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出来迎接他的人是黄宏,贾璋那点儿莫须有的陌生感很快就消散殆尽了。<br />
因为,他的好友黄宏,已经开始小声地向他讲述起绍治帝的心情来了。<br />
而在临近乾清宫后,黄宏和贾璋都闭上了嘴,不再多言。<br />
贾璋在偏殿等了一会儿后,终于得到了御前太监的通传。<br />
跟着太监走进乾清宫后,贾璋伏惟敬祝道:“臣津海经略贾璋叩见陛下,伏惟吾皇万福金安,松柏永年。”<br />
看着跪在中庭的贾璋,绍治帝捻须微笑。<br />
贾卿今年也三十岁了,看着他绯袍乌发的模样,绍治帝不禁回忆起对方登科鼎甲、打马长安的往事。<br />
思及此处,他心思一动。<br />
在让贾璋起来后,他问贾璋道:“爱卿的儿子启蒙了吗,书读到哪里了?”<br />
不知道贾卿的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才华,一样有能力。<br />
若贾卿之子,能有贾卿三分之一的本事,他就不用担心后代儿孙没有人才可用了。<br />
贾璋没想到绍治帝居然会问他菱哥儿的事情。<br />
不过眼下贾璋也无暇细想,只得立即恭敬地回答绍治帝的问题。<br />
“启禀陛下,犬子已经开始跟着孟允孟先生启蒙了,现在刚读完《孝经》。”<br />
绍治帝笑着赞他:“孟允是实学名家,请他去你家坐馆,倒也合宜。我只盼着你家雏凤之音能清于老凤,到时候我朝就又多一个治世能臣了!”<br />
贾璋连忙道:“臣很感激陛下的期待,臣一家沐浴圣皇教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唯有谨慎勤恳,促百姓安乐,解陛下心忧,再献上一颗忠心罢了。”<br />
“臣平日里也是这样教导儿女的,臣不盼着他们多有能力,但却一定要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br />
绍治帝听了后,心情更加愉悦。<br />
他连着说了三个好字,又对贾璋道:“忠恕二字,是孔夫子都推崇的,自然不会有错。”<br />
“你这样教导儿辈,朕很满意。”<br />
说完这些题外话后,绍治帝才提起了正题。<br />
他先是问了贾璋对津海行省的后续安排,然后叮嘱贾璋道:“景尚书致仕归乡了,你是朕提名,又通过廷推的工部尚书。”<br />
“朕让你去工部,是要让你把海漕一事理顺,再接手推广海漕、修葺河道等事宜。”<br />
“朕相信你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你也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br />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的神态也肃穆起来。<br />
他俯身叩首道:“臣贾璋,谨遵陛下令旨。”<br />
第220章 喜乐团圆爱女情深,师徒相见杨门聚会<br />
天青日淡, 鸿雁高飞。<br />
甫一出来,贾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br />
他心中暗暗想到,鸿雁乃是吉利之鸟, 或许这是个好兆头。<br />
刚才陛下让他推荐津海布政使、按察使与都指挥使的人选,俨然是要撤掉津海经略这一职位了。<br />
他此前的猜测, 完全是正确的。<br />
经略使一职,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br />
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在, 陛下他老人家又怎么可能长期保留经略使的位置、放任地方官员坐大呢?<br />
贾璋一边琢磨这些问题,一边走到了宫门前,在把绍治帝赐下的赏赐交到雪檀手里并吩咐雪檀收好后, 主仆二人才坐上荣府仆役刚送过来的马车回家去了。<br />
贾璋踩着轿凳下车后, 映入他眼帘的就是荣国府门口既让他感到熟悉、又让他无比心安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与“敕造荣国府”的匾额。<br />
除此之外, 还有家中弟兄子侄,在门口等候。<br />
他心中一暖, 连忙走上前去。<br />
贾琮、贾兰他们见贾璋过来, 同样趋步上前, 连忙向贾璋问安行礼。<br />
贾璋笑着拉住他们的手,让他们不要多礼,又与贾琮他们说了几句话。<br />
在这之后,贾璋才被兄弟子侄们簇拥着,走进了荣国府的大门。<br />
按照规矩, 贾璋得先把绍治帝升他为工部尚书的旨意供奉在荣禧堂。<br />
所以,贾璋、贾琮他们这些人的第一站, 就是荣国府的正房荣禧堂。<br />
来到荣禧堂后,只见护送黛玉母子三人回府的黄柏已经带着旨意等在荣禧堂门口了。<br />
见贾璋他们过来, 黄柏立刻迎上前来,将把手中的玉轴织金锦绣旨意转交给贾璋。<br />
“三爷, 圣旨在这里。”<br />
贾璋双手接过黄柏手中的旨意,亲自将之供奉到荣禧堂内。<br />
然后,他又与家中兄弟子侄们一起在荣禧堂内供了两炷清香。<br />
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才离开荣禧堂,前往荣庆堂那边,前去给各位长辈请安。<br />
此时荣庆堂内,贾母与贾赦夫妇正在跟黛玉母子三人闲话家常。<br />
他们谈论的事情,无非是黛玉他们一家四口这四年在津海的经历。<br />
所有事情,都只不过是家常小事罢了。<br />
但因为阔别经年,长辈们对他们一家四口的事情很关心。<br />
即便是黛玉和贾璋在经略府官邸里种树养鱼,葵姐儿学说话学走路这些小事,他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br />
不过,若仔细观察的话,就能看到贾母与贾赦夫妇的眼角都红了。<br />
就在贾璋面见绍治帝时,黛玉他们母子三人回到了荣国府。<br />
在放好行李后,黛玉带着两个孩子来荣庆堂请安。<br />
见到他们后,贾母与贾赦夫妇全都喜极而泣。<br />
贾母搂着黛玉叫玉儿,又让人拿水晶眼镜来,她要好好看看她们玉姐儿的模样。<br />
而贾赦夫妇在受了儿媳与孙子、孙女的礼后,连忙抱起了菱哥儿和葵姐儿,很是亲香了一番。<br />
他们都很喜爱,也很思念自己的孙辈。<br />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隔辈亲?<br />
而当贾璋被贾琮他们簇拥着进来,当丫鬟们喊“三爷回来了”,当贾母与贾赦夫妇见到向他们磕头问安的贾璋时,贾母他们三个好不容易止住的泪水再一次翻涌到眼边。<br />
璋哥儿他终于回家了……<br />
这件事让他们感到万分喜悦,也让他们忍不住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br />
其实,贾璋在外放津海经略前也曾去外地办过差。<br />
他去金陵抄过家,还去茜香国出过使、打过仗,并不是没有过离京的经历。<br />
但这些差事都是短期行程,最多也不过耗费三五个月辰光。<br />
在那些时候,贾母他们即便惦念贾璋,却也有限。<br />
但这次贾璋外放津海,就与出京办差时大不相同了。<br />
一来,贾璋这回并不是孤身一人离开京都的。<br />
他是拖家带口地前往津海,不但自己走了,还带走了黛玉和菱哥儿。<br />
在津海期间,他们小夫妇又生了一个小姑娘,他们这些长辈见都没见过。<br />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惦念呢?<br />
二来,贾璋这回离京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br />
贾璋一走就是四年,除了进京述职时短暂团聚过外,这四年里,他们基本上就没见过面了。<br />
虽说两边经常有书信交流,可冷冰冰的文字,哪里比得过活生生的人呢?<br />
所以,贾母他们这些长辈会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br />
而在接风宴上,贾璋眼尖地看到了隐藏在父亲、母亲发髻里的白发,更是注意到了祖母愈发严重的眼花与耳背。<br />
他心里面,忽然生出了几分酸楚之意来。<br />
岁月无情,易催人老。<br />
父亲、母亲渐渐老迈,祖母她老人家更是苍老得厉害。<br />
贾璋想到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br />
他当初太年轻,看到这句话时感触不深。<br />
阔别经年,想起这句话时,他却心神一颤。<br />
他垂下眸子,心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得好好孝敬、陪伴父亲、母亲与祖母了。<br />
否则,他真怕自己有朝一日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意,更害怕自己再也没有弥补的资格与机会了。<br />
夜半时分,贾璋和黛玉好生在提前打扫、粉刷、修葺好的鹤鸣苑里休息了一晚。<br />
待到翌日清晨,他们一家四口吃过早饭后,换了大衣裳前往落英巷林府探望林如海。<br />
与贾赦他们一样,林如海看起来也老了不少。<br />
他也长白头发了。<br />
不过他身体很健康,甚至比年轻时还要康健许多。<br />
毕竟,他这些年在京中做礼部侍郎,生活顺遂,心情轻松。<br />
在这种条件下,他的身体自然要硬朗许多。<br />
黛玉见父亲身体康健、气色上佳,才放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br />
与此同时,林如海看着黛玉莹润的面色,一颗心也放到了肚子里。<br />
大概是因为他在扬州做官时,早就有过与女儿分别的经历,早就习惯了离别,所以这次黛玉离京,他虽然有些不适应,但情绪还算稳定。<br />
而且,抛去自己的思念不提,林如海还是很为女儿跟着贾璋去津海赴任一事感到高兴的。
因为,他的好友黄宏,已经开始小声地向他讲述起绍治帝的心情来了。<br />
而在临近乾清宫后,黄宏和贾璋都闭上了嘴,不再多言。<br />
贾璋在偏殿等了一会儿后,终于得到了御前太监的通传。<br />
跟着太监走进乾清宫后,贾璋伏惟敬祝道:“臣津海经略贾璋叩见陛下,伏惟吾皇万福金安,松柏永年。”<br />
看着跪在中庭的贾璋,绍治帝捻须微笑。<br />
贾卿今年也三十岁了,看着他绯袍乌发的模样,绍治帝不禁回忆起对方登科鼎甲、打马长安的往事。<br />
思及此处,他心思一动。<br />
在让贾璋起来后,他问贾璋道:“爱卿的儿子启蒙了吗,书读到哪里了?”<br />
不知道贾卿的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才华,一样有能力。<br />
若贾卿之子,能有贾卿三分之一的本事,他就不用担心后代儿孙没有人才可用了。<br />
贾璋没想到绍治帝居然会问他菱哥儿的事情。<br />
不过眼下贾璋也无暇细想,只得立即恭敬地回答绍治帝的问题。<br />
“启禀陛下,犬子已经开始跟着孟允孟先生启蒙了,现在刚读完《孝经》。”<br />
绍治帝笑着赞他:“孟允是实学名家,请他去你家坐馆,倒也合宜。我只盼着你家雏凤之音能清于老凤,到时候我朝就又多一个治世能臣了!”<br />
贾璋连忙道:“臣很感激陛下的期待,臣一家沐浴圣皇教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唯有谨慎勤恳,促百姓安乐,解陛下心忧,再献上一颗忠心罢了。”<br />
“臣平日里也是这样教导儿女的,臣不盼着他们多有能力,但却一定要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br />
绍治帝听了后,心情更加愉悦。<br />
他连着说了三个好字,又对贾璋道:“忠恕二字,是孔夫子都推崇的,自然不会有错。”<br />
“你这样教导儿辈,朕很满意。”<br />
说完这些题外话后,绍治帝才提起了正题。<br />
他先是问了贾璋对津海行省的后续安排,然后叮嘱贾璋道:“景尚书致仕归乡了,你是朕提名,又通过廷推的工部尚书。”<br />
“朕让你去工部,是要让你把海漕一事理顺,再接手推广海漕、修葺河道等事宜。”<br />
“朕相信你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你也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br />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的神态也肃穆起来。<br />
他俯身叩首道:“臣贾璋,谨遵陛下令旨。”<br />
第220章 喜乐团圆爱女情深,师徒相见杨门聚会<br />
天青日淡, 鸿雁高飞。<br />
甫一出来,贾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br />
他心中暗暗想到,鸿雁乃是吉利之鸟, 或许这是个好兆头。<br />
刚才陛下让他推荐津海布政使、按察使与都指挥使的人选,俨然是要撤掉津海经略这一职位了。<br />
他此前的猜测, 完全是正确的。<br />
经略使一职,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br />
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在, 陛下他老人家又怎么可能长期保留经略使的位置、放任地方官员坐大呢?<br />
贾璋一边琢磨这些问题,一边走到了宫门前,在把绍治帝赐下的赏赐交到雪檀手里并吩咐雪檀收好后, 主仆二人才坐上荣府仆役刚送过来的马车回家去了。<br />
贾璋踩着轿凳下车后, 映入他眼帘的就是荣国府门口既让他感到熟悉、又让他无比心安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与“敕造荣国府”的匾额。<br />
除此之外, 还有家中弟兄子侄,在门口等候。<br />
他心中一暖, 连忙走上前去。<br />
贾琮、贾兰他们见贾璋过来, 同样趋步上前, 连忙向贾璋问安行礼。<br />
贾璋笑着拉住他们的手,让他们不要多礼,又与贾琮他们说了几句话。<br />
在这之后,贾璋才被兄弟子侄们簇拥着,走进了荣国府的大门。<br />
按照规矩, 贾璋得先把绍治帝升他为工部尚书的旨意供奉在荣禧堂。<br />
所以,贾璋、贾琮他们这些人的第一站, 就是荣国府的正房荣禧堂。<br />
来到荣禧堂后,只见护送黛玉母子三人回府的黄柏已经带着旨意等在荣禧堂门口了。<br />
见贾璋他们过来, 黄柏立刻迎上前来,将把手中的玉轴织金锦绣旨意转交给贾璋。<br />
“三爷, 圣旨在这里。”<br />
贾璋双手接过黄柏手中的旨意,亲自将之供奉到荣禧堂内。<br />
然后,他又与家中兄弟子侄们一起在荣禧堂内供了两炷清香。<br />
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才离开荣禧堂,前往荣庆堂那边,前去给各位长辈请安。<br />
此时荣庆堂内,贾母与贾赦夫妇正在跟黛玉母子三人闲话家常。<br />
他们谈论的事情,无非是黛玉他们一家四口这四年在津海的经历。<br />
所有事情,都只不过是家常小事罢了。<br />
但因为阔别经年,长辈们对他们一家四口的事情很关心。<br />
即便是黛玉和贾璋在经略府官邸里种树养鱼,葵姐儿学说话学走路这些小事,他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br />
不过,若仔细观察的话,就能看到贾母与贾赦夫妇的眼角都红了。<br />
就在贾璋面见绍治帝时,黛玉他们母子三人回到了荣国府。<br />
在放好行李后,黛玉带着两个孩子来荣庆堂请安。<br />
见到他们后,贾母与贾赦夫妇全都喜极而泣。<br />
贾母搂着黛玉叫玉儿,又让人拿水晶眼镜来,她要好好看看她们玉姐儿的模样。<br />
而贾赦夫妇在受了儿媳与孙子、孙女的礼后,连忙抱起了菱哥儿和葵姐儿,很是亲香了一番。<br />
他们都很喜爱,也很思念自己的孙辈。<br />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隔辈亲?<br />
而当贾璋被贾琮他们簇拥着进来,当丫鬟们喊“三爷回来了”,当贾母与贾赦夫妇见到向他们磕头问安的贾璋时,贾母他们三个好不容易止住的泪水再一次翻涌到眼边。<br />
璋哥儿他终于回家了……<br />
这件事让他们感到万分喜悦,也让他们忍不住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br />
其实,贾璋在外放津海经略前也曾去外地办过差。<br />
他去金陵抄过家,还去茜香国出过使、打过仗,并不是没有过离京的经历。<br />
但这些差事都是短期行程,最多也不过耗费三五个月辰光。<br />
在那些时候,贾母他们即便惦念贾璋,却也有限。<br />
但这次贾璋外放津海,就与出京办差时大不相同了。<br />
一来,贾璋这回并不是孤身一人离开京都的。<br />
他是拖家带口地前往津海,不但自己走了,还带走了黛玉和菱哥儿。<br />
在津海期间,他们小夫妇又生了一个小姑娘,他们这些长辈见都没见过。<br />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惦念呢?<br />
二来,贾璋这回离京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br />
贾璋一走就是四年,除了进京述职时短暂团聚过外,这四年里,他们基本上就没见过面了。<br />
虽说两边经常有书信交流,可冷冰冰的文字,哪里比得过活生生的人呢?<br />
所以,贾母他们这些长辈会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br />
而在接风宴上,贾璋眼尖地看到了隐藏在父亲、母亲发髻里的白发,更是注意到了祖母愈发严重的眼花与耳背。<br />
他心里面,忽然生出了几分酸楚之意来。<br />
岁月无情,易催人老。<br />
父亲、母亲渐渐老迈,祖母她老人家更是苍老得厉害。<br />
贾璋想到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br />
他当初太年轻,看到这句话时感触不深。<br />
阔别经年,想起这句话时,他却心神一颤。<br />
他垂下眸子,心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得好好孝敬、陪伴父亲、母亲与祖母了。<br />
否则,他真怕自己有朝一日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意,更害怕自己再也没有弥补的资格与机会了。<br />
夜半时分,贾璋和黛玉好生在提前打扫、粉刷、修葺好的鹤鸣苑里休息了一晚。<br />
待到翌日清晨,他们一家四口吃过早饭后,换了大衣裳前往落英巷林府探望林如海。<br />
与贾赦他们一样,林如海看起来也老了不少。<br />
他也长白头发了。<br />
不过他身体很健康,甚至比年轻时还要康健许多。<br />
毕竟,他这些年在京中做礼部侍郎,生活顺遂,心情轻松。<br />
在这种条件下,他的身体自然要硬朗许多。<br />
黛玉见父亲身体康健、气色上佳,才放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br />
与此同时,林如海看着黛玉莹润的面色,一颗心也放到了肚子里。<br />
大概是因为他在扬州做官时,早就有过与女儿分别的经历,早就习惯了离别,所以这次黛玉离京,他虽然有些不适应,但情绪还算稳定。<br />
而且,抛去自己的思念不提,林如海还是很为女儿跟着贾璋去津海赴任一事感到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