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仪礼全部结束后,众人才开始传花行令为乐。<br />
屋内的气氛,也渐渐热烈起来。<br />
至于贾璋,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些游戏当中。<br />
他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俯身倾耳,倾听杨宗祯像说闲话般与他讲述的京中局势。<br />
温声奏对,回答杨宗祯问的有关津海行省的问题,给杨宗祯讲述津海地区的风土人情。<br />
待到笙歌初停、灯火阑珊之时,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之刻,杨宗祯就让众人全都散了,各自回家去。<br />
在杨宗祯发话后,众人纷纷告辞归家。<br />
还有几个醉得过于厉害的人,他们几个,全都被杨叔玉搀进杨家客居休息去了。<br />
而贾璋他却被杨宗祯留下来。<br />
他带着贾璋走进了自己的小书房,然后靠到了窗边摆着的,铺着狐狸毛皮的摇椅上面,对贾璋慢悠悠地道:“你很聪明,也很能干,怎么应对陛下,怎么处理公务,你都很擅长。”<br />
“所以,这些事情,并不用我教你。”<br />
“我叫你过来,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br />
“周贵妃母族势力强,三皇子擅长读书,陛下颇为宠爱这对母子。而这,也让朝中某些人蠢蠢欲动,妄图站到三皇子那边,想要烧一烧冷灶。”<br />
“但我冷眼看着,陛下绝无动摇国本之意。若太子殿下地位不稳固,他又怎能住进玉熙宫?”<br />
“我心里想着,咱们这一派的势力已经不小了。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再一次搅合到那些事情里面去,更不用弄险了。”<br />
“我知道,以你的聪明,你是不会站队夺嫡,重蹈你祖上的覆辙的。”<br />
“但是,我还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我不是怕你站队,而是怕你被他赖上,从而有了瓜田李下之嫌猜。”<br />
贾璋听完杨宗祯的叮嘱后,把自己倒好的茶水放到杨宗祯身侧的紫檀小几上,然后坐到杨宗祯身边,点头道:“我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的。”<br />
“师祖,您尽管放心,我一定会多加小心、远离三皇子的。”<br />
“凭心而论,徒孙并不是无党无私之人。但陛下依旧愿意给予徒孙信任,就是因为徒孙心里只有他一片天空。”<br />
“我心里明白这一点,又怎会愚蠢到自毁长城呢?”<br />
更何况,若是和三皇子走得近了,然后又被太子殿下看到了。<br />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又会怎样想呢?<br />
贾璋可不希望自己因为瓜田李下这样愚蠢的原因,就招致绍治帝与太子的疑窦与不喜。<br />
那可就太不值当了。<br />
见贾璋想得明白,杨宗祯就没什么好嘱咐他的话了。<br />
譬如说张泰维的敌视,譬如说原朴他们潜邸一派对杨门的威胁,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不用杨宗祯专门提醒。<br />
毕竟,贾璋都做到工部尚书了。<br />
他早就不是还需要人时刻提醒的小孩子了。<br />
在师门聚会结束后,没过多久,贾璋的假期就结束了。<br />
前两日,他就去吏部办好了交接手续。<br />
而在上衙当天,贾璋带着牙牌,坐着翠幄朱缨八宝车,前往工部衙门。<br />
在工部衙门门口等着的吏员远远地见到荣国府的车后,立即跑进去通传。<br />
没过多久,工部的两位侍郎带着属下郎署官员出门迎接新任大司空。<br />
在贾璋踩着轿凳下车时,工部的人已经到齐了。<br />
见到年轻力胜的贾璋与贾璋官袍上的锦鸡补子后,两位头发花白的工部侍郎都有些心酸。<br />
唉,他们这一把年纪了,才坐到现在这个位置。<br />
再看看人家,不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大司空了。<br />
就算是熬,他们这位年轻的上司都能熬进内阁。<br />
更别说,对方还有首辅靠山,还备受陛下宠爱了。<br />
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生艳羡之情呢?<br />
接见完各位下属后,贾璋在两位侍郎的指引下,前去正堂行香拜祭。<br />
在这之后,两位侍郎带着各司郎中、员外郎及其他属官正式拜见贾璋,顺便向贾璋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差事。<br />
不过,贾璋并没有让两位侍郎进行自我介绍。<br />
在贾璋刚入翰苑时,这两位侍郎就已经在工部当差了。<br />
不但如此,对方是乾元一朝的进士,还是贾璋在科场上的前辈。<br />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br />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br />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br />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br />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br />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br />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br />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br />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br />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br />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br />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br />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br />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br />
他的认知很清晰。<br />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br />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br />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br />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br />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br />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br />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br />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br />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br />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br />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br />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br />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br />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br />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br />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br />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br />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br />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br />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br />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br />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br />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br />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br />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br />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br />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br />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br />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br />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br />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br />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br />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br />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br />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br />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br />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br />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br />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
屋内的气氛,也渐渐热烈起来。<br />
至于贾璋,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些游戏当中。<br />
他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俯身倾耳,倾听杨宗祯像说闲话般与他讲述的京中局势。<br />
温声奏对,回答杨宗祯问的有关津海行省的问题,给杨宗祯讲述津海地区的风土人情。<br />
待到笙歌初停、灯火阑珊之时,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之刻,杨宗祯就让众人全都散了,各自回家去。<br />
在杨宗祯发话后,众人纷纷告辞归家。<br />
还有几个醉得过于厉害的人,他们几个,全都被杨叔玉搀进杨家客居休息去了。<br />
而贾璋他却被杨宗祯留下来。<br />
他带着贾璋走进了自己的小书房,然后靠到了窗边摆着的,铺着狐狸毛皮的摇椅上面,对贾璋慢悠悠地道:“你很聪明,也很能干,怎么应对陛下,怎么处理公务,你都很擅长。”<br />
“所以,这些事情,并不用我教你。”<br />
“我叫你过来,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br />
“周贵妃母族势力强,三皇子擅长读书,陛下颇为宠爱这对母子。而这,也让朝中某些人蠢蠢欲动,妄图站到三皇子那边,想要烧一烧冷灶。”<br />
“但我冷眼看着,陛下绝无动摇国本之意。若太子殿下地位不稳固,他又怎能住进玉熙宫?”<br />
“我心里想着,咱们这一派的势力已经不小了。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再一次搅合到那些事情里面去,更不用弄险了。”<br />
“我知道,以你的聪明,你是不会站队夺嫡,重蹈你祖上的覆辙的。”<br />
“但是,我还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我不是怕你站队,而是怕你被他赖上,从而有了瓜田李下之嫌猜。”<br />
贾璋听完杨宗祯的叮嘱后,把自己倒好的茶水放到杨宗祯身侧的紫檀小几上,然后坐到杨宗祯身边,点头道:“我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的。”<br />
“师祖,您尽管放心,我一定会多加小心、远离三皇子的。”<br />
“凭心而论,徒孙并不是无党无私之人。但陛下依旧愿意给予徒孙信任,就是因为徒孙心里只有他一片天空。”<br />
“我心里明白这一点,又怎会愚蠢到自毁长城呢?”<br />
更何况,若是和三皇子走得近了,然后又被太子殿下看到了。<br />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又会怎样想呢?<br />
贾璋可不希望自己因为瓜田李下这样愚蠢的原因,就招致绍治帝与太子的疑窦与不喜。<br />
那可就太不值当了。<br />
见贾璋想得明白,杨宗祯就没什么好嘱咐他的话了。<br />
譬如说张泰维的敌视,譬如说原朴他们潜邸一派对杨门的威胁,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不用杨宗祯专门提醒。<br />
毕竟,贾璋都做到工部尚书了。<br />
他早就不是还需要人时刻提醒的小孩子了。<br />
在师门聚会结束后,没过多久,贾璋的假期就结束了。<br />
前两日,他就去吏部办好了交接手续。<br />
而在上衙当天,贾璋带着牙牌,坐着翠幄朱缨八宝车,前往工部衙门。<br />
在工部衙门门口等着的吏员远远地见到荣国府的车后,立即跑进去通传。<br />
没过多久,工部的两位侍郎带着属下郎署官员出门迎接新任大司空。<br />
在贾璋踩着轿凳下车时,工部的人已经到齐了。<br />
见到年轻力胜的贾璋与贾璋官袍上的锦鸡补子后,两位头发花白的工部侍郎都有些心酸。<br />
唉,他们这一把年纪了,才坐到现在这个位置。<br />
再看看人家,不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大司空了。<br />
就算是熬,他们这位年轻的上司都能熬进内阁。<br />
更别说,对方还有首辅靠山,还备受陛下宠爱了。<br />
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生艳羡之情呢?<br />
接见完各位下属后,贾璋在两位侍郎的指引下,前去正堂行香拜祭。<br />
在这之后,两位侍郎带着各司郎中、员外郎及其他属官正式拜见贾璋,顺便向贾璋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差事。<br />
不过,贾璋并没有让两位侍郎进行自我介绍。<br />
在贾璋刚入翰苑时,这两位侍郎就已经在工部当差了。<br />
不但如此,对方是乾元一朝的进士,还是贾璋在科场上的前辈。<br />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br />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br />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br />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br />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br />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br />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br />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br />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br />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br />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br />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br />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br />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br />
他的认知很清晰。<br />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br />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br />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br />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br />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br />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br />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br />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br />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br />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br />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br />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br />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br />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br />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br />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br />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br />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br />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br />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br />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br />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br />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br />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br />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br />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br />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br />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br />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br />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br />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br />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br />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br />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br />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br />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br />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br />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br />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