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藏书就是陆家的命根子。<br />
就算有一天陆家落魄了,凭借这些书籍基业,子孙后代也可东山再起。<br />
原主的坚持,加上季半夏这个身材高硕的媳妇在旁,陆大根一家和其他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硬是没讨得半分好,只能悻悻离去。<br />
不过陆雩估计,他们大概还没死心。<br />
等原主落榜的消息传出去,这些人就会卷土重来。<br />
后面恐怕还有一场恶战要打。<br />
斗极品,陆雩没有经验。上辈子他是独生子,家庭简单和美,亲戚大多在国外经商,属于逢年过节见一面都会给他可劲塞红包的那种。可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以前看过不少类似打脸极品的小说,他觉得自己应该有办法对付他们。<br />
陆雩边想边拿了一本书。<br />
打开一看,是繁体字。当然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并不怵。简体字是晚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古代都用繁体。陆雩是纯文科生,之前又在国外念的汉语言研究生,当时他有不少台湾同学,如果教授用简体教学,他们就算能看懂,也学得磕磕绊绊,久而久之,陆雩就简繁精通了。<br />
而且他还融入了原主的记忆,认字非常简单。<br />
原主虽然没考中童生,但他从五岁开蒙,又经陆晏河亲自教导,脑子里存储的知识还真不少。<br />
有他打下的基础,陆雩也算占了些便宜,不用从头学起。<br />
不过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去死读四书五经,而是先了解大周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br />
所以陆雩特意拿了本史书。<br />
原主大抵年岁尚小,记忆中并没有类似的信息。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如今是沅贞三年,英女皇当政的第三年。陆雩一看女皇,本能反应就是这可能类似于<a href=https:///tags_nan/ta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唐朝?<br />
但当他仔细翻阅过史书后,才发现大周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在汉朝之后,政权发生了极大地逆转。<br />
如今这里既有唐宋的文学经济昌盛,也有元明的兵马强壮。<br />
文化经济的繁荣从科举就可见一斑。大周王朝的科举热度空前。<br />
但王朝百年后,往往逃不过倾覆的宿命。<br />
虽然记忆中大周在女皇的统治下如今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但陆雩一算英女皇前面估计已轮了近八、九位皇帝,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不对劲。这是文科生站在历史洪流肩膀上,以宏观史为镜探查的角度。古代王朝基本三百年会面临一次覆灭危机。这并不是在无的放矢。<br />
——而是因为封建专。制王朝有着避无可避的腐败弊端。<br />
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比较清明,君臣也比较廉洁。<br />
可越到后面,皇帝官场就越腐败。水至清则无鱼,这是人性,亦是利驱使然。<br />
否则英女皇为什么能以一介女子身登上皇位,成为从古史无前例的女帝?<br />
在她之前的君主,必定是无能或有致命缺陷的。<br />
就算英女皇是百年一见的英明君主,那些官场腐烂的种子已经埋下,短期间她想改变,难。<br />
想到这里,陆雩合上书,叹了口气。<br />
他得出的答案是,这不是一个好的时代,却也不是一个最差的时代。<br />
想考科举完全吃时代红利躺平估计是不行了。先走一步看一步吧。<br />
为了加深记忆,陆雩将自己对大周女皇时政的猜测分析写在了一张薄纸上。<br />
他本就会写毛笔字,又有原主肌肉记忆加持,写出来的正楷体十分漂亮。<br />
写完后他吹了吹纸面,加速墨干。<br />
据他分析,现在应当是豪族崛起的时候。<br />
看似平静的大周底下暗流涌动,内忧外患,王朝倾覆,摇摇欲坠。<br />
底下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关于官僚黑暗、外敌、经济、地理天灾的预测。<br />
真的是开局一本书,结局全靠猜。<br />
这也是读研时教授给他们布置的一个思维体系小组作业之一。当年学外国历史,陆雩在并不了解这个朝代前,教授就会让他们根据历史规律来作未来走向分析猜测。<br />
最后,结果总是惊人地相似。<br />
写完陆雩随手把这张纸夹进书里,打算之后再慢慢打探来验证自己所写是否为现实。<br />
当然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有多惊骇欲绝。<br />
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br />
因为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他们难以获取关于时政的知识。<br />
而科举,恰恰主考的就是政治。单靠对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顶多能当个童生。<br />
可陆雩所写的这些近乎于王朝秘辛的东西,往往只有靠近大周权力中心的官宦贵族世家才知晓……<br />
-<br />
次日天不亮,季半夏就起来忙碌做早点。<br />
前几日早点铺歇业,如今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还倒欠外债,不可再歇了。<br />
季半夏洗漱完毕先喂了驴子,然后牵着驴去院子里拉石盘磨豆浆。<br />
期间他路过书房,大抵昨夜太热的缘故,陆雩把窗户打开了。<br />
朦胧晨雾下,他看到陆雩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白皙脸蛋上都沾上了墨渍。<br />
油灯已燃尽。他有些诧异,心想莫非昨夜对方真的在学习?<br />
再凑近一看,那案牍上摆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一本闲云杂物史。<br />
季半夏:“……”<br />
他不再管陆雩,而是去忙自己的事。<br />
揉面、筛豆渣、烧汤、点豆腐……伴随热气袅袅,一股烟火豆香飘荡到街巷中,晨间时光转瞬即逝。<br />
季半夏全程脚不沾地,额上沁出细细汗珠。<br />
他不是眼高手低的人。即便知晓自己或许真如梦境未来是龙中人凤,当下也愿意放下身段来做这些辛苦的事。他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下自己为了不惹那些在暗中人的怀疑,最好还是像从前一般。<br />
而且干早点铺,能攒下银钱。虽然明面上他告诉陆雩家中已无余粮还倒欠一笔医药费,但私底下,他早就攒了一笔私房款。<br />
在季半夏看来,这是他应得的。<br />
就因为一纸身契,他每日累得像狗,难道还要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供陆雩读书?<br />
因而每日季半夏雷打不动地出摊,其实也是为了他自己。<br />
天刚破晓,季半夏开门营生。<br />
作为小镇上唯一一间早点铺,陆记早肆很受欢迎。<br />
不一会门口就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队。<br />
如今河清海晏,几十年没打过打仗,百姓们安居乐业,即便是在这南方的小镇上,大家也能拿出余钱来外食。或许有些人家不舍得在外吃中晚餐要在家自己煮,但区区一顿早食,还是舍得的。<br />
“小季,给我打两碗豆浆!再来一个青菜包,三个馒头!”住在对街的王大爷道。<br />
“好,且等片刻。”季半夏接过对方递来的两只大瓷碗,打上满满的一碗豆浆。<br />
王大爷立刻笑逐颜开,递来几板铜钱道:“还是小季大方,会做生意!”<br />
季半夏隔着布接钱,又用热湿巾擦了擦手,这才去问下一个客人要什么。<br />
陆记早肆不提供堂食,也没有可打包的器具。像包子馒头这样的食物拿个油纸包上就可带走,可豆浆却得每个食客自带碗来打。因为没有容量限制,家家户户都会带上各自最大的碗,来占点小便宜。<br />
以往陆母当家时是有定量的,无论碗大小一板铜钱最多给你打两勺豆浆。<br />
可季半夏每次都会打得满满的。因而大家伙都乐意常来她这儿照顾生意。<br />
想着她一个外姓童养媳,要养陆家一个读书人也不容易。<br />
轮到隔壁的李大娘时,她拎了个脸盆大小的瓮,就跟季半夏说要打一铜钱的豆浆。<br />
后头排队的人见了都不禁嘴角抽搐。偶尔占占小便宜也就算了,像李大娘这么不要脸的,他们可做不出来。没见人家一个小姑娘辛苦拉扯着无父无母的半大小子过得有多艰难吗?<br />
而季半夏还真给她打满了。<br />
李大娘双手捧过巨瓮,笑得嘴都合不拢了。<br />
“谢谢,谢谢小季。哦呦,我家那小子就天天惦记着你家这口豆浆,说味儿正,口感特别醇厚……”<br />
季半夏委婉道:“大娘,下次别带这么大的碗了。”<br />
李大娘眼珠微转,没接话茬,只闲聊般道:“小季你家昨晚烧的什么菜啊?那个肉香的嘞,飘到我们家院子馋得我家那小子死活不愿意啃红苕……”<br />
如今大家虽然生活好了,但能吃上肉的还是少数。一般也就逢年过节吃一回,平常日子还能吃肉的,说明家境不错。食客们一听,目光顿时蹭蹭地盯向季半夏。陆雩从县里考试回来就伤了身体。不是说她为了陆雩的医药费还跟李员外借钱了吗?怎么伙食还吃这么好?<br />
季半夏顿了顿,道:“小雩最近生病,我用年节存下的腊肉给他补补身体。”<br />
李大娘又追问:“小陆咋生病的啊?”<br />
众人心想这还不正常。就陆雩那打娘胎起的药罐子,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去考个试回来大病一场再正常不过了。
就算有一天陆家落魄了,凭借这些书籍基业,子孙后代也可东山再起。<br />
原主的坚持,加上季半夏这个身材高硕的媳妇在旁,陆大根一家和其他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硬是没讨得半分好,只能悻悻离去。<br />
不过陆雩估计,他们大概还没死心。<br />
等原主落榜的消息传出去,这些人就会卷土重来。<br />
后面恐怕还有一场恶战要打。<br />
斗极品,陆雩没有经验。上辈子他是独生子,家庭简单和美,亲戚大多在国外经商,属于逢年过节见一面都会给他可劲塞红包的那种。可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以前看过不少类似打脸极品的小说,他觉得自己应该有办法对付他们。<br />
陆雩边想边拿了一本书。<br />
打开一看,是繁体字。当然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并不怵。简体字是晚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古代都用繁体。陆雩是纯文科生,之前又在国外念的汉语言研究生,当时他有不少台湾同学,如果教授用简体教学,他们就算能看懂,也学得磕磕绊绊,久而久之,陆雩就简繁精通了。<br />
而且他还融入了原主的记忆,认字非常简单。<br />
原主虽然没考中童生,但他从五岁开蒙,又经陆晏河亲自教导,脑子里存储的知识还真不少。<br />
有他打下的基础,陆雩也算占了些便宜,不用从头学起。<br />
不过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去死读四书五经,而是先了解大周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br />
所以陆雩特意拿了本史书。<br />
原主大抵年岁尚小,记忆中并没有类似的信息。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如今是沅贞三年,英女皇当政的第三年。陆雩一看女皇,本能反应就是这可能类似于<a href=https:///tags_nan/ta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唐朝?<br />
但当他仔细翻阅过史书后,才发现大周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在汉朝之后,政权发生了极大地逆转。<br />
如今这里既有唐宋的文学经济昌盛,也有元明的兵马强壮。<br />
文化经济的繁荣从科举就可见一斑。大周王朝的科举热度空前。<br />
但王朝百年后,往往逃不过倾覆的宿命。<br />
虽然记忆中大周在女皇的统治下如今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但陆雩一算英女皇前面估计已轮了近八、九位皇帝,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不对劲。这是文科生站在历史洪流肩膀上,以宏观史为镜探查的角度。古代王朝基本三百年会面临一次覆灭危机。这并不是在无的放矢。<br />
——而是因为封建专。制王朝有着避无可避的腐败弊端。<br />
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比较清明,君臣也比较廉洁。<br />
可越到后面,皇帝官场就越腐败。水至清则无鱼,这是人性,亦是利驱使然。<br />
否则英女皇为什么能以一介女子身登上皇位,成为从古史无前例的女帝?<br />
在她之前的君主,必定是无能或有致命缺陷的。<br />
就算英女皇是百年一见的英明君主,那些官场腐烂的种子已经埋下,短期间她想改变,难。<br />
想到这里,陆雩合上书,叹了口气。<br />
他得出的答案是,这不是一个好的时代,却也不是一个最差的时代。<br />
想考科举完全吃时代红利躺平估计是不行了。先走一步看一步吧。<br />
为了加深记忆,陆雩将自己对大周女皇时政的猜测分析写在了一张薄纸上。<br />
他本就会写毛笔字,又有原主肌肉记忆加持,写出来的正楷体十分漂亮。<br />
写完后他吹了吹纸面,加速墨干。<br />
据他分析,现在应当是豪族崛起的时候。<br />
看似平静的大周底下暗流涌动,内忧外患,王朝倾覆,摇摇欲坠。<br />
底下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关于官僚黑暗、外敌、经济、地理天灾的预测。<br />
真的是开局一本书,结局全靠猜。<br />
这也是读研时教授给他们布置的一个思维体系小组作业之一。当年学外国历史,陆雩在并不了解这个朝代前,教授就会让他们根据历史规律来作未来走向分析猜测。<br />
最后,结果总是惊人地相似。<br />
写完陆雩随手把这张纸夹进书里,打算之后再慢慢打探来验证自己所写是否为现实。<br />
当然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有多惊骇欲绝。<br />
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br />
因为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他们难以获取关于时政的知识。<br />
而科举,恰恰主考的就是政治。单靠对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顶多能当个童生。<br />
可陆雩所写的这些近乎于王朝秘辛的东西,往往只有靠近大周权力中心的官宦贵族世家才知晓……<br />
-<br />
次日天不亮,季半夏就起来忙碌做早点。<br />
前几日早点铺歇业,如今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还倒欠外债,不可再歇了。<br />
季半夏洗漱完毕先喂了驴子,然后牵着驴去院子里拉石盘磨豆浆。<br />
期间他路过书房,大抵昨夜太热的缘故,陆雩把窗户打开了。<br />
朦胧晨雾下,他看到陆雩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白皙脸蛋上都沾上了墨渍。<br />
油灯已燃尽。他有些诧异,心想莫非昨夜对方真的在学习?<br />
再凑近一看,那案牍上摆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一本闲云杂物史。<br />
季半夏:“……”<br />
他不再管陆雩,而是去忙自己的事。<br />
揉面、筛豆渣、烧汤、点豆腐……伴随热气袅袅,一股烟火豆香飘荡到街巷中,晨间时光转瞬即逝。<br />
季半夏全程脚不沾地,额上沁出细细汗珠。<br />
他不是眼高手低的人。即便知晓自己或许真如梦境未来是龙中人凤,当下也愿意放下身段来做这些辛苦的事。他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下自己为了不惹那些在暗中人的怀疑,最好还是像从前一般。<br />
而且干早点铺,能攒下银钱。虽然明面上他告诉陆雩家中已无余粮还倒欠一笔医药费,但私底下,他早就攒了一笔私房款。<br />
在季半夏看来,这是他应得的。<br />
就因为一纸身契,他每日累得像狗,难道还要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供陆雩读书?<br />
因而每日季半夏雷打不动地出摊,其实也是为了他自己。<br />
天刚破晓,季半夏开门营生。<br />
作为小镇上唯一一间早点铺,陆记早肆很受欢迎。<br />
不一会门口就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队。<br />
如今河清海晏,几十年没打过打仗,百姓们安居乐业,即便是在这南方的小镇上,大家也能拿出余钱来外食。或许有些人家不舍得在外吃中晚餐要在家自己煮,但区区一顿早食,还是舍得的。<br />
“小季,给我打两碗豆浆!再来一个青菜包,三个馒头!”住在对街的王大爷道。<br />
“好,且等片刻。”季半夏接过对方递来的两只大瓷碗,打上满满的一碗豆浆。<br />
王大爷立刻笑逐颜开,递来几板铜钱道:“还是小季大方,会做生意!”<br />
季半夏隔着布接钱,又用热湿巾擦了擦手,这才去问下一个客人要什么。<br />
陆记早肆不提供堂食,也没有可打包的器具。像包子馒头这样的食物拿个油纸包上就可带走,可豆浆却得每个食客自带碗来打。因为没有容量限制,家家户户都会带上各自最大的碗,来占点小便宜。<br />
以往陆母当家时是有定量的,无论碗大小一板铜钱最多给你打两勺豆浆。<br />
可季半夏每次都会打得满满的。因而大家伙都乐意常来她这儿照顾生意。<br />
想着她一个外姓童养媳,要养陆家一个读书人也不容易。<br />
轮到隔壁的李大娘时,她拎了个脸盆大小的瓮,就跟季半夏说要打一铜钱的豆浆。<br />
后头排队的人见了都不禁嘴角抽搐。偶尔占占小便宜也就算了,像李大娘这么不要脸的,他们可做不出来。没见人家一个小姑娘辛苦拉扯着无父无母的半大小子过得有多艰难吗?<br />
而季半夏还真给她打满了。<br />
李大娘双手捧过巨瓮,笑得嘴都合不拢了。<br />
“谢谢,谢谢小季。哦呦,我家那小子就天天惦记着你家这口豆浆,说味儿正,口感特别醇厚……”<br />
季半夏委婉道:“大娘,下次别带这么大的碗了。”<br />
李大娘眼珠微转,没接话茬,只闲聊般道:“小季你家昨晚烧的什么菜啊?那个肉香的嘞,飘到我们家院子馋得我家那小子死活不愿意啃红苕……”<br />
如今大家虽然生活好了,但能吃上肉的还是少数。一般也就逢年过节吃一回,平常日子还能吃肉的,说明家境不错。食客们一听,目光顿时蹭蹭地盯向季半夏。陆雩从县里考试回来就伤了身体。不是说她为了陆雩的医药费还跟李员外借钱了吗?怎么伙食还吃这么好?<br />
季半夏顿了顿,道:“小雩最近生病,我用年节存下的腊肉给他补补身体。”<br />
李大娘又追问:“小陆咋生病的啊?”<br />
众人心想这还不正常。就陆雩那打娘胎起的药罐子,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去考个试回来大病一场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