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才不信石端明的鬼话,就算石夫人偏袒长子,也不会在吃用上亏待石端明这个亲生儿子。<br />
元春的嫁妆又那般丰厚,石端明怎么可能连点儿好茶都喝不上了?<br />
他这话纯粹是在捧人嘛!<br />
“我离京时,贤弟还在国子监读书,因此咱们两个见面见得也不多。再次听到贤弟的名字,还是在贤弟大魁天下的时候。你姐姐听了高兴得很,直说我们府上也算是后继有人了……”<br />
京中有头有脸的人家都知道荣国府长房和二房的矛盾,石端明今天跑过来说这些奉承话的目的,无非是在向贾璋示好,把他们小夫妻和二房撕扯开。<br />
元春和他先是贾璋的堂姐和堂姐夫,后是二房的女儿和女婿,贾璋很是不必因为二房,就对他石端明戴上有色眼镜。<br />
这就是他想要告诉贾璋的事情。<br />
当然,若是能借机和这位前途远大的妻弟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那就更好了。<br />
石端明的姿态放得很低,贾璋也就没拒绝他释放的善意:“我不过微末书生,怎么比得上历代先祖的功绩?倒是姐夫,这些年来牧民一方,颇有功绩。石公若泉下有知,也会为之欣喜。”<br />
贾璋口里的石公,自然不是石端明的父亲,而是早都没了的缮国公。<br />
听到贾璋的话,石端明脸上笑意更盛:“茂行十七岁就三元及第,又著书,又修典,又入值文渊阁,这是何等的年少有为?要我说,贤弟还是过谦了!”<br />
“我那点微末功劳,又何足挂齿?与贤弟比起来,真可谓是蒹葭倚玉树啊!”<br />
贾璋垂下了眼睛,这石端明好歹也是缮国公府的公子,就算要释放善意,也没有必要这样谄媚,对方不会是有事情要求他吧?<br />
他掀开盖碗喝完茶后对石端明轻笑道:“姐夫刚刚还在说我过谦,现在自己也犯了这个毛病。若姐夫是蒹葭,只怕京中勋贵子弟都要羞死了。”<br />
石端明佯装愁苦之态:“勋贵子弟多出纨绔,若比不上他们,我就枉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br />
“其实今天来找贤弟,也是姐夫我有事相求。若是别的事,我也不敢好意思和你说。但事关清哥儿,我这个做父亲的难免会关心则乱。”<br />
听石端明所求之事与阁内枢务无关后,贾璋脸上的笑容变得真诚了一点儿:“清哥儿怎么了,让姐夫愁成这样?”<br />
清哥儿是石端明和元春膝下独生子,这孩子大名叫石廷清,小名清哥儿,在缮国公府里面序齿排第三。<br />
贾璋听祖母说过,这孩子被元春教养得很好,三岁时就开始识字了。<br />
“我想给他找个好书院读书,但缮国公府是勋贵门庭,没有这方面的门路。”<br />
“国子监虽好,但荫监与例监里面全都是纨绔子弟,教授们也不精心,我不想让孩子去那里虚度时光。”<br />
“所以这件事,姐夫只能厚着脸皮求贤弟你多费心。若是事成,姐夫一生一世感念你的恩德。除此之外,姐夫还有厚礼相赠。”<br />
原来就这点事儿。<br />
贾璋整个人都变得松弛起来了。<br />
在他担任机要中书后,京官和外官全都凑过来给他送礼。<br />
其目的自然是希望他能向他们透露内阁枢务的信息,如果能在阁老面前帮他们说好话的话,他们还会有更加丰厚的礼物奉上。<br />
可问题是,贾璋他一点也不缺钱啊!<br />
他根本不需要这笔灰色收入。<br />
为了不得罪同僚,贾璋他从未明言自己不收礼。但实际上,他对拿钱帮忙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冒。<br />
贾璋只会给那些既不犯忌讳又有潜在价值的官员行个方便。<br />
而且这些事,他全都向杨宗祯禀告过。<br />
若没有师祖的允许,他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br />
只是,令贾璋感到诧异的是,他越是“铁面无私”,想讨好他的人就越多。渐渐地,贾璋对这种事情已经有些反感了。<br />
如今得知石端明百般奉承,只是为了清哥儿读书后,贾璋的心情也好了许多。<br />
“这件事好办,我有一位实学门内的忘年交,正在冀州办学,他们学院学生每三年都有考中进士的人,教学质量还是很高的。”<br />
“而且冀州距离京城也不远,如果姐夫愿意,我这就替清哥儿修书一封,推荐他去那里读书。礼物就不用了,清哥儿也是我外甥,姐夫不必这样外道。”<br />
石端明听贾璋将此事答允下来,千恩万谢地道:“贤弟的恩情,姐夫全都记在心里。”<br />
礼物的事情,石端明没说,但他是一定要送的。<br />
贾璋维护人情,也是要和朋友互赠节礼的。他请贾璋帮忙,用了贾璋的人情,又怎能一毛不拔,做那等吝啬之事呢?<br />
他不但要送,还要送厚礼。<br />
为了儿子的前程,他送多厚重的礼物都不为过。<br />
如此一来,他和贾璋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br />
贾璋对石端明的打算心知肚明,但他不打算戳破这件事。<br />
石端明是二房的亲戚,但这并不代表着石端明就和二房画等号了。<br />
他虽然没有招揽石端明的心思,但是与对方维持着良好的亲戚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br />
至少缮国公府在四王八公里面还算老实,和他们家交好,招惹不上什么忌讳……<br />
第147章 二甲传胪叔玉中第,元春无奈探春抉择<br />
阳春四月, 春杏绽放,经过会试主考官、同考官们的辛勤评审,会试的成绩终于出来了。<br />
杨叔玉中了第十名, 二甲进士的功名已经稳稳地拿到手里了。<br />
而杨宗祯家里祖孙三代都中了进士,他们家世代耕读与清流翘楚的形象也愈发深入人心了。<br />
叶荆和贾璋在为杨叔玉摆酒庆贺后, 就放他去准备殿试、结交同年去了。<br />
前些日子, 杨宗祯还在生杨伯贤的气。在见到杨叔玉的好成绩后, 他那股怒意也烟消云散了,脸上也多了笑模样。<br />
而贾璋在这些日子里,也证明了他的能力。<br />
先不说他代杨宗祯起草的诏书有多端丽大气, 也不说他为人处事是何等的干练周全。<br />
只说在阁老生气时, 贾璋能哄阁老开怀, 就足以让这些为杨宗祯专职服务的属官们感恩戴德了。<br />
因为贾璋这次在文渊阁做的是专职的机要中书,不像之前一样只是临时中书, 所以他得到了一间专属值房。<br />
这间值房距离杨宗祯的值房非常近, 内部也比翰林院的值房宽敞许多, 文渊阁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br />
不过,杨宗祯让贾璋像之前一样把桌子搬到自己的值房里旁观他处理政务、票拟奏折。<br />
所以贾璋他平时也很少在值房里当差。<br />
他这些日子里,除了轮值玉熙宫外,就在杨宗祯身边随侍,工作很是繁忙。<br />
不过他的心态还是很稳的。<br />
如果稳不住, 就会被人视作轻浮。日后即便有难办之事,出头之机, 轻浮之人也得不到进取的机会。<br />
谁会相信一个办事不牢的轻浮浪子呢?<br />
而且,贾璋知道他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年纪。<br />
年轻是一种本钱。<br />
只要你年轻, 你就能把政敌熬死。<br />
可也有很多人相信“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俗语, 为了祛除年纪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贾璋是有必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打造一个好口碑的。<br />
这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水磨功夫最是熬人,贾璋他耐得住性子,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br />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br />
他很清楚,有些事情,急也是没有用的。<br />
朝廷需要能干的官员,他不缺出头的机会,但现在还不是时候……<br />
如今,就连绍治帝这个做皇帝的都需要隐忍。他这个小小书生就算再心急,也没有任何用处。<br />
在贾璋的忘年交回信后,石廷清就包袱款款地前往冀州读书去了。<br />
临行前,石廷清专门来荣国府向贾璋道谢。<br />
这孩子杏眼细眉,生了一副好相貌,贾璋心里喜欢他,瞧他也比瞧石端明和元春夫妻来得欢喜。<br />
他拍了拍石廷清的肩膀,只叫他好好读书,又送他一部写过笔记的四书。<br />
石廷清见了,更是喜悦,离开荣国府的时候都笑盈盈的。<br />
元春看着儿子欢天喜地的模样,心里松了口气。<br />
她如今也知道荣府两房的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了。<br />
出嫁前,二房一直都是被祖母偏心的那一房,所以元春对此根本没有任何感觉。<br />
不是自家的切肤之痛,又有谁会把事情放在心上?<br />
直到嫁进石家后,在面对偏心的婆母时,她才知道被人冷落挤兑的感觉有多难受。<br />
若非公爹公允,丈夫硬气,婆母的偏心也不算太过分,她只怕早就熬不下去了……<br />
此次让石端明去求贾璋给石廷清介绍书院,也是元春的私心。<br />
她不想让石廷清与偏袒大房儿孙的石夫人相处。<br />
她吃点亏也就罢了,但却受不了儿子吃亏。<br />
至于被禁足的母亲……<br />
她只是出嫁女,又有什么办法解救母亲?<br />
石端明是不可能帮她的,祖母和父亲也不愿听她为母亲求情的话。<br />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娘家看望母亲,在帮母亲打点一下祖母派去做监工的老嬷嬷,好让王夫人松快松快。<br />
除此之外,她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br />
她心里很清楚,除了宝玉外,没人能救得了母亲。<br />
如果宝玉有大房贾璋三分之一的能耐,他就能把母亲保下来,父亲也会听取宝玉的意见。<br />
可惜宝玉吃不了那样的辛苦,也不是那块材料,元春已经把这件事看得很清楚了。<br />
以前她对宝玉还抱有期待时,还曾写信给宝玉,督促他潜心科举,奋发上进。<br />
但宝玉他在信里答应得好好的,放下信后就把她的话当做耳旁风,后头甚至都不愿意给她写信了。<br />
元春素来聪敏,哪里还不知道宝玉的想法,看不清宝玉的底色?
元春的嫁妆又那般丰厚,石端明怎么可能连点儿好茶都喝不上了?<br />
他这话纯粹是在捧人嘛!<br />
“我离京时,贤弟还在国子监读书,因此咱们两个见面见得也不多。再次听到贤弟的名字,还是在贤弟大魁天下的时候。你姐姐听了高兴得很,直说我们府上也算是后继有人了……”<br />
京中有头有脸的人家都知道荣国府长房和二房的矛盾,石端明今天跑过来说这些奉承话的目的,无非是在向贾璋示好,把他们小夫妻和二房撕扯开。<br />
元春和他先是贾璋的堂姐和堂姐夫,后是二房的女儿和女婿,贾璋很是不必因为二房,就对他石端明戴上有色眼镜。<br />
这就是他想要告诉贾璋的事情。<br />
当然,若是能借机和这位前途远大的妻弟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那就更好了。<br />
石端明的姿态放得很低,贾璋也就没拒绝他释放的善意:“我不过微末书生,怎么比得上历代先祖的功绩?倒是姐夫,这些年来牧民一方,颇有功绩。石公若泉下有知,也会为之欣喜。”<br />
贾璋口里的石公,自然不是石端明的父亲,而是早都没了的缮国公。<br />
听到贾璋的话,石端明脸上笑意更盛:“茂行十七岁就三元及第,又著书,又修典,又入值文渊阁,这是何等的年少有为?要我说,贤弟还是过谦了!”<br />
“我那点微末功劳,又何足挂齿?与贤弟比起来,真可谓是蒹葭倚玉树啊!”<br />
贾璋垂下了眼睛,这石端明好歹也是缮国公府的公子,就算要释放善意,也没有必要这样谄媚,对方不会是有事情要求他吧?<br />
他掀开盖碗喝完茶后对石端明轻笑道:“姐夫刚刚还在说我过谦,现在自己也犯了这个毛病。若姐夫是蒹葭,只怕京中勋贵子弟都要羞死了。”<br />
石端明佯装愁苦之态:“勋贵子弟多出纨绔,若比不上他们,我就枉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br />
“其实今天来找贤弟,也是姐夫我有事相求。若是别的事,我也不敢好意思和你说。但事关清哥儿,我这个做父亲的难免会关心则乱。”<br />
听石端明所求之事与阁内枢务无关后,贾璋脸上的笑容变得真诚了一点儿:“清哥儿怎么了,让姐夫愁成这样?”<br />
清哥儿是石端明和元春膝下独生子,这孩子大名叫石廷清,小名清哥儿,在缮国公府里面序齿排第三。<br />
贾璋听祖母说过,这孩子被元春教养得很好,三岁时就开始识字了。<br />
“我想给他找个好书院读书,但缮国公府是勋贵门庭,没有这方面的门路。”<br />
“国子监虽好,但荫监与例监里面全都是纨绔子弟,教授们也不精心,我不想让孩子去那里虚度时光。”<br />
“所以这件事,姐夫只能厚着脸皮求贤弟你多费心。若是事成,姐夫一生一世感念你的恩德。除此之外,姐夫还有厚礼相赠。”<br />
原来就这点事儿。<br />
贾璋整个人都变得松弛起来了。<br />
在他担任机要中书后,京官和外官全都凑过来给他送礼。<br />
其目的自然是希望他能向他们透露内阁枢务的信息,如果能在阁老面前帮他们说好话的话,他们还会有更加丰厚的礼物奉上。<br />
可问题是,贾璋他一点也不缺钱啊!<br />
他根本不需要这笔灰色收入。<br />
为了不得罪同僚,贾璋他从未明言自己不收礼。但实际上,他对拿钱帮忙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冒。<br />
贾璋只会给那些既不犯忌讳又有潜在价值的官员行个方便。<br />
而且这些事,他全都向杨宗祯禀告过。<br />
若没有师祖的允许,他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br />
只是,令贾璋感到诧异的是,他越是“铁面无私”,想讨好他的人就越多。渐渐地,贾璋对这种事情已经有些反感了。<br />
如今得知石端明百般奉承,只是为了清哥儿读书后,贾璋的心情也好了许多。<br />
“这件事好办,我有一位实学门内的忘年交,正在冀州办学,他们学院学生每三年都有考中进士的人,教学质量还是很高的。”<br />
“而且冀州距离京城也不远,如果姐夫愿意,我这就替清哥儿修书一封,推荐他去那里读书。礼物就不用了,清哥儿也是我外甥,姐夫不必这样外道。”<br />
石端明听贾璋将此事答允下来,千恩万谢地道:“贤弟的恩情,姐夫全都记在心里。”<br />
礼物的事情,石端明没说,但他是一定要送的。<br />
贾璋维护人情,也是要和朋友互赠节礼的。他请贾璋帮忙,用了贾璋的人情,又怎能一毛不拔,做那等吝啬之事呢?<br />
他不但要送,还要送厚礼。<br />
为了儿子的前程,他送多厚重的礼物都不为过。<br />
如此一来,他和贾璋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br />
贾璋对石端明的打算心知肚明,但他不打算戳破这件事。<br />
石端明是二房的亲戚,但这并不代表着石端明就和二房画等号了。<br />
他虽然没有招揽石端明的心思,但是与对方维持着良好的亲戚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br />
至少缮国公府在四王八公里面还算老实,和他们家交好,招惹不上什么忌讳……<br />
第147章 二甲传胪叔玉中第,元春无奈探春抉择<br />
阳春四月, 春杏绽放,经过会试主考官、同考官们的辛勤评审,会试的成绩终于出来了。<br />
杨叔玉中了第十名, 二甲进士的功名已经稳稳地拿到手里了。<br />
而杨宗祯家里祖孙三代都中了进士,他们家世代耕读与清流翘楚的形象也愈发深入人心了。<br />
叶荆和贾璋在为杨叔玉摆酒庆贺后, 就放他去准备殿试、结交同年去了。<br />
前些日子, 杨宗祯还在生杨伯贤的气。在见到杨叔玉的好成绩后, 他那股怒意也烟消云散了,脸上也多了笑模样。<br />
而贾璋在这些日子里,也证明了他的能力。<br />
先不说他代杨宗祯起草的诏书有多端丽大气, 也不说他为人处事是何等的干练周全。<br />
只说在阁老生气时, 贾璋能哄阁老开怀, 就足以让这些为杨宗祯专职服务的属官们感恩戴德了。<br />
因为贾璋这次在文渊阁做的是专职的机要中书,不像之前一样只是临时中书, 所以他得到了一间专属值房。<br />
这间值房距离杨宗祯的值房非常近, 内部也比翰林院的值房宽敞许多, 文渊阁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br />
不过,杨宗祯让贾璋像之前一样把桌子搬到自己的值房里旁观他处理政务、票拟奏折。<br />
所以贾璋他平时也很少在值房里当差。<br />
他这些日子里,除了轮值玉熙宫外,就在杨宗祯身边随侍,工作很是繁忙。<br />
不过他的心态还是很稳的。<br />
如果稳不住, 就会被人视作轻浮。日后即便有难办之事,出头之机, 轻浮之人也得不到进取的机会。<br />
谁会相信一个办事不牢的轻浮浪子呢?<br />
而且,贾璋知道他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年纪。<br />
年轻是一种本钱。<br />
只要你年轻, 你就能把政敌熬死。<br />
可也有很多人相信“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俗语, 为了祛除年纪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贾璋是有必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打造一个好口碑的。<br />
这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水磨功夫最是熬人,贾璋他耐得住性子,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br />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br />
他很清楚,有些事情,急也是没有用的。<br />
朝廷需要能干的官员,他不缺出头的机会,但现在还不是时候……<br />
如今,就连绍治帝这个做皇帝的都需要隐忍。他这个小小书生就算再心急,也没有任何用处。<br />
在贾璋的忘年交回信后,石廷清就包袱款款地前往冀州读书去了。<br />
临行前,石廷清专门来荣国府向贾璋道谢。<br />
这孩子杏眼细眉,生了一副好相貌,贾璋心里喜欢他,瞧他也比瞧石端明和元春夫妻来得欢喜。<br />
他拍了拍石廷清的肩膀,只叫他好好读书,又送他一部写过笔记的四书。<br />
石廷清见了,更是喜悦,离开荣国府的时候都笑盈盈的。<br />
元春看着儿子欢天喜地的模样,心里松了口气。<br />
她如今也知道荣府两房的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了。<br />
出嫁前,二房一直都是被祖母偏心的那一房,所以元春对此根本没有任何感觉。<br />
不是自家的切肤之痛,又有谁会把事情放在心上?<br />
直到嫁进石家后,在面对偏心的婆母时,她才知道被人冷落挤兑的感觉有多难受。<br />
若非公爹公允,丈夫硬气,婆母的偏心也不算太过分,她只怕早就熬不下去了……<br />
此次让石端明去求贾璋给石廷清介绍书院,也是元春的私心。<br />
她不想让石廷清与偏袒大房儿孙的石夫人相处。<br />
她吃点亏也就罢了,但却受不了儿子吃亏。<br />
至于被禁足的母亲……<br />
她只是出嫁女,又有什么办法解救母亲?<br />
石端明是不可能帮她的,祖母和父亲也不愿听她为母亲求情的话。<br />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娘家看望母亲,在帮母亲打点一下祖母派去做监工的老嬷嬷,好让王夫人松快松快。<br />
除此之外,她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br />
她心里很清楚,除了宝玉外,没人能救得了母亲。<br />
如果宝玉有大房贾璋三分之一的能耐,他就能把母亲保下来,父亲也会听取宝玉的意见。<br />
可惜宝玉吃不了那样的辛苦,也不是那块材料,元春已经把这件事看得很清楚了。<br />
以前她对宝玉还抱有期待时,还曾写信给宝玉,督促他潜心科举,奋发上进。<br />
但宝玉他在信里答应得好好的,放下信后就把她的话当做耳旁风,后头甚至都不愿意给她写信了。<br />
元春素来聪敏,哪里还不知道宝玉的想法,看不清宝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