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不知道,你日后也在他面前替我遮掩一番。他已经为远儿伤够了心,就不要让他再分神担心我了。”<br/><br/> 这样的请求慕远根本无法拒绝,也不会拒绝,他点了点头:“我会的,母亲。”<br/><br/> 慕夫人拉过他的手,放在手心里拍了拍,微笑道:“还有鸿儿和羽裳,他们是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就永远都不必让他们知道了。日后还要你这位兄长多多照看他们了。”<br/><br/> 慕远淡淡笑道:“这原是我应该做的。”<br/><br/> 这一日,离开慕府的时候,慕远既感觉到轻松,又有一丝沉重,心里千头万绪,只想与人说说话。即便夜有些深了,卉访还是忍不住去了信王府。<br/><br/> 见到纪谨的时候,他似乎正准备安歇。<br/><br/> 慕远顿时有些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迟疑道:“我也无甚重要之事,不若还是明日再来吧。”<br/><br/> 纪谨一把拉住他,笑道:“对我来说,事关云直,就没有不重要的。云直若此刻走了,是要让我这一夜都无法安睡吗?”<br/><br/> 慕远低笑一声:“那今日便容我任性一回。”<br/><br/> 纪谨摇摇头:“不是一回,是随时都可以。”<br/><br/> 点了灯,沏了茶,纪谨默默地听着慕远述说着今日所经历的一切。<br/><br/> 事情讲完之后,慕远苦笑了一下:“枉我费尽心思地隐藏,却原来早已叫人看穿。父亲母亲甚至没有细问我的来处,就这样接纳了我,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感激才好。”<br/><br/> 纪谨安慰道:“慎之到来之后的总总,自然早已让他们看清你的为人。你来自何处,原是何人又有何关系,对他们来说,你从此姓慕,是他们认可的家人,便够了。”<br/><br/> 说到这里,纪谨也不禁感概道:“慕祭酒与其夫人的胸怀,还有这拳拳的爱子之心,真让人动容;他们之间的伉俪情深,也叫人羡慕。云直能够寄身在这样的人家,真是再好不过了。”<br/><br/> 慕远点点头,站起身,遥望窗外映雪的月光,想到他两世以来的种种。其实,他来到这个时代,到如今也不过一年有余,却似乎已经经历了许多许多。从在钱塘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小棋士,到扬州论枰几乎拿下魁首,再到京师,进棋待诏,迎战扶桑来使,到现在成了首席,称了“大国手”。他追求更高棋艺的路还会一直走下去,在这个渐渐熟悉起来的时代里。除此之外,他还收获了早已逝去的亲情;以及,从未体验过的爱情。<br/><br/> 自己,是如此地幸运吧。<br/><br/> 纪谨走到他的身旁,与他并肩而立,低声问道:“云直在想些什么?”<br/><br/> 慕远低低道:“在想,我是如此的幸运,来到这里,还能有围棋,遇到父亲母亲,遇见你。”<br/><br/> 纪谨在心中默默地想着: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幸运!<br/><br/> 第107章遇刺<br/><br/> 新晋首席棋待诏慕云直呈上的奏章,果不其然遭到了大多数朝臣的反对。<br/><br/> 反对的理由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围棋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其规则亦是其中的一部分,修改规则便是对先贤的否定,是大不敬,是绝不能允许的。<br/><br/> 也有少部分朝臣表示支持,理由也无非是规则既是人定的,自然也可以修改之类的。这些表示支持的臣子也未必个个都认可这个改制,只不过是习惯性地与政敌提出相左的意见罢了。<br/><br/> 最近朝中无甚大事,薛昶也便任由他们在朝堂上争执了三天。<br/><br/> 这一日,见时机已经差不多了,薛昶便在他们的又一轮争执过后,扔出了两封信函:“这两份国书,各位爱卿先看看。”<br/><br/> 殿上伺候的内侍双手托着两份国书递到众大臣的面前,站在最前头的国舅爷和中书令率先伸手接了过来,看完之后,又一路传了下去。<br/><br/> 一时间,殿内又是议论纷纷。<br/><br/> 等差不多所有人都看过了,薛昶才道:“扶桑与高丽两国联合向我大齐,提出三国围棋挑战赛。众位爱卿怎么看?”<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众大臣面面相觑后,由国舅爷代表出列:“此事,事关我大齐声威,断没有拒绝的道理。”<br/><br/> 薛昶不紧不慢道:“国书上还说,希望此番赛事,采用新的规则,即不设座子。众位爱卿又怎么看?”<br/><br/> “这……”国舅爷也一时语塞。<br/><br/> 薛昶用力在面前的龙案上一拍,肃声道:“围棋本源自于我泱泱华夏,却如今连改制一事,都由他国提出。诸位不反思为何落人一步便罢了,竟还在为要不要改制争论这许多天,不惭愧吗?”<br/><br/> 一时间,反对派都低下头去,表示支持的大臣们却暗暗露出几分得意。<br/><br/> 薛昶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继续道:“循古制自然不能说全错,可是也要瞧一瞧当下的形势。要想让大齐国力日隆,国威更甚,不论是选拔人才,还是围棋制度,都应与时俱进。即便我们愿意停滞不前,他国却不会在原地等你。由此可见,围棋制度要改,科举亦要推行。诸位爱卿,还有何异议?”<br/><br/> 即便是方才还有些得意的臣子们也反应过来,原来,陛下这是在借题发挥呢。<br/><br/> 不妨大胆一点儿想,也许这两封国书陛下早就收到了。或者再大胆一点儿,也许早在扶桑使团殿上挑战时便开始了。那之后不久陛下便提出恢复科举,众人也是铆足了劲准备与陛下好好掰扯掰扯,谁知陛下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很坚决,反而是拉拉扯扯地任他们闹了许久。期间还分神弄了场堪称轰轰烈烈的擢选首席棋待诏的赛事,更有甚者,在决出魁首的当天,当着云京百姓的面敕封,甚至当场暗示新晋首席上疏奏章,恐怕私底下早就嘱咐好了。<br/><br/> 众臣的猜测,虽不完全中,但也不远了。<br/><br/> 也许最初,便是在扬州游小金山的时候,听到那群空有满腹才华,却无路报国的学子们的抱怨,纪谨便生出了恢复科举的年头。回京之后与薛昶提起,薛昶亦极力赞成。从提出恢复科举时起,纪谨便知道其中的阻力定然不小,便一直想着要如何弱化这阻力。<br/><br/> 纪谨自然早就知道慕远对围棋的远见与决心,在扬州他第一次见到慕远给他看的无座子的棋时,便有了一些隐隐约约的感觉。纪谨相信慕远的棋力,也相信只要他愿意入京,终有一天能够名动天下,那时,他也定然会为围棋改制而努力。<br/><br/> 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这两件事互相影响?纪谨想要推行科举,也希望围棋能够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即便没有扶桑使团的挑战,纪谨也会想办法让不设座子的棋出现在众人面前。<br/><br/> 熟料正想打瞌睡,便有人送上了枕头。扶桑使团的来访让这一切都提前浮上了水面,如今终于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其中,自然有因缘巧合的部分,也比如这次的国书;当然更多的还是精心谋划的结果。<br/><br/> 事到如今,众臣也明白了,不论是科举,还是围棋改制,陛下都是下定了决心的,他们已经反对无效。<br/><br/> 相对于围棋改制来说,待诏所的改革就算不上什么了。正如纪谨所言,有陛下的支持,又有众待诏们的拥护,众臣也没有了反对的理由。<br/><br/> 这段时间,原本清闲的棋待诏所就忙碌了起来,尤其是作为首席的慕远。<br/><br/> 一方面要对正选与备选们的对局安排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还要带领众待诏们适应改制后的围棋的规则。<br/><br/> 围棋的改制,并不是仅仅是取消了座子这么简单,甚至是从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围棋的理念。要打<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