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朝会
第162章 朝会
除了教育和农业这两块重中之重的内容,张承道顺便还给一众官员增加了点福利待遇。
让人办事,总不能不给人好处。
工资(俸禄)是不可能直接提的,现在提了,以后就不好压下去了,而古代官员的俸禄还真不算低,只是因为大多要养奴婢和幕僚,支出太多,才显得不够。
但是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还是可以提一提的。
比如医疗方面,定下凡是朝廷正式官员,自己及直系亲属重大疾病者,皆可申请购买白石仙宗的“仙药”——也就是张承道背包里最不值钱的上千份【葛根汤】和【跌打散】,甚至搓这两种药品的材料,在仓库里都堆了上万份的量!
“各地选址,清理一片区域,设为官吏居住的区域,我自会安置大量屋舍,届时官吏将凭任职文书免费申请居住……”
张承道是打算都建成石瓦房,到时候从根子上就遏制蓄奴养婢的风气——这种只有上下两层的屋舍,上层还只是小小一间阁楼,仅能容妻双方、最多再加上子女居住,根本养不了奴婢!
当然,这种“福利房”并非强制性的,只是给许多囊中羞涩的官吏提供的福利,如果有钱,官员自己另外租住或购买房产、地产也可以,不过要是住的地方太豪华嘛,城监仙司的仙司使可就来活了。
此外,还有每年的“仙食”福利,以【仙桃】为主,其他的就端看仓库里能剩下什么了——这些东西可不是免费的,公事公办,都要由国库支出购买,最多以既定的购买量为额度,在价格上算成普通桃子的钱。
“朝会”一直开到下午,期间张承道顺手又给众朝臣提供了纯素食的午饭。
这回是【米饭】、【酱烧地芝】、【煎豆腐】和【翡翠白玉汤】,自从仙缘大会结束,门派里的徒弟们都去【茶楼】和【酒楼】里自行吃喝以后,当初为了防止不够吃而囤积的一堆食物也算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每人一份两菜一汤的套餐,除非遇上食量堪比常平安那种的,正常人包能吃饱。
七日一次的朝会是常朝,上朝的官员只有一百多人,所以这点消耗,甚至都没对张承道背包里攒下的加起来好几万的食物造成破防。
但这群大臣们,却有不少人被两次赐宴给收买了。
冠绝天下的味道先不提,这可都是“仙食”!
据说是当初在仙缘大会上才能品鉴到的“仙食”!
将自己标榜为仙长心腹的王延庆甚至忍不住畅想——如果每次朝会都会蹭到一顿仙宴,那就是死,也值了!
用过饭,张承道又提起了铸币的问题。
周国的铸币量非常大,像另一个时空的古代东方,统一国家政权的年铸币量从几亿枚到几十亿枚不等,但那都是版图远远超过周国的国家。周国一个弹丸之地,只囊括了秦、晋两地的小国,年铸币量居然超过一亿枚!
这除了因为周国地处要塞,擅经营,经济发达的原因外,也是官府超发的标志,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可是一年比一年严重!
张承道提出铸币,倒不是因为改朝换代确立权威才铸币的,而是想逐步推行真正的信用货币,顺便叫停以前的铸币,稳住濒临崩溃的市场经济。
但信用货币被认可,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秦、晋两地百姓才经历“改朝换代”,就算白石仙宗是“仙”,在一些方面也得不到信任。
因此,第一步还是要抬高信用货币在众人眼中的价值,比如……
用【铁矿洞】产量最大的铁矿,加上这个世界本来就有的铜矿,用真火炼制成铜铁合金,再去铸币,其本身的珍贵程度就比一般的铜钱高不少,还不必担心磨损问题——有能把这种用真火炼制的金属磨损了的本事,那也是很厉害了,做点什么不行?
而且这种有灵的金属铸成的币,天然就有一定的避邪作用,流通到民间以后,是应对灵气复苏初期各种变故最好用的保护手段,简直一举多得!
交代完一些比较要紧的事后,就轮到众朝臣汇报各自的工作了。
李仁顺和其皇后的丧事流程已经走完,葬进了皇陵,众死去的妃子也都顺便合葬到了一起——这是礼部揣摩了张承道的意思提出的,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等汇报完,众大臣互相对视了一眼,中书令硬着头皮起身,持象牙笏板躬身道:“禀仙长,梁州南郑有宗室打着救太子、复周国的旗号起事,虽已被梁州汉川府都尉镇压,收押于南郑,但此事毕竟棘手,不知仙长如何处置……废太子……”
“废太子”三个字,中书令说得十分艰难。
周国已亡,而众朝臣却是周国旧臣,所以哪怕从前大家再嫌弃那个脑子不太好的旧太子,此时也都纷纷感怀起来。
感怀的哪里是太子,是他们岌岌可危的政治前途!
“着礼部选个封号,封个食邑公就是了……”
张承道无意在这上面小心眼儿,要不是以后也完全不打算封王,他都想随便给对方封个王,养个傻子又不难。
如果对方不是个傻子的话,让他进白石仙道大学修炼仙道也行,真要算下来,自己还是他全家的恩人呢!
“他那个状态,也不适合修仙道……”
张承道半句话才说出来,忽然想起来什么,追问道:“前太子是天生有疾,还是后天生的病?”
“这……”
众朝臣面面相觑,倒是谁都没关注过这件事——赵皇后一向对此讳莫如深,如此隐秘之事,确实不好探究。
可没想到,一向在人群里不曾说过话的一位老翰林却突然出声道:“应当是……太子三岁那年一场风寒,重病,方有恙……”
老翰林胡子已经白,身上的朝服洗得都褪了色,他弓着腰,低着头,拖长带调地说道:“二十……几年前,太子才降生时,老臣于……先帝跟前执笔,常常听先帝……夸赞太子……聪慧过人,口齿伶俐……”
(本章完)
除了教育和农业这两块重中之重的内容,张承道顺便还给一众官员增加了点福利待遇。
让人办事,总不能不给人好处。
工资(俸禄)是不可能直接提的,现在提了,以后就不好压下去了,而古代官员的俸禄还真不算低,只是因为大多要养奴婢和幕僚,支出太多,才显得不够。
但是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还是可以提一提的。
比如医疗方面,定下凡是朝廷正式官员,自己及直系亲属重大疾病者,皆可申请购买白石仙宗的“仙药”——也就是张承道背包里最不值钱的上千份【葛根汤】和【跌打散】,甚至搓这两种药品的材料,在仓库里都堆了上万份的量!
“各地选址,清理一片区域,设为官吏居住的区域,我自会安置大量屋舍,届时官吏将凭任职文书免费申请居住……”
张承道是打算都建成石瓦房,到时候从根子上就遏制蓄奴养婢的风气——这种只有上下两层的屋舍,上层还只是小小一间阁楼,仅能容妻双方、最多再加上子女居住,根本养不了奴婢!
当然,这种“福利房”并非强制性的,只是给许多囊中羞涩的官吏提供的福利,如果有钱,官员自己另外租住或购买房产、地产也可以,不过要是住的地方太豪华嘛,城监仙司的仙司使可就来活了。
此外,还有每年的“仙食”福利,以【仙桃】为主,其他的就端看仓库里能剩下什么了——这些东西可不是免费的,公事公办,都要由国库支出购买,最多以既定的购买量为额度,在价格上算成普通桃子的钱。
“朝会”一直开到下午,期间张承道顺手又给众朝臣提供了纯素食的午饭。
这回是【米饭】、【酱烧地芝】、【煎豆腐】和【翡翠白玉汤】,自从仙缘大会结束,门派里的徒弟们都去【茶楼】和【酒楼】里自行吃喝以后,当初为了防止不够吃而囤积的一堆食物也算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每人一份两菜一汤的套餐,除非遇上食量堪比常平安那种的,正常人包能吃饱。
七日一次的朝会是常朝,上朝的官员只有一百多人,所以这点消耗,甚至都没对张承道背包里攒下的加起来好几万的食物造成破防。
但这群大臣们,却有不少人被两次赐宴给收买了。
冠绝天下的味道先不提,这可都是“仙食”!
据说是当初在仙缘大会上才能品鉴到的“仙食”!
将自己标榜为仙长心腹的王延庆甚至忍不住畅想——如果每次朝会都会蹭到一顿仙宴,那就是死,也值了!
用过饭,张承道又提起了铸币的问题。
周国的铸币量非常大,像另一个时空的古代东方,统一国家政权的年铸币量从几亿枚到几十亿枚不等,但那都是版图远远超过周国的国家。周国一个弹丸之地,只囊括了秦、晋两地的小国,年铸币量居然超过一亿枚!
这除了因为周国地处要塞,擅经营,经济发达的原因外,也是官府超发的标志,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可是一年比一年严重!
张承道提出铸币,倒不是因为改朝换代确立权威才铸币的,而是想逐步推行真正的信用货币,顺便叫停以前的铸币,稳住濒临崩溃的市场经济。
但信用货币被认可,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秦、晋两地百姓才经历“改朝换代”,就算白石仙宗是“仙”,在一些方面也得不到信任。
因此,第一步还是要抬高信用货币在众人眼中的价值,比如……
用【铁矿洞】产量最大的铁矿,加上这个世界本来就有的铜矿,用真火炼制成铜铁合金,再去铸币,其本身的珍贵程度就比一般的铜钱高不少,还不必担心磨损问题——有能把这种用真火炼制的金属磨损了的本事,那也是很厉害了,做点什么不行?
而且这种有灵的金属铸成的币,天然就有一定的避邪作用,流通到民间以后,是应对灵气复苏初期各种变故最好用的保护手段,简直一举多得!
交代完一些比较要紧的事后,就轮到众朝臣汇报各自的工作了。
李仁顺和其皇后的丧事流程已经走完,葬进了皇陵,众死去的妃子也都顺便合葬到了一起——这是礼部揣摩了张承道的意思提出的,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等汇报完,众大臣互相对视了一眼,中书令硬着头皮起身,持象牙笏板躬身道:“禀仙长,梁州南郑有宗室打着救太子、复周国的旗号起事,虽已被梁州汉川府都尉镇压,收押于南郑,但此事毕竟棘手,不知仙长如何处置……废太子……”
“废太子”三个字,中书令说得十分艰难。
周国已亡,而众朝臣却是周国旧臣,所以哪怕从前大家再嫌弃那个脑子不太好的旧太子,此时也都纷纷感怀起来。
感怀的哪里是太子,是他们岌岌可危的政治前途!
“着礼部选个封号,封个食邑公就是了……”
张承道无意在这上面小心眼儿,要不是以后也完全不打算封王,他都想随便给对方封个王,养个傻子又不难。
如果对方不是个傻子的话,让他进白石仙道大学修炼仙道也行,真要算下来,自己还是他全家的恩人呢!
“他那个状态,也不适合修仙道……”
张承道半句话才说出来,忽然想起来什么,追问道:“前太子是天生有疾,还是后天生的病?”
“这……”
众朝臣面面相觑,倒是谁都没关注过这件事——赵皇后一向对此讳莫如深,如此隐秘之事,确实不好探究。
可没想到,一向在人群里不曾说过话的一位老翰林却突然出声道:“应当是……太子三岁那年一场风寒,重病,方有恙……”
老翰林胡子已经白,身上的朝服洗得都褪了色,他弓着腰,低着头,拖长带调地说道:“二十……几年前,太子才降生时,老臣于……先帝跟前执笔,常常听先帝……夸赞太子……聪慧过人,口齿伶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