣业斩敌太快,杀死一名叛军后,迅速回刀,将这名将领都长枪拨开。<br />
“噗嗤!”<br />
李嗣业反手一刀,先挑断他的脖护,然后将这名叛军将领人首分离。<br />
此时,李嗣业周边的叛军士卒疯狂后退,肝胆俱裂。<br />
李嗣业顿步昂扬,声吼再进。<br />
一群陌刀手随着他们的将领,飞奔敌群。<br />
他们步伐踏过,地上全是残肢断臂,如同地狱。<br />
另外两侧,田珍也带着陌刀军进前。<br />
血水像小河一样流淌。<br />
唐军伤亡而倒的,不足叛军二十分之一。<br />
随着燕军的畏惧,和唐军的高歌猛进,双方的伤亡比会越来越大。<br />
没有经过大战的新兵,和李瑄麾下最精锐的陌刀军相比,有些不堪一击。<br />
当叛军的铁甲阵型被冲破后,唐军的神臂弩手停止射击。<br />
唐军的阵型也越来越严整,陌刀手、大棒手,排成横队,如一堵大墙一样大力向前推进。<br />
即便没有战斗的陌刀手,也跟随着队伍移动,没有因为贪功而放弃阵形。<br />
“此强陌刀,如此恐怖?”<br />
等待机会冲阵的史定方游骑在战场周围,大惊失色。<br />
他本以为两万大军能周旋一下,即便无法攻破唐军的壁垒,也应该会牵制住唐军,使唐军露出破绽。<br />
不曾想陌刀军如此凶残。<br />
陌刀虽然在隋末唐初就已经出现,但开始普及陌刀,是开元中后期。<br />
真正使陌刀焕发光采,是从李瑄手中,先是河西军、陇右军,然后是安西军、北庭军。<br />
一次次战报,都有陌刀的身影。<br />
当张兴刀者,人马俱碎。<br />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br />
使李嗣业和张兴成为天下最出名的陌刀将。<br />
安禄山也尝试装备陌刀。<br />
但苦于麾下没有好的陌刀将,麾下的陌刀也未发挥出实用,所以远远没有曳落河受看重。<br />
“唐军后方强弩密布,难以冲锋啊!”<br />
眼看大军就要溃散,史定方心急如焚。<br />
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麾下大军落败吗?<br />
他知道一旦这两万大军溃散,必然作鸟兽散,再也组织不起来了。<br />
恰恰是陌刀军这样的特殊步兵,最容易堵在灵宝东的山地上,使安守忠进退两难。<br />
“将军,我们要赶紧支援,吸引唐军注意力。”<br />
裨将也劝说史定方不能坐以待毙。<br />
“对方的陌刀手是盾,强弩手是矛,我们这两千骑不是甲骑具装,根本无法靠近。”<br />
史定方一脸难色。<br />
唐军训练有素,即便呈战斗阵型,也未在后方留下破绽。<br />
贸然冲击,怕是两千骑也会折损。<br />
这两千骑都是燕云铁骑,精锐之师。如果用得好,可以改变战局。<br />
就这样,史定方看着陌刀军杀了半个时辰。<br />
他们距离陌刀军尾部大概二百多部远,始终没有敢靠近。<br />
“强弩驰前!”<br />
张兴一声令下,后方八百名神臂弩手从陌刀军阵形中迅速奔出,目标叛军骑兵。<br />
转瞬之间,他们已经出阵五十步远!<br />
“欺人太甚,就在此时,将唐军弩手冲破!”<br />
史定方热血上头,看到唐军神臂弩手出阵后,没有下令骑兵后退,而是想搏一搏。<br />
神臂弩手没有穿铁甲,只要骑兵能冲到阵营之中,就像是砍瓜切菜一样,说不定能扭转战局。<br />
而且强弩在短时间内,只能发射一发。<br />
史定方认为这是仅有的机会。<br />
“轰隆隆!”<br />
燕军骑士调转马头,双腿夹紧马腹,咬牙冲锋。<br />
在他们冲锋的时候,张兴率领七八百名陌刀手竟然脱离陌刀阵型,向神臂弩手靠近。<br />
他们在策应神臂弩手,防止神臂弩手一轮强弩后,被骑兵屠戮。<br />
“不好,快退!”<br />
距离太近,史定方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br />
覆水难收,燕军骑兵距离神臂弩手只有八十步远,并已经形成冲锋之势,这时候停下会死得更惨。<br />
“咻咻咻!”<br />
六十步,神臂弩手停下脚步,列阵而立,眼神坚毅而专注。<br />
这个距离可以大概瞄准,无须乱射。<br />
随着中郎将一声令下,无数弩箭如飞蝗般射向叛军骑兵。<br />
弩矢撕裂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似死神的召唤。<br />
“咔嚓!”<br />
“噗嗤!”<br />
强劲的弩箭狠狠扎入叛军的铠甲,有叛军连人带马被射翻在地,阵前顿时人仰马翻,惨叫连连。<br />
燕军的冲锋之势被这凶猛的弩箭雨无情地遏制。<br />
“撤!”<br />
一轮射击后,神臂弩手来不及填弩,他们后队变前队,退往陌刀手之间的缝隙中。<br />
叛军除了后方一小部分听到撤退的号角驻马以外,大部分都不能及时停止,杀向陌刀阵。<br />
兵戈未交,胆气先丧,败局注定。<br />
张兴一马当先,手中陌刀寒光四溢,大开大合。<br />
当敌骑冲来,张兴大喝一声,挥刀斩向敌骑。<br />
“噗嗤!”这一刀大气磅礴,威猛无比,将马首与骑兵一同斩碎。<br />
陌刀手也随之而动,他们整齐划一,陌刀此起彼落,敌骑兵在这钢铁风暴下,如脆弱的绵羊,或被斩于马下,或被砍成两段,此方血腥终于燃起。<br />
张兴见在李嗣业的带领下,胜负已分,所以主动与大部队分离,他只是略施小计,就骗了史定方来攻。<br />
主要是史定方统帅能力一般,定力薄弱,更无当机立断的魄力。<br />
唐军神臂弩手在陌刀手掩护下引弩,再次射击。<br />
两刻钟后,当叛军骑兵脱离陌刀手的攻击和神臂弩手的射程后,史定方点兵,仅剩下千骑,他们的脸上写满恐惧。<br />
起初,史定方还能通过杀死逃跑的步兵,稳定士气。<br />
随着骑兵的崩溃和大面积的溃散,史定方再也无法掌控局面。<br />
渑池盆地,到处都是逃跑步兵。<br />
他们被陌刀手追杀,望之披靡,或东或西,或南或北。<br />
李嗣业下令尽可能将溃兵杀死。<br />
这些溃兵如果逃到周围,劫掠村落是必然的。<br />
不过总会有大量的漏网之鱼,毕竟陌刀军不是骑兵。<br />
等援军到来,还要对新安、洛阳周围,进行第二次清理。<br />
李嗣业虽然看起来粗犷彪悍,有时还会像胡人一样豪放,当众起舞。<br />
实际上他的心非常细,有仁慈之心。<br />
历史上的李嗣业勤王的时候,知道西域兵军纪不好,和众将割破手指,歃血为盟,发誓道:“我们路过的地方,一定要秋毫无犯,甚至一草一木都不能毁坏。”<br />
他本人将李隆基、李亨所赏赐的绢钱,全部用以军饷,分文不留。<br />
当然,李嗣业有爱好,正所谓英雄爱宝马,他也喜欢马匹,在他的战死的时候,唯一的资产就是十匹大宛马。<br />
这一世,李瑄打败大食、征服河中,特意挑选一匹上好的大食马和一匹汗血宝马,赏赐给李嗣业。<br />
“撤退!”<br />
史定方捶胸顿足,只能保留骑兵实力。<br />
“将军,往西还是往东。”<br />
裨将向史定方询问道。<br />
“东!”<br />
史定方咬牙吐出这一个字。<br />
现在这种情况,去西面灵宝不是找死吗?<br />
他只能派骑通知安守忠,其他的,就自求多福了。<br />
“驾……”<br />
史定方率领千骑,扬鞭向洛阳,他要将陕郡可能失守的消息告诉安禄山,早做准备!<br />
当天黄昏之前,战争落下帷幕。<br />
李嗣业来不及打扫战场,他只是将战死的唐军尸体抬出来掩埋。<br />
受伤的唐军藏好,留下一部分士卒照顾。<br />
其余士卒将渑池驿北部沟坳中的战马牵出,继续西进。<br />
大军马不停蹄,出渑池,穿过峡石县,向陕县而去。<br />
此时,安守忠已经得到史定方大败的消息。<br />
“史定方,你是畜牲吗?两万多兵马,挡不住几千唐狗半天?”<br />
得知史定方回洛阳后,安守忠破口大骂。<br />
现在他手中只剩下数百骑兵。<br />
唐军陌刀军过来,如何能挡得住?<br />
“事已至此,已经很难挡住唐军。下令大军今夜撤退。”<br />
安守忠向石帝廷吩咐道。<br />
如果不撤退,在这狭窄的山道被陌刀军、强弩手堵住,一个也走不了。<br />
两头死守,说起来容易。但安守忠不信新兵这样的素质,能顽强抵抗。<br />
带着大军连夜逃跑,虽凶多吉少,但也是他唯一生路。<br />
“留一部分人殿后……”<br />
安守忠话刚说完,又加一句。<br />
“不晓谁肯留下,强迫容易出现哗变。”<br />
石帝廷郁闷,谁留谁活不过今晚。<br />
“留五千士卒,骗他们说主力要去抵抗唐狗,并非逃离灵宝。”<br />
安守忠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br />
“遵命!”<br />
石帝廷也不想死,他立刻下去准备。<br />
“崔乾佑害我!”<br />
安守忠后悔听崔乾佑的话,这哪里是殿后,分明是死路。<br />
以当前的局势,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守卫一个月。<br />
“唉!只有舍身报答义父了,我安守忠不是贪生怕死之徒!”<br />
安守忠先擦拭自己的佩刀,然后又将他杀敌无数的长矛取出。<br />
太阳西落,余晖照在这千沟万壑之间,高山陡峭,峡谷绵长,天无鸟飞,地无走兽,显得苍凉。<br />
随着黑夜降临,两万多燕军,悄悄从战场上撤退。<br />
只留不到五千的新兵在悬崖峭壁上。<br />
虽然安守忠口口声声说要去陕县作战,但将军们多被调走,让他们嗅到一些危机,心中不安。<br />
唐军在黄河上,隐隐能看到燕军的调动。<br />
虽不确定燕军是否逃跑,但李嗣业的传令兵,已经通过黄河将渑池之战告诉李瑄。<br />
稍加一推演,就可知晓叛军要跑路。<br />
一时间,唐军锣鼓声响,准备强攻狭道。<br />
“浑将军,你率铁甲和强弩,强攻北侧高坡。”<br />
“马将军,你率铁甲和强弩,强攻南侧高坡。”<br />
“卫将军,你将准备好的投石车运送到前线,压制壶口处的叛军。”<br />
“车将军、郝将军、两位荔非将军,一旦狭道被攻破,率骑随本王一起追击!”<br />
李瑄连下军令。<br />
“遵命!”<br />
众将领命后,开始行动。<br />
按照之前的策略,先占领两旁高坡,然后顺着高坡往狭道射强弩。<br />
浑瑊等待多时,他挑选劲卒,亲自披挂。<br />
勇冠三军的浑瑊年轻气盛,誓言要最先攻破北坡。<br />
“咚咚咚……”<br />
急促的号角声,锣鼓声,铁甲碰撞声。<br />
催人心弦。<br />
“轰隆隆!”<br />
唐军还未开始登坡,叛军就有忍不住将雷石滚木落下。<br />
唐军可以轻易避开这些雷石滚木。<br />
“敌人不堪,大喝佯攻一次,立刻退下。”<br />
浑瑊准备试探一下,骗叛军的雷石滚木。<br />
唐军喊杀着向上冲,又勾引更多叛军推下雷石滚木。<br />
但唐军没跑多远,就立刻退到山脚。<br />
雷石滚木一旦滚到山脚就不会再有冲击力。<br />
“分散进攻!”<br />
浑瑊一声令下,士卒正式开始向山上冲锋。<br />
还有雷石滚木落下,但唐军较为分散。<br />
有的士卒可以躲避雷石滚木,有的士卒被砸到,身体掉落。<br />
惨叫声并没有影响其他士卒的斗志。<br />
“咻咻咻!”<br />
当唐军到达半坡的时候,神臂弩手开始向半山腰盲射。<br />
凄厉的声音,时不时划破夜空。<br />
弩矢太多,燕军怕死,不得不躲避。<br />
使攻山坡的唐军压力减少许多。<br />
浑瑊一手提着短刀,一手持圆盾,奋进而上,其身后士兵汹涌如潮,向着高山席卷而去。<br />
喊杀声震天,似要将那高山震碎,黑压压的身影在陡峭山壁间攀爬强攻,很快就摸到一处缓冲的侧破地。<br />
此地如梯田一般,相对平坦,大多数雷石滚木都是从这里推下。<br />
浑瑊险而又险地躲过一次雷石滚木后,持短刀大跃而起。<br />
“噗嗤!”<br />
一名叛军士卒喋血。<br />
侧面一矛刺向他,被浑瑊用盾牌格挡。<br />
浑瑊一个灵活的转身,将那持矛的叛军杀死。<br />
他勇猛激进,劈开血路,越来越多唐军士卒,登上这处高坡。<br />
叛军新兵丧胆,立刻顺山向东退。<br />
种种压力下,再加上安守忠逃离,他们根本就没有战力。<br />
黑夜遮目,空间有限,互相推搡,风起烟尘,大量的叛军在唐军的驱赶下,滚落狭道中。<br />
而狭道中的士卒看到从天而降的已方士卒,面色惨白。<br />
他们又要面对投石车的打击,不需要唐军来攻,就瑟瑟发抖。<br />
当两旁的山坡都传来唐军的呼啸声后,狭道的燕军心理防线崩溃。<br />
不待唐军用强弩攻击他们,叛军就顺着狭道夺路而逃。<br />
卫伯玉放弃投石,他率甲士强攻狭道,诛杀壶口的叛军。<br />
叛军几无反抗之力,全在逃命。<br />
但狭道窄小,逃命之时,挤在一处,又被踩踏,死伤无计。<br />
浑瑊和马璘各率领麾下士卒,往深处的山谷、山道上探查,追击余孽的同时,防备还有叛军埋伏。<br />
一直到夜半子时,唐军杀穿狭道,洗刷潼关之败的耻辱,到达较为宽阔的山地。<br />
这里不再是易守难攻,即便燕军有埋伏,也不可能对庞大的唐军造成打击。<br />
即便如此,李瑄也令探马先探。<br />
同时,令士卒搬开狭道中的石头、尸体,不能妨碍骑兵通过。<br />
丑时三刻,李瑄亲自率领五千天策卫铁骑,通过狭道,顺着探马的指示,追击叛军。<br />
其后,车光倩、郝廷玉、荔非守瑜、荔非元礼等将共率精骑一万、轻骑两万,尽可能多地追击叛军。<br />
李瑄还组织一支由两万轻骑组成的特别行动队,由张仁贤、白孝德率领,专门负责清剿在陕县、峡石、渑池、新安四县内的叛军漏网之鱼。<br />
每一个乡里都要探查。<br />
防止这些溃兵混乱百姓。<br />
三吏三别虽不会出现,但两京古道上的百姓受了太多磨难。<br />
这些溃兵欺软怕硬,所过之处,必鸡犬不宁。<br />
其余士卒在封常清、车神塞的率领下,缓缓通过灵宝狭道,直接逼向洛阳。<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