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陛下圣旨,这些财物该入库的入库,该用的都用了。嗯,用处就是修学府和考院。<br/><br/> 朝中大臣这才知道,为什么余柏林这么高调,原来是为了德王。<br/><br/> 而皇帝陛下也是事先知晓此事,跟着余柏林、曾毓、德王一起瞒着众臣呢。<br/><br/> 这时候余柏林等人声望已经在读书人中达到顶峰,大家都对他们用抢来的鞑靼的钱给读书人福利表示了极高的赞扬,其余觉得事情不太对,要弹劾的人,也只能偃旗息鼓,心中对德王、对和德王同流合污一丘之貉的余柏林、曾毓等人更加不满。<br/><br/> 一些人捶 x_io_ng 顿足,预言皇帝陛下养虎为患,德王、余柏林、曾毓三人相互勾结,天高皇帝远,这是要造反的前奏啊!如此一来,国将不国!陛下危矣!<br/><br/> 皇帝陛下在看到金刀卫呈上来的这些人的言行举止之后,揉了揉太阳穴,半晌无语。<br/><br/> 他对着立在旁边的郑牧道:“渔樵,这些人脑袋是不是有问题?”<br/><br/> 郑牧道:“曾听长青说过,有一种脑袋得的病,叫被害妄想症。这些人大概就是吧。”<br/><br/> 皇帝陛下点点头:“既然脑袋有病,那还是早早回去休养去吧。”<br/><br/> 真是一群脑子有病的人,居安思危也不是这种“思危”法,天天盯着没事的人,总觉得人家要谋逆。<br/><br/> 还是说他们除了意图揭发谋逆的护驾之功,再想不到其他晋升的法子,才会天天做梦盼着有人谋逆好让他们当一回忠臣,青云直上?<br/><br/> 皇帝陛下很想找人吐槽,于是他给封蔚和余柏林寄去两指厚度的书信,详细的说了朝中这些人的无语之事。<br/><br/> 余柏林和封蔚接到跟书似的书信事,还以为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结果翻开一看,全是皇帝陛下的吐槽。<br/><br/> 这吐槽都能吐一本书这么厚了,皇帝陛下您话唠的太厉害了点吧?<br/><br/> 余柏林苦笑:“你和大宝不在京城,陛下是不是太过寂寞了点?”<br/><br/> 这都快寂寞出病了,何止一点。<br/><br/> 封蔚特别没心没肺,跟所有被溺爱的熊孩子一样,丝毫没有被自家兄长感动:“有嫂子陪着,寂寞什么?无聊了不是还有小宝可以玩嘛。”<br/><br/> 余柏林无语。原来小宝就是给你们玩的吗?怪不得大宝长大不怕你后,老是看你不顺眼,都是你自己作的。<br/><br/> 不过说起来,好久没看到大宝了。<br/><br/> “大宝还住在镇国公府?”余柏林问道。<br/><br/> 封蔚立刻在心底敲响警钟:“大宝还有的学。幸好老镇国公对大宝挺有好感,愿意大宝一直留在镇国公府教导他。”<br/><br/> 余柏林道:“但大宝一直住在镇国公府,恐让人有闲言闲语。”<br/><br/> 太子毕竟慢慢长大,虽然皇帝陛下连封蔚都不会猜忌,肯定也不会猜忌太子,但总会有人挑拨离间,恨不得太子和皇帝陛下关系不好。<br/><br/> 还好皇帝陛下后宫安宁,只有大宝小宝两个孩子,不然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搏一个从龙之功。<br/><br/> 镇国公毕竟手握兵权,太子在镇国公府呆太久,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太子对兵权感兴趣,从而滋生许多不该有的知识。<br/><br/> 并且,余柏林其实对皇帝陛下也没到深信不疑的程度。<br/><br/> 现在皇帝陛下的确是个开明的用人不疑的好皇帝,但是许多皇帝在执政初期都是那样。随着皇帝年龄的慢慢增长,随着日积月累的权力 y_u 望渐渐加重,随着自己渐渐衰老而太子渐渐成长的不甘和恐惧,许多皇帝在晚年 xi_ng 格都会大变样。<br/><br/> 原本父子亲密的皇帝和太子,也有可能在之后相处中慢慢生出间隙。<br/><br/> 当然,因为太子渐渐长大而心生猜忌的皇帝其实只是少数,历史上因为此而不得登基的太子一个巴掌都数的过来。只是因为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具有戏剧 xi_ng ,所以老是在文学创作中被翻来覆去的说,才给旁观吃瓜群众一种“当了太子就成了<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靶子,太子总是不得好死”的错觉。<br/><br/> 大宝运气肯定不会这么差。<br/><br/> 但假如呢?万一呢?这种信任,还是别去试探试验其坚硬程度。防微杜渐,才是最重要的。<br/><br/> 封蔚对余柏林所担忧不以为然。他对封庭信任很深,甚至封庭为人,并不认为封庭会为此猜忌长子。<br/><br/> 甚至封庭还希望长子快点长大,让自己卸下肩上重担。<br/><br/> 毕竟余柏林是外人,封庭一些事只会和封蔚说。封庭身体不好,虽说登基为帝之后有御医院调养,现在似乎没事。但当皇帝,特别是当一个好皇帝,让他殚精竭虑,心神耗费很大,对健康自然也有损耗。<br/><br/> 若是大宝到了足以承担重任的年龄,封庭肯定恨不得立刻退位,把担子甩给大宝,自己携妻周游世界去。<br/><br/> 这种事,封庭除了给成皇后说,给封蔚说,甚至给郑牧说,但肯定不会给余柏林说。<br/><br/> 当然,等余柏林这次回京之后,封庭说不得就会在余柏林耳边唠叨此事了。<br/><br/> 这种事,封蔚不会在封庭未自己开口之前便多言多语。即使面对的是他十分信任的余柏林。<br/><br/> 所以他只得默认余柏林的担忧,并表示的确要小心谨慎为好,然后去把大宝接回来。<br/><br/> 请教还是要继续请教的,只是请教的频率减少,也不住在镇国公府而已。<br/><br/> 不过封蔚暗暗做了决定,大宝成长很快,做事也很有条理,为了磨砺大宝,让他快点长大,他得给大宝派更多的事,让他实践从镇国公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手段才成。<br/><br/> 大宝回到王府之后,还未因为又能常常见到余柏林而高兴,就被封蔚压的一大堆事而弄得叫苦不迭。<br/><br/> 而封蔚自己深知这个年纪的少年郎的心态,所以每每说些激将之话,都能让大宝提起精神继续为一大堆事继续奋斗。<br/><br/> 余柏林虽然心疼大宝,但想着这对大宝只有好处,便也只能默默支持了。<br/><br/> 封蔚此举,也让他在朝臣中获得了赞誉。如此磨砺太子,说明他对皇帝陛下的确是十分重臣的,的确是认真教导太子。<br/><br/> 于是封蔚在认真之下的险恶用心,就越发没人知晓了。<br/><br/> 包括当事者余柏林。<br/><br/> ……在大宝回来住的时候,乡试终于开始了。<br/><br/> 大概是因为考院翻修,秀才们住的较往年舒坦,所以发挥也更好一些。<br/><br/> 余柏林和曾毓作为一省长官,阅卷和主考都用不着他们亲自出马,不过若是有好的答卷,还是会传到他们耳中。<br/><br/> 听考官意思,今年的考生质量总体强过往年,还有几份让人眼前一亮的试卷。<br/><br/> 或许后年春试,真的有人一举金榜题名也说不定。<br/><br/> 余柏林和曾毓十分好奇,对接下来鹿鸣宴也更加期待。<br/><br/> 这都是两人第一次参加鹿鸣宴。<br/><br/> 放榜几日之后,鹿鸣宴如期在贡院举行。<br/><br/> 余柏林和曾毓都身着常服,于最后姗姗来迟。<br/><br/> 这官越大来的越晚,虽然两人都是准时之人,但这时候踩着点赴宴,是官场必须遵守的规则。<br/><br/> 他们去那么<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