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顺便翻修了一下老宅。<br/><br/> 现在荣景瑄和谢明泽看到的顾家老宅,便是一栋朴素破败的二进四合院。<br/><br/> 由于地方小,第一进只做了一个角房,平时堆放渔具,里面则是做了三间大屋,围着中间那块小得可怜的天井。<br/><br/> 因为出了顾振理,他们家门前这条街,也改名为状元街。<br/><br/> 几十年离离合合,现如今住的大多是中等人家,整条街看起来倒也比海边的村中要干净得多。<br/><br/> 顾广博一路上忍着的泪水,终于在看到自家门楣上父亲亲笔所书的“顾宅”二字时倾泻而下。<br/><br/> 他怀中紧紧抱着顾振理的骨灰罐子,哭着跪倒在雪地里:“父亲,父亲,我们回家了,你要跟母亲团聚了。”<br/><br/> 场面一下子便哀伤起来,顾夫人也跟着泪流满面,两个孩子更是偎依在双亲身边,呜呜咽咽地哭着。<br/><br/> 荣景瑄和谢明泽恭恭敬敬对顾家人行了礼,这才上前劝说扶起他们,一起进了顾宅。<br/><br/> 这边只留了一家人守门,因为主家先前并未来信说要归来,所以一家人还没来得及清扫卧房,倒是院子里十分规整,花草都很精神,显然平日里是用了心的。<br/><br/> 此刻猛然见到顾广博一家披麻戴孝回来,又没见到顾振理,守门的老李顿时明白过来,眼睛一下子就红了:“老爷,老太爷……”<br/><br/> 顾广博哑着嗓子:“老太爷已经仙去了,老李,你带着李嫂把几间厢房都收拾出来,家里来客人了。”<br/><br/> 老李忍着悲痛,诺了一声自去忙了。<br/><br/> 顾广博一家直接去了正堂安放顾振理的灵位,而荣景瑄和谢明泽则在外面安顿跟他们一起来定安的人。<br/><br/> 顾家这房子虽然不大,但也并不小,两侧偏房都是做的通铺,睡十来个人完全没问题。<br/><br/> 荣景瑄让顾家原来的管家先把两边的火炕都烧起来,再找出被褥清扫厢房,让那十个兵士直接歇下了。另一边厢房则是顾家原来下人要住的,主屋左右都是卧房,荣景瑄估 m-o 着他们自己人大概一边一家凑活睡下。<br/><br/> 虽然挤了点,可他们毕竟逃出了永安,这边又是勇武军的驻地,荣景瑄难得放松下来,精神不再那么紧绷。<br/><br/> 等一切都忙完,已经是星夜时分,荣景珩吃了药后就直接睡下了,这会儿缩在暖被窝里一直发汗,荣景瑄看了看他,彻底放下心来。<br/><br/> 不得不说这老大夫挺厉害的。<br/><br/> 主屋的炕都不算太大,荣景瑄、谢明泽、荣景珩和小福子睡炕上,而宁远二十则和钟琦一块打地铺。<br/><br/> 这几日安稳下来以后,荣景瑄想看看旁边有没有人家出租,他们可能要在丰城待两三个月甚至更久,这么凑活也不是个事。<br/><br/> 夜里躺在炕上,荣景瑄便跟谢明泽说:“明日我们先去安葬师父,后日你跟我去找住的地方吧。我们一直在顾家,顾家人不安全。”<br/><br/> 谢明泽犹豫片刻,还是问他:“勇武大营……应当是空着的。”<br/><br/> 荣景瑄一愣,他慢慢垂下眼睛,沉声说:“勇武……再说吧。”<br/><br/> ☆、<br/><br/> 第24章<br/><br/> 五月初五,正是端阳佳节。<br/><br/> 西北边郡哈唯塔城,家家户户都挂起了艾草。<br/><br/> 临近初夏,天气已然炎热起来。正午时分,天上太阳金灿灿的,烤的大地都跟火烧一般。<br/><br/> 哈唯塔是大褚西北最靠近乌鹤的都城,从哈唯塔北门出来,经过鹰崖关,就到了乌鹤领地。<br/><br/> 乌鹤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跟大褚子民截然不同。<br/><br/> 因为草原生活贫瘠,每年九月麦收,乌鹤就会组织马队到哈唯塔抢掠食物,为了保护子民,大褚在哈唯塔特设了哈唯塔边军,总有两千余人。<br/><br/> 可是,无论大褚边军多么矫勇善战,乌鹤死多少族人,他们也从来不放弃到哈唯塔抢掠。也不光是他们,哈唯塔西边的令氏虽然不到哈唯塔来,却总<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是帮着乌鹤退兵。百年以来,大褚派了无数使臣,增设无数边军,也依旧没有任何改变。<br/><br/> 荣氏皇帝难道不想斩草除根吗?他们当然想,可令氏与乌鹤联通一气,成夹角窥伺哈唯塔。而大褚毕竟已经繁荣百年,百姓们世代安居乐业,打仗这个词,离他们太过遥远。<br/><br/> 于是就这样,一年年,一月月,拖到了今日。<br/><br/> 哈唯塔的百姓恨透了乌鹤,也恨透了总来帮着捣乱的令氏。可他们也只能这样,朝廷年年增兵,说实话乌鹤占不了多少便宜,可那种时刻担惊受怕的滋味却并不好受。<br/><br/> 从哈唯塔经鹰崖关出大褚的这条官道,也渐渐衰败下来,根本不会有大褚子民愿意去乌鹤。<br/><br/> 然而就在大陈天顺元年五月端午,两个年约不惑的中年男子来到城门边关。<br/><br/> 现在并不是乌鹤来犯的时节,守在北城门的只有一队人马,守城军官连百夫长都不是,只是个总旗,手下管着五个什长,人也不算少了。<br/><br/> 守城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墙头兵有什么好干的?手下的兵不得休息,没工夫操练不说,这边关荒凉得没油水可捞,作为长官的陆总旗更是提不起什么精神。<br/><br/> 所以,当手下的兵头来报说有两个中年人持通关文牒要出城时,他只是问:“有文牒否?”<br/><br/> 兵头回:“有,请邹祭酒看了,说是走商的。”<br/><br/> 陆总旗一听,大手一挥:“劳什子这个时候出城,甭管他们,让他们走。”<br/><br/> 兵头诺了一声,手中捏了捏刚得的碎银,咧着一口黄牙出去了。<br/><br/> 城门口,一前一后站着两位四十几许的中年人,两个人风尘仆仆,都是高高瘦瘦的身材,只不过前面那个是结实修长,后面那个是羸弱消瘦。<br/><br/> 他们头发都有些脏乱,脸也都是灰,身上还背着大大的包袱,一看便是要出城做买卖的。<br/><br/> 虽说乌鹤粮草不丰,但个小却矫健耐力久的矮脚马和只有草原才有的草菇及叶香却十分难得。百姓们不愿意出城,却也隔三差五有从南边来的商人过去行走。<br/><br/> 为了钱不要命的人,这年头多得是。<br/><br/> 那黄牙兵头说是请了祭酒来看,实际却只是他自己看了文牒,他不识字,红色的朱砂章和玉宣纸却认得,所以想也没想就点头应了。<br/><br/> 毕竟,他也是收了钱的。<br/><br/> 果然,不过半盏茶的功夫,那兵头便回来了,也不跟他俩寒暄,只吆喝小兵开城门。<br/><br/> 那扇破旧的城门缓缓而开,前头褐衣人似有些激动,他不由得往前踏了几步,然而只是呼吸之间,却又忍了下来。<br/><br/> 他身后的青衣人没有动。<br/><br/> 等到城门开了一条容纳一人通行的缝隙,那兵头便过来喊道:“行了,赶紧走吧,这门得马上关。”<br/><br/> 褐衣人没讲话,他只是向兵头弯腰行礼,然后头也不回就走出了大门,青衣人呆呆看着他决绝的背影,依旧没有动。<br/><br/> 那褐衣人似乎察觉了他犹豫不定的目光,回过头来冷冷瞧着他。<br/><br/> 青衣人浑身一抖,在前头同路人冰冷的目光下,踟蹰着往前迈了两步。<br/><br/> 突然,身后两<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