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p>    太子府,是之前的秦王府,再之前的天水王府。<br />
    李瑄知道他为太子的日子短暂,所以没有将家人接到太极宫的东宫之中。<br />
    他没有彻底坐上皇位之前,不会违规基本礼制。<br />
    在这关键时刻,道政坊聚集的天策卫越来越多,几乎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br />
    与李瑄同居住在道政坊的王公贵族,见证李瑄将获得凌驾一切的权力。<br />
    李瑄回到太子府的时候为下午,他今日没有心情去处理军政事务。<br />
    “拜见陛下……”<br />
    裴灵溪、姜月瑶四女出门向李瑄拜道。<br />
    这段时间禅让闹得沸沸扬扬。<br />
    今天上午之时,李隆基禅让李瑄,李瑄含泪受恩的消息,经羽林郎传递至太子府。<br />
    裴灵溪也忍不住激动,她为李瑄获得九五至尊的权力而感到高兴。<br />
    她早有准备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br />
    她的夫君到位置后,终于可以大展鸿图。<br />
    “诸位娘子请起。”<br />
    李瑄下车后,让裴灵溪等女免礼。<br />
    他又一次向他的女人展现成就。<br />
    在家中面对自己的妻儿的时候,他才能暂时卸下重担,放下天下苍生。<br />
    向自己的妻儿证明他是征服天下的男人。<br />
    他给不了裴灵溪、姜月瑶、霜儿、长离太多,他尽可能给她们最多。<br />
    以为他处理后宫之事。<br />
    明日过后,她们将会封后封妃。<br />
    “世事无常,今我主天下。将更要注重德行。如果政务繁忙,儿女的事娘子们要多加照看。高阳、太平的故事要引以为戒,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情同手足。”<br />
    李瑄叫裴灵溪四女在府中湖畔的阁楼上,召开一个小会。<br />
    最后,他又说道:“子不教,父之过。我也会找时间考察儿女们。”<br />
    大义灭亲,说着容易。<br />
    杀旁系的时候,咬咬牙就刀了。<br />
    真轮到儿子,谁能眼不眨地大义灭亲?<br />
    他真希望儿女们能成器,继承他的事业。<br />
    “陛下放心,妾身等一定督促奕儿、淞儿、蓁蓁,请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br />
    裴灵溪能听出夫君的话很委婉。<br />
    她深感责任重大。<br />
    先帝的残忍故事,使她们心悸。<br />
    “不必苛责他们,也要劳逸结合。尊重他们的兴趣。”<br />
    李瑄又说道。<br />
    他也总结有自古以来,把太子、皇子养成废物、偏执狂的案例。<br />
    请老师是一定的。<br />
    最主要的是,妻子们经常能陪伴子女。<br />
    以往皇子们经常看不见皇帝。<br />
    皇帝也不断地出入三宫六院,顾不过来。皇子公主只有举行宴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还不一定能说上话。<br />
    李瑄只要在国都,不论如何,都会三两天见一见儿女们。<br />
    “妾身遵旨!”<br />
    他们说话的时候,小儿女在阁楼下湖边游玩,现正是百盛开的季节。<br />
    愿他们一直如现在这般亲密!<br />
    “以后国家会逐渐废除宦官的制度,宫中事务,由女官代替。我不管后世如何,在我承天命的时间,宫女有数百足矣。”<br />
    李瑄向自己的妃子透露这件事情。<br />
    历朝历代,皆有宦官干政事情发生。<br />
    宦官贪污受贿,更不计其数。<br />
    当然,李瑄也清楚宦官的好处,可以作为皇帝的耳目。<br />
    在皇帝无法掌握朝臣的时候,可以用宦官。<br />
    但那时候国家崩坏也是一定的。<br />
    另外,用宦官可以在宫中干一些力气活,有的活宫女干不了。<br />
    让侍卫入后宫,有淫乱后宫的风险。最起码与宫女偷换是肯定的。<br />
    但李瑄又不要三千佳丽,不可能有这种风险。<br />
    更没有什么活让宦官去做。<br />
    禁止男子成为宦官,可以增加国家人丁。<br />
    当前,大唐有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紫微宫、上阳宫,五座皇宫。<br />
    还有次一点的华清宫,两都散落的宫殿群、行宫更是不计其数。<br />
    一共数万宫女宦官,太过离谱。<br />
    他会陆陆续续关闭一些宫殿,向天下宣布他提倡节俭的决心。<br />
    作为一个开先河的君主,他自己是不可能用到宦官制度的。<br />
    他有足够的掌控力。就像开国皇帝一样,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依靠宦官为自己办事。<br />
    同时,他也不希望后世还会有宦官这个群体出现。<br />
    “妾身等无知,只听夫君的安排。”<br />
    她们听到李瑄的话也很吃惊。<br />
    皇帝没有宦官在旁,怎么能衬托出威严呢?<br />
    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不喜欢宦官,也觉得别扭。<br />
    但裴灵溪、姜月瑶等女对李瑄言听计从。他相信夫君的安排有良苦用心。<br />
    “我也不会选秀女,会好好待你们。”<br />
    李瑄向裴灵溪她们说道,让她们不要有压力,就像在王府时一样。<br />
    四女性格互补,情同姐妹。<br />
    一旦有大量的嫔妃充斥后宫,但凡出现点意外,就会后院起火。<br />
    而且李瑄也不喜无缘无故去纳妾。<br />
    他几个娘子都爱不过来。<br />
    他要将其他精力放在改革上。<br />
    “陛下不可,皇帝采选,是为皇帝开枝散叶,是宗庙社稷的大事,不可例外。”<br />
    裴灵溪连忙向李瑄劝道。<br />
    没有女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男人,特别是可能数月不见,独守空房。<br />
    但她身为正妻,必须大度,有气量。<br />
    现夫君只有三个子女,一妻三妾。<br />
    与李瑄尊贵的身份完全不符合。<br />
    如果李瑄没有三宫六院,是她们的失职。<br />
    在开元年间,李隆基为充实后宫,特意设立鸟使,不断地为他寻找天下美女,以至于皇宫内宫女嫔妃,达到历史之最。<br />
    宫怨诗能在盛唐兴盛,不是没道理。<br />
    大多数宫女,采选的妃嫔,终生未见李隆基一眼,他们犹如进入冷宫之中。<br />
    宫女思春能思到将信件放在边军将士的衣里。<br />
    但没有大臣拿李隆基到处找美女说事。<br />
    可见大臣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br />
    “不用劝说我。这件事情你们做不了主,我更清楚我在做什么!到太极宫,我们一起居住在紫薇殿中,此殿足矣,没必要分开各居冰凉的殿宇。”<br />
    李瑄制止裴灵溪等女的劝说。<br />
    “今后娘子们要像长孙皇后一样,劝说我失德、失公允之事。你们应该了解我,关于礼法和束缚,无法对我进行约束。我与娘子们齐心,一年所节约的钱财,够二十个大郡吃穿用度。”<br />
    李瑄又向裴灵溪说道。<br />
    他是用开元年间比喻的,并且还十分保守。<br />
    更别说畸形的天宝年间。<br />
    荣华富贵即可,奢靡没有必要。<br />
    省下的钱财用以建设道路、桥梁,间接性创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br />
    他将偌大的后宫,保持的和他的秦王府一样。<br />
    “妾身清楚,会鼎力辅助夫君。”<br />
    四女眼中泪水涟涟。夫君如此做,使她们觉得家和地位,两全其美。<br />
    “启奏陛下,宋王来了。”<br />
    就在这时,沈籍向他禀告。<br />
    “我明白了。”<br />
    与妻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李瑄要去迎接李适之。<br />
    他带着裴灵溪四女下阁楼,女儿李蓁蓁看见立刻从湖边跑过来。<br />
    李瑄捏了捏她的脸蛋,带她去见李适之。<br />
    “蓁蓁,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封号?”<br />
    李瑄向李蓁蓁问。<br />
    “阿爷,蓁蓁是金城郡主。阿娘说这是父亲在战场上为蓁蓁搏来的,让蓁蓁珍惜。”<br />
    李蓁蓁话语流利。<br />
    自两年多以前开始,周围的奴婢们都称呼他为小郡主。<br />
    她还不知道此的具体含义。<br />
    金城郡主,意义重大。<br />
    因为只有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为郡主。<br />
    但李瑄打败大食,硬生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里海,使李隆基高兴,破格加封。<br />
    “哈哈……阿爷明天再给你升一级,封你为公主如何?”<br />
    李瑄笑了一声。<br />
    “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吗?”<br />
    从小接触礼仪,这些知识她是知晓的。<br />
    贪玩的她还不知道短短几个月时间,阿爷就要当皇帝了。<br />
    “是啊!我的永乐公主。”<br />
    李瑄又揉了揉李蓁蓁的脑袋。<br />
    李蓁蓁还未放在心上。<br />
    再过几年,她就会明白她的父亲是多么伟大。<br />
    “拜见陛下……”<br />
    李适之未在前厅,而是在前厅门前,等待李瑄到来。<br />
    尘埃落地,他终于可以放下心。<br />
    毕竟他的儿子干的是小宗代替大宗的事情。<br />
    但李瑄的掌控,让李适之觉得自己瞎操心。<br />
    文武大臣,一个个精明强干。<br />
    就比如中书侍郎刘晏,频频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书省稳如泰山。<br />
    他和门下侍郎杨绾一起,辅助尚书省,执行策令。<br />
    不单单是武将,李瑄识中的文臣强健有力,不仅保持相对的清廉,还使李瑄节省诸多力气。<br />
    “是我要拜见父皇。”<br />
    李瑄放下李蓁蓁,赶紧向李适之回拜。<br />
    “这从何说起,陛下登基以后,当立刻封圣人为太上皇,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统性。”<br />
    李适之诧异,向李瑄说道。<br />
    七郎是李隆基的义子,虽是名义上的,但以此成为太子。<br />
    按理说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落人口实。<br />
    对李适之来说,看到儿子登临皇位,他已经心满意足。<br />
    他有没有“太上皇”的尊称都一样,谁还敢因此不尊敬他?<br />
    “我欲同封父亲和圣人为太上皇,自然可称父皇。”<br />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br />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br />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br />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br />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br />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br />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br />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br />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br />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br />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br />
    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br />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br />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br />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br />
    ……<br />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br />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br />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br />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br />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br />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br />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br />
    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br />
    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br />
    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br />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br />
    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br />
    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br />
    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br />
    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br />
    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br />
    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br />
    太极宫,太极殿前。<br />
    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br />
    外国使节,毕恭毕敬。<br />
    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br />
    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br />
    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br />
    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br />
    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br />
    辰时三刻。<br />
    “陛下至!”<br />
    李瑄穿着崭新龙袍、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br />
    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br />
    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br />
    “臣等拜见陛下!”<br />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br />
    谁能想象,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br />
    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br />
    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br />
    “谢陛下!”<br />
    文武百官、勋爵散官、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br />
    “宣诏!”<br />
    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br />
    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br />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br />
    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么意思。<br />
    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br />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br />
    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br />
    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br />
    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感言。<br />
    “……荷乾坤之眷顾,蒙宗社之灵长。朕之先皇,圣德御宇,布仁风而化育万民,施善政而润泽四方。然天数有定,神器虚悬,肆予一人,恭承天序。<br />
    当此之际,朕感双肩之重,思守成之艰。必谨遵祖训,率由旧章,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br />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更新。免天下郡县一年租、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杀人残人、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br />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br />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br />
    “万岁!万岁!万岁!”<br />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br />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br />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br />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br />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br />
    李亨不服。<br />
    李俶不服。<br />
    他们认为是先皇压制自己的儿子,使他们这一脉没有在朝野获得威望。<br />
    使得李瑄有谋朝篡位的机会。<br />
    殊不知大势拍浪而来,根本无法阻挡李瑄登基。<br />
    李瑄在万岁的喝声中,持传国玉玺,在登基大典诏书上,盖上印章。<br />
    然后,李瑄踏上黄土,迈入祭坛,在鼓乐齐鸣中,进行祭天仪式。<br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r />
    李瑄这段时间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还要靠自己。<br />
    祭天是以独享祭祀天帝权力体现他的合法地位,也为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维护皇权。<br />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br />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br />
    “百官入太极殿!”<br />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br />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br />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br />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br />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br />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br />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br />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第一次见李适之,他把李适之好一顿数落。<br />
    亏他这么信任李适之,为李承乾、李象迁移坟墓,陪葬昭陵。<br />
    竟养一个逆子,来篡夺他的皇位。<br />
    他把李适之数落地体无完肤,骂他居心叵测。<br />
    本来李适之不想和李隆基计较,但见李隆基没完没了,回怼几句,言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宠信安禄山,使国家遭逢大难。他儿只是顺天应时,拯救黎庶。<br />
    这让李隆基觉得李适之翅膀硬了。<br />
    还有,李适之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br />
    难道李七郎敢不封他为太上皇吗?<br />
    见李瑄来,李隆基轻哼一声。<br />
    今天他是被强拉来的,很不开心。<br />
    李瑄入殿到台阶时,向李适之和李隆基一礼。然后踏上九层台阶,到达帝座前,平正坐下。<br />
    这是他第一次坐上传说中的“龙椅”。<br />
    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李瑄坐上昔日他的位置。<br />
    李适之抚摸胡须笑着。<br />
    “拜见陛下!”<br />
    不一会儿,文武百官尽数入太极殿,再拜李瑄。<br />
    此事,李瑄还没有封太上皇。即便李隆基坐在台上,也不必拜见。<br />
    在这太极宫正殿中,文武大臣只拜君。<br />
    “众卿平身!”<br />
    “谢陛下!”<br />
    文武百官,诸王公卿在监礼官的指引下落座。<br />
    他们也奇李适之和李隆基。<br />
    “改元乾元,立意深刻,这是变革的时代,万象之气,唯有变革,才能富民。”<br />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自古武功之盛,不过图有虚名,真正的盛世,则是百姓丰衣足食,公平公正。大唐的武功威名远扬,但国家内部千疮百孔,朕羞愧之!”<br />
    “朕在天宝六载时,担任宰相、吏部尚书。变革失败,终为朕之遗憾。数载以来,朕痛定思痛,总结前因后果,此方重来,必推行新政到底,希望诸卿与朕一起披荆斩棘,君臣一心,流芳青史……”<br />
    李瑄开门见山,直切主题。<br />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br />
    变革的时代,让文武大臣有所准备。<br />
    朝堂上,想升迁只有一个声音。<br />
    变革派!<br />
    即便是失败,也是变革派的失败。<br />
    功过自有后人评定!<br />
    而保守派的出现,只会浪费李瑄的时间,加剧内斗。<br />
    谁敢阻挠变法,会被李瑄调出雄职。严重者,会勒令其回家养老。<br />
    “臣等愿倾力辅佐,共推新法,变革盛世!”<br />
    宰相李岘起身拱手。<br />
    其余大臣重复李岘的话。<br />
    当然,一些不上道的王公,被李瑄无视。<br />
    旁边的李隆基脸色阴沉,他总感觉李瑄在嘲讽他。<br />
    天宝年间的变革不坚定,有他的责任。<br />
    如果他支持李瑄变法下去,会不会结果不一样。<br />
    李隆基在来太极殿的路上,得到一份大唐月报。<br />
    第五期的大唐月报,有一名秘书监学士借着今年的元夕节,分析李瑄曾经的名词《青玉案》。<br />
    文章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br />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br />
    (本章完)</p>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正义利剑

佚名

从救下同学妈妈开始混富婆圈

李知漫

官途:从基层科长到权力巅峰

佚名

全民:亡灵召唤师,一人即天灾

佚名

官场:平步青云

佚名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