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戴志个人前途,一时皆掌於陈心手中),另一方面戴志也让陈心对自己与母亲、陶微风的关系作出深远的反思与回忆。结果是,陈心因不想失去戴志,而渐渐察觉他和何清玉、陶微风均是三个独立个体,陈心有他自己的价值。因而,到了最後,陈心不需要再依赖对戴志的控制来确立自己的存在,所以他让戴志在关系中作出抉择:去,或留,皆出於戴志自己的意志。<br/><br/> 当然,在陈心自我觉醒的过程中,陶微风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很多人或者不能够接受陈心与陶微风有过两次出轨,但如果陈心并无跟陶微风做爱,他永远看不清镜像与真实的分别。所以,他和陶微风的一段就有去魅化的作用(de-),如果陶微风是一个层层组成的迷思(他对陈心而言,象徵 y_u 望、理想人格),那两次的 xi_ng —a_i 就让陈心彻底看清:陶微风只是一个寂寞的中年人。<br/><br/> 戴志的历程我就不作解释,因为他人格上的改变不如陈心来得复杂。而最後,戴志与龙风牵的一段关系,其实是出於两组对应:龙凤(龙风牵作为龙凤的替身)跟戴志;陶微风跟陈心(以陶微风作为何清玉跟陈三愁的替身,他与何清玉均处於主人角色,而他是一个机智的男角,替代了陈心内心一直缺失的父亲形象,因此陈心著迷於陶微风)。所以,经两段出轨後,两人清洗了过去,真正平等。嗯……我知道大家或者很难接受他们的不忠,但我打从心底不相信有哪对伴侣真的会似大多数爱情小说般,从一而终(还要跟初恋兼初h对象白头到老)。<br/><br/> 一开始,我真的无法捉 m-o 陈心的人格,因为论角色魅力的话,戴志比陈心的形象强得多,所以刚写《大志》的下部,我真的非常苦恼。唯有先理清陈心的过去——故此陈心的回忆占了下部的极大部分,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其实有几十回所叙述的,都只是戴mbreak期间某天在独秀居度过的事,只是当中加插极多陈心的回忆。<br/><br/> 总结陈心的 xi_ng 格:他算是一个有过去、没感情的人。太多的过去磨灭了他天真的个 xi_ng 与梦想——这些东西他选择送给陈秋,所以陈秋是一个较为有感情的角色。而陈心幼时便选择默默承担一切,故他後来将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期望让 y_u 望主宰自己——这也只是出於自我保护而已。<br/><br/> 以上是我写陈心的经历。这个角色为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或者我写得好不好,就不是我能管得住了。<br/><br/> 曲终<br/><br/> 最後,我想简单讲讲《大志》背後的歌。我创作时无法不听著歌,因为歌曲能引领我进入不同的世界。<br/><br/> 《大志》在结构上分上下两部,上部用戴志视角,下部则用陈心视角,而我在写这两部时所听的歌也不同,现在说出来看大家能否从文字品味得出那些歌的味道。(作梦啊,我哪有这种功力)<br/><br/> 上部——答案揭晓,我听的是陈奕迅。而当中一首最影响我写文的歌,必定是《黑夜不再来》。基本上不只上部,就连写下部时,我有若干时间也在听《黑》此曲。老实讲,那首歌的歌词没什麽逻辑可循,我觉得那是在讲一段很复杂的关系。这一首是电影《十二夜》的主题曲,那电影是讲女主角张柏芝对男主角陈奕迅的爱情,只是一段幻象与误会,当她弄清楚事情後,又有一种去魅化的效果——她在一刹那间破除她对陈奕迅的爱情。<br/><br/> 我觉得戴志的爱情(或说感情),就是出於误会:无论龙凤或陈心,他都没有深入认识过。他对龙凤是由内疚生出的感情,再加上龙凤是第一个让戴志发现其 xi_ng 取向的男人,因而戴志以为自己爱过他。对陈心,戴志希望以陈心对自己的施虐来作出自我惩罚,以补偿当日他对龙凤的亏欠,又或视陈心为偶像去崇拜,一直以来他没认真看过:陈心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这某程度上为陈心带来莫大痛苦)。所以戴志在陈心面前,选择束手就擒,如曲中几句歌词:「谁叫我这样活<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该/绑起双手给你爱/爱到两脚浸没在大海/不懂再走开」。<br/><br/> 及後,在我的想像中,曲中的黑夜与白天形成对比。戴志处於黑夜,他让陈心绑起,他合上双眼,在陌生又熟悉的黑暗里接受陈心的爱抚,不愿意清醒,一直逃避;陈心由黑夜走到黎明,他选择正视自己过去的种种,故此有下部他个人大量的回忆与反思,他想拉戴志到白天,但戴志一直不肯,因为他不法相信陈心。<br/><br/> 於是两人唯有在黑夜里 m-o 索——「或者熄灯了/会更发现你存在」——曲中的这句歌词可以归结他们的关系(其实这句歌词也是我写他们h的灵感之一)。大海一样的情 y_u 淹死了他们,他们一时想清醒,但更多时间处於梦一样的激情。因此,我选择用黎明作为全文的结局——陈心在黎明接到电话,电话中的人所讲的话,我没写出来,而陈心与电话中人分别处於两个地方,分享同一片靛蓝色的清空、同一阵清澈的晨风。<br/><br/> 写下部,我听的是——萧邦。不知怎的,我觉得陈心这个人就是萧邦的曲子的具体化——不是夜曲,而是很有张力nata。最能予我灵感的,是pianonatano.2inb-flatminoriiimachefunebre:lento。每一个音节都好似暗示陈心所背负的沉重过去,他就是背著这些,每迈出一步都彷佛用了毕生的力气。中间轻柔而感伤的乐段,则好似象徵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他唯一的梦想就是自由,曾经他以为抓得住自由、身子变轻了……但最後,乐曲回归最初的沉重,就如同陈心梦醒过後,发觉自己并未真正摆脱一切。<br/><br/> 或者,陈心会跟戴志过下去;或者,在陈心能讲出戴志想听的话之前,他就如清晨那一阵清风般消失;或者陈心会成为剪影中那只小鸟,徐徐飞入温容的黑影中。<br/><br/> 其实我杂七杂八的听了很多萧邦的作品才写完下部。不知道下部会否多少带有萧邦作品中淡然的哀伤、胶著的戏剧 xi_ng 、悲剧的暗示……<br/><br/> 梦一场:《春秋》《大志》<br/><br/> 好多时我们会骂人:发你的春秋大梦!这句话我用来归结这两部长篇——《春秋》、《大志》。写《大志》时遇到瓶颈,我去翻看前作《春秋》,不免会心一笑。<br/><br/> 那些我曾以为自己会一生记得的画面,已变得像莫内笔下的风景画,尚有轮廓,用色变得淡了,像渐渐融为一体。有些桥段我看了,想笑,但有更多,令我发自内心地说:「原来我有经过那些事吗?不记得了。」<br/><br/> 嗯,不记得了。<br/><br/> 《春秋》是一场梦,一场唯美的梦,所以这篇文尚有点耽美文的影子。文中有过林春的羞怯、有过陈秋的调戏,有过李旭的耍宝,有过王秀明的苦涩,有过戴志的胡闹。所有人各安其份,站在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他们站在青春舞台上,夸张地演绎一切,令读者看完之後会心微笑、勾起你们对学生时代的一点怀念,那这种舞台剧就是尽了本份。<br/><br/> 《大志》是梦醒之後。我不敢说此篇完全脱离我那少不更事的幻想,但在这篇文中,有更多我对於现实的疑问与质疑:人无法忠於爱人;爱情是由人创作出来的;人能够跟无感情的人发生关系;同志始终未能出柜;城市人没有自我;我这一代人所面对的身份<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