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也没多久, 我去找陈友维的头一天晚上才知道的,因为……”<br />
陶栀子深切地看向他,仿佛明眸中早已雨过天晴,续道:<br />
“我不想带着关于你的谜团死去。”<br />
江述月正转身将测量仪器递给旁边的冉飞,记录数据的笔尖停了一瞬, 然后将手中的一切放下, 重新走到窗前,倾身看向她的眼睛, 问道:“为什么不向我求助,要一个人行动。”<br />
陶栀子感受到那眸光中的一丝严肃, 瞬间也正了神色, 认真地说道:“不想连累任何人,而且……这是我的心结, 也许更像一种仪式,哪怕就此病发而亡, 我至少做出过最大的努力了, 了无遗憾。”<br />
“最坏的结果难道就是病发而亡吗?你没有想过更严重的后果?”江述月的声音又清沉了几分,但是他绝不是秋后算账的人,因为他完全明白她的行为逻辑。<br />
陶栀子坦荡地看着他, 脸上露出了一抹笑,格外安心的笑,藏着绝对的信任:“因为我安排你进入小木屋,述月你这么聪明,你一定会知道我想做什么的,你看,警察来得那么及时……”<br />
她的乐观并没有缓解江述月此刻周围的气压,反而带出了另外的一个事实:“我那天提前进入了小木屋,没有等待五点之后。”<br />
……<br />
陶栀子大概在下午四点从七号公馆出发的,公馆外摄像头,可以看到她那日沉重的步伐,还有她在公馆门口驻留的怅然模样。<br />
从她突然说晚上想吃腌笃鲜开始,江述月心中就升起不好的预感。<br />
因为她几乎从未主动对自己提出如此具体的要求,而且精准到时间点,就好像一个刻意放置的障眼法。<br />
他看到陶栀子出门场景后,便立刻起身前往小木屋,提前打开了那扇承载着她所有秘密的地方。<br />
她胸前的监控设备将实时影像传输到屏幕上,并且很有先见之明地使用了自动的云端保存,确保每一段录像都会被完整保存。<br />
她总说自己在受教育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她却比很多人都要缜密。<br />
在屏幕下方有一个半开的抽屉,像是离开匆忙忘记关上的,里面静静躺着几张纸,上面是陶栀子用墨蓝色钢笔一笔一划写下的信。<br />
充当着遗书的作用。<br />
开头第一句话是一句英文:「take her to sea, mr. bodine. let's stretch her legs.(带她下海,博丁先生,让她活动活动筋骨。)」<br />
这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开篇台词,探险家布罗克·洛维特在深海探测器探索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时的旁白。<br />
江述月几乎是立刻识别出来,紧接着看下一句:<br />
「"it's been 84 years..."(“已经过去84年了……”)<br />
"and i can still smell the fresh paint. the china had never been used. the sheets had never been slept in."<br />
(“我仍然能闻到那新鲜的油漆味。瓷器从未被使用过,床单也从未有人睡过。”)<br />
"titanic was called the ship of dreams, and it was. it really was."<br />
(“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梦想之船’,它确实是,真的。”)」<br />
陶栀子写下这么几句台词,才开始她的遗书开篇。<br />
「我叫陶栀子,不要试图在我死后寻找我的家人,因为,我是孤儿。」<br />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开篇,rose的自述,因为,她是幸存者……」<br />
「我不是一个幸存者,但是我仍然想成为幸存者。乌托邦不存在,但是仍然值得向往。尽管我放弃治疗,也不妨碍我从始至终,都心怀希望。」<br />
「这故事应该从哪里开始讲起,诸位,这将是一个贫瘠到极点的小人物的故事,如果您并没有耐心看下去,烦请直接跳到结尾处,以免浪费您宝贵的时间。」<br />
江述月看到这有些陌生的口吻,怔了怔,发现这语气才是陶栀子最深沉的弥留之言。<br />
「我是一个小人物,死后也不会被记住,这封信,将是我能在世界上除了一抔骨灰以外留下的唯一痕迹。」<br />
「海边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经过生理学父母的跋山涉水,被“幸运地”送到了安州的游乐园里,后来辗转被安州的“儿童之家”接收,那是安州最早的制度健全的福利院,我是哪里最早的一批儿童。」<br />
「我们都因类似的理由被生父母抛弃,在这里相聚,孤儿院绝不是温馨之地,但那是我生活最早的庇护所。我们很少忍受真正的生命垂危的饥饿,但是我们每天都知道饥饿的滋味。」<br />
「我身处其中,不断让自己成为一个“乖小孩”,得到养父母的垂怜,能给我一个家。」<br />
「但事实上我最终也没有拥有家,尽管我曾经被收养过两次。」<br />
「第一次我遇到了陈友维夫妇,他们那日笑容和煦,将我从众多孩子中选出并收养,因为他们家在安州产业做得很大,我一时间仿佛成为孤儿院里最幸运的孩子,来到陈友维家中的第一天,他们为我过了十岁生日,为我穿上公主裙,准备了三层白脱蛋糕。我小心翼翼地接受着这场梦幻般的旅程,丝毫不知这场噩梦将伴随我的全部余生。」
陶栀子深切地看向他,仿佛明眸中早已雨过天晴,续道:<br />
“我不想带着关于你的谜团死去。”<br />
江述月正转身将测量仪器递给旁边的冉飞,记录数据的笔尖停了一瞬, 然后将手中的一切放下, 重新走到窗前,倾身看向她的眼睛, 问道:“为什么不向我求助,要一个人行动。”<br />
陶栀子感受到那眸光中的一丝严肃, 瞬间也正了神色, 认真地说道:“不想连累任何人,而且……这是我的心结, 也许更像一种仪式,哪怕就此病发而亡, 我至少做出过最大的努力了, 了无遗憾。”<br />
“最坏的结果难道就是病发而亡吗?你没有想过更严重的后果?”江述月的声音又清沉了几分,但是他绝不是秋后算账的人,因为他完全明白她的行为逻辑。<br />
陶栀子坦荡地看着他, 脸上露出了一抹笑,格外安心的笑,藏着绝对的信任:“因为我安排你进入小木屋,述月你这么聪明,你一定会知道我想做什么的,你看,警察来得那么及时……”<br />
她的乐观并没有缓解江述月此刻周围的气压,反而带出了另外的一个事实:“我那天提前进入了小木屋,没有等待五点之后。”<br />
……<br />
陶栀子大概在下午四点从七号公馆出发的,公馆外摄像头,可以看到她那日沉重的步伐,还有她在公馆门口驻留的怅然模样。<br />
从她突然说晚上想吃腌笃鲜开始,江述月心中就升起不好的预感。<br />
因为她几乎从未主动对自己提出如此具体的要求,而且精准到时间点,就好像一个刻意放置的障眼法。<br />
他看到陶栀子出门场景后,便立刻起身前往小木屋,提前打开了那扇承载着她所有秘密的地方。<br />
她胸前的监控设备将实时影像传输到屏幕上,并且很有先见之明地使用了自动的云端保存,确保每一段录像都会被完整保存。<br />
她总说自己在受教育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她却比很多人都要缜密。<br />
在屏幕下方有一个半开的抽屉,像是离开匆忙忘记关上的,里面静静躺着几张纸,上面是陶栀子用墨蓝色钢笔一笔一划写下的信。<br />
充当着遗书的作用。<br />
开头第一句话是一句英文:「take her to sea, mr. bodine. let's stretch her legs.(带她下海,博丁先生,让她活动活动筋骨。)」<br />
这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开篇台词,探险家布罗克·洛维特在深海探测器探索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时的旁白。<br />
江述月几乎是立刻识别出来,紧接着看下一句:<br />
「"it's been 84 years..."(“已经过去84年了……”)<br />
"and i can still smell the fresh paint. the china had never been used. the sheets had never been slept in."<br />
(“我仍然能闻到那新鲜的油漆味。瓷器从未被使用过,床单也从未有人睡过。”)<br />
"titanic was called the ship of dreams, and it was. it really was."<br />
(“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梦想之船’,它确实是,真的。”)」<br />
陶栀子写下这么几句台词,才开始她的遗书开篇。<br />
「我叫陶栀子,不要试图在我死后寻找我的家人,因为,我是孤儿。」<br />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开篇,rose的自述,因为,她是幸存者……」<br />
「我不是一个幸存者,但是我仍然想成为幸存者。乌托邦不存在,但是仍然值得向往。尽管我放弃治疗,也不妨碍我从始至终,都心怀希望。」<br />
「这故事应该从哪里开始讲起,诸位,这将是一个贫瘠到极点的小人物的故事,如果您并没有耐心看下去,烦请直接跳到结尾处,以免浪费您宝贵的时间。」<br />
江述月看到这有些陌生的口吻,怔了怔,发现这语气才是陶栀子最深沉的弥留之言。<br />
「我是一个小人物,死后也不会被记住,这封信,将是我能在世界上除了一抔骨灰以外留下的唯一痕迹。」<br />
「海边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经过生理学父母的跋山涉水,被“幸运地”送到了安州的游乐园里,后来辗转被安州的“儿童之家”接收,那是安州最早的制度健全的福利院,我是哪里最早的一批儿童。」<br />
「我们都因类似的理由被生父母抛弃,在这里相聚,孤儿院绝不是温馨之地,但那是我生活最早的庇护所。我们很少忍受真正的生命垂危的饥饿,但是我们每天都知道饥饿的滋味。」<br />
「我身处其中,不断让自己成为一个“乖小孩”,得到养父母的垂怜,能给我一个家。」<br />
「但事实上我最终也没有拥有家,尽管我曾经被收养过两次。」<br />
「第一次我遇到了陈友维夫妇,他们那日笑容和煦,将我从众多孩子中选出并收养,因为他们家在安州产业做得很大,我一时间仿佛成为孤儿院里最幸运的孩子,来到陈友维家中的第一天,他们为我过了十岁生日,为我穿上公主裙,准备了三层白脱蛋糕。我小心翼翼地接受着这场梦幻般的旅程,丝毫不知这场噩梦将伴随我的全部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