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谢玦不说话,池翰墨问:“听懂了吧,记住没?你就把前六个字理解成一种……古建筑风景的宣传片那种感觉,推开雕花的门,俯视华贵美丽的屋脊,这种感觉。”<br />
“写这文的……”谢玦看了一眼这篇文章的作者:“王勃,他有多高?是不是个巨人?”<br />
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br />
池翰墨问:“作者的身高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br />
谢玦一脸纳闷地问他:“古代又没有无人机,他为什么可以俯视屋子?”<br />
池翰墨干脆没理他,错开笔尖指向下一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意思是山峰和平原都尽收眼底,湖水山川曲折弯绕令人惊叹。”<br />
谢玦露出不理解的神情:“他这是怎么做到的?”<br />
池翰墨闭了闭眼,融入对方的脑回路:“你就理解成无人机视角吧。”<br />
“古代有什么类无人机发明吗?还是他站在什么高处了?”<br />
池翰墨问他:“你看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br />
“滕王阁序啊。”<br />
“那有没有可能是作者站在阁顶,登高望远,写下了这篇文章呢?”<br />
谢玦恍然大悟:“原来如此!”<br />
“你背了这么半天,也不了解一下文章背景吗?”<br />
“很重要吗?”<br />
“……算了。”<br />
见谢玦终于不再纠结什么无人机了,池翰墨继续往下讲:“后边这两句,意思是房屋密集,有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整个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和黄龙花纹的大船。”说完意思,为了防止谢玦再纠结视角问题,他补充:“当然,这都是作者在登阁中看到的情景,这整篇文章都是。”<br />
谢玦突然问:“那个什么滕王阁有多高?”<br />
“五十多米。”池翰墨不知道这位的脑回路又被什么触碰到了。<br />
“那他在阁上怎么还能看到远处大船上的花纹的?手里有望远镜啊?”<br />
池翰墨长吸一口气,反问:“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写小草于逆境发芽之坚韧,难道是真的看见过小草破土而出那一刻吗?且不说作者当时是否真的能看到,这一句是渲染整体气氛的意境描写。”<br />
“我不写作文。”<br />
“……我那是个比喻。”<br />
“但你这个比喻不恰当。它没有真实发生过。”<br />
“那你就当我写了,但我没见过,只是一种意境的渲染行吗?”<br />
“噢。”<br />
……<br />
池翰墨接着往下讲,谢玦也接着提出了他的疑问。<br />
“为什么古代人要用鼎吃饭?”<br />
“……钟鸣鼎食之家,形容的是富贵豪华,鼎是古代炊器,不是寻常百姓家可以拥有的,钟鸣也是同样的代指。”<br />
“真怪啊,你说……”<br />
“就这么理解就行,不要抬杠了。”池翰墨平静地道。<br />
“我这叫抬杠啊?”谢玦真心实意地发问:“我好不容易认真和你探讨一下,怎么这样对我!”<br />
“看文章要理解,不要急着提出新思路和问题,尤其是莫名其妙的问题。”<br />
“我在理解啊,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这不请教你解答呢?”<br />
池翰墨长吸一口气,觉得教谢玦这件事能折十年阳寿。<br />
正巧这时候,于欣然手里拿着张纸,一脸雀跃地转过头来:“咳咳,为了迎接池同学来到我们最后几排,我特地改良出三人版五子棋促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来,试试?”<br />
他的目光在后排两人脸上流转,然后低头看见了一本语文书:“额,你们在……学习啊?”<br />
见了鬼了,谢哥这是为爱下海?<br />
——下学海。<br />
“三个人怎么下五子棋?”<br />
于欣然听见“池翰墨”问,他本来以为问这个问题的会是谢哥的。<br />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池翰墨”脸上还表现得挺感兴趣。<br />
谁问都一样,见学霸主动,于欣然热情解释:“嘿嘿这是我特地研究出来的,我们三个人分别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br />
话没说完,于欣然就见平时明明很喜欢和他一块儿玩五子棋的“谢玦”沉下脸勒令:“转回去。”<br />
“……噢。”<br />
他闷闷不乐地拿着纸转回来,不明白为什么一心学习的学霸都松了口,反倒是谢哥不让他们一起玩。<br />
这两个人的位置是不是有一些混乱了?<br />
诶……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吧,他想。<br />
于欣然看了一眼沉迷小说的同桌屈子琪,叹了口气,无奈地把刚画好的五子棋棋盘扔进桌洞里。<br />
他谢哥占有欲可真强啊,连个五子棋都不让玩。<br />
第十五章<br />
池翰墨终于讲完要背的这一段什么意思时,谢玦长长地松了一口气。<br />
池翰墨:“?”<br />
明明是他在受折磨,这人松口气什么意思。<br />
“终于讲完了。”谢玦瘫倒在桌子上:“感觉脑子里莫名其妙进去了很多奇怪的东西,还没什么用。”<br />
池翰墨对谢玦这句话不予置评,他平静地道:“抓紧时间背吧。”<br />
以谢玦这个速度,今天晚上晚自习结束前,都不说背熟练,能不能背过都是个问题。<br />
……<br />
教室室内的空调打得是十六度,柜机装在教室后面,后三排的温度体感尤其明显。<br />
盛夏的室外到了下午仍保持高温,透过窗子往外看过去甚至还能看到略微变形扭曲的地面。
“写这文的……”谢玦看了一眼这篇文章的作者:“王勃,他有多高?是不是个巨人?”<br />
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br />
池翰墨问:“作者的身高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br />
谢玦一脸纳闷地问他:“古代又没有无人机,他为什么可以俯视屋子?”<br />
池翰墨干脆没理他,错开笔尖指向下一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意思是山峰和平原都尽收眼底,湖水山川曲折弯绕令人惊叹。”<br />
谢玦露出不理解的神情:“他这是怎么做到的?”<br />
池翰墨闭了闭眼,融入对方的脑回路:“你就理解成无人机视角吧。”<br />
“古代有什么类无人机发明吗?还是他站在什么高处了?”<br />
池翰墨问他:“你看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br />
“滕王阁序啊。”<br />
“那有没有可能是作者站在阁顶,登高望远,写下了这篇文章呢?”<br />
谢玦恍然大悟:“原来如此!”<br />
“你背了这么半天,也不了解一下文章背景吗?”<br />
“很重要吗?”<br />
“……算了。”<br />
见谢玦终于不再纠结什么无人机了,池翰墨继续往下讲:“后边这两句,意思是房屋密集,有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整个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和黄龙花纹的大船。”说完意思,为了防止谢玦再纠结视角问题,他补充:“当然,这都是作者在登阁中看到的情景,这整篇文章都是。”<br />
谢玦突然问:“那个什么滕王阁有多高?”<br />
“五十多米。”池翰墨不知道这位的脑回路又被什么触碰到了。<br />
“那他在阁上怎么还能看到远处大船上的花纹的?手里有望远镜啊?”<br />
池翰墨长吸一口气,反问:“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写小草于逆境发芽之坚韧,难道是真的看见过小草破土而出那一刻吗?且不说作者当时是否真的能看到,这一句是渲染整体气氛的意境描写。”<br />
“我不写作文。”<br />
“……我那是个比喻。”<br />
“但你这个比喻不恰当。它没有真实发生过。”<br />
“那你就当我写了,但我没见过,只是一种意境的渲染行吗?”<br />
“噢。”<br />
……<br />
池翰墨接着往下讲,谢玦也接着提出了他的疑问。<br />
“为什么古代人要用鼎吃饭?”<br />
“……钟鸣鼎食之家,形容的是富贵豪华,鼎是古代炊器,不是寻常百姓家可以拥有的,钟鸣也是同样的代指。”<br />
“真怪啊,你说……”<br />
“就这么理解就行,不要抬杠了。”池翰墨平静地道。<br />
“我这叫抬杠啊?”谢玦真心实意地发问:“我好不容易认真和你探讨一下,怎么这样对我!”<br />
“看文章要理解,不要急着提出新思路和问题,尤其是莫名其妙的问题。”<br />
“我在理解啊,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这不请教你解答呢?”<br />
池翰墨长吸一口气,觉得教谢玦这件事能折十年阳寿。<br />
正巧这时候,于欣然手里拿着张纸,一脸雀跃地转过头来:“咳咳,为了迎接池同学来到我们最后几排,我特地改良出三人版五子棋促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来,试试?”<br />
他的目光在后排两人脸上流转,然后低头看见了一本语文书:“额,你们在……学习啊?”<br />
见了鬼了,谢哥这是为爱下海?<br />
——下学海。<br />
“三个人怎么下五子棋?”<br />
于欣然听见“池翰墨”问,他本来以为问这个问题的会是谢哥的。<br />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池翰墨”脸上还表现得挺感兴趣。<br />
谁问都一样,见学霸主动,于欣然热情解释:“嘿嘿这是我特地研究出来的,我们三个人分别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br />
话没说完,于欣然就见平时明明很喜欢和他一块儿玩五子棋的“谢玦”沉下脸勒令:“转回去。”<br />
“……噢。”<br />
他闷闷不乐地拿着纸转回来,不明白为什么一心学习的学霸都松了口,反倒是谢哥不让他们一起玩。<br />
这两个人的位置是不是有一些混乱了?<br />
诶……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吧,他想。<br />
于欣然看了一眼沉迷小说的同桌屈子琪,叹了口气,无奈地把刚画好的五子棋棋盘扔进桌洞里。<br />
他谢哥占有欲可真强啊,连个五子棋都不让玩。<br />
第十五章<br />
池翰墨终于讲完要背的这一段什么意思时,谢玦长长地松了一口气。<br />
池翰墨:“?”<br />
明明是他在受折磨,这人松口气什么意思。<br />
“终于讲完了。”谢玦瘫倒在桌子上:“感觉脑子里莫名其妙进去了很多奇怪的东西,还没什么用。”<br />
池翰墨对谢玦这句话不予置评,他平静地道:“抓紧时间背吧。”<br />
以谢玦这个速度,今天晚上晚自习结束前,都不说背熟练,能不能背过都是个问题。<br />
……<br />
教室室内的空调打得是十六度,柜机装在教室后面,后三排的温度体感尤其明显。<br />
盛夏的室外到了下午仍保持高温,透过窗子往外看过去甚至还能看到略微变形扭曲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