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圣人下诏,天宝十五载十一月十八日,于太极宫太极殿,举行册封太子大典。<br />
李隆基诏书的意思,简单明了,似是“他”的心声。<br />
先表赞李瑄的出身,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血脉尊贵。<br />
然后叙述李瑄的平生,年少慕轻侠之风,浪子回头的经典永不过时。<br />
年仅十六,年少英才,诗名满天下。<br />
一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名动长安;再一句“惟有牡丹真国色,开时节动京城”闻名天下。<br />
然后就是圣人召见,考核于兴庆宫中,御场射毬,技惊四座,被圣人以门荫入仕,拜丰安军副使。<br />
接下来是赫赫军功的开始!<br />
对普通士卒来说,陷阵、先登、斩将、拔旗,为最高军功。<br />
这些李瑄除了先登,全部做到。<br />
特别是斩将,李瑄不仅擒斩敌军主将,元帅数以百计,还擒大可汗、赞普。<br />
对一军统帅来说,封狼居胥,覆灭敌国,勤王保驾,剿灭叛军这四大耀眼的功绩李瑄也全部做到。<br />
这是李瑄的武功,古今未有。<br />
福苍生之祗,忧万民之事。<br />
李瑄用行径表明他是要变革苍生的人。<br />
济生堂、慈幼堂等,都是李瑄心中的善举。<br />
李隆基又在诏书上提到诸子不器,难堪大任。<br />
秦王欲效仿周公故事,被圣人喝止。强行收秦王为义子,视若己出,相亲相爱。<br />
今民心思变,乱世当用重典,为团结天下,能在乱中求治的人,唯有秦王。<br />
有百姓对李隆基的诏书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有的揣着明白装糊涂。<br />
上层的权力斗争,百姓已经不怎么感冒,他希望“天降猛人”,家人生活更好。<br />
因为李唐建立以来,什么破事都发生过,屡屡创造历史。<br />
玄武门事变、太子谋反、二圣临朝、女主天下、神龙政变、景龙政变、韦氏权倾朝野、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日杀三子、杨氏霍乱朝纲……<br />
精彩绝伦!<br />
因此,李瑄面对道德上的压力反而是最小的。<br />
李瑄需要的是兴天下之事,而非纠结于身后之事。<br />
麾下将领,文武官吏,也都盼望着明君再次出现。<br />
李瑄的思想与观念,已经扎根到许多人的心中。<br />
……<br />
“我即将成为太子,灵溪以后多召见长安文武官吏的妻子,彰显关怀与威德。”<br />
秦王府,裴灵溪在为李瑄整理官服的时候,李瑄突然向裴灵溪说道。<br />
要么不变,要么大变。<br />
终究走让这条路,给予妻儿荣华富贵。<br />
他知道裴灵溪一直没有与贵妇、士女们交集。<br />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瑄身份敏感,裴灵溪不合适与大臣们都妻女友好,后来裴灵溪去西域,更无机会。<br />
今日非比往日,裴灵溪要有母仪天下的准备。<br />
像以前的杨玉环,还时不时地召贵妇名媛们踏春游玩,或在宫中相聚。<br />
特别是朝廷封的命妇,皇帝一般是不会见的。<br />
这些肯定需要皇后去安抚。<br />
还有公主、郡主、县主之事,多求于皇后。<br />
“灵溪谨记!”<br />
裴灵溪边为李瑄整理衣角,边轻声回道。<br />
她不太懂政治,她也不知道夫君是怎么操作的。<br />
一眨眼就从秦王跃升为太子。<br />
太子和秦王,一君一臣。<br />
似曾相识的路途。<br />
裴灵溪终于确定传言非虚,像父亲裴度所言一样,她即将母仪天下。<br />
几年前,她只是一名小女子,祖父虽是裴耀卿,但家境已败。<br />
少女时期,她一直仰慕文武双全的大英雄李瑄,会背诵李瑄的每一首诗。<br />
在嫁给李瑄后,她就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子,不敢想会有今日,一点准备都没有。<br />
她确实有对皇宫高墙的忧虑。<br />
“我与灵溪的前三次相遇,一直记得。宗圣观的灵溪旁,骊山下的梨园内,长安城的东市中。虽有长离、月瑶、霜儿她们,但故剑情深,终不敢忘记!”<br />
李瑄似乎看到裴灵溪眉宇间的忧虑,他将裴灵溪眼帘下的一缕青丝带过,抚摸她光滑的脸蛋,动情地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我们周公之礼时的誓言,不论何时,我们都一样。哪怕是在皇城之内,也不要有拘束,如前夕,如昨日,如今晨。”<br />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事风格。<br />
他不会因为似此星辰非昨夜而感叹。<br />
“夫君……”<br />
裴灵溪梨带雨,情不自禁在李瑄怀中。<br />
这一刻,她也决心帮助李瑄处理好命妇等事宜。<br />
纵然很想在夫君怀中,但裴灵溪克制住自己。<br />
她知道夫君要前往中书省了。<br />
……<br />
短短两三天时间,随着李瑄被立太子之日愈近,长安的谈论越是激烈。<br />
当然,也不免沽名钓誉的老臣上书痛骂李瑄。<br />
这是吃定李瑄不会杀他。<br />
比如苗晋卿就引用汉代盖勋骂董卓的话,向李瑄上书:<br />
“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结局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br />
此影射李瑄为弑君的董卓,祝贺的人在门前,吊丧的人在坟前,预示李瑄不得好死。<br />
李瑄也不生气,看完以后还给尚书省的官吏看。<br />
这样谈笑风生、荣辱不惊的气度,让大臣们动容。<br />
大臣们问为什么不处置苗晋卿。<br />
李瑄回答:如果有罪,就会处置他。<br />
大臣们更佩服李瑄的心胸。<br />
苗晋卿是半截黄土埋到脖子大臣,没必要和他计较。<br />
军政要是,皆决于秦王,且民心所向。<br />
如苗晋卿这样反对的声音虽有,但都被支持李瑄的声音压制。<br />
在这期间,第一批一千份“大唐月报”到达长安。<br />
即便一份大唐月报一百文钱,也很快被争购一空。<br />
虽然大唐月报上记录的大事,对长安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这种下达民间的报纸,和空前的报纸模式,让文人士子十分新奇。<br />
在观看报纸的时候,人们不免被上面的英雄事迹所影响。<br />
有崇拜李瑄的寒素文人,还自发在大街小巷,向平民百姓念报纸上的内容。<br />
有的事情,百姓们听不懂,但能归结出一句话:秦王天命所归!<br />
果不其然,秦王亲自连载的小说《西游记》,即便只有一回,但描述的世界观,使百姓们忍不住期待下一回即将发生的故事。<br />
这更增添李瑄的呼声。<br />
舆论一片哗然的时候,李瑄照常出入行省,处理军政事务。<br />
现如今,李瑄了解最多的就是地方郡县事宜。<br />
那些外出担任郡县归来的官吏,都被李瑄一一召见,让他们如实回答地方上的情况,李瑄对症下药。<br />
在封太子大典的前一天,太极宫已经在准备祭典事宜。<br />
而李瑄则仍旧穿着官袍,在政事堂召见京兆尹卢奂。<br />
卢奂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臣,在朝堂上威望非常高。<br />
他的父亲是开元名相卢怀慎。<br />
时人讥笑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实际上是对其地位的不肯定。<br />
在搭配姚崇的时候,卢怀慎为团结,不与其争,万事尽心尽力,一丝不苟。<br />
卢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br />
在卢怀慎去世后,家无余蓄,惟一老苍头,请自鬻以办丧事。<br />
这种清廉为开元官吏带来榜样,也完全符合李隆基在开元初年所提倡的节俭。<br />
卢奂不是依仗卢怀慎的厚德才有威望,而是继承父亲的事业,清廉为官,为百姓做实事。连李隆基都亲自为卢奂题字:斯为国宝,不坠家风。<br />
在卢奂治理过的陕郡,百姓一直流传有歌谣:不须赛神明,不必求巫祝。尔莫犯卢公,立便有大福。<br />
在佛道巫卜盛行的时代,不去祈求神明,只要堂堂正正,便有福报,可见百姓为卢奂的崇敬。<br />
所以李瑄在京兆尹空缺的时候,优先提拔卢奂。<br />
另外李瑄也想让卢奂肃清京兆的风气。<br />
李瑄和卢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是相比于卢奂,李瑄的方法更加激进。<br />
此次召见卢奂,是因为他刚从岭南的南海太守(今广州)任上卸任。<br />
“大尹在南海的时候,惩治贪官污吏,处置豪强,改变风气,使南海大治,实为能臣啊!”<br />
李瑄最先赞扬卢奂一句。<br />
南海郡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随着海运的开发,已经成为大唐与中南半岛、海外诸国的贸易之所,地兼水陆都会,非常富庶,并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赋税。<br />
特别是经过卢奂整顿南海郡以后。<br />
李隆基一直有派遣宦官到南海为他物色奇珍异宝,以自取乐。<br />
但宦官往往是贪婪无度的代名词,每个地方只要有宦官出现,准没有好事。<br />
他们在南海郡的时候连吃带拿,横行无忌。<br />
但卢奂到来后,宦官们也慑于卢奂清白、不循私情的威名而不敢乱伸触角。<br />
“这只是下官分内之事!”<br />
卢奂回复李瑄,能看出他年事已高,又长途跋涉,精气神都不太好。<br />
他和一些中立的老臣一样,没有去掺和皇权斗争。<br />
李瑄现在是秋风扫落叶,谁冒头削谁。<br />
主要是李瑄以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牢牢把持住权柄。<br />
小宗代大宗已成定局。<br />
“南海郡的豪强势力、大族势力还有几何?”<br />
李瑄步入正题,虽卢奂铲除贪官污吏,但豪强一定除之不尽。<br />
即便一时间全定,不久后也会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冒出。<br />
或许卢奂前脚刚走,就又有豪贵在兴风作浪。<br />
“回秦王,南海豪贵滋生,下官杀一儆百后,他们只是关闭门户,收敛行迹。”<br />
卢奂向李瑄回答道。<br />
如李瑄所想,卢奂不可能用激烈的手段去应对。<br />
“南海郡的百姓,相比于关中百姓,生活如何?”<br />
李瑄又问卢奂。<br />
“关中大雨时,斗米四百钱。雨停有所回落,安禄山叛乱之时,斗米暴涨八百钱,最高的时候一千二百钱,秦王勤王保驾入长安后,米价逐渐到达如今的斗米五十钱,相比以往,仍居高不下。而南海郡在天宝十四载时,斗米六十钱,比江南地区贵三十钱,比淮南贵四十钱。”<br />
卢奂用米价向李瑄表示岭南百姓生活并不如意。<br />
连经过暴雨灾害、战乱威胁到关中都不如。<br />
“本王从文书上看到南海的粮仓积谷颇封,怎会如此呢?”李瑄知道从汉代开始,南海郡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br />
或许岭南是蛮荒之地,但南海绝对不是。<br />
南海郡是大郡,四万余户,二十二万人口。<br />
这放在北方郡,也属于重量级。<br />
“均田已被破坏,官府无田可均。下官虽组织开荒,但开荒速度跟不上人增长速度,土地还授成了一纸空文,百姓逃亡现象也屡禁不止……”<br />
“常平粮仓、义仓等粮在种种波折下,官商勾结,豪强屯粮,一直无法有效常平粮价。”<br />
卢奂向李瑄回答道。<br />
不仅仅是南海郡,这也是全国的普遍现象。<br />
归根结底还是土地兼并,原本在均田制下,成年男子可授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br />
在这一百亩田地上种植水稻、大豆、桑、麻、蔬菜等农作物,勤快的百姓和织布的妻子配合,足以衣食无忧。<br />
哪怕缴纳租用调、户税、义仓税等,还有众多财富于民间。<br />
这也是李隆基登基,检田括户运动以后诞生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r />
但现在男子成年后,官府手中没有田地,连二十亩都均不下。<br />
再加上官吏们无以为继,杂七杂八的税收,百姓无法用二十亩养活自己。<br />
这种情况,老百姓只能逃命到外地。<br />
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豪强的“农奴”,一生为豪强劳动。<br />
当年强悍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制度上。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在天宝年间崩坏也是必然的。<br />
“南北郡县,同样是二十万人口的大郡,国家所得到的赋税,北方却比南方多得多。更何况还是南海郡这样的商贸大郡。”<br />
李瑄知道岭南也犯老毛病了。<br />
自天宝以来,江南、岭南的赋税不好收一直是问题。<br />
不仅是李林甫,连杨国忠都在想方设法从江南收税。<br />
这次安禄山叛乱以后,江南、岭南的赋税一定更难收取。<br />
河南河北地区在天宝年间赋税加重也与大唐对江南的掌控有关。<br />
山高皇帝远,豪贵们总能想到方法去对抗政策。<br />
“秦王,江南、岭南的权贵,并非为一个整体,他们之间也矛盾不断,充满算计。”<br />
卢奂一如既往提倡分化豪强大族,再次进行一次检田括户运动,迎来三十年的大治。<br />
“大尹的意见本王会仔细考虑!”<br />
李瑄微微一笑。<br />
他当然清楚所谓文官集团,士族集团,豪强集团从不是一个整体。<br />
即便李瑄步步紧逼,也会有一部分豪强献上家资请求饶恕。<br />
李瑄在河陇的时候,陇右豪强摄于李瑄的威势,将金银珠宝献上,充为军用。<br />
但李瑄需要的可不仅仅是检户扩田。<br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br />
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br />
这是天宝年间的概述。<br />
土地兼并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br />
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沦为黑户,其中大部分都是农奴。<br />
而在户籍之上的百姓,很大一部分不得不雇佣豪强大族的土地耕种。<br />
豪强们的手段越来越恶劣,巧取不行,便开始豪夺。<br />
管你是永业田,还是口分田。都将其弄到手。强行破坏均田制。<br />
李瑄与卢奂的想法不同,他认为再次进行检户扩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br />
一定要制定他准备已久的“除贱为良”。<br />
他不是从一定程度上拉出农奴,而是从根本上解放农奴。<br />
接下来,李瑄又向卢奂询问南海的道路、海运,经常交往的国家和经常贸易的物品有哪些。<br />
李瑄准备让辛云京在南海郡建立南海都督府,为南方最大的一支军队,拥兵三万。<br />
分别驻扎在南海郡、交趾、南郡、潮阳郡、始兴郡。<br />
其中南海郡最多,有三千骑兵,两千步兵,五千水师。<br />
岭南想要发展,只能等变革以后,从南海郡开始。<br />
翌日。<br />
冬日暖阳,清明澄澈,天空像是初生婴儿脸蛋一样,纯洁无瑕。<br />
整个长安,大街小巷,张灯结彩。<br />
天策卫、金吾卫,在城中两市,戒备森严。<br />
城外的凤翔军、安西军、北庭军也严阵以待。<br />
两市胡商听说天将军要被立为储君后,肃然起敬。<br />
那个威名赫赫的男子,果然获得最高权力。<br />
大唐虽刚经过叛乱,但似乎变得更加强大,一切皆因有李瑄这个定海神针。<br />
太极宫中,鼓乐齐鸣。<br />
太极宫前的广场上,左面是羽林仪仗,右面是龙武军士。<br />
飞龙禁军的仪仗马匹,清一色为白色,它们无比乖巧,不鸣不叫。<br />
宦官、宫女,乐师,更在其后。<br />
在长安九品以上官吏、散官、勋爵,包括致仕老臣都来到太极宫,参加大典。<br />
甚至李适之也以陇西郡王的身份参加。<br />
百官无不向李适之行礼。<br />
人们知道,一旦李瑄继承皇位,即便李隆基暂为太上皇,也是虚假的太上皇。<br />
能让人尊敬的,只有李适之。<br />
当然,为防止刺头闹事,使大典不能圆满进行,如苗晋卿、裴冕之流,提前请他们到甘露殿喝茶。<br />
广场的最前方,诸王身着礼服,终于出了兴庆宫。<br />
父皇要立太子,但不立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br />
有的亲王还好,知道自己本就是咸鱼,不可能有机会。<br />
但忠王李亨的脸相当精彩,憋屈大半辈子,面对李林甫、杨国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赔了夫人又折兵。<br />
到头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废黜。<br />
古往今来,有他这么窝囊的太子吗?<br />
最悲哀的是,他连血溅五步的能力都没有。<br />
也没有大喊“冤枉”的勇气。<br />
唯有寿王李琩心中痛快,娇妻被父亲抢走,是个男人都无法忍受。<br />
夜半宴归更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br />
更难以忍受的是他还得被迫参加一次次大宴,与昔日的妻子相见。<br />
李琩的母亲武惠妃曾为李琩扫平障碍,使他距离太子仅一步之遥。<br />
接下来,李琩经历人生的过山车。<br />
母亲病死,与太子位置失之交臂,妻子被抢。<br />
但他敢怒不敢言,只能装成绿头乌龟,生怕被李隆基处死。<br />
反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能看到李隆基遭受报应,是他最近几年最快乐的时光。<br />
在另一侧的大臣们,素质就比较高了。<br />
李岘作为宰相,引领全场。<br />
凡李瑄的心腹,必然遵从李瑄的意志。<br />
一部分跟随李瑄的官吏,不支持,不反对。他们只是想跟随李瑄一起中兴大唐。<br />
也有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者。<br />
他们要眼睁睁地看着长安上方更换太阳。<br />
“陛下至……”<br />
“秦王至……”<br />
在无数官吏、权贵交织复杂心思的时候,赞礼官高声呼唱。<br />
李瑄扶着李隆基从太极殿走出,逐渐来到文武百官、王公贵族的视野之中。<br />
许久未见李隆基,他更加苍老,满头银发如雪一样。<br />
李瑄则已更换好太子华服,头戴冕旒,步伐沉稳,气度不凡。<br />
这不似一个储君,倒像是睥睨天下的君王。<br />
“拜见陛下,拜见秦王……”<br />
众人向李瑄和李隆基行大礼。<br />
李隆基看到无数臣子、儿孙向他拜见,深色激动。<br />
这是他想要的,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又回来了。<br />
“诸卿平身!”<br />
李隆基抬手让文武百官起身,又有两行热泪留下。<br />
恐怕要永远失去了。<br />
“宣圣人诏书!”<br />
司礼官大声喊道,开始宣读拜太子的正式诏书。<br />
高力士已经读不动了,诏书由一名年轻宦官宣读,他面对百官王公,一字一句,声如洪钟:<br />
朕承天序,君临万邦,思弘至道,以昌景祚。储贰之重,关乎社稷,必择贤明,以继大统。<br />
秦王李瑄虽非朕子,然如至亲,文治武功,亘古未有……<br />
今特颁诏,立秦王李瑄为皇太子……诸王公卿士,咸宜知悉,同心辅佐,共保皇家之盛业,永固大唐之根基!<br />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br />
诏书宣告完毕,台下寂静,无人出声阻拦。<br />
即便不服的忠王,以及一样大臣,也不得不低下头。<br />
“臣蒙圣恩,得位太子,为莫大殊荣。臣深知责任重大,今后必谨遵圣人教诲,敬天法祖,孝悌为先,仁德天下,爱戴万民……”<br />
李瑄接过诏书,向李隆基行跪拜大礼。<br />
李隆基刚准备晾李瑄一下,拂李瑄面子,但李瑄看透李隆基,还不等他开口,就大喊:“谢陛下!”<br />
百官相隔太远,以为李隆基小声让李瑄起身。<br />
李隆基见此,微微不悦。但他无法强说什么。<br />
接下来,李瑄搀扶着李隆基,登上铺满黄土的祭坛,开始祭天仪式。<br />
“朕几时禅位?”<br />
皇帝太子看似携手齐心,但在登祭坛的路上,李隆基轻声开口。<br />
他知道最后一步已经无法避免!<br />
“臣觉得天宝这个寓意不好,明年应该改元!”<br />
李瑄也低声在李隆基耳侧回应。<br />
李隆基心里有数,不再答复。<br />
貌合形离的皇帝太子,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完成祭天仪式。<br />
这一刻,李瑄正式加冕为皇太子。<br />
(本章完)</p>
李隆基诏书的意思,简单明了,似是“他”的心声。<br />
先表赞李瑄的出身,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血脉尊贵。<br />
然后叙述李瑄的平生,年少慕轻侠之风,浪子回头的经典永不过时。<br />
年仅十六,年少英才,诗名满天下。<br />
一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名动长安;再一句“惟有牡丹真国色,开时节动京城”闻名天下。<br />
然后就是圣人召见,考核于兴庆宫中,御场射毬,技惊四座,被圣人以门荫入仕,拜丰安军副使。<br />
接下来是赫赫军功的开始!<br />
对普通士卒来说,陷阵、先登、斩将、拔旗,为最高军功。<br />
这些李瑄除了先登,全部做到。<br />
特别是斩将,李瑄不仅擒斩敌军主将,元帅数以百计,还擒大可汗、赞普。<br />
对一军统帅来说,封狼居胥,覆灭敌国,勤王保驾,剿灭叛军这四大耀眼的功绩李瑄也全部做到。<br />
这是李瑄的武功,古今未有。<br />
福苍生之祗,忧万民之事。<br />
李瑄用行径表明他是要变革苍生的人。<br />
济生堂、慈幼堂等,都是李瑄心中的善举。<br />
李隆基又在诏书上提到诸子不器,难堪大任。<br />
秦王欲效仿周公故事,被圣人喝止。强行收秦王为义子,视若己出,相亲相爱。<br />
今民心思变,乱世当用重典,为团结天下,能在乱中求治的人,唯有秦王。<br />
有百姓对李隆基的诏书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有的揣着明白装糊涂。<br />
上层的权力斗争,百姓已经不怎么感冒,他希望“天降猛人”,家人生活更好。<br />
因为李唐建立以来,什么破事都发生过,屡屡创造历史。<br />
玄武门事变、太子谋反、二圣临朝、女主天下、神龙政变、景龙政变、韦氏权倾朝野、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日杀三子、杨氏霍乱朝纲……<br />
精彩绝伦!<br />
因此,李瑄面对道德上的压力反而是最小的。<br />
李瑄需要的是兴天下之事,而非纠结于身后之事。<br />
麾下将领,文武官吏,也都盼望着明君再次出现。<br />
李瑄的思想与观念,已经扎根到许多人的心中。<br />
……<br />
“我即将成为太子,灵溪以后多召见长安文武官吏的妻子,彰显关怀与威德。”<br />
秦王府,裴灵溪在为李瑄整理官服的时候,李瑄突然向裴灵溪说道。<br />
要么不变,要么大变。<br />
终究走让这条路,给予妻儿荣华富贵。<br />
他知道裴灵溪一直没有与贵妇、士女们交集。<br />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瑄身份敏感,裴灵溪不合适与大臣们都妻女友好,后来裴灵溪去西域,更无机会。<br />
今日非比往日,裴灵溪要有母仪天下的准备。<br />
像以前的杨玉环,还时不时地召贵妇名媛们踏春游玩,或在宫中相聚。<br />
特别是朝廷封的命妇,皇帝一般是不会见的。<br />
这些肯定需要皇后去安抚。<br />
还有公主、郡主、县主之事,多求于皇后。<br />
“灵溪谨记!”<br />
裴灵溪边为李瑄整理衣角,边轻声回道。<br />
她不太懂政治,她也不知道夫君是怎么操作的。<br />
一眨眼就从秦王跃升为太子。<br />
太子和秦王,一君一臣。<br />
似曾相识的路途。<br />
裴灵溪终于确定传言非虚,像父亲裴度所言一样,她即将母仪天下。<br />
几年前,她只是一名小女子,祖父虽是裴耀卿,但家境已败。<br />
少女时期,她一直仰慕文武双全的大英雄李瑄,会背诵李瑄的每一首诗。<br />
在嫁给李瑄后,她就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子,不敢想会有今日,一点准备都没有。<br />
她确实有对皇宫高墙的忧虑。<br />
“我与灵溪的前三次相遇,一直记得。宗圣观的灵溪旁,骊山下的梨园内,长安城的东市中。虽有长离、月瑶、霜儿她们,但故剑情深,终不敢忘记!”<br />
李瑄似乎看到裴灵溪眉宇间的忧虑,他将裴灵溪眼帘下的一缕青丝带过,抚摸她光滑的脸蛋,动情地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我们周公之礼时的誓言,不论何时,我们都一样。哪怕是在皇城之内,也不要有拘束,如前夕,如昨日,如今晨。”<br />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事风格。<br />
他不会因为似此星辰非昨夜而感叹。<br />
“夫君……”<br />
裴灵溪梨带雨,情不自禁在李瑄怀中。<br />
这一刻,她也决心帮助李瑄处理好命妇等事宜。<br />
纵然很想在夫君怀中,但裴灵溪克制住自己。<br />
她知道夫君要前往中书省了。<br />
……<br />
短短两三天时间,随着李瑄被立太子之日愈近,长安的谈论越是激烈。<br />
当然,也不免沽名钓誉的老臣上书痛骂李瑄。<br />
这是吃定李瑄不会杀他。<br />
比如苗晋卿就引用汉代盖勋骂董卓的话,向李瑄上书:<br />
“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结局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br />
此影射李瑄为弑君的董卓,祝贺的人在门前,吊丧的人在坟前,预示李瑄不得好死。<br />
李瑄也不生气,看完以后还给尚书省的官吏看。<br />
这样谈笑风生、荣辱不惊的气度,让大臣们动容。<br />
大臣们问为什么不处置苗晋卿。<br />
李瑄回答:如果有罪,就会处置他。<br />
大臣们更佩服李瑄的心胸。<br />
苗晋卿是半截黄土埋到脖子大臣,没必要和他计较。<br />
军政要是,皆决于秦王,且民心所向。<br />
如苗晋卿这样反对的声音虽有,但都被支持李瑄的声音压制。<br />
在这期间,第一批一千份“大唐月报”到达长安。<br />
即便一份大唐月报一百文钱,也很快被争购一空。<br />
虽然大唐月报上记录的大事,对长安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这种下达民间的报纸,和空前的报纸模式,让文人士子十分新奇。<br />
在观看报纸的时候,人们不免被上面的英雄事迹所影响。<br />
有崇拜李瑄的寒素文人,还自发在大街小巷,向平民百姓念报纸上的内容。<br />
有的事情,百姓们听不懂,但能归结出一句话:秦王天命所归!<br />
果不其然,秦王亲自连载的小说《西游记》,即便只有一回,但描述的世界观,使百姓们忍不住期待下一回即将发生的故事。<br />
这更增添李瑄的呼声。<br />
舆论一片哗然的时候,李瑄照常出入行省,处理军政事务。<br />
现如今,李瑄了解最多的就是地方郡县事宜。<br />
那些外出担任郡县归来的官吏,都被李瑄一一召见,让他们如实回答地方上的情况,李瑄对症下药。<br />
在封太子大典的前一天,太极宫已经在准备祭典事宜。<br />
而李瑄则仍旧穿着官袍,在政事堂召见京兆尹卢奂。<br />
卢奂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臣,在朝堂上威望非常高。<br />
他的父亲是开元名相卢怀慎。<br />
时人讥笑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实际上是对其地位的不肯定。<br />
在搭配姚崇的时候,卢怀慎为团结,不与其争,万事尽心尽力,一丝不苟。<br />
卢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br />
在卢怀慎去世后,家无余蓄,惟一老苍头,请自鬻以办丧事。<br />
这种清廉为开元官吏带来榜样,也完全符合李隆基在开元初年所提倡的节俭。<br />
卢奂不是依仗卢怀慎的厚德才有威望,而是继承父亲的事业,清廉为官,为百姓做实事。连李隆基都亲自为卢奂题字:斯为国宝,不坠家风。<br />
在卢奂治理过的陕郡,百姓一直流传有歌谣:不须赛神明,不必求巫祝。尔莫犯卢公,立便有大福。<br />
在佛道巫卜盛行的时代,不去祈求神明,只要堂堂正正,便有福报,可见百姓为卢奂的崇敬。<br />
所以李瑄在京兆尹空缺的时候,优先提拔卢奂。<br />
另外李瑄也想让卢奂肃清京兆的风气。<br />
李瑄和卢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是相比于卢奂,李瑄的方法更加激进。<br />
此次召见卢奂,是因为他刚从岭南的南海太守(今广州)任上卸任。<br />
“大尹在南海的时候,惩治贪官污吏,处置豪强,改变风气,使南海大治,实为能臣啊!”<br />
李瑄最先赞扬卢奂一句。<br />
南海郡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随着海运的开发,已经成为大唐与中南半岛、海外诸国的贸易之所,地兼水陆都会,非常富庶,并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赋税。<br />
特别是经过卢奂整顿南海郡以后。<br />
李隆基一直有派遣宦官到南海为他物色奇珍异宝,以自取乐。<br />
但宦官往往是贪婪无度的代名词,每个地方只要有宦官出现,准没有好事。<br />
他们在南海郡的时候连吃带拿,横行无忌。<br />
但卢奂到来后,宦官们也慑于卢奂清白、不循私情的威名而不敢乱伸触角。<br />
“这只是下官分内之事!”<br />
卢奂回复李瑄,能看出他年事已高,又长途跋涉,精气神都不太好。<br />
他和一些中立的老臣一样,没有去掺和皇权斗争。<br />
李瑄现在是秋风扫落叶,谁冒头削谁。<br />
主要是李瑄以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牢牢把持住权柄。<br />
小宗代大宗已成定局。<br />
“南海郡的豪强势力、大族势力还有几何?”<br />
李瑄步入正题,虽卢奂铲除贪官污吏,但豪强一定除之不尽。<br />
即便一时间全定,不久后也会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冒出。<br />
或许卢奂前脚刚走,就又有豪贵在兴风作浪。<br />
“回秦王,南海豪贵滋生,下官杀一儆百后,他们只是关闭门户,收敛行迹。”<br />
卢奂向李瑄回答道。<br />
如李瑄所想,卢奂不可能用激烈的手段去应对。<br />
“南海郡的百姓,相比于关中百姓,生活如何?”<br />
李瑄又问卢奂。<br />
“关中大雨时,斗米四百钱。雨停有所回落,安禄山叛乱之时,斗米暴涨八百钱,最高的时候一千二百钱,秦王勤王保驾入长安后,米价逐渐到达如今的斗米五十钱,相比以往,仍居高不下。而南海郡在天宝十四载时,斗米六十钱,比江南地区贵三十钱,比淮南贵四十钱。”<br />
卢奂用米价向李瑄表示岭南百姓生活并不如意。<br />
连经过暴雨灾害、战乱威胁到关中都不如。<br />
“本王从文书上看到南海的粮仓积谷颇封,怎会如此呢?”李瑄知道从汉代开始,南海郡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br />
或许岭南是蛮荒之地,但南海绝对不是。<br />
南海郡是大郡,四万余户,二十二万人口。<br />
这放在北方郡,也属于重量级。<br />
“均田已被破坏,官府无田可均。下官虽组织开荒,但开荒速度跟不上人增长速度,土地还授成了一纸空文,百姓逃亡现象也屡禁不止……”<br />
“常平粮仓、义仓等粮在种种波折下,官商勾结,豪强屯粮,一直无法有效常平粮价。”<br />
卢奂向李瑄回答道。<br />
不仅仅是南海郡,这也是全国的普遍现象。<br />
归根结底还是土地兼并,原本在均田制下,成年男子可授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br />
在这一百亩田地上种植水稻、大豆、桑、麻、蔬菜等农作物,勤快的百姓和织布的妻子配合,足以衣食无忧。<br />
哪怕缴纳租用调、户税、义仓税等,还有众多财富于民间。<br />
这也是李隆基登基,检田括户运动以后诞生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r />
但现在男子成年后,官府手中没有田地,连二十亩都均不下。<br />
再加上官吏们无以为继,杂七杂八的税收,百姓无法用二十亩养活自己。<br />
这种情况,老百姓只能逃命到外地。<br />
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豪强的“农奴”,一生为豪强劳动。<br />
当年强悍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制度上。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在天宝年间崩坏也是必然的。<br />
“南北郡县,同样是二十万人口的大郡,国家所得到的赋税,北方却比南方多得多。更何况还是南海郡这样的商贸大郡。”<br />
李瑄知道岭南也犯老毛病了。<br />
自天宝以来,江南、岭南的赋税不好收一直是问题。<br />
不仅是李林甫,连杨国忠都在想方设法从江南收税。<br />
这次安禄山叛乱以后,江南、岭南的赋税一定更难收取。<br />
河南河北地区在天宝年间赋税加重也与大唐对江南的掌控有关。<br />
山高皇帝远,豪贵们总能想到方法去对抗政策。<br />
“秦王,江南、岭南的权贵,并非为一个整体,他们之间也矛盾不断,充满算计。”<br />
卢奂一如既往提倡分化豪强大族,再次进行一次检田括户运动,迎来三十年的大治。<br />
“大尹的意见本王会仔细考虑!”<br />
李瑄微微一笑。<br />
他当然清楚所谓文官集团,士族集团,豪强集团从不是一个整体。<br />
即便李瑄步步紧逼,也会有一部分豪强献上家资请求饶恕。<br />
李瑄在河陇的时候,陇右豪强摄于李瑄的威势,将金银珠宝献上,充为军用。<br />
但李瑄需要的可不仅仅是检户扩田。<br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br />
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br />
这是天宝年间的概述。<br />
土地兼并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br />
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沦为黑户,其中大部分都是农奴。<br />
而在户籍之上的百姓,很大一部分不得不雇佣豪强大族的土地耕种。<br />
豪强们的手段越来越恶劣,巧取不行,便开始豪夺。<br />
管你是永业田,还是口分田。都将其弄到手。强行破坏均田制。<br />
李瑄与卢奂的想法不同,他认为再次进行检户扩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br />
一定要制定他准备已久的“除贱为良”。<br />
他不是从一定程度上拉出农奴,而是从根本上解放农奴。<br />
接下来,李瑄又向卢奂询问南海的道路、海运,经常交往的国家和经常贸易的物品有哪些。<br />
李瑄准备让辛云京在南海郡建立南海都督府,为南方最大的一支军队,拥兵三万。<br />
分别驻扎在南海郡、交趾、南郡、潮阳郡、始兴郡。<br />
其中南海郡最多,有三千骑兵,两千步兵,五千水师。<br />
岭南想要发展,只能等变革以后,从南海郡开始。<br />
翌日。<br />
冬日暖阳,清明澄澈,天空像是初生婴儿脸蛋一样,纯洁无瑕。<br />
整个长安,大街小巷,张灯结彩。<br />
天策卫、金吾卫,在城中两市,戒备森严。<br />
城外的凤翔军、安西军、北庭军也严阵以待。<br />
两市胡商听说天将军要被立为储君后,肃然起敬。<br />
那个威名赫赫的男子,果然获得最高权力。<br />
大唐虽刚经过叛乱,但似乎变得更加强大,一切皆因有李瑄这个定海神针。<br />
太极宫中,鼓乐齐鸣。<br />
太极宫前的广场上,左面是羽林仪仗,右面是龙武军士。<br />
飞龙禁军的仪仗马匹,清一色为白色,它们无比乖巧,不鸣不叫。<br />
宦官、宫女,乐师,更在其后。<br />
在长安九品以上官吏、散官、勋爵,包括致仕老臣都来到太极宫,参加大典。<br />
甚至李适之也以陇西郡王的身份参加。<br />
百官无不向李适之行礼。<br />
人们知道,一旦李瑄继承皇位,即便李隆基暂为太上皇,也是虚假的太上皇。<br />
能让人尊敬的,只有李适之。<br />
当然,为防止刺头闹事,使大典不能圆满进行,如苗晋卿、裴冕之流,提前请他们到甘露殿喝茶。<br />
广场的最前方,诸王身着礼服,终于出了兴庆宫。<br />
父皇要立太子,但不立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br />
有的亲王还好,知道自己本就是咸鱼,不可能有机会。<br />
但忠王李亨的脸相当精彩,憋屈大半辈子,面对李林甫、杨国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赔了夫人又折兵。<br />
到头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废黜。<br />
古往今来,有他这么窝囊的太子吗?<br />
最悲哀的是,他连血溅五步的能力都没有。<br />
也没有大喊“冤枉”的勇气。<br />
唯有寿王李琩心中痛快,娇妻被父亲抢走,是个男人都无法忍受。<br />
夜半宴归更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br />
更难以忍受的是他还得被迫参加一次次大宴,与昔日的妻子相见。<br />
李琩的母亲武惠妃曾为李琩扫平障碍,使他距离太子仅一步之遥。<br />
接下来,李琩经历人生的过山车。<br />
母亲病死,与太子位置失之交臂,妻子被抢。<br />
但他敢怒不敢言,只能装成绿头乌龟,生怕被李隆基处死。<br />
反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能看到李隆基遭受报应,是他最近几年最快乐的时光。<br />
在另一侧的大臣们,素质就比较高了。<br />
李岘作为宰相,引领全场。<br />
凡李瑄的心腹,必然遵从李瑄的意志。<br />
一部分跟随李瑄的官吏,不支持,不反对。他们只是想跟随李瑄一起中兴大唐。<br />
也有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者。<br />
他们要眼睁睁地看着长安上方更换太阳。<br />
“陛下至……”<br />
“秦王至……”<br />
在无数官吏、权贵交织复杂心思的时候,赞礼官高声呼唱。<br />
李瑄扶着李隆基从太极殿走出,逐渐来到文武百官、王公贵族的视野之中。<br />
许久未见李隆基,他更加苍老,满头银发如雪一样。<br />
李瑄则已更换好太子华服,头戴冕旒,步伐沉稳,气度不凡。<br />
这不似一个储君,倒像是睥睨天下的君王。<br />
“拜见陛下,拜见秦王……”<br />
众人向李瑄和李隆基行大礼。<br />
李隆基看到无数臣子、儿孙向他拜见,深色激动。<br />
这是他想要的,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又回来了。<br />
“诸卿平身!”<br />
李隆基抬手让文武百官起身,又有两行热泪留下。<br />
恐怕要永远失去了。<br />
“宣圣人诏书!”<br />
司礼官大声喊道,开始宣读拜太子的正式诏书。<br />
高力士已经读不动了,诏书由一名年轻宦官宣读,他面对百官王公,一字一句,声如洪钟:<br />
朕承天序,君临万邦,思弘至道,以昌景祚。储贰之重,关乎社稷,必择贤明,以继大统。<br />
秦王李瑄虽非朕子,然如至亲,文治武功,亘古未有……<br />
今特颁诏,立秦王李瑄为皇太子……诸王公卿士,咸宜知悉,同心辅佐,共保皇家之盛业,永固大唐之根基!<br />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br />
诏书宣告完毕,台下寂静,无人出声阻拦。<br />
即便不服的忠王,以及一样大臣,也不得不低下头。<br />
“臣蒙圣恩,得位太子,为莫大殊荣。臣深知责任重大,今后必谨遵圣人教诲,敬天法祖,孝悌为先,仁德天下,爱戴万民……”<br />
李瑄接过诏书,向李隆基行跪拜大礼。<br />
李隆基刚准备晾李瑄一下,拂李瑄面子,但李瑄看透李隆基,还不等他开口,就大喊:“谢陛下!”<br />
百官相隔太远,以为李隆基小声让李瑄起身。<br />
李隆基见此,微微不悦。但他无法强说什么。<br />
接下来,李瑄搀扶着李隆基,登上铺满黄土的祭坛,开始祭天仪式。<br />
“朕几时禅位?”<br />
皇帝太子看似携手齐心,但在登祭坛的路上,李隆基轻声开口。<br />
他知道最后一步已经无法避免!<br />
“臣觉得天宝这个寓意不好,明年应该改元!”<br />
李瑄也低声在李隆基耳侧回应。<br />
李隆基心里有数,不再答复。<br />
貌合形离的皇帝太子,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完成祭天仪式。<br />
这一刻,李瑄正式加冕为皇太子。<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