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李世民庇护!
('\n\t“还有就是能挑选出人才来,不读书这些,可能看不出来。”<br /><br />“有些人不读书也是人才,只是不读书局限性大。”<br /><br />“朝廷的官员,不可能是目不识丁的人是不是。”<br /><br />“义务教育,需要朝廷出钱.”<br /><br />王绩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一顿,他望着萧然,眼里先是闪过一丝怔忪,随即漫上浓浓的惊叹。<br /><br />活了大半辈子,他见惯了教育的模样——要么是官学收世家子弟,要么是私塾挑家境尚可的孩童,哪听过“朝廷出钱让所有娃娃上学”的道理?<br /><br />这念头太“疯”了,疯到让他觉得不真切,可细想又透着股沉甸甸的道理。<br /><br />“朝廷出钱……让目不识丁的农家娃也能认字?”王绩低声重复,指尖在袖上摩挲,“这……这是要把‘读书’从‘奢侈品’变成‘寻常物’啊。”<br /><br />忽然笑了,带着点自嘲,“老夫先前以为办学堂让村里娃认字已是出格,比起小郎君说的这个,竟还是小打小闹。”<br /><br />尤其“选人才”一句,戳中了他心底的痛处——多少寒门子弟因没机会读书,空有本事却被埋没?这“义务教育”,竟是要刨了那“门第定终身”的根。<br /><br />李丽质作为公主,她比谁都清楚朝廷的银钱有多金贵——军饷、赈灾、修水利,哪一样不要钱?<br /><br />要说让朝廷把钱匀出来给全天下的娃娃买笔墨、建学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br /><br />可萧然的话落在心里,又像投了颗石子,荡开层层涟漪。<br /><br />“让所有孩子都识字……”她轻声道,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披风系带,“那样一来,百姓便不会再稀里糊涂被蒙骗,官府的告示、律法,他们自己就能看懂。”<br /><br />更要紧的是“选人才”那句——这些年她见多了世家子弟凭门第做官,真有本事的寒门却难出头。<br /><br />若真能让寒门娃也读书,朝廷或许能多些办实事的人。<br /><br />她转头看向萧然,眼里有好奇,也有几分了然:“这想法好是好,只是……朝廷要担起天下娃娃的笔墨钱,怕是不易。”<br /><br />可话虽如此,她眉梢却微微扬着——这念头太新了,新得像开春第一缕风,带着股让人忍不住想往前探的劲儿。<br /><br />孙思邈抱着三娘,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感慨:“若真能如此,天下少些睁眼瞎,老夫这医者,怕是也能少治些因‘不懂事理’闹出的病痛了。”<br /><br />寒风呼啸掠过,几人都没再说话,可心里那点被“义务教育”撞开的波澜,却久久没平。<br /><br />这念头太超前,像从云端落进了尘世间,让他们既觉得遥远,又隐隐觉得——或许,这才是读书该有的样子。<br /><br />回到家里,李丽质去了自己房间。<br /><br />自己找来纸笔,想给李世民写信。<br /><br />义务教育给李丽质的冲击实在太大了。<br /><br />简单问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把开学日期说一下。<br /><br />学堂的其他事情,前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因后果这些李世民也知道,不用赘述。<br /><br />主要是义务教育。<br /><br />【今日闲谈,小郎君说起一个词,叫“义务教育”,女儿听了,心里震动得很,想与阿耶细细说说。<br /><br />他说,这“义务教育”,是要让天下娃娃,不管家里有钱没钱、是农家子还是商户娃,都得进学堂认几个字,学些过日子的本事。<br /><br />笔墨钱、学堂开销,都要朝廷来担;不是可来可不来,是只要到了年纪,就得去学。<br /><br />他还说,这般不是为了多些考科举的人,是为了百姓能看懂官府的告示、算清自家的田租,不至于稀里糊涂受欺负。<br /><br />更是为了……从这些娃娃里,能选出些真有本事的人。<br /><br />毕竟,官要理事,总不能是睁眼瞎;可如今多少寒门子弟,就因没机会读书,空有本事也被埋了。<br /><br />女儿听着,只觉这想法太大胆了——朝廷要担起天下娃娃的笔墨钱,怕是比修水利、筹军饷还要费钱。<br /><br />可又觉得,这里面藏着大道理:百姓若都识得字、明得理,便少了许多因“不懂”闹出的乱子。<br /><br />真有本事的人,不管出身如何,总能被看见——这不是阿耶一直想做的吗?<br /><br />王先生说,这是要把“读书”从“少数人的体面”,变成“所有人的本分”。<br /><br />女儿虽知难,却觉得这话值得阿耶想想。<br /><br />李丽质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br /><br />把信准备好,起身出了房间。<br /><br />找到另一边帮忙干活的李五,“五叔,麻烦你跑一趟,把这个给阿耶。”<br /><br />李五双手接过书信,没有多问,“好,我这就去。”<br /><br />李五没有墨迹,带上书信,直接去马棚牵马。<br /><br />从这里骑马去长安城不用太久,晚上可以再回来。<br /><br />李丽质在萧然家里,李五倒是不担心安全问题。<br /><br />李恪,程处默,几人在,孙思邈也在,没有担心的道理。<br /><br />最让李五放心的是萧然。<br /><br />一个轻松猎杀黑熊的人,肯定是有惊人的手段的,这一点毋庸置疑。<br /><br />李五的身份,可以直接进宫把书信给李世民。<br /><br />直接去了立政殿,把书信交到李世民手里。<br /><br />“怎么突然来书信。”李世民颇为诧异。<br /><br />“回陛下,臣不知。”<br /><br />“丽质兕子她们没事吧!”李世民再次询问。<br /><br />“回陛下,公主殿下一切安好.”<br /><br />李世民展开信纸时,指尖还带着批阅奏折的墨香,起初只当是女儿说些学堂琐事,嘴角噙着淡笑。<br /><br />可目光扫到“义务教育”四字,那笑意骤然凝住,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逐字逐句读得极慢,连呼吸都放轻了些。<br /><br />读到“天下娃娃,不管有钱没钱都得进学堂,朝廷担开销”时,他握着信纸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br /><br />这想法太大胆了,大到像要把整个天下的教化根基都翻过来重筑。<br /><br />他治下虽已推行科举,试图打破世家垄断,但寒门子弟能读书的仍是少数,多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少有识之士困于乡野,就因不识字、没门路。<br /><br />这“义务教育”,竟是要从根上刨了这层障碍?<br /><br />“让读书从少数人的体面,变成所有人的本分……”李世民低声重复着王绩的话,眼底掀起惊涛骇浪。<br /><br />他当了这些年皇帝,最清楚世家把持知识的危害——百姓愚昧,易受蛊惑;人才埋没,朝廷难振。<br /><br />可他从未想过,竟能有如此彻底的法子,让全天下的娃娃都识得字、明得理。<br /><br />震惊过后,李世民将信纸递给一旁的长孙皇后,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荡:“皇后,你瞧瞧丽质写的这个……这‘义务教育’,简直是敢想前人不敢想。”<br /><br />长孙皇后接过信纸,素手轻展,目光沉静地读着。<br /><br />她不像李世民那般外露情绪,读到“百姓能看懂告示、算清田租”时,眉尖微扬。<br /><br />萧然又给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个惊喜。<br /><br />世家垄断知识,萧然这种做法,很明显是得罪人的。<br /><br />这一点李世民很清楚,李丽质写信的目的也有这方面的考虑。<br /><br />希望李世民能庇护萧然。<br /><br />世家势大,萧然和栲栳村没办法比。<br /><br />李世民没有说话,眼底的惊涛已沉淀为帝王独有的深谋远虑。<br /><br />他太清楚,这“义务教育”四个字,一旦传开,必然会戳痛世家大族的根基——那些世代垄断知识、凭门第坐享高官的家族,绝不会容忍寒门子弟有机会凭读书翻身。<br /><br />萧然一个无势的“外乡人”,敢在栲栳村做这“破局”的事,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br /><br />“得给这小子撑撑腰。”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他在前面趟路,朕不能让他成了世家的靶子。”<br /><br />长孙皇后放下信纸,轻声应道:“陛下说的是,萧然是个实诚人,办的也是利国利民的事,若是因这事儿受了委屈,寒的不只是他的心,更是天下想做事的人的心。”<br /><br />李世民微微颔首,沉吟道:“直接赏爵位、给官职,太扎眼,反倒会把他架在火上烤。他要的不是这些,是让学堂能安安稳稳办下去,让那‘义务教育’的念头能喘口气。”<br /><br />李世民一顿,有了主意:“赏,要赏得实在,更要赏得‘明’——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学堂、这萧然,朕护着。”<br /><br />片刻后,旨意的大致轮廓已在他心中成型。<br /><br />“其一,给栲栳村学堂下一道嘉奖圣旨,称颂其‘兴教化、利民生’,特别提一句‘虽非官学,其心可嘉’。”<br /><br />“赏赐一批笔墨纸砚、雕花木桌,足够学堂用度——这些东西不贵重,却最能体现朝廷对‘办学’的认可,等于给学堂镀了层金,让地方官和乡绅不敢轻慢。”<br /><br />“其二,单独给萧然一份赏赐:黄金百两,绸缎二十匹,再加一道口谕,由内侍当面宣读:朕闻栲栳村兴学,皆赖小郎君奔走。所行之事,虽看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似细微,实关天下教化。望善始善终,勿畏人言,朕自有主张。”<br /><br />黄金绸缎是实利,让萧然有底气应对开销;口谕里的“勿畏人言,朕自有主张”,则是赤裸裸的撑腰,等于告诉所有盯着萧然的人:这是李世民看中的人,动他之前掂量掂量。<br /><br />长孙皇后听后笑道:“陛下这法子好。赏学堂,是彰其义;赏萧然,是安其心。既没把他推到风口浪尖,又明明白白亮了态度——世家纵有不满,也挑不出错处,总不能说‘陛下不该支持办学’吧?”<br /><br />“正是这个理。”李世民做梦都想削弱世家,“这‘义务教育’现在还只是颗种子,得先让它在栲栳村扎下根,晒晒太阳,等长出苗来,再让天下人慢慢瞧。谁敢拔苗,朕就斩谁的手。”<br /><br />此时的李世民已不再是单纯震惊于“义务教育”的新奇,更多的是看到了这颗种子里藏的国运。<br /><br />若真能让天下百姓识文断字,让寒门有才者出头,那他治下的大唐,才是真的铁桶一般,再无世家垄断之弊,再无愚昧生乱之虞。<br /><br />而护住萧然,护住这个小小的学堂,就是护住这国运的开端。<br /><br />圣旨赏赐这些不用李五操心,李世民让李五早点回去。<br /><br />告诉李丽质他明日会去栲栳村。<br /><br />圣旨流程其实有点多,但李世民加急,这种事情应该是很快的。<br /><br />在贞观时期,直接推行覆盖天下的义务教育确如空中楼阁,但从“富裕村子试点、朝廷鼓励引导”入手,倒是贴合时代条件的务实之法。<br /><br />选“富裕村”试点,先解“生存与教育”的根本矛盾。<br /><br />大唐粮食亩产低,普通农户家的孩子是重要劳动力——放牛、拾柴、照看弟妹,少一个人干活可能就影响全家温饱。<br /><br />但富裕村子不同:家里有余粮,甚至雇得起帮工,孩子不必“以劳代食”。<br /><br />家长更看重“识文断字能帮家里管账、跑商”,对上学的抵触会小得多。<br /><br />比如长安周边的樊川、洛阳近郊的村落,或是像栲栳村这样因煤矿、琉璃产业富起来的村子,农户有余力让孩子每天抽两三个时辰上学,农忙时停课也能接受。<br /><br />朝廷只需针对性补贴:给学堂送些笔墨、派个老秀才兼课,再对办学的村子减免半成赋税——对富裕村而言,这点“甜头”足够撬动他们尝试。<br /><br />“朝廷鼓励”要藏锋芒,避世家锋芒,重“实用”破抵触。<br /><br />世家反对的核心是“知识垄断被打破”,但若试点学堂不教科举经义,只教“识字、算数、写契约、看告示”,反而能减少阻力。<br /><br />朝廷可明说:“此非为取士,只为百姓能算清田租、看懂律法,少受奸猾之徒蒙骗”。<br /><br />这话既符合李世民“安民生”的调子,也让世家挑不出错:总不能反对“让百姓看懂自家田契”吧?<br /><br />鼓励方式要“软”,不强制,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只表彰。<br /><br />哪家村子办学堂,就给村正挂块“教化有方”的牌匾,让他在乡绅里体面。<br /><br />孩子学满一年能写家书、算清账目,就给家里发两斗官粮当“奖励”。<br /><br />对农户而言,“读书能换实在好处”,比空喊“教化”有用。<br /><br />对世家而言,这种“不碰科举、只扫盲”的学堂,暂时够不成威胁,未必会急着打压。<br /><br />试点的核心是“积累经验”,为将来铺路。<br /><br />李世民真正的心思,是借试点摸清“教育与民生的平衡术”。<br /><br />比如农忙时如何停课、如何用沙盘代替昂贵的纸张、如何让农夫信得过“读书不耽误干活”……<br /><br />这些细节,非一纸政令能解决,必须在实践里磨。<br /><br />更重要的是,试点能培养“基层火种”:富裕村的孩子学会识字后,或成村里的“记账先生”,或帮邻里写书信,慢慢让周边农户看到“读书的好处”。<br /><br />等十年八年,这些孩子长大,若有人能凭本事进县府当小吏、或把家族生意做得更大,自然会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活例子。<br /><br />到那时,不用朝廷强推,普通农户也会盼着孩子上学,世家的反对声会越来越弱。<br /><br />说到底,这种“试点+鼓励”的路子,是把“义务教育”的宏大目标拆解成“让一部分村子先尝到甜头”的小步。<br /><br />它不触碰当下的生存根基,不与世家正面冲突,却能像栲栳村的火种那样,慢慢把“读书不是奢侈品”的念头,种进更多人心里。<br /><br />对李世民而言,这或许是在贞观年间,最能靠近“义务教育”理想的方式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