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端午<br />
这首饰都买了,肯定是留着戴的。铺子里正好还有铜镜,比崔家的还大呢。<br />
二丫有些犹豫,这就要戴上吗,这可是银子呀。<br />
崔大山在后头道:“喜欢就戴上,买都买了,不就是留着戴的吗!”<br />
二丫这才点了点头,崔如英也把耳钉珠给换上了,原来戴着的枣针直接给丢了。<br />
戴好之后对着铜镜左右看了看,铜镜打磨得光滑,照着人显得柔和,小小的耳珠在铜镜里并不显眼,反倒像个小星星,挺好看的。<br />
二丫看了看妹妹,银色的丁香花开在耳垂上,精致小巧,“妹妹这个也好看。”<br />
崔如英:“二姐你快戴上吧。”<br />
二丫点点头,把钗子簪到了发髻上,她梳的也是双丫髻,一边一个发髻,虽说只戴了一根钗子,但她觉得自己戴发钗的样子好看。<br />
崔大山痛快地给了钱,父女三人买的少,买完就回铺子了。<br />
瞧离得近就是好,买完回去也就几步路的功夫。<br />
可偏就这几步路,二丫走两步就停下摸摸头上的钗子还在不在,生怕给弄丢了。<br />
从首饰铺子到崔记包子这么一小会儿,二丫就摸了三四回,她心里无比雀跃,除去妹妹给的珠花,这好像是她长这么大家里给买的第一样首饰。<br />
银子的值钱,样子也是二丫喜欢的。<br />
二丫欢喜,不仅是因为这是崔大山给买的,也因为妹妹兄长都愿意给她买,这是一家人的心意,都记着她认真干活,所以二丫才觉得分外珍贵。<br />
戴在头上怕弄丢了,可收起来又怕看不见。<br />
而且戴这个总觉得别扭,感觉头上顶了个秤砣,脑袋都不敢动了。<br />
僵直着站一会儿就觉得脖子沉沉的。<br />
这也太奇怪了。<br />
崔如英瞧着二丫都同手同脚了,觉得有点儿好玩儿,这东西以后肯定还多着呢,明儿是端午,这算端午给买的,中秋肯定还得买,等到了过年那必然也要有,还有二丫过生日的时候……<br />
慢慢攒着就多了,也省着日后议亲的时候,被哪家小子用朵绢花就给哄了去。<br />
怎么说家里也是买过银钗的,这未婚夫婿的心意不能太轻了不是。<br />
崔如英心里明媚起来,对她来说,有对耳珠也不错。苍蝇再小也是肉呀,以后慢慢就多了。<br />
说不准她还能哄着许娘子给买一个更大的,而且崔如英自己还攒了二两五钱的银子,还有钱夫人给的金钗,她不缺这个。<br />
回到铺子崔大郎过来看了看,使劲夸了两个妹妹的钗子和耳珠好看,“瞧着跟从前不一样,可真好看。”<br />
崔大山本来没那么高兴,但看着兄妹和睦,心里就也就高兴了。一两银子,一天也就赚回来了,他本来就是个宠孩子的,看着孩子们这么高兴,觉得这钱花得值。<br />
当爹的,还不是盼着儿女好,他大手一挥,说道:“等以后赚钱了,咱们再买大的,先小的凑合戴了。二丫,这在铺子里……”<br />
二丫立刻道:“爹,我知道的,铺子忙来忙去,人也多,我不戴着。”<br />
崔大山点点头,毕竟花了银子买的,要是弄丢了肯定心疼。<br />
崔如英看大家也高兴了,等二丫美了一会儿不忘道:“行了行了,晚上还得做生意呢,都忙去呗。对了,给你们带回来的点心记得吃。我下午看看,能不能做一些新菜样,明儿就端午节,咱们铺子再送些卤菜吧,今儿晚上贴上告示,省着客人不知道。”<br />
端午节是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过节,铺子生意未见得什么样。这种时候就应该想一些法子,比方说送些东西、上些新菜,省着客人吃着吃着就腻了。<br />
如今天热,上点解腻清凉的鸡蛋汤,包子馅儿可以多弄几样,只一样太过单调了。<br />
现在铺子里水煎包和酱肉包子的馅儿是一样的,算着只有一样包子,但做法不同。<br />
崔家是卖包子的,馅儿太少不合适。该多准备两样,有一样崔如英在侯府吃过,羊肉大葱,吃着特别香。<br />
大户人家都爱吃羊肉,这个馅儿崔如英在别处没见过,羊肉价贵,做成包子的价钱肯定也贵一点儿。<br />
还有一样是纯素馅儿,本来崔如英打算卖韭菜鸡蛋,但外头韭菜鸡蛋馅儿的包子有好多家卖的,一个大包子就卖一文钱,崔如英还尝过呢,也挺好吃的。<br />
崔记包子再做这个馅儿还能翻出花不成,就算做成水煎包,可价钱贵了估计也没人乐意吃。<br />
所以崔如英打算再加一个胡萝卜鸡蛋馅儿的水煎包,素馅儿肯定比肉的便宜,就卖两文一个。<br />
这个馅儿崔如英以前在学校门口吃过,胡萝卜本身带一股甜味,用胡萝卜丝做馅儿,煎熟之后不会那样硬。<br />
外面包子底是焦的,金黄酥脆,里面馅儿是鲜甜的,颜色也比一般包子好看。<br />
崔如英是个不爱吃胡萝卜的人,不过这个馅儿的包子能吃,还觉得怪好吃的。<br />
崔大山他们自然没什么意见,以往也不想这些事,但听崔如英说了,就觉得成。<br />
也不怪他们没主意,这事儿只有崔如英能做,别人还做不来呢,让崔大山想做点啥放到铺子里卖,他只能想出炖白菜粉条。<br />
偶尔崔如英也会想,既然做生意这么赚钱,为何不人人学做生意去。后来卖了这么久包子,别人家做得酱肉包子还是没崔家的好吃,她就发现做生意也不是多简单的事。<br />
若非她以前爱吃,爱琢磨这些,崔家现在也做不成这门生意。<br />
做生意要方子,更要本钱,还得胆子大,这样一来只有少部分人敢做。<br />
而且士农工商,有些人看做生意的低贱,还不如有个正经营生呢。这是崔如英听人说的,巷子里有人不盼着崔家好,说崔大山从前做木工还在百工之列,赚得虽不多,可比如今卖东西体面。<br />
体面有何用,崔如英还是看重银子。既然崔家遇上这富贵了,那就想法子接住,让崔大郎去读书,再供养四郎五郎,好改换门庭,日子不就能过下去了。<br />
一个下午崔如英都在厨房忙活,二丫和崔大山在一边做晚上的包子,和面发面、剁馅儿调馅儿,还得卤菜。<br />
二丫比往日干劲儿更足,不时问崔如英用帮忙不。<br />
崔如英道:“我先自己来,用帮忙了喊你。”<br />
她看了眼外头,这个时辰刘婶儿和赵掌柜都没过来,铺子就家里人在忙活。<br />
崔大郎在棚子的阴凉处劈柴,家里水缸也是满的,他现在不咋管厨房的事儿,就把重活给做了。<br />
每日劈柴练了一把子力气,崔大山总说不劈这么多,但崔大郎想着若是自己去了书院,家里就少个人,自己多劈些柴,家里就能轻省些。<br />
柴火天天用,还愁不够多吗。<br />
这些活总得有人干,他干了就不用崔大山和妹妹们干了。二丫是姑娘家,总做活儿手就粗糙了,他多干点。<br />
崔如英看着兄长额头出了汗,喊道:“大哥,进来歇会儿。”<br />
崔大郎摇摇头,“马上就好了。”<br />
崔如英见招呼不动,也专心做自己的事儿了。今儿二丫多活了些面,羊肉馅儿的好做,少了炒酱那一步,直接做了羊肉大葱馅儿的。<br />
试馅儿的包子包的小,多调两种,到时候看哪种最好吃。<br />
馅儿就用到了肉和葱,一种馅儿肉多点,一种少点,但把葱混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肉馅儿拌好了,依旧是分几次抓进去葱姜蒜水,这样做出来的包子吃着水润多汁,蒸熟了汤汁能浸透包子皮。<br />
羊肉馅儿试了直接蒸和水煎,因为羊肉价贵,外头买羊肉得二十文一斤,用料好,也还好吃,想要回本定钱自然得高。<br />
崔如英自己尝着,直接蒸的好吃。<br />
白面软,馅儿水嫩多汁,带着羊肉本身的味道,吃着比猪肉更嫩。<br />
肉多肉少两种馅儿,她是尝不太出来。<br />
羊肉价钱比猪肉贵一倍,这个包子要卖差不多就四文一个。跟酱肉包子差不多大,崔大山他们尝了也没尝出来,不过觉得味道不错。<br />
唯一担心的就是四文一个的包子委实不便宜,还不像水煎包那样十文多给一个,估计吃的人并不多。<br />
崔大山:“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贵了,不然明儿就少做些羊肉的。”<br />
崔如英点了点头,“做个两三斤肉馅儿就差不多了。”<br />
而胡萝卜鸡蛋馅儿的微甜口,吃着多汁,鸡蛋碎跟胡萝卜混在一块儿,颜色金黄橙红,看着特别好看。<br />
崔大山都没想着这个馅儿能多好吃,可尝了味道意外觉得不错。<br />
是咸甜口的,不过跟酱肉包子的甜还不太一样,毕竟崔如英没放糖。素馅儿的包子,馅儿多用料足。<br />
直接蒸和水煎崔如英都试了试,她尝着这个馅儿的没有做成水煎包好吃,反正做吃食生意嘛,肯定选卖的最合算最好吃的。<br />
崔记包子现在只有酱肉的,多加两样正好。<br />
而鸡蛋汤崔如英想着就放在桶里,旁边放着碗,来铺子吃的自己打汤喝。崔大山本来觉得鸡蛋汤是用鸡蛋做的,不要钱给人喝多亏钱呀。<br />
但看崔如英就用三个鸡蛋,只用了三个就熬了一大锅汤,撒点小白菜,调个淀粉水,再调个味儿,崔如英尝着也挺好吃的。<br />
看着鸡蛋还挺多,薄薄的蛋花也不知怎么做得那么薄的,好像用了好多鸡蛋,到嘴边的话也咽了下去。<br />
崔大山道:“我多练练,应该能做得差不多。”<br />
崔如英点了点头,只要功夫到位,三个鸡蛋就能熬一大锅蛋花汤。<br />
等下午刘婶儿和赵掌柜过来了,崔如英把今儿晚上和明儿该做的事儿给俩人交代了。<br />
刘婶儿只管传菜,赵掌柜管传菜结账,铺子里上新菜了,二人得记菜名和价钱的。<br />
羊肉包子四文一个,水煎的胡萝卜鸡蛋馅儿两文一个,鸡蛋汤不要钱。<br />
崔如英道:“明儿卤菜也送,不要钱,千万别记错了。”<br />
赵掌柜点点头,“明儿端午,送些菜也使得。”<br />
崔如英:“晚上多提几句,就说明儿端午,正赶上铺子开业半个月,感谢客人捧场,卤菜不要钱,还出了新菜,把新菜也提提。”<br />
赵掌柜觉得这主意好,他以前也在吃食铺子做过掌柜的,对这些还算熟,都是招揽客人的法子嘛。<br />
唯一诧异的就是,这话竟然出自一个七岁大的小娘子口中。就算是大人交代的,那也稀奇呀。<br />
难不成去了侯府真能长见识,赵掌柜想,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加上崔如英聪明,不然也难解释崔大山老实巴交,却会做这么多吃食。<br />
那就是从侯府学来的,能学这些,能证得跟侯府亲近,而且聪慧,还不咋好惹。<br />
赵掌柜暗自点了点头,“小娘子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br />
太阳落山,崔家就开门做生意了。<br />
晚上来的多是男客,结伴过来,到铺子先吆喝要一斤酒,一盘卤菜,再琢磨吃什么。<br />
来这吃饭的多好这一口,水煎包子觉得吃不饱,再要份焖面。<br />
焖面是真好吃,拌着醋和油辣子,就着蒜吃,极其过瘾。不过铺子里也就这几样,连着吃几顿会吃腻了,只适合两三个人下了职过来。<br />
不过隔个五六日不来又想吃,能来铺子里吃的都不差钱,也尝过南街早摊铺子的酱肉包子,跟崔家这个味道不一样。<br />
有地方坐,有酒喝,就更乐意来这边,除此之外,还有东家和善,做的吃食一直一个味儿,卤菜味道也不错……种种原因。<br />
明儿端午,今晚上生意不错,都想明儿在家过节,谁知刚坐下,铺子里就送上来包子。<br />
崔如英下午做得多,家里人尝了还剩些,就送给早过来的客人吃。
这首饰都买了,肯定是留着戴的。铺子里正好还有铜镜,比崔家的还大呢。<br />
二丫有些犹豫,这就要戴上吗,这可是银子呀。<br />
崔大山在后头道:“喜欢就戴上,买都买了,不就是留着戴的吗!”<br />
二丫这才点了点头,崔如英也把耳钉珠给换上了,原来戴着的枣针直接给丢了。<br />
戴好之后对着铜镜左右看了看,铜镜打磨得光滑,照着人显得柔和,小小的耳珠在铜镜里并不显眼,反倒像个小星星,挺好看的。<br />
二丫看了看妹妹,银色的丁香花开在耳垂上,精致小巧,“妹妹这个也好看。”<br />
崔如英:“二姐你快戴上吧。”<br />
二丫点点头,把钗子簪到了发髻上,她梳的也是双丫髻,一边一个发髻,虽说只戴了一根钗子,但她觉得自己戴发钗的样子好看。<br />
崔大山痛快地给了钱,父女三人买的少,买完就回铺子了。<br />
瞧离得近就是好,买完回去也就几步路的功夫。<br />
可偏就这几步路,二丫走两步就停下摸摸头上的钗子还在不在,生怕给弄丢了。<br />
从首饰铺子到崔记包子这么一小会儿,二丫就摸了三四回,她心里无比雀跃,除去妹妹给的珠花,这好像是她长这么大家里给买的第一样首饰。<br />
银子的值钱,样子也是二丫喜欢的。<br />
二丫欢喜,不仅是因为这是崔大山给买的,也因为妹妹兄长都愿意给她买,这是一家人的心意,都记着她认真干活,所以二丫才觉得分外珍贵。<br />
戴在头上怕弄丢了,可收起来又怕看不见。<br />
而且戴这个总觉得别扭,感觉头上顶了个秤砣,脑袋都不敢动了。<br />
僵直着站一会儿就觉得脖子沉沉的。<br />
这也太奇怪了。<br />
崔如英瞧着二丫都同手同脚了,觉得有点儿好玩儿,这东西以后肯定还多着呢,明儿是端午,这算端午给买的,中秋肯定还得买,等到了过年那必然也要有,还有二丫过生日的时候……<br />
慢慢攒着就多了,也省着日后议亲的时候,被哪家小子用朵绢花就给哄了去。<br />
怎么说家里也是买过银钗的,这未婚夫婿的心意不能太轻了不是。<br />
崔如英心里明媚起来,对她来说,有对耳珠也不错。苍蝇再小也是肉呀,以后慢慢就多了。<br />
说不准她还能哄着许娘子给买一个更大的,而且崔如英自己还攒了二两五钱的银子,还有钱夫人给的金钗,她不缺这个。<br />
回到铺子崔大郎过来看了看,使劲夸了两个妹妹的钗子和耳珠好看,“瞧着跟从前不一样,可真好看。”<br />
崔大山本来没那么高兴,但看着兄妹和睦,心里就也就高兴了。一两银子,一天也就赚回来了,他本来就是个宠孩子的,看着孩子们这么高兴,觉得这钱花得值。<br />
当爹的,还不是盼着儿女好,他大手一挥,说道:“等以后赚钱了,咱们再买大的,先小的凑合戴了。二丫,这在铺子里……”<br />
二丫立刻道:“爹,我知道的,铺子忙来忙去,人也多,我不戴着。”<br />
崔大山点点头,毕竟花了银子买的,要是弄丢了肯定心疼。<br />
崔如英看大家也高兴了,等二丫美了一会儿不忘道:“行了行了,晚上还得做生意呢,都忙去呗。对了,给你们带回来的点心记得吃。我下午看看,能不能做一些新菜样,明儿就端午节,咱们铺子再送些卤菜吧,今儿晚上贴上告示,省着客人不知道。”<br />
端午节是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过节,铺子生意未见得什么样。这种时候就应该想一些法子,比方说送些东西、上些新菜,省着客人吃着吃着就腻了。<br />
如今天热,上点解腻清凉的鸡蛋汤,包子馅儿可以多弄几样,只一样太过单调了。<br />
现在铺子里水煎包和酱肉包子的馅儿是一样的,算着只有一样包子,但做法不同。<br />
崔家是卖包子的,馅儿太少不合适。该多准备两样,有一样崔如英在侯府吃过,羊肉大葱,吃着特别香。<br />
大户人家都爱吃羊肉,这个馅儿崔如英在别处没见过,羊肉价贵,做成包子的价钱肯定也贵一点儿。<br />
还有一样是纯素馅儿,本来崔如英打算卖韭菜鸡蛋,但外头韭菜鸡蛋馅儿的包子有好多家卖的,一个大包子就卖一文钱,崔如英还尝过呢,也挺好吃的。<br />
崔记包子再做这个馅儿还能翻出花不成,就算做成水煎包,可价钱贵了估计也没人乐意吃。<br />
所以崔如英打算再加一个胡萝卜鸡蛋馅儿的水煎包,素馅儿肯定比肉的便宜,就卖两文一个。<br />
这个馅儿崔如英以前在学校门口吃过,胡萝卜本身带一股甜味,用胡萝卜丝做馅儿,煎熟之后不会那样硬。<br />
外面包子底是焦的,金黄酥脆,里面馅儿是鲜甜的,颜色也比一般包子好看。<br />
崔如英是个不爱吃胡萝卜的人,不过这个馅儿的包子能吃,还觉得怪好吃的。<br />
崔大山他们自然没什么意见,以往也不想这些事,但听崔如英说了,就觉得成。<br />
也不怪他们没主意,这事儿只有崔如英能做,别人还做不来呢,让崔大山想做点啥放到铺子里卖,他只能想出炖白菜粉条。<br />
偶尔崔如英也会想,既然做生意这么赚钱,为何不人人学做生意去。后来卖了这么久包子,别人家做得酱肉包子还是没崔家的好吃,她就发现做生意也不是多简单的事。<br />
若非她以前爱吃,爱琢磨这些,崔家现在也做不成这门生意。<br />
做生意要方子,更要本钱,还得胆子大,这样一来只有少部分人敢做。<br />
而且士农工商,有些人看做生意的低贱,还不如有个正经营生呢。这是崔如英听人说的,巷子里有人不盼着崔家好,说崔大山从前做木工还在百工之列,赚得虽不多,可比如今卖东西体面。<br />
体面有何用,崔如英还是看重银子。既然崔家遇上这富贵了,那就想法子接住,让崔大郎去读书,再供养四郎五郎,好改换门庭,日子不就能过下去了。<br />
一个下午崔如英都在厨房忙活,二丫和崔大山在一边做晚上的包子,和面发面、剁馅儿调馅儿,还得卤菜。<br />
二丫比往日干劲儿更足,不时问崔如英用帮忙不。<br />
崔如英道:“我先自己来,用帮忙了喊你。”<br />
她看了眼外头,这个时辰刘婶儿和赵掌柜都没过来,铺子就家里人在忙活。<br />
崔大郎在棚子的阴凉处劈柴,家里水缸也是满的,他现在不咋管厨房的事儿,就把重活给做了。<br />
每日劈柴练了一把子力气,崔大山总说不劈这么多,但崔大郎想着若是自己去了书院,家里就少个人,自己多劈些柴,家里就能轻省些。<br />
柴火天天用,还愁不够多吗。<br />
这些活总得有人干,他干了就不用崔大山和妹妹们干了。二丫是姑娘家,总做活儿手就粗糙了,他多干点。<br />
崔如英看着兄长额头出了汗,喊道:“大哥,进来歇会儿。”<br />
崔大郎摇摇头,“马上就好了。”<br />
崔如英见招呼不动,也专心做自己的事儿了。今儿二丫多活了些面,羊肉馅儿的好做,少了炒酱那一步,直接做了羊肉大葱馅儿的。<br />
试馅儿的包子包的小,多调两种,到时候看哪种最好吃。<br />
馅儿就用到了肉和葱,一种馅儿肉多点,一种少点,但把葱混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肉馅儿拌好了,依旧是分几次抓进去葱姜蒜水,这样做出来的包子吃着水润多汁,蒸熟了汤汁能浸透包子皮。<br />
羊肉馅儿试了直接蒸和水煎,因为羊肉价贵,外头买羊肉得二十文一斤,用料好,也还好吃,想要回本定钱自然得高。<br />
崔如英自己尝着,直接蒸的好吃。<br />
白面软,馅儿水嫩多汁,带着羊肉本身的味道,吃着比猪肉更嫩。<br />
肉多肉少两种馅儿,她是尝不太出来。<br />
羊肉价钱比猪肉贵一倍,这个包子要卖差不多就四文一个。跟酱肉包子差不多大,崔大山他们尝了也没尝出来,不过觉得味道不错。<br />
唯一担心的就是四文一个的包子委实不便宜,还不像水煎包那样十文多给一个,估计吃的人并不多。<br />
崔大山:“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贵了,不然明儿就少做些羊肉的。”<br />
崔如英点了点头,“做个两三斤肉馅儿就差不多了。”<br />
而胡萝卜鸡蛋馅儿的微甜口,吃着多汁,鸡蛋碎跟胡萝卜混在一块儿,颜色金黄橙红,看着特别好看。<br />
崔大山都没想着这个馅儿能多好吃,可尝了味道意外觉得不错。<br />
是咸甜口的,不过跟酱肉包子的甜还不太一样,毕竟崔如英没放糖。素馅儿的包子,馅儿多用料足。<br />
直接蒸和水煎崔如英都试了试,她尝着这个馅儿的没有做成水煎包好吃,反正做吃食生意嘛,肯定选卖的最合算最好吃的。<br />
崔记包子现在只有酱肉的,多加两样正好。<br />
而鸡蛋汤崔如英想着就放在桶里,旁边放着碗,来铺子吃的自己打汤喝。崔大山本来觉得鸡蛋汤是用鸡蛋做的,不要钱给人喝多亏钱呀。<br />
但看崔如英就用三个鸡蛋,只用了三个就熬了一大锅汤,撒点小白菜,调个淀粉水,再调个味儿,崔如英尝着也挺好吃的。<br />
看着鸡蛋还挺多,薄薄的蛋花也不知怎么做得那么薄的,好像用了好多鸡蛋,到嘴边的话也咽了下去。<br />
崔大山道:“我多练练,应该能做得差不多。”<br />
崔如英点了点头,只要功夫到位,三个鸡蛋就能熬一大锅蛋花汤。<br />
等下午刘婶儿和赵掌柜过来了,崔如英把今儿晚上和明儿该做的事儿给俩人交代了。<br />
刘婶儿只管传菜,赵掌柜管传菜结账,铺子里上新菜了,二人得记菜名和价钱的。<br />
羊肉包子四文一个,水煎的胡萝卜鸡蛋馅儿两文一个,鸡蛋汤不要钱。<br />
崔如英道:“明儿卤菜也送,不要钱,千万别记错了。”<br />
赵掌柜点点头,“明儿端午,送些菜也使得。”<br />
崔如英:“晚上多提几句,就说明儿端午,正赶上铺子开业半个月,感谢客人捧场,卤菜不要钱,还出了新菜,把新菜也提提。”<br />
赵掌柜觉得这主意好,他以前也在吃食铺子做过掌柜的,对这些还算熟,都是招揽客人的法子嘛。<br />
唯一诧异的就是,这话竟然出自一个七岁大的小娘子口中。就算是大人交代的,那也稀奇呀。<br />
难不成去了侯府真能长见识,赵掌柜想,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加上崔如英聪明,不然也难解释崔大山老实巴交,却会做这么多吃食。<br />
那就是从侯府学来的,能学这些,能证得跟侯府亲近,而且聪慧,还不咋好惹。<br />
赵掌柜暗自点了点头,“小娘子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br />
太阳落山,崔家就开门做生意了。<br />
晚上来的多是男客,结伴过来,到铺子先吆喝要一斤酒,一盘卤菜,再琢磨吃什么。<br />
来这吃饭的多好这一口,水煎包子觉得吃不饱,再要份焖面。<br />
焖面是真好吃,拌着醋和油辣子,就着蒜吃,极其过瘾。不过铺子里也就这几样,连着吃几顿会吃腻了,只适合两三个人下了职过来。<br />
不过隔个五六日不来又想吃,能来铺子里吃的都不差钱,也尝过南街早摊铺子的酱肉包子,跟崔家这个味道不一样。<br />
有地方坐,有酒喝,就更乐意来这边,除此之外,还有东家和善,做的吃食一直一个味儿,卤菜味道也不错……种种原因。<br />
明儿端午,今晚上生意不错,都想明儿在家过节,谁知刚坐下,铺子里就送上来包子。<br />
崔如英下午做得多,家里人尝了还剩些,就送给早过来的客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