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战俘生活
他之所以当兵,只是听闻当兵比种田强一些,而且如今的军队能够按时发放军饷。
哪曾想,他参军后的第一战,便是这残酷的虎踞岭之战。
好在王五命大,一直坚持到了大军投降之时,这才保住了性命。
不过,性命虽然保住了,他却沦为了俘虏,与其他俘虏一样,心中充满了担忧。
“这可如何是好,也不知这大同会会不会杀俘。”王五唉声叹气,心中满是忧虑。
俘虏们被重新编排,王五身边也有其他俘虏。
在营中,王五听着其他俘虏的议论。
俘虏群体之中,意见并不统一。有人十分悲观,认为大同会必定不会善待俘虏;但也有人想法不同。
“俺在乡里听说过,这大同军中,有‘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就有‘不准虐待俘虏’这一条,所以我们应该不会受到虐待。”有俘虏听闻过大同会的做事方针,心中倒是不太担心。
但大多数兵卒,平日里只是在军中训练,接触大同会的机会不多,对大同会并不了解,所以心中仍然充满了担忧。
“万一那些都是假的怎么办?打了一仗,哪有不虐待俘虏的!”
“就是,军中有长官说,这大同军是反贼,很是凶残,所到之处人畜不留呢!”
在这样的议论声中,王五插不上话。他见识不多,此时也不想开口,只是心中仍有着些许担心和忧愁。
忽然,一伙大同军来到了俘虏营中。这伙大同军手持火枪,气势汹汹。
王五和其他俘虏一样,立刻变得老老实实,按照对方的要求排列整齐,来了个“向左看齐”。
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向左看齐”,还是有些兵卒做错了方向,惹来了一些呵斥声。
在一阵列队之后,唐军俘虏们终于站齐了。这时,他们看到前面有一个短头发、穿着大同军军服的人,中气十足地开口说道:
“大家好,我是大同军第二十五营的思想指导张顺,你们可以叫我张指导员。我知道,大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如今被俘之后,心中难免忐忑不安。但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大同军是有纪律、有注意事项的。其中一条,就是严禁虐待俘虏。因此,在这营中,大家只要遵从我们的规章制度,就不会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
这样一番话,让原本忐忑不已的唐军俘虏们,稍稍放下心来。
接着,张指导员又说道:“在我们和大唐方谈判中,大唐官府要将你们赎回之前,你们就要待在这战俘营中。当然,大家在战俘营中,不能无所事事,必须配合我们大同军做一些事情。”
“做事?”这下,刚刚放下心的战俘们,心又提了起来。他们下意识地以为,接下来要遭遇的,即便不是虐待,恐怕也不会是什么好的体验。
但接下来,张指导员便将他们接下来的安排详细地说了出来:
“在俘虏营中,我们会安排大家进行一些简单合理的体力劳作。这个时间,将会控制在早九晚五之间。晚上,在营中,一三五在劳作之后都会有‘扫盲课堂’,将会教大家辨文识字;二四六的每晚,则分别是‘思想教育’‘文艺汇演’‘团体报告’。每周末,就是大家的休息时间。在我大同会一方,和大唐交涉谈判完成之前,诸位在营中,都将过着这样的生活。”
张指导员的话语,对一众唐军俘虏来说,既有些云里雾里,又有些不可思议。文艺汇演、思想教育什么的,他们简直是闻所未闻。
然而,当“扫盲”这个词传入大唐俘虏们的耳中时,他们却听得异常真切。
“要让我们学文识字?这是真的吗?”
“俺这种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也有机会学文识字?”
“那劳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劳作呢?”
大唐的俘虏们,一个个都难以保持平静,内心充满了疑惑与不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此半信半疑,觉得这简直难以置信。王五,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他们便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切。
“竟然真的要俺们这些粗人去什么扫盲学堂。”
“学文识字,这真的是俺们能做的事情吗?”
一天的劳作结束后,王五并未感到疲惫。因为在晚餐时,他竟然吃上了肉。就那么一顿简单的晚餐,便让王五觉得一天的劳作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到了晚上,真的如同他们之前听说的那样,大同军中开设了扫盲课堂。扫盲课堂有明确的规定,所有的战俘都必须参加扫盲学习。即便是一些原本就识字的唐军兵卒,此时也需要接受再教育。
王五和其他俘虏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学堂。他们拘谨地排排坐好,很快,一位先生走了进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这个扫盲班的先生,名叫刘端,大家可以称呼我为刘老师。”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在课堂上相见。”
“每周一、三、五的晚间,我们都会有两堂课。”
“今天,是大家第一次上课,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安静。”
“除此之外,大家也不用紧张,无论之前是文盲还是识字,在扫盲课堂上,都是重新开始。”
刘端老师温和地安慰着战俘们,让他们不要紧张。但有些大唐战俘,却还是忍不住紧张起来。
而且,大家都异常安静,没有一个人敢于喧哗。因为在讲台的中央,站着刘端老师;而在讲台两侧,则各自站着一位身穿大同军军服的士兵,他们手中各自抱着一种名为“冲锋枪”的火器。
根据大唐战俘的了解,这两把冲锋枪一旦启动,伴随着“突突突”的声音,他们这一个教室的大唐战俘都将性命难保。在这种情况下,战俘们自然是不敢动弹,也不敢喧哗,紧张之情溢于言表。
刘端并未理会这些紧张的气氛,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些内容。
“要学识字,从基础学起最好。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学一个‘字母表’,熟练掌握声母韵母。”
“来,大家跟着我,一起来记住。”
“a、o、e、i、u、u。”
在战俘们根本不敢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下,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他们到了后面,都不由自主地投入了进去。这一节课,学的是“认字”。说是认字,学的却都是字母。不过,不少战俘都记下了声母韵母的读法。
“好了,这堂课就到这里了。”
一堂课结束,老师刘端拍了拍手,然后嘱咐大家:“若有什么不会的读或写的,回去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回去之后,大家都要完成‘课外作业’,要亲自将声母韵母各写上几十遍。”
“到了明天,我可是会检查作业的。如果有不合格的,或者投机取巧者,将会受到惩罚。”
说着,老师刘端低头,从课桌下拿出了一迭作业本。除去作业本之外,还有一部部厚重的书籍。
“作业本,便是大家要完成作业的本子,等下每个人都要领取。”
“除了作业本之外,每位同学也都可以领上一本‘大同字典’。”
“大同字典之中,每一个字都标注有声母的拼音。”
“在下一节课上,我会教大家如何使用字典。”
说着,刘端将手中的作业本和字典都一一发了下去。王五也领取到了作业本和一本“大同字典”。他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作业本和大同字典,感受着它们独特的质感,内心涌起一股奇妙的情感。
无论是作业本还是大同字典,都显得无比精致。这是他在往常难以接触到的“奢侈品”。但此刻,他以战俘的身份,大同军竟然就发给了他们。王五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了一个念头。
“没想到,俺王五也能有这么一天。”
想起进入战俘营所遭遇的一切,他只觉比大唐军营之中好了太多太多。在这里,他吃得饱,能得到尊重,甚至还可以免费学文识字。整个教室之中,显然不是王五一个人有所触动。大多数的大唐战俘,这时内心都有微妙的变化。
……
而老师刘端在发完东西之后,暂时离开了教室。按照他的话,是中间留了一些“课余休息”的时间。那端着枪的大同军也离开了。整个教室之中,顿时只剩下了大唐战俘。
他们安静了片刻之后,立刻忍耐不住,纷纷讨论了起来。所讨论的内容,尽是对这战俘营之中遭遇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还有对大同军这种种做法深意的猜测。但无论他们怎么猜测,大家却都有相同的一点感觉,那就是对接下来一堂课的期待。
没多久,课余时间结束,第二堂课开始了。
这一堂课,讲的是各种拼音的组合,以及用这些拼音来识字的技巧。刘端让战俘们都拿起各自的“大同字典”,详细说了一下字典的使用方法。然后,刘端下达了一个现场的任务。
“好了,现在需要大家都完成课堂作业。那就是正确地使用拼音,来从字典之中寻找自己的名字,以及你们亲人、朋友、乃至战友们的名字,将他们给牢记下来。”
刘端微微一笑:“如果大家有不懂的,可以进行提问。有没有记住的拼音,以及对‘大同字典’的使用仍然不明白的,也可以来询问。”
说着,刘端就让这些战俘们自行进行操作。很快,战俘们就纷纷实验了起来。王五也有些按捺不住,打开了“大同字典”,然后按照自己刚刚学到的方法,在里面翻找。
因为名字足够简单,没多久,王五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的两个字。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在看到自己名字的时候,王五很是兴奋。同时他没有停下,继续去寻找。这次,他找的是自己村子里的村“小翠”的名字。伴随着使用字典,找出了一个个熟悉人的名字,并且将之记下,王五有一种空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次扫盲课,就让许多大唐战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原本对大同军的各种猜测,大半都已经放下了。相反,大多数的战俘,都对大同军涌起了一股股感激之情。
就比如王五,他通过学习拼音,再利用“大同字典”,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甚至一一找到了自己认识之人的名字。这些种种,让他有了一种自己也识字了的感觉。
在下课放学之后,王五回到了战俘营,躺在多人联排铺位之上,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无法入睡。
终于,他忍耐不住,一把翻起了身,像是宝贝一样拿着手中的“大同字典”,来到了班房中间的座椅之前。
而随着王五的动作,他发现班房之中,赫然有其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正在桌子上,小心地翻着“大同字典”。
“大同字典……”王五宝贝似的翻着,内心涌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这种满足,叫做精神满足。次日……
当夕阳的余辉渐渐隐没于地平线,一天的辛勤劳作也画上了句号。
夜色,再次温柔地笼罩了这片土地。
然而,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晚并没有安排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娱乐活动”。
在一片开阔的室外空地上,一座临时搭建的舞台悄然矗立。
舞台中央,一块巨大的幕布缓缓升起,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在这幕布的周围,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造型奇特的“机器”,它们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王五,这位大唐的俘虏,也混杂在人群之中,手里紧握着自己的小板凳,找了个空位坐下。他的身旁,是大同军的士兵,他们手持冲锋枪,警惕地环顾四周,以防任何不测发生。
尽管气氛略显紧张,但大多数大唐战俘都表现得相当配合,没有谁敢轻易生出异心。
毕竟,最近那些心怀不轨的“零三七”战俘,都已悄然消失,不知被调往了何处。
至少,在王五所在的班房里,大家出身相似,彼此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本章完)
哪曾想,他参军后的第一战,便是这残酷的虎踞岭之战。
好在王五命大,一直坚持到了大军投降之时,这才保住了性命。
不过,性命虽然保住了,他却沦为了俘虏,与其他俘虏一样,心中充满了担忧。
“这可如何是好,也不知这大同会会不会杀俘。”王五唉声叹气,心中满是忧虑。
俘虏们被重新编排,王五身边也有其他俘虏。
在营中,王五听着其他俘虏的议论。
俘虏群体之中,意见并不统一。有人十分悲观,认为大同会必定不会善待俘虏;但也有人想法不同。
“俺在乡里听说过,这大同军中,有‘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就有‘不准虐待俘虏’这一条,所以我们应该不会受到虐待。”有俘虏听闻过大同会的做事方针,心中倒是不太担心。
但大多数兵卒,平日里只是在军中训练,接触大同会的机会不多,对大同会并不了解,所以心中仍然充满了担忧。
“万一那些都是假的怎么办?打了一仗,哪有不虐待俘虏的!”
“就是,军中有长官说,这大同军是反贼,很是凶残,所到之处人畜不留呢!”
在这样的议论声中,王五插不上话。他见识不多,此时也不想开口,只是心中仍有着些许担心和忧愁。
忽然,一伙大同军来到了俘虏营中。这伙大同军手持火枪,气势汹汹。
王五和其他俘虏一样,立刻变得老老实实,按照对方的要求排列整齐,来了个“向左看齐”。
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向左看齐”,还是有些兵卒做错了方向,惹来了一些呵斥声。
在一阵列队之后,唐军俘虏们终于站齐了。这时,他们看到前面有一个短头发、穿着大同军军服的人,中气十足地开口说道:
“大家好,我是大同军第二十五营的思想指导张顺,你们可以叫我张指导员。我知道,大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如今被俘之后,心中难免忐忑不安。但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大同军是有纪律、有注意事项的。其中一条,就是严禁虐待俘虏。因此,在这营中,大家只要遵从我们的规章制度,就不会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
这样一番话,让原本忐忑不已的唐军俘虏们,稍稍放下心来。
接着,张指导员又说道:“在我们和大唐方谈判中,大唐官府要将你们赎回之前,你们就要待在这战俘营中。当然,大家在战俘营中,不能无所事事,必须配合我们大同军做一些事情。”
“做事?”这下,刚刚放下心的战俘们,心又提了起来。他们下意识地以为,接下来要遭遇的,即便不是虐待,恐怕也不会是什么好的体验。
但接下来,张指导员便将他们接下来的安排详细地说了出来:
“在俘虏营中,我们会安排大家进行一些简单合理的体力劳作。这个时间,将会控制在早九晚五之间。晚上,在营中,一三五在劳作之后都会有‘扫盲课堂’,将会教大家辨文识字;二四六的每晚,则分别是‘思想教育’‘文艺汇演’‘团体报告’。每周末,就是大家的休息时间。在我大同会一方,和大唐交涉谈判完成之前,诸位在营中,都将过着这样的生活。”
张指导员的话语,对一众唐军俘虏来说,既有些云里雾里,又有些不可思议。文艺汇演、思想教育什么的,他们简直是闻所未闻。
然而,当“扫盲”这个词传入大唐俘虏们的耳中时,他们却听得异常真切。
“要让我们学文识字?这是真的吗?”
“俺这种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也有机会学文识字?”
“那劳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劳作呢?”
大唐的俘虏们,一个个都难以保持平静,内心充满了疑惑与不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此半信半疑,觉得这简直难以置信。王五,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他们便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切。
“竟然真的要俺们这些粗人去什么扫盲学堂。”
“学文识字,这真的是俺们能做的事情吗?”
一天的劳作结束后,王五并未感到疲惫。因为在晚餐时,他竟然吃上了肉。就那么一顿简单的晚餐,便让王五觉得一天的劳作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到了晚上,真的如同他们之前听说的那样,大同军中开设了扫盲课堂。扫盲课堂有明确的规定,所有的战俘都必须参加扫盲学习。即便是一些原本就识字的唐军兵卒,此时也需要接受再教育。
王五和其他俘虏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学堂。他们拘谨地排排坐好,很快,一位先生走了进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这个扫盲班的先生,名叫刘端,大家可以称呼我为刘老师。”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在课堂上相见。”
“每周一、三、五的晚间,我们都会有两堂课。”
“今天,是大家第一次上课,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安静。”
“除此之外,大家也不用紧张,无论之前是文盲还是识字,在扫盲课堂上,都是重新开始。”
刘端老师温和地安慰着战俘们,让他们不要紧张。但有些大唐战俘,却还是忍不住紧张起来。
而且,大家都异常安静,没有一个人敢于喧哗。因为在讲台的中央,站着刘端老师;而在讲台两侧,则各自站着一位身穿大同军军服的士兵,他们手中各自抱着一种名为“冲锋枪”的火器。
根据大唐战俘的了解,这两把冲锋枪一旦启动,伴随着“突突突”的声音,他们这一个教室的大唐战俘都将性命难保。在这种情况下,战俘们自然是不敢动弹,也不敢喧哗,紧张之情溢于言表。
刘端并未理会这些紧张的气氛,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些内容。
“要学识字,从基础学起最好。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学一个‘字母表’,熟练掌握声母韵母。”
“来,大家跟着我,一起来记住。”
“a、o、e、i、u、u。”
在战俘们根本不敢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下,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他们到了后面,都不由自主地投入了进去。这一节课,学的是“认字”。说是认字,学的却都是字母。不过,不少战俘都记下了声母韵母的读法。
“好了,这堂课就到这里了。”
一堂课结束,老师刘端拍了拍手,然后嘱咐大家:“若有什么不会的读或写的,回去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回去之后,大家都要完成‘课外作业’,要亲自将声母韵母各写上几十遍。”
“到了明天,我可是会检查作业的。如果有不合格的,或者投机取巧者,将会受到惩罚。”
说着,老师刘端低头,从课桌下拿出了一迭作业本。除去作业本之外,还有一部部厚重的书籍。
“作业本,便是大家要完成作业的本子,等下每个人都要领取。”
“除了作业本之外,每位同学也都可以领上一本‘大同字典’。”
“大同字典之中,每一个字都标注有声母的拼音。”
“在下一节课上,我会教大家如何使用字典。”
说着,刘端将手中的作业本和字典都一一发了下去。王五也领取到了作业本和一本“大同字典”。他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作业本和大同字典,感受着它们独特的质感,内心涌起一股奇妙的情感。
无论是作业本还是大同字典,都显得无比精致。这是他在往常难以接触到的“奢侈品”。但此刻,他以战俘的身份,大同军竟然就发给了他们。王五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了一个念头。
“没想到,俺王五也能有这么一天。”
想起进入战俘营所遭遇的一切,他只觉比大唐军营之中好了太多太多。在这里,他吃得饱,能得到尊重,甚至还可以免费学文识字。整个教室之中,显然不是王五一个人有所触动。大多数的大唐战俘,这时内心都有微妙的变化。
……
而老师刘端在发完东西之后,暂时离开了教室。按照他的话,是中间留了一些“课余休息”的时间。那端着枪的大同军也离开了。整个教室之中,顿时只剩下了大唐战俘。
他们安静了片刻之后,立刻忍耐不住,纷纷讨论了起来。所讨论的内容,尽是对这战俘营之中遭遇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还有对大同军这种种做法深意的猜测。但无论他们怎么猜测,大家却都有相同的一点感觉,那就是对接下来一堂课的期待。
没多久,课余时间结束,第二堂课开始了。
这一堂课,讲的是各种拼音的组合,以及用这些拼音来识字的技巧。刘端让战俘们都拿起各自的“大同字典”,详细说了一下字典的使用方法。然后,刘端下达了一个现场的任务。
“好了,现在需要大家都完成课堂作业。那就是正确地使用拼音,来从字典之中寻找自己的名字,以及你们亲人、朋友、乃至战友们的名字,将他们给牢记下来。”
刘端微微一笑:“如果大家有不懂的,可以进行提问。有没有记住的拼音,以及对‘大同字典’的使用仍然不明白的,也可以来询问。”
说着,刘端就让这些战俘们自行进行操作。很快,战俘们就纷纷实验了起来。王五也有些按捺不住,打开了“大同字典”,然后按照自己刚刚学到的方法,在里面翻找。
因为名字足够简单,没多久,王五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的两个字。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在看到自己名字的时候,王五很是兴奋。同时他没有停下,继续去寻找。这次,他找的是自己村子里的村“小翠”的名字。伴随着使用字典,找出了一个个熟悉人的名字,并且将之记下,王五有一种空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次扫盲课,就让许多大唐战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原本对大同军的各种猜测,大半都已经放下了。相反,大多数的战俘,都对大同军涌起了一股股感激之情。
就比如王五,他通过学习拼音,再利用“大同字典”,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甚至一一找到了自己认识之人的名字。这些种种,让他有了一种自己也识字了的感觉。
在下课放学之后,王五回到了战俘营,躺在多人联排铺位之上,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无法入睡。
终于,他忍耐不住,一把翻起了身,像是宝贝一样拿着手中的“大同字典”,来到了班房中间的座椅之前。
而随着王五的动作,他发现班房之中,赫然有其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正在桌子上,小心地翻着“大同字典”。
“大同字典……”王五宝贝似的翻着,内心涌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这种满足,叫做精神满足。次日……
当夕阳的余辉渐渐隐没于地平线,一天的辛勤劳作也画上了句号。
夜色,再次温柔地笼罩了这片土地。
然而,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晚并没有安排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娱乐活动”。
在一片开阔的室外空地上,一座临时搭建的舞台悄然矗立。
舞台中央,一块巨大的幕布缓缓升起,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在这幕布的周围,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造型奇特的“机器”,它们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王五,这位大唐的俘虏,也混杂在人群之中,手里紧握着自己的小板凳,找了个空位坐下。他的身旁,是大同军的士兵,他们手持冲锋枪,警惕地环顾四周,以防任何不测发生。
尽管气氛略显紧张,但大多数大唐战俘都表现得相当配合,没有谁敢轻易生出异心。
毕竟,最近那些心怀不轨的“零三七”战俘,都已悄然消失,不知被调往了何处。
至少,在王五所在的班房里,大家出身相似,彼此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