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王五的经历
其实,王五并不知道,他的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身旁的战友们,同样被电影深深吸引。
当看到电影中那位“王家哥哥”时,他们几乎都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代入其中。
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战火纷飞中,心怀牵挂的少年。
在这群大唐战俘里,又有谁的心中没有一位“农家少女”呢?
在电影的情节里,有一位没有名字的“农家少女”。
可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设定,却精准地戳中了众多大唐战俘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些大唐战俘,哪一个家中没有同村或者隔壁村那质朴纯真的农家少女呢?她们或许在田间劳作,或许在溪边浣衣,那熟悉的身影、温暖的笑容,早已深深烙印在战俘们的心中。
而电影中的这个“农家少女”,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战俘们内心深处关于家乡、关于亲人的记忆之门。
于是,这部电影让众多大唐战俘的代入感瞬间拉满,仿佛他们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正经历着与农家少女相关的种种情节。
那一夜,大唐战俘们各自回到简陋的班房。黑暗中,不知有多少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们的脑海中,或许浮现出农家少女那娇俏的面容,或许回忆起与少女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内心怀春,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平静。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战俘们的心态开始悄然转变。
时光匆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虎踞岭一战,大唐军队遭遇惨败,无数唐军沦为战俘。
那数量之多,简直难以计数。消息传开,整个大唐为之哗然!
毕竟,这可是十万将士啊!这十万将士,每一个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
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唐掀起了轩然大波,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动荡之中。
就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大同会公然行动起来。他们印刷了大量的“战报”,四处散发。
在这些战报中,大同会精心罗列了一份“战俘名单”,上面详细记录着战俘的数量等相关信息。
不仅如此,那一摞厚厚的战俘名单,还被专人送入了长安城,呈递到了皇宫之中。
这一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天下。人们这才知道,在那十万大军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战死,而是被俘虏了,他们正在等待大唐去“赎人”。
一时间,巨大的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了大唐的肩头。
长安城,巍峨的皇宫之中,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唐皇李世民手持那厚厚的“战俘名册”,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底下,一众文武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显然,对于大同会的这一波操作,满堂文武都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更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名为“舆论战”的策略。
“诸位爱卿,对于此事,你们有何看法?”唐皇李世民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有力。
“大同会传来消息,要求我大唐出资,将这些战俘赎回。而且,我们还要承担这些战俘在大同军中的一应开销。”唐皇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说明后,再次询问满堂文武大臣的意见。
“众位爱卿,你们觉得该如何是好?”李世民目光扫视着众人,期待着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世民都亲自发问了,虽然还没有点名,但文武大臣们也不敢再沉默,纷纷各抒己见。
一位武将大步走出队列,抱拳行礼后,大声说道:“陛下,这些战俘,必须赎回!否则,天下民怨难平,军中必然动荡不安。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啊!”
唐皇李世民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位武将所言确实有道理。若是置之不理,大唐必将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然而,也有文臣站了出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陛下,若是按照大同会的要求,将我大唐兵士赎回,恐怕我国将元气大伤啊!如今国家刚刚经历战败,国库空虚,哪里还有那么多钱财去赎人?”
另一位文臣也连忙补充道:“而且,听闻那大同会传播极其迅速,手段诡异,似有魔性。我们焉知那些被赎回的兵士之中,是否有被大同会发展成内应的?若是冒然全部赎回,恐怕会留下一些后患,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啊!”
“什么意思?难道要置我大唐兵卒于不顾吗?”一位武臣听不下去了,立刻提出异议,语气中带着几分愤怒。
就这样,文臣和武官之间,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争论也越来越激烈,甚至险些在朝堂之上吵了起来。
唐皇李世民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文臣武官们说的都各有道理,他既不能斥责武官们不顾国家安危,也不能指责文臣们不顾将士生死。但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又实在是两相为难。
“唉,若是有个折中的法子就好了。”李世民心中暗自叹息。
“不,要是能有个完美解决此事的万全之策就好了!”他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就在这时,朝堂之上的李世民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佛门。佛门势力庞大,神通广大,或许能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朝会结束后,李世民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他小心翼翼地将观音雕像摆放在案几上,然后双手合十,口中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神情虔诚而专注。
很快,一阵神光闪耀,观世音菩萨的身影缓缓浮现出来。那慈悲的面容,那柔和的光芒,让人看了心中顿生敬畏之情。
李世民立刻将自己的为难之处说了出来,并且诚恳地提出了请求:“观音大士,以佛门之能,是否可以将那一应战俘拯救回来,又不要我大唐出血去换取?如今大唐国力衰微,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观世音菩萨听了李世民的话后,微微一笑,正面回应道:“唐皇且静待消息便是,此事佛门自有安排。”
有了观世音菩萨的回应,李世民心中大定,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安静地等待着,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结果,在第三天的时候,有人匆匆来报:“陛下,长安城外,忽然多了许多兵卒,正是我大唐于虎踞岭一战,被俘虏之士卒!”
闻言,唐皇李世民大喜过望,激动地说道:“好,观世音菩萨果然没有诳朕!来人,为观世音菩萨建庙,朕要好好感谢菩萨的恩德!”
李世民一番动作,都是为了感谢观世音菩萨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也不忘安排人手去将那些被莫名救回来的战俘安置下来。
王五只觉得恍惚之间,仿佛看到了一轮耀眼的佛光。紧接着,他就感觉斗转星移,自己所处的环境瞬间发生了变化。
“这是……哪里?”王五一阵迷茫,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环顾四周,发现身边的其他战俘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一个个都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方。
直到长安城中,有一队人马出来,重新接管了他们,他们这才知晓发生了什么。
“我们竟然回来了?”一位战俘难以置信地说道。
“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将我们从那大同军中,给挪移到了这长安城外?”另一位战俘兴奋地猜测道。
这些,都是新来的上官告诉他们的缘由。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出手相助,才让他们得以重返家园。
只不过……
王五看了看自己的其他战友,却发现他们之间,都没有多么高兴,反而还有些不舍!不舍那战俘营之中的生活!
“这就回来了……”王五心中五味杂陈。如果说第一天被俘虏的时候,他还满心期待着能够回来,那么从第二天开始,他的想法就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战俘营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劳作,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而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又回到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甚至,现在这都回来了,王五就更加不舍。然而,现实已经发生,他也无法改变,只能乖乖听令。
结果,新来的上官,却下达了一个让他们诸人都难以接受的命令:所有战俘,从大同军中所得之物,全部都要上缴!这其中,就包括战俘们的作业本和“大同字典”!
“佛门可真不要脸啊!”一位战俘忍不住抱怨道。
“就是,观世音堂堂一个菩萨,都亲自出手介入,将那些战俘给挪腾到了长安城外!这也太不讲规矩了!”另一位战俘也愤愤不平地说道。
“太坑爹了,这样整开的挂太大了!”又有一位战俘吐槽道。
原来,这些大唐战俘中,有不少是现代的穿越者,他们身上带有“小轮回烙印”,轮回烙印之间可以互相沟通联系,等同一个“传声机”。
当一众大唐战俘都被观世音给救走了之后,这些现代的穿越者们,就各自通过“小轮回烙印”,来相互吐槽。
毫无疑问,对于他们来说,佛门这般“不讲武德”的行为,让他们感到无比隔应。
不过……
在隔应的同时,这也不一定是一件完全的坏事。
“大同的种子,已经种进了那些大唐战俘的心中,我们可以等到他们扎根发芽。”最后,还是方翰一言定鼎,将这个事情盖棺定论。
从一开始,大同会这边,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大唐战俘在入了战俘营中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被大同会影响。
扫盲,为的就是让战俘们多一些分辨能力,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了解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之后的电影之类,便是明显无比的“文化输出”、文化影响。通过这些文化产品,让战俘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认知。
现在,那些战俘虽然都被救了回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只是影响深浅不同,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而已。
“大同字典”和作业本都被收走了,这让王五心中有些愤怒。他心里也有些明悟,这是自己“识字”的权力,也被收走了!
虽然愤怒,但却也无可奈何。在这个封建社会里,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我的‘大同字典’……”王五充满了不舍,他紧紧地握着拳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失去了字典,王五仿佛变回了原本的文盲,他仍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此前发生的一切,却还留在王五的心中,难以忘怀。
那些在战俘营中的日子,那些与战友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的时光,那些接触到的新思想、新观念,都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
浑浑噩噩过了两天,王五感觉自己就像一具行尸走肉,被动地经历着这一切。他仿佛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完全失去了自主的能力,连一丝一毫自己做主的权利都没有。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新来的长官,不知是出于何种考量,竟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放他们这些“战俘”回去休息。这看似是一种恩赐,或许是对他们战败被俘之后的一种补偿吧。
王五,这个在战场上历经磨难的汉子,也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他被允许回到家中,享受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
其实,这背后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近些日子,大唐王朝面临着诸多困境,民间怨声载道,百姓们对当下局势充满了不满与愤恨。
而在朝堂之上,那些达官贵人们,对这些战俘也充满了不信任。正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促成了这次战俘归家的机会。
对于这些饱经沧桑的战俘来说,这或许并非一件坏事。
至少,王五有了回家的可能。他默默地收拾好行囊,将心中的失落与苦涩一并收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目的地是那魂牵梦绕的王家村。(本章完)
当看到电影中那位“王家哥哥”时,他们几乎都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代入其中。
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战火纷飞中,心怀牵挂的少年。
在这群大唐战俘里,又有谁的心中没有一位“农家少女”呢?
在电影的情节里,有一位没有名字的“农家少女”。
可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设定,却精准地戳中了众多大唐战俘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些大唐战俘,哪一个家中没有同村或者隔壁村那质朴纯真的农家少女呢?她们或许在田间劳作,或许在溪边浣衣,那熟悉的身影、温暖的笑容,早已深深烙印在战俘们的心中。
而电影中的这个“农家少女”,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战俘们内心深处关于家乡、关于亲人的记忆之门。
于是,这部电影让众多大唐战俘的代入感瞬间拉满,仿佛他们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正经历着与农家少女相关的种种情节。
那一夜,大唐战俘们各自回到简陋的班房。黑暗中,不知有多少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们的脑海中,或许浮现出农家少女那娇俏的面容,或许回忆起与少女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内心怀春,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平静。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战俘们的心态开始悄然转变。
时光匆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虎踞岭一战,大唐军队遭遇惨败,无数唐军沦为战俘。
那数量之多,简直难以计数。消息传开,整个大唐为之哗然!
毕竟,这可是十万将士啊!这十万将士,每一个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
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唐掀起了轩然大波,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动荡之中。
就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大同会公然行动起来。他们印刷了大量的“战报”,四处散发。
在这些战报中,大同会精心罗列了一份“战俘名单”,上面详细记录着战俘的数量等相关信息。
不仅如此,那一摞厚厚的战俘名单,还被专人送入了长安城,呈递到了皇宫之中。
这一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天下。人们这才知道,在那十万大军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战死,而是被俘虏了,他们正在等待大唐去“赎人”。
一时间,巨大的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了大唐的肩头。
长安城,巍峨的皇宫之中,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唐皇李世民手持那厚厚的“战俘名册”,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底下,一众文武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显然,对于大同会的这一波操作,满堂文武都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更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名为“舆论战”的策略。
“诸位爱卿,对于此事,你们有何看法?”唐皇李世民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有力。
“大同会传来消息,要求我大唐出资,将这些战俘赎回。而且,我们还要承担这些战俘在大同军中的一应开销。”唐皇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说明后,再次询问满堂文武大臣的意见。
“众位爱卿,你们觉得该如何是好?”李世民目光扫视着众人,期待着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世民都亲自发问了,虽然还没有点名,但文武大臣们也不敢再沉默,纷纷各抒己见。
一位武将大步走出队列,抱拳行礼后,大声说道:“陛下,这些战俘,必须赎回!否则,天下民怨难平,军中必然动荡不安。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啊!”
唐皇李世民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位武将所言确实有道理。若是置之不理,大唐必将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然而,也有文臣站了出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陛下,若是按照大同会的要求,将我大唐兵士赎回,恐怕我国将元气大伤啊!如今国家刚刚经历战败,国库空虚,哪里还有那么多钱财去赎人?”
另一位文臣也连忙补充道:“而且,听闻那大同会传播极其迅速,手段诡异,似有魔性。我们焉知那些被赎回的兵士之中,是否有被大同会发展成内应的?若是冒然全部赎回,恐怕会留下一些后患,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啊!”
“什么意思?难道要置我大唐兵卒于不顾吗?”一位武臣听不下去了,立刻提出异议,语气中带着几分愤怒。
就这样,文臣和武官之间,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争论也越来越激烈,甚至险些在朝堂之上吵了起来。
唐皇李世民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文臣武官们说的都各有道理,他既不能斥责武官们不顾国家安危,也不能指责文臣们不顾将士生死。但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又实在是两相为难。
“唉,若是有个折中的法子就好了。”李世民心中暗自叹息。
“不,要是能有个完美解决此事的万全之策就好了!”他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就在这时,朝堂之上的李世民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佛门。佛门势力庞大,神通广大,或许能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朝会结束后,李世民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他小心翼翼地将观音雕像摆放在案几上,然后双手合十,口中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神情虔诚而专注。
很快,一阵神光闪耀,观世音菩萨的身影缓缓浮现出来。那慈悲的面容,那柔和的光芒,让人看了心中顿生敬畏之情。
李世民立刻将自己的为难之处说了出来,并且诚恳地提出了请求:“观音大士,以佛门之能,是否可以将那一应战俘拯救回来,又不要我大唐出血去换取?如今大唐国力衰微,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观世音菩萨听了李世民的话后,微微一笑,正面回应道:“唐皇且静待消息便是,此事佛门自有安排。”
有了观世音菩萨的回应,李世民心中大定,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安静地等待着,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结果,在第三天的时候,有人匆匆来报:“陛下,长安城外,忽然多了许多兵卒,正是我大唐于虎踞岭一战,被俘虏之士卒!”
闻言,唐皇李世民大喜过望,激动地说道:“好,观世音菩萨果然没有诳朕!来人,为观世音菩萨建庙,朕要好好感谢菩萨的恩德!”
李世民一番动作,都是为了感谢观世音菩萨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也不忘安排人手去将那些被莫名救回来的战俘安置下来。
王五只觉得恍惚之间,仿佛看到了一轮耀眼的佛光。紧接着,他就感觉斗转星移,自己所处的环境瞬间发生了变化。
“这是……哪里?”王五一阵迷茫,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环顾四周,发现身边的其他战俘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一个个都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方。
直到长安城中,有一队人马出来,重新接管了他们,他们这才知晓发生了什么。
“我们竟然回来了?”一位战俘难以置信地说道。
“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将我们从那大同军中,给挪移到了这长安城外?”另一位战俘兴奋地猜测道。
这些,都是新来的上官告诉他们的缘由。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出手相助,才让他们得以重返家园。
只不过……
王五看了看自己的其他战友,却发现他们之间,都没有多么高兴,反而还有些不舍!不舍那战俘营之中的生活!
“这就回来了……”王五心中五味杂陈。如果说第一天被俘虏的时候,他还满心期待着能够回来,那么从第二天开始,他的想法就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战俘营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劳作,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而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又回到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甚至,现在这都回来了,王五就更加不舍。然而,现实已经发生,他也无法改变,只能乖乖听令。
结果,新来的上官,却下达了一个让他们诸人都难以接受的命令:所有战俘,从大同军中所得之物,全部都要上缴!这其中,就包括战俘们的作业本和“大同字典”!
“佛门可真不要脸啊!”一位战俘忍不住抱怨道。
“就是,观世音堂堂一个菩萨,都亲自出手介入,将那些战俘给挪腾到了长安城外!这也太不讲规矩了!”另一位战俘也愤愤不平地说道。
“太坑爹了,这样整开的挂太大了!”又有一位战俘吐槽道。
原来,这些大唐战俘中,有不少是现代的穿越者,他们身上带有“小轮回烙印”,轮回烙印之间可以互相沟通联系,等同一个“传声机”。
当一众大唐战俘都被观世音给救走了之后,这些现代的穿越者们,就各自通过“小轮回烙印”,来相互吐槽。
毫无疑问,对于他们来说,佛门这般“不讲武德”的行为,让他们感到无比隔应。
不过……
在隔应的同时,这也不一定是一件完全的坏事。
“大同的种子,已经种进了那些大唐战俘的心中,我们可以等到他们扎根发芽。”最后,还是方翰一言定鼎,将这个事情盖棺定论。
从一开始,大同会这边,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大唐战俘在入了战俘营中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被大同会影响。
扫盲,为的就是让战俘们多一些分辨能力,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了解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之后的电影之类,便是明显无比的“文化输出”、文化影响。通过这些文化产品,让战俘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认知。
现在,那些战俘虽然都被救了回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只是影响深浅不同,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而已。
“大同字典”和作业本都被收走了,这让王五心中有些愤怒。他心里也有些明悟,这是自己“识字”的权力,也被收走了!
虽然愤怒,但却也无可奈何。在这个封建社会里,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我的‘大同字典’……”王五充满了不舍,他紧紧地握着拳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失去了字典,王五仿佛变回了原本的文盲,他仍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此前发生的一切,却还留在王五的心中,难以忘怀。
那些在战俘营中的日子,那些与战友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的时光,那些接触到的新思想、新观念,都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
浑浑噩噩过了两天,王五感觉自己就像一具行尸走肉,被动地经历着这一切。他仿佛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完全失去了自主的能力,连一丝一毫自己做主的权利都没有。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新来的长官,不知是出于何种考量,竟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放他们这些“战俘”回去休息。这看似是一种恩赐,或许是对他们战败被俘之后的一种补偿吧。
王五,这个在战场上历经磨难的汉子,也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他被允许回到家中,享受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
其实,这背后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近些日子,大唐王朝面临着诸多困境,民间怨声载道,百姓们对当下局势充满了不满与愤恨。
而在朝堂之上,那些达官贵人们,对这些战俘也充满了不信任。正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促成了这次战俘归家的机会。
对于这些饱经沧桑的战俘来说,这或许并非一件坏事。
至少,王五有了回家的可能。他默默地收拾好行囊,将心中的失落与苦涩一并收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目的地是那魂牵梦绕的王家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