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略使喜得千金,正是高兴的时候。<br />
他们这些想攀附的人,又怎能放过这个送礼的好时机?<br />
又过了一段时间,津海上下全都知道了这个消息。<br />
因为金米高产一事,津海百姓全都感激贾璋的恩德。<br />
他们把贾璋当做青天大老爷,把贾璋当做上天降到盛朝造福黎民百姓的文曲星君。<br />
所以,津海百姓全都为贾璋喜得千金一事感到高兴。<br />
甚至还有一些淳朴善良的老人家,跑到经略府给经略使夫人黛玉送鸡蛋补身体。<br />
贾璋并没有拒绝这份小小的礼物。<br />
但庄户人家养鸡、攒鸡蛋也不容易,所以他在那些老人家离开前,悄悄地给他们塞了一点碎银子。<br />
从贾璋那里得知这件事后,黛玉专门让紫鹃用这些老人家送来的鸡蛋给她蒸了鸡蛋羹吃。<br />
说句实在,这碗鸡蛋羹与其他的鸡蛋羹并无什么不同之处。<br />
但有老人家质朴善良的心意在,黛玉总觉着这碗鸡蛋羹吃起来要格外香甜些。<br />
贾璋和黛玉夫妻二人从不跟菱哥儿说,也不许别人跟菱哥儿说诸如“有了弟弟妹妹后,爹娘最喜欢的孩子就不是菱儿了”之类的玩笑话。<br />
在黛玉有喜后,这对父母更是提前安抚了菱哥儿的情绪,让菱哥儿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br />
他们还跟菱哥儿说过,弟弟妹妹是菱儿的手足,以后菱哥儿会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笑、一起读书、做互相帮助的好伙伴。<br />
就像爹爹和二伯贾琏、四叔贾琮、二姑姑迎春一样。<br />
因为贾璋他们的做法,菱哥儿从不担心葵姐儿会抢走父母对他的爱,也一直都期待着弟弟妹妹的到来。<br />
在葵姐儿出生后,他更是喜爱葵姐儿这个妹妹。<br />
菱哥儿他不但把自己喜欢的各色玩器全都拿出来打包好送给妹妹。<br />
还总是在下学后跑到正院西厢房里,探望发呆睡觉吐泡泡的葵姐儿。<br />
菱哥儿虽年幼,但他知道,葵姐儿才是他的亲妹妹。<br />
亲妹妹与兰堂哥、芝堂哥,芙姐儿、蔚哥儿、荇哥儿他们这些堂兄弟姊妹,是不一样的。<br />
具体有什么不同,菱哥儿也说不明白。<br />
但他很清楚,他不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翡翠九连环送给兰堂哥他们,但他愿意把翡翠九连环送给亲妹妹葵儿……<br />
见到他的小妹妹,他会由衷地感到幸福。<br />
要不然,菱哥儿他就不会天天往正院西厢房跑了。<br />
在黛玉坐月子时,贾璋已经派人前往京城,向荣国府、林家、叶家通传黛玉平安产女的好消息。<br />
与黛玉怀孕时一样,京中再次送了好几船的礼物到津海这边来。<br />
贾母和林如海,还给黛玉写了长长的亲笔书信。<br />
为了防止黛玉坐月子时掉眼泪,对身体不好,他们特意没写煽情的话,反倒写了些自己身边的趣事儿,逗得黛玉笑了好久。<br />
而在出月子那天,黛玉光洗澡就洗了整整一个时辰。<br />
沐浴更衣后,黛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br />
她也终于有心思和贾璋商议满月宴的事情了。<br />
在腊月初五这一天,津海经略府官邸内张灯结彩,气氛十分热烈。<br />
津海上下官员,没有半个请辞的。<br />
他们全都准时抵达经略府官邸,参加萍姐儿的满月宴会。<br />
他们很清楚,经略使大人不一定能记住谁来参加宴会了。<br />
但他一定能记住谁没来。<br />
而他们这些凡俗中人,最好还是不要跑去考验经略使大人的度量……<br />
而在满月宴会上,黛玉和贾璋全都穿了大红暖缎苏绣礼服。<br />
礼服上面,绣着大幅的喜鹊梅花。<br />
明明是喜气洋洋的衣裳,穿在他们两个身上,却透露出一股仙气儿出来。<br />
远远瞧着,他们竟像一对误入凡间的神仙眷侣。<br />
或许,晏殊词中的闻琴解佩神仙侣,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夫妻罢。<br />
第218章 海运大行金米农书,泽披天下而立尚书<br />
绍治十年春, 津海海港正式落地。<br />
参与修建海港的役夫们领走了朝廷分发的赏银,喜笑颜开地回家了。<br />
至于茜香劳工们,他们自然是没有赏银的。<br />
不过, 贾璋命人给他们送去了一顿好饭。<br />
对于这些俘虏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犒赏了。<br />
在为海港剪彩后, 贾璋他们这些津海官员目送水师远行试航。<br />
战船驶出港口入海后, 便次第分为两支船队, 一支往北、一支往南,背道而驰,试航而去!<br />
在十余天后, 两支试航船队全都平安归来。<br />
贾璋、姚云起等人表彰、犒劳过主持试航的提调官与武官后, 一齐提笔, 写下了报喜折子,命人八百里加急槛送京师。<br />
这样的好消息, 他们当然要让绍治帝和内阁早点知道, 好讨个头彩!<br />
绍治帝与内阁诸位阁老收到津海来信后, 心情都变得很愉悦。<br />
大盛地处中原,北有鞑靼、瓦剌,西有吐蕃,东有柔然、高丽、扶桑,东南方向还有一大堆小国, 四周都有需要防备的蛮夷国度。<br />
所以,朝廷九边, 都设有严密防线,防备贼寇侵袭。<br />
而这些防线, 全都被设立在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的地区。<br />
卫所屯田所得,根本不够官兵日常食用。<br />
这就意味着, 朝廷每年都要往九边防线输送大量粮草供给官兵。<br />
正因如此,朝廷的漕运压力始终都居高不下。<br />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若只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前线的粮草需求。<br />
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朝廷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靠骡马运输军粮。<br />
进而避免前线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br />
不管怎么说,大盛都不能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战败吧?<br />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嘛!<br />
可问题在于,用役夫、骡马运送军粮,对丁口和国库都很不友好。<br />
所以,只要一发生战争,一运送军粮,皇帝和阁老们就有头疼的地方了。<br />
不过,运送军粮一事,在漕运之事上还不算最大的麻烦。<br />
真正让人头疼无比的大麻烦,还是大运河的淤堵问题。<br />
每当黄河、淮河泛滥成灾的时候,大运河就会因为黄淮泛滥,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br />
一旦大运河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载重超过两百石的船只就无法从运河航道通行,运输军、民两用的物资了。<br />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漕运停摆。<br />
军粮运输一事,只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进行陆上运输,就能缓解运河漕运的压力。<br />
虽然银子花得像流水,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见了都头疼,但问题总是能解决的。<br />
可漕运停摆与黄淮问题息息相关,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事情。<br />
这样的大麻烦,又怎能让人不头疼、不忧虑呢?<br />
而津海海港的建成与海航航道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大麻烦。<br />
有了海运,日后运河淤塞时,朝廷就可以用海船运输粮食了。<br />
这对运河漕运来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br />
即便海上可能会有海啸、台风等灾害,但在近海地区,发生这些灾害的几率并不算太大。<br />
两害相权取其轻,想想漕运停摆带来的危害,海运的风险也就不算什么了。<br />
正因如此,绍治帝和内阁阁臣们才这样高兴。<br />
他们心里为津海官员记了大大的一功,又给津海这边送来了丰厚的赏赐,犒赏他们这些功臣。<br />
在海港落实后,贾璋的心情同样美妙。<br />
不是为了京中的赏赐,而是为了政柄的落实。<br />
对实学派官员来说,这世上,就没有比政柄落实更能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br />
当初绍治帝御门问策时,贾璋献上了一篇与河漕、海漕相关的奏疏。<br />
直到朝廷收了债、攻陷茜香,直到国库里面有了钱,绍治帝才考虑把这件事情落实,并把这件事情交到贾璋手里。<br />
而贾璋在接手海运一事后,就做得无比用心。<br />
因为在他看来,以海运补充漕运,是解决河槽运输弊病的根本方法……<br />
修建海港、开辟海航航道后,江南的运粮船就能直抵东南沿海各省,再转运至京师或内陆各省。<br />
不但没有运河淤塞之虞,更不用担心运河运力不足的问题。<br />
如此一来,军粮运输的耗费与民间贩粮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朝廷的开支也节省下来了,老百姓的购粮成本更是变少了。<br />
这样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良计妙法,如今业已落实,贾璋怎会不欢喜呢?<br />
除此之外,海运航道还能协助朝水师防御贼寇、震慑藩国,这也是贾璋主动提议兴发海漕的重要原因。
他们这些想攀附的人,又怎能放过这个送礼的好时机?<br />
又过了一段时间,津海上下全都知道了这个消息。<br />
因为金米高产一事,津海百姓全都感激贾璋的恩德。<br />
他们把贾璋当做青天大老爷,把贾璋当做上天降到盛朝造福黎民百姓的文曲星君。<br />
所以,津海百姓全都为贾璋喜得千金一事感到高兴。<br />
甚至还有一些淳朴善良的老人家,跑到经略府给经略使夫人黛玉送鸡蛋补身体。<br />
贾璋并没有拒绝这份小小的礼物。<br />
但庄户人家养鸡、攒鸡蛋也不容易,所以他在那些老人家离开前,悄悄地给他们塞了一点碎银子。<br />
从贾璋那里得知这件事后,黛玉专门让紫鹃用这些老人家送来的鸡蛋给她蒸了鸡蛋羹吃。<br />
说句实在,这碗鸡蛋羹与其他的鸡蛋羹并无什么不同之处。<br />
但有老人家质朴善良的心意在,黛玉总觉着这碗鸡蛋羹吃起来要格外香甜些。<br />
贾璋和黛玉夫妻二人从不跟菱哥儿说,也不许别人跟菱哥儿说诸如“有了弟弟妹妹后,爹娘最喜欢的孩子就不是菱儿了”之类的玩笑话。<br />
在黛玉有喜后,这对父母更是提前安抚了菱哥儿的情绪,让菱哥儿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br />
他们还跟菱哥儿说过,弟弟妹妹是菱儿的手足,以后菱哥儿会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笑、一起读书、做互相帮助的好伙伴。<br />
就像爹爹和二伯贾琏、四叔贾琮、二姑姑迎春一样。<br />
因为贾璋他们的做法,菱哥儿从不担心葵姐儿会抢走父母对他的爱,也一直都期待着弟弟妹妹的到来。<br />
在葵姐儿出生后,他更是喜爱葵姐儿这个妹妹。<br />
菱哥儿他不但把自己喜欢的各色玩器全都拿出来打包好送给妹妹。<br />
还总是在下学后跑到正院西厢房里,探望发呆睡觉吐泡泡的葵姐儿。<br />
菱哥儿虽年幼,但他知道,葵姐儿才是他的亲妹妹。<br />
亲妹妹与兰堂哥、芝堂哥,芙姐儿、蔚哥儿、荇哥儿他们这些堂兄弟姊妹,是不一样的。<br />
具体有什么不同,菱哥儿也说不明白。<br />
但他很清楚,他不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翡翠九连环送给兰堂哥他们,但他愿意把翡翠九连环送给亲妹妹葵儿……<br />
见到他的小妹妹,他会由衷地感到幸福。<br />
要不然,菱哥儿他就不会天天往正院西厢房跑了。<br />
在黛玉坐月子时,贾璋已经派人前往京城,向荣国府、林家、叶家通传黛玉平安产女的好消息。<br />
与黛玉怀孕时一样,京中再次送了好几船的礼物到津海这边来。<br />
贾母和林如海,还给黛玉写了长长的亲笔书信。<br />
为了防止黛玉坐月子时掉眼泪,对身体不好,他们特意没写煽情的话,反倒写了些自己身边的趣事儿,逗得黛玉笑了好久。<br />
而在出月子那天,黛玉光洗澡就洗了整整一个时辰。<br />
沐浴更衣后,黛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br />
她也终于有心思和贾璋商议满月宴的事情了。<br />
在腊月初五这一天,津海经略府官邸内张灯结彩,气氛十分热烈。<br />
津海上下官员,没有半个请辞的。<br />
他们全都准时抵达经略府官邸,参加萍姐儿的满月宴会。<br />
他们很清楚,经略使大人不一定能记住谁来参加宴会了。<br />
但他一定能记住谁没来。<br />
而他们这些凡俗中人,最好还是不要跑去考验经略使大人的度量……<br />
而在满月宴会上,黛玉和贾璋全都穿了大红暖缎苏绣礼服。<br />
礼服上面,绣着大幅的喜鹊梅花。<br />
明明是喜气洋洋的衣裳,穿在他们两个身上,却透露出一股仙气儿出来。<br />
远远瞧着,他们竟像一对误入凡间的神仙眷侣。<br />
或许,晏殊词中的闻琴解佩神仙侣,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夫妻罢。<br />
第218章 海运大行金米农书,泽披天下而立尚书<br />
绍治十年春, 津海海港正式落地。<br />
参与修建海港的役夫们领走了朝廷分发的赏银,喜笑颜开地回家了。<br />
至于茜香劳工们,他们自然是没有赏银的。<br />
不过, 贾璋命人给他们送去了一顿好饭。<br />
对于这些俘虏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犒赏了。<br />
在为海港剪彩后, 贾璋他们这些津海官员目送水师远行试航。<br />
战船驶出港口入海后, 便次第分为两支船队, 一支往北、一支往南,背道而驰,试航而去!<br />
在十余天后, 两支试航船队全都平安归来。<br />
贾璋、姚云起等人表彰、犒劳过主持试航的提调官与武官后, 一齐提笔, 写下了报喜折子,命人八百里加急槛送京师。<br />
这样的好消息, 他们当然要让绍治帝和内阁早点知道, 好讨个头彩!<br />
绍治帝与内阁诸位阁老收到津海来信后, 心情都变得很愉悦。<br />
大盛地处中原,北有鞑靼、瓦剌,西有吐蕃,东有柔然、高丽、扶桑,东南方向还有一大堆小国, 四周都有需要防备的蛮夷国度。<br />
所以,朝廷九边, 都设有严密防线,防备贼寇侵袭。<br />
而这些防线, 全都被设立在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的地区。<br />
卫所屯田所得,根本不够官兵日常食用。<br />
这就意味着, 朝廷每年都要往九边防线输送大量粮草供给官兵。<br />
正因如此,朝廷的漕运压力始终都居高不下。<br />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若只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前线的粮草需求。<br />
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朝廷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靠骡马运输军粮。<br />
进而避免前线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br />
不管怎么说,大盛都不能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战败吧?<br />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嘛!<br />
可问题在于,用役夫、骡马运送军粮,对丁口和国库都很不友好。<br />
所以,只要一发生战争,一运送军粮,皇帝和阁老们就有头疼的地方了。<br />
不过,运送军粮一事,在漕运之事上还不算最大的麻烦。<br />
真正让人头疼无比的大麻烦,还是大运河的淤堵问题。<br />
每当黄河、淮河泛滥成灾的时候,大运河就会因为黄淮泛滥,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br />
一旦大运河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载重超过两百石的船只就无法从运河航道通行,运输军、民两用的物资了。<br />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漕运停摆。<br />
军粮运输一事,只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进行陆上运输,就能缓解运河漕运的压力。<br />
虽然银子花得像流水,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见了都头疼,但问题总是能解决的。<br />
可漕运停摆与黄淮问题息息相关,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事情。<br />
这样的大麻烦,又怎能让人不头疼、不忧虑呢?<br />
而津海海港的建成与海航航道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大麻烦。<br />
有了海运,日后运河淤塞时,朝廷就可以用海船运输粮食了。<br />
这对运河漕运来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br />
即便海上可能会有海啸、台风等灾害,但在近海地区,发生这些灾害的几率并不算太大。<br />
两害相权取其轻,想想漕运停摆带来的危害,海运的风险也就不算什么了。<br />
正因如此,绍治帝和内阁阁臣们才这样高兴。<br />
他们心里为津海官员记了大大的一功,又给津海这边送来了丰厚的赏赐,犒赏他们这些功臣。<br />
在海港落实后,贾璋的心情同样美妙。<br />
不是为了京中的赏赐,而是为了政柄的落实。<br />
对实学派官员来说,这世上,就没有比政柄落实更能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br />
当初绍治帝御门问策时,贾璋献上了一篇与河漕、海漕相关的奏疏。<br />
直到朝廷收了债、攻陷茜香,直到国库里面有了钱,绍治帝才考虑把这件事情落实,并把这件事情交到贾璋手里。<br />
而贾璋在接手海运一事后,就做得无比用心。<br />
因为在他看来,以海运补充漕运,是解决河槽运输弊病的根本方法……<br />
修建海港、开辟海航航道后,江南的运粮船就能直抵东南沿海各省,再转运至京师或内陆各省。<br />
不但没有运河淤塞之虞,更不用担心运河运力不足的问题。<br />
如此一来,军粮运输的耗费与民间贩粮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朝廷的开支也节省下来了,老百姓的购粮成本更是变少了。<br />
这样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良计妙法,如今业已落实,贾璋怎会不欢喜呢?<br />
除此之外,海运航道还能协助朝水师防御贼寇、震慑藩国,这也是贾璋主动提议兴发海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