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萧然上课!
('\n\t“唉!”<br /><br />李世民叹了口气,有点失望。<br /><br />萧然的看法,有些时候不一样。<br /><br />“世伯,你别叹气,这事儿啊,就像春种秋收,得按节气来。不是谁能耐大就能催着麦子提前熟,时代就这光景,换了谁来,也跳不过去。”<br /><br />“想改变现在情况,想削弱世家的影响力,就得发展科举。”<br /><br />“想让科举有意义,想让普通人考科举,得先让他们能读书吧?”<br /><br />“想让他们读书,得先让他们家里有余粮、有闲钱吧?”<br /><br />“想让家里有余粮,得先让田地里多打粮、买卖路好走、苛捐杂税轻吧?这些事儿,哪件是敲敲锣、下道旨就能成的?”<br /><br />“现在推科举,已经是往石头缝里撒种子了——以前世家把着知识的门,好歹砸开了条缝,让寒门能瞅见点光,这就不容易了。”<br /><br />“这倒是没错,这话说的在理。”李世民深表赞同。<br /><br />但是李世民也很清楚,萧然说这些问题,短时间无法实现的。<br /><br />北宋科举大兴,读书人很多。<br /><br />那个时候也没有土豆玉米这些高产历史。<br /><br />萧然想过给李世民点建议,但是发现没有用。<br /><br />大唐和北宋完全不一样。<br /><br />唐朝的世家大族是知识与权力的垄断者,他们凭借门第、藏书、人脉把控科举,寒门难有出头路。<br /><br />到宋朝建立时,社会结构已从“世家主导”变成“扁平化”,普通人获取知识的阻力大减,为科举普及腾出了空间。<br /><br />这个条件,李世民做不到,别说唐初了,唐末也不行。<br /><br />唐朝科举每年录取不过几十人,且多是世家子弟“镀金”。<br /><br />宋朝直接把科举当成“中央集权的工具”。<br /><br />宋太祖、太宗大幅扩招,进士录取数是唐朝的10倍以上,甚至出现“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彻底打破考官与考生的“门生关系”。<br /><br />更关键的是,宋朝明确废除“公荐”,推行“糊名誊录”,从规则上压缩了世家舞弊的空间。<br /><br />对寒门子弟,宋朝还提供“公厨”(、“驿券”,甚至允许商人、佃农子弟应试——制度上的“无差别开放”,让普通人看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br /><br />这些李世民和现在的大唐也做不到。<br /><br />不可能把现在的科举制度当成核心国策。<br /><br />唐朝书籍靠手抄,一卷《论语》能抵半亩田,普通人根本买不起。<br /><br />宋朝雕版印刷术成熟,汴京、临安的书坊遍地,一本《千字文》不过几十文钱,连乡村私塾都能置办得起。<br /><br />这个萧然可以帮忙弥补,但也仅仅是降低点读书的成本而已。<br /><br />说到底,宋朝科举的大兴,是“旧垄断被打破+新制度托底+知识成本下降+社会财富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br /><br />它不是突然出现的“爆发”,而是唐末五代“破局”后,宋朝用制度和政策把“可能性”变成了“普遍性”。<br /><br />即便没有新的高产农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作物,只要社会有让普通人“踮踮脚就能够到知识”的空间,读书人的激增就是必然。<br /><br />所以,大唐完全没机会!<br /><br />“不能让世伯白跑一次,我也准备了点礼物的。”<br /><br />李世民兴致缺缺,“什么礼物啊?学堂还有义务教育其实就是无价的礼物了。”<br /><br />“算了,世伯没兴趣,我就不说了,本来有个降低读书成本的办法.”<br /><br />“嗯?你小子,怎么又不说了。”<br /><br />“我不能只考虑栲栳村,要不然以后附近村子就该孤立栲栳村,该眼红了。”<br /><br />李世民明白萧然的意思,这是想带着附近的百姓一起赚钱。<br /><br />“你小子,说话别说一半!”现在李世民确实来兴趣了。<br /><br />“也没什么,就是让书本价格便宜点。”<br /><br />“嗯?”李世民眼睛一亮。<br /><br />这可不简单。<br /><br />这也是普通人读不起书的原因之一。<br /><br />“小子,你快说!”<br /><br />“改良造纸术,让纸价格便宜点。”<br /><br />听到萧然说这个,李世民很失望,“这个怕是差点意思,书贵,从来都不是纸贵,是人工贵。”<br /><br />“能抄书的都是读书人,字还不能太差,这种人不多,让这种人抄书工钱高是一方面,效率也低。”<br /><br />“书少,物以稀为贵,其他人更买不起,恶性循环了。”<br /><br />“世伯,我还没有说完,纸便宜只是一方面,以后不用抄,你说价格能不能打下来?”萧然知道现在没有印刷术。<br /><br />雕版印刷术是唐朝出现的,现在还没有。<br /><br />“不用抄?这是何意?”<br /><br />“以后世伯就知道了,到时候需要世伯帮帮忙,给我点书才行。”萧然故意吊李世民胃口。<br /><br />“小兔崽子,你快说!”<br /><br />“哈哈哈!”萧然就是不说,转身朝着学堂走。<br /><br />现在没有雕版印刷,不好理解。<br /><br />等做出来,再说。<br /><br />冲击力更大。<br /><br />李世民心情好了许多,知道萧然这样说,多半是不能太差的。<br /><br />其他安排好,王绩也开始上课了。<br /><br />大老远就能听到读书声。<br /><br />村里的其他人也没有走,还是守着学堂。<br /><br />也是想学学,一部分就是单纯凑热闹。<br /><br />张大郎李恪几人没有守着,对读书兴趣不大。<br /><br />程处默很抵触读书,早就跑了。<br /><br />小黑也没有到处溜达,也没有跟着萧然,而是在学堂里面,挨着三娘和两个小公主。<br /><br />王绩也没有说什么,小黑很安静,没有打扰上课。<br /><br />王慎找到萧然,“小郎君!”<br /><br />“世伯!”萧然以为王慎是想蹭学堂。<br /><br />“想问问,煤矿那边还要不要人,现在这个季节没什么事情做,都挺闲的。”<br /><br />“要的,但是具体差多少,我也不清楚,这两天我看看,给世伯个准话吧!”萧然得先考虑栲栳村的人。<br /><br />再考虑其他村子的。<br /><br />“行,那等小郎君消息。”<br /><br />栲栳村最近的变化太大了,旁边的村子也知道。<br /><br />羡慕嫉妒恨!<br /><br />之前免赋税三年,就把其他村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羡慕坏了。<br /><br />糖炒栗子和柿子饼其他村子也跟着尝到甜头。<br /><br />但是听到煤炭分钱,之前糖炒栗子和柿子饼一下子就不香了。<br /><br />这些事情瞒不住,栲栳村这么多人,肯定会往外说的。<br /><br />李世民也听到了萧然和王慎的谈话,理解萧然说的其他村子眼红。<br /><br />没多久,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br /><br />紧接着一群小孩子出了学堂。<br /><br />“嗯?怎么回事?”李世民不明白。<br /><br />“劳逸结合,适当放松,学习效率高。”<br /><br />这是萧然提出来的,其他人没有反对的。<br /><br />觉得萧然说的错不了。<br /><br />包括王绩对萧然都有点盲目信任。<br /><br />贞观时期的学堂教学更强调连贯性,休息多为灵活安排,而非现代标准化的“课间”制度。<br /><br />这种模式与当时以经学为主、重记忆背诵的教育目标密切相关——通过长时间集中诵读强化记忆,休息仅作为辅助调节。<br /><br />所以萧然说这个,觉得很有也是。<br /><br />两个小公主三娘和小黑也出了学堂。<br /><br />看到李世民和萧然,三个小丫头屁颠屁颠跑了过来。<br /><br />“阿爷~”<br /><br />“小囊君~”<br /><br />“兕子,慢一点。”萧然抱起小公主。<br /><br />“上课好不好玩?”<br /><br />小公主摇摇头,“不好玩~根本就不好玩~”<br /><br />旁边的李世民和王慎也是笑了。<br /><br />王慎心里知道,其他村的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根本就没有机会。<br /><br />李丽质豫章公主也走了过来。<br /><br />按照萧然说,一节课差不多40分钟,之后休息十分钟。<br /><br />具体谁上课,上什么课没有确定,很灵活。<br /><br />属于是谁有时间谁上。<br /><br />“下节课,我来上吧!”萧然想带着一群小孩子玩玩。<br /><br />王绩的学识这些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可能也有点枯燥乏味。<br /><br />这是没办法避免的。<br /><br />“好,我和先生说说。”李丽质笑着说道。<br /><br />其他人也好奇,萧然会教什么。<br /><br />听到上课铃声,小公主挥挥小手,几人回到学堂里面。<br /><br />萧然进入里面,一群孩子坐好了。<br /><br />李世民王绩王慎也看着。<br /><br />萧然想让一群小孩子喜欢上读书,一旦厌恶,那就真学不进去了。<br /><br />萧然走上讲台时,手里没拿书卷,反倒冲着底下的孩子们眨了眨眼,声音里带着笑:“方才王夫子教了经义,这堂课咱们换个花样——不学字,不背书,咱们唱歌。”<br /><br />话音刚落,底下的孩子们先是一愣,随即炸开了锅。<br /><br />小公主李明达眼睛瞪得溜圆,小手在桌下悄悄攥成了拳头。<br /><br />城阳小公主往三娘身边凑了凑,两人眼里都闪着光。<br /><br />后排几个原本坐得歪歪扭扭的半大孩子,也“唰”地坐直了,盯着萧然的眼神里全是好奇。<br /><br />他们就听过王绩慢悠悠的吟诵,其他的不知道。<br /><br />窗外的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对视一眼,都忍不住弯了嘴角。<br /><br />李丽质豫章公主还记得之前萧然唱歌很好听。<br /><br />现在更期待了。<br /><br />主要是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萧然唱的这种歌,大唐没有。<br /><br />萧然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大字,笔画简单,“勇气大爆发”。<br /><br />可惜小孩子不认识。<br /><br />“这是歌名。”说罢萧然掏出手机来。<br /><br />小公主几人还以为是拍照。<br /><br />之前看到手机就是拍照,其他的不知道。<br /><br />不等众人反应,萧然开始播放了,一阵清亮明快的调子突然涌了出来,节奏咚咚的,像小鼓在敲,又像脚步在跳,和村里敲的编钟、吹的笛箫都不一样,脆生生的,直往人耳朵里钻。<br /><br />“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哒啦滴哒啦……”<br /><br />小公主小手猛地捂住嘴,眼里的惊讶快溢出来,她认得那黑盒子,先前萧然拿它照过相,可从没想过这物件竟能“唱”出声,还是这般热闹的调子。<br /><br />城阳小公主拽着三娘的衣袖,指尖微微发颤,耳朵尖都红了:那“咚咚”的节奏像有人在心里敲小鼓,比村里过年的鼓点还鲜活。<br /><br />后排的半大孩子忘了拘谨,有的往前探着身子,有的忍不住跺了跺脚,连最腼腆的那个小丫头,也悄悄跟着调子晃起了脑袋。<br /><br />窗外的人更是惊得说不出话。<br /><br />李世民的手下意识按在腰间,盯着萧然手里的黑盒子,眉头拧成个疙瘩。<br /><br />他听过宫宴上的大曲,听过民间的俚歌,可从未有过这样的声音——不是丝竹,不是管弦,却比编钟更清亮,比笛箫更跳脱,像把无数种声音揉在一起,偏偏又脆生生的,直往人骨头里钻。<br /><br />“这……”他喉结动了动,想问“那盒子是何法器”,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死死盯着那黑盒子,像要看出个究竟。<br /><br />王绩捻胡须的手顿在半空。<br /><br />他通晓音律,深知凑齐一曲雅乐需多少乐工、多少乐器,可那巴掌大的物件,竟能独自发出这般复杂的调子?<br /><br />他望着里面跟着节奏拍手的孩子们,忽然笑了——管它是何道理,能让娃娃们眼里发光的,便是好东西。<br /><br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凑得更近了些。<br /><br />豫章公主悄悄拽了拽李丽质的衣袖,声音压得极低:“阿姐,比上次清唱的还好听……这竟能自己‘和音’?”<br /><br />李丽质没说话,只望着萧然的背影,眼里的光比日头还亮。<br /><br />她先前听萧然清唱时,只觉调子新奇,此刻添了这“伴奏”,才知那歌里藏着的活力,原是这般汹涌。<br /><br />随着歌声响起,气氛更活跃了。<br /><br />萧然没有写歌词,因为没有意义。<br /><br />这些小孩子不认识字。<br /><br />萧然没拿戒尺,也没翻书卷,就蹲在讲台上,和孩子们凑得极近,手指在半空比划着:<br /><br />“来,跟着我——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哒啦滴哒啦~”<br /><br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笑,像春风扫过麦尖。<br /><br />小公主最先接上,小奶音脆生生的,手在桌案上拍得“啪啪”响,拍子歪歪扭扭,却比谁都卖力。<br /><br />旁边的两个小丫头对着笑,嘴里“哒啦”个不停,像是在说什么只有她们懂的悄悄话。<br /><br />后排那个总爱走神的瘦小子,此刻脖子伸得像鹅,跟着调子颠腿,裤脚沾的泥星子都跟着抖。<br /><br />小黑蹲在旁边,尾巴尖随着节奏一下下扫着地面,偶尔抬头看萧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轻哼,像是在跟着和。<br /><br />萧然忽然站起来,双臂往两边一展,又猛地向上一扬,像棵突然拔节的树:<br /><br />“它能实现小小愿望,有神奇魔法~”<br /><br />孩子们立马跟着学,胳膊挥得七扭八歪,有个小丫头差点把桌上的砚台碰掉,自己先“咯咯”笑倒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