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节
【朱见深死后,自然轮到了朱佑樘继位。<br />
朱佑樘为人聪颖,也较用功,每背诵所讲过的书,未尝有错误。<br />
听讲时,专心注目,不转移视听。<br />
他还注重礼貌,讲官误读了字时,他不加指责,只是不跟着读而已,待讲官改读以后方才应接。】<br />
【在朱祐樘成长的过程中,司礼监太监覃吉起了较好的作用。<br />
覃吉朝夕相伴,侍奉惟谨。<br />
他还向朱祐樘口授四书,谈论古今政典、天下民情以及农桑军务等等。<br />
朱见深向朱祐樘赐予庄田,覃吉劝其不要接受,说:“天下将来都是太子所有,无须要什么庄田。”<br />
有一次,朱祐樘偶然与内侍一道诵佛经,听见覃吉来了,赶快放下换成《孝经》。<br />
其实覃吉已经知道了,却明知故问:“太子在诵佛经吗?”<br />
朱祐樘答道:“没有,是《孝经》。”<br />
覃吉说:“很好,佛书荒诞不可信。”<br />
覃吉虽然身为宦官,却叮咛朱祐樘要防止宦官擅权。<br />
他总是说:“奴才老了,没有什么奢望,愿他日天下有贤主!”】<br />
陈曦沉吟片刻道:【或许后面在朱佑樘在位期间,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宦官专权问题,就是因为覃吉的影响吧。】<br />
【朱祐樘继位后,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br />
他身弱多病,却并没有因为这个怠懈朝政,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自己办理政务。<br />
同时,朱祐樘又在弘治元年三月采纳吏部侍郎杨守陈的建议,重开大小经筵,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br />
他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br />
在这点上,我个人觉得他是比他爹要强的。<br />
别看朱见深前期干了点好事,后期那些糊涂账和宠信宦官的劲儿,搞得我们后世一有什么明朝背景的话本,<br />
内容是要洗雪冤屈的,基本都在成化朝。<br />
谁让这个时候冤假错案多呢。】<br />
朱见深:“……”<br />
儿子这么优秀,他当然很骄傲。<br />
只是这个对比对象是自己的话,那就很不高兴了。<br />
他现在多少有点理解自己父皇看天幕时候的感受了,哪怕他并没有他父皇那么离谱吧。<br />
但是不得不说,有这么一个对比的对象,他的心情确实好了不少。<br />
人类的快乐多半还是要靠比较出现的啊。<br />
【因为朱见深时期,有着很多的政策不是很好,<br />
所以在朱祐樘继位之后,十分敢于否定前任宪宗的政既定政策。<br />
成化年间,朱见深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br />
于是朱祐樘就下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将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一律革除,处死曾经妖僧继晓,文武百官对此是弹冠相庆。<br />
他即位后,还把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一一做了处理。<br />
内阁首辅万安被罢官,梁芳被下狱,李孜省被流放,<br />
同时,朱祐樘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一千余人。<br />
此举有利于去除冗员,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br />
【朱祐樘曾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平时熟记,做到心中有数,<br />
意在掌握官员动态,不受蒙蔽。<br />
他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br />
常批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br />
这种工作热情,真的特别像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了。<br />
他热爱工作到什么程度呢?<br />
有一天,仁寿宫起火,宫人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br />
朱祐樘也一夜没合眼,因此他没去上朝,还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br />
朱佑樘朝的大臣们闻言简直是眼眶发红。<br />
陛下啊陛下,真的是太好了!<br />
尤其是对比一下朱见深后期,简直是让人感动!<br />
朱厚熜和朱翊钧时期的大臣们更是羡慕的不行。<br />
天呢,这么勤奋上朝的皇帝,哪怕是分给他们三分之一……<br />
哦不,哪怕是五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的皇帝上朝都好啊!<br />
这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吗?<br />
倒是朱佑樘本人觉得自己哪里有那么优秀哦。<br />
上朝这不是一个皇帝最基本做的事情吗?这有什么可夸的嘛。<br />
不过朱佑樘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前面陈曦都已经很久没怎么夸过人了。<br />
第236章 第二百三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br />
陈曦的话让朱元璋也很满意。<br />
主要还是朱佑樘让他很满意。<br />
这个皇帝知道分寸, 知道努力,还知道改正前任的错误,实在是很让人满意。<br />
尤其是前面已经听了很多让人血压高的后人了, 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还不错的,实在是让人身心舒畅。<br />
朱元璋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就好了不少。<br />
太医松了口气。<br />
朱元璋倒也不是不知道陈曦的毛病, 说完了好的后面肯定要说坏的了,但是他觉得,就算是说也应该坏不到哪里去。<br />
毕竟像李隆基那样的人, 也是多少人里才出一个的。<br />
他大明已经“荣幸”的摊上了朱祁镇,总不能再摊上一个李隆基吧?<br />
朱元璋期待的看着天幕,在陈曦说他自己的时候他都没有这么期待过!<br />
【所谓“上有所好, 下必效焉”。<br />
由于朱祐樘锐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纷纷上言, 或痛陈时弊, 或广进方略。<br />
其中, 马文升上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方面,<br />
朱祐樘无不大为赞赏,一一付诸实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br />
【且和自己的祖宗们不同,朱祐樘待臣下很宽厚, 能推心置腹, 从未鞭打过大臣。<br />
因此,朱佑樘时期的君臣之间亲密无间, 形同家人。<br />
他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 必派铺军执灯传送。<br />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尤其还是明清时期的皇帝,能如此体恤臣下,真的是相当不易了。<br />
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br />
朱祐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br />
除了每天的早晚朝之外,朱佑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这是一种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br />
朱元璋:“……”<br />
总觉得这里说不体恤臣下的皇帝是在点他呢,毕竟前面陈曦也说了很多次他开历史倒车中央集权的事情。<br />
朱元璋当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不过经过马皇后劝导之后,他反过来想了想,若是自己是臣子皇帝这样,那他肯定也不高兴的。<br />
这当然不是朱元璋突然之间良心发现,知道推己及人了。<br />
主要是他也是个聪明人,没有天幕出现之前都无所谓,现在天幕出现了,很多事情也就不是他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br />
既然如此还不如提前改一下,多少还能让自己有点善于纳谏的贤名。<br />
朱元璋能够打下来这么大的江山,能够将蒙古人打回漠北去,那凭借的可不是现在的敏感多疑,和说一不二。<br />
【在这段时间里,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br />
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br />
历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br />
朱佑樘听到这里,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br />
前面几个皇帝听得他也是心梗都要犯了,再加上他身体不好,太医在一边也是很尽心尽力了。<br />
朱佑樘相信,他的父亲、祖父,甚至是前面的那些曾祖高祖,都会骄傲的。<br />
毕竟他们自己做的不行,但是子孙做的行啊!<br />
【不过吧,朱佑樘虽然没有年纪大,但是他身体不好啊。<br />
从漫长的皇帝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旦一个皇帝到了年龄,或者说是身体不好了,就总想着要长生不老了,要百病不缠身了。<br />
朱佑樘也是一样的。<br />
因此,朱祐樘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br />
【皇帝上面开始歪了,那下面歪的就更快。<br />
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
朱佑樘为人聪颖,也较用功,每背诵所讲过的书,未尝有错误。<br />
听讲时,专心注目,不转移视听。<br />
他还注重礼貌,讲官误读了字时,他不加指责,只是不跟着读而已,待讲官改读以后方才应接。】<br />
【在朱祐樘成长的过程中,司礼监太监覃吉起了较好的作用。<br />
覃吉朝夕相伴,侍奉惟谨。<br />
他还向朱祐樘口授四书,谈论古今政典、天下民情以及农桑军务等等。<br />
朱见深向朱祐樘赐予庄田,覃吉劝其不要接受,说:“天下将来都是太子所有,无须要什么庄田。”<br />
有一次,朱祐樘偶然与内侍一道诵佛经,听见覃吉来了,赶快放下换成《孝经》。<br />
其实覃吉已经知道了,却明知故问:“太子在诵佛经吗?”<br />
朱祐樘答道:“没有,是《孝经》。”<br />
覃吉说:“很好,佛书荒诞不可信。”<br />
覃吉虽然身为宦官,却叮咛朱祐樘要防止宦官擅权。<br />
他总是说:“奴才老了,没有什么奢望,愿他日天下有贤主!”】<br />
陈曦沉吟片刻道:【或许后面在朱佑樘在位期间,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宦官专权问题,就是因为覃吉的影响吧。】<br />
【朱祐樘继位后,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br />
他身弱多病,却并没有因为这个怠懈朝政,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自己办理政务。<br />
同时,朱祐樘又在弘治元年三月采纳吏部侍郎杨守陈的建议,重开大小经筵,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br />
他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br />
在这点上,我个人觉得他是比他爹要强的。<br />
别看朱见深前期干了点好事,后期那些糊涂账和宠信宦官的劲儿,搞得我们后世一有什么明朝背景的话本,<br />
内容是要洗雪冤屈的,基本都在成化朝。<br />
谁让这个时候冤假错案多呢。】<br />
朱见深:“……”<br />
儿子这么优秀,他当然很骄傲。<br />
只是这个对比对象是自己的话,那就很不高兴了。<br />
他现在多少有点理解自己父皇看天幕时候的感受了,哪怕他并没有他父皇那么离谱吧。<br />
但是不得不说,有这么一个对比的对象,他的心情确实好了不少。<br />
人类的快乐多半还是要靠比较出现的啊。<br />
【因为朱见深时期,有着很多的政策不是很好,<br />
所以在朱祐樘继位之后,十分敢于否定前任宪宗的政既定政策。<br />
成化年间,朱见深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br />
于是朱祐樘就下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将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一律革除,处死曾经妖僧继晓,文武百官对此是弹冠相庆。<br />
他即位后,还把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一一做了处理。<br />
内阁首辅万安被罢官,梁芳被下狱,李孜省被流放,<br />
同时,朱祐樘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一千余人。<br />
此举有利于去除冗员,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br />
【朱祐樘曾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平时熟记,做到心中有数,<br />
意在掌握官员动态,不受蒙蔽。<br />
他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br />
常批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br />
这种工作热情,真的特别像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了。<br />
他热爱工作到什么程度呢?<br />
有一天,仁寿宫起火,宫人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br />
朱祐樘也一夜没合眼,因此他没去上朝,还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br />
朱佑樘朝的大臣们闻言简直是眼眶发红。<br />
陛下啊陛下,真的是太好了!<br />
尤其是对比一下朱见深后期,简直是让人感动!<br />
朱厚熜和朱翊钧时期的大臣们更是羡慕的不行。<br />
天呢,这么勤奋上朝的皇帝,哪怕是分给他们三分之一……<br />
哦不,哪怕是五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的皇帝上朝都好啊!<br />
这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吗?<br />
倒是朱佑樘本人觉得自己哪里有那么优秀哦。<br />
上朝这不是一个皇帝最基本做的事情吗?这有什么可夸的嘛。<br />
不过朱佑樘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前面陈曦都已经很久没怎么夸过人了。<br />
第236章 第二百三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br />
陈曦的话让朱元璋也很满意。<br />
主要还是朱佑樘让他很满意。<br />
这个皇帝知道分寸, 知道努力,还知道改正前任的错误,实在是很让人满意。<br />
尤其是前面已经听了很多让人血压高的后人了, 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还不错的,实在是让人身心舒畅。<br />
朱元璋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就好了不少。<br />
太医松了口气。<br />
朱元璋倒也不是不知道陈曦的毛病, 说完了好的后面肯定要说坏的了,但是他觉得,就算是说也应该坏不到哪里去。<br />
毕竟像李隆基那样的人, 也是多少人里才出一个的。<br />
他大明已经“荣幸”的摊上了朱祁镇,总不能再摊上一个李隆基吧?<br />
朱元璋期待的看着天幕,在陈曦说他自己的时候他都没有这么期待过!<br />
【所谓“上有所好, 下必效焉”。<br />
由于朱祐樘锐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纷纷上言, 或痛陈时弊, 或广进方略。<br />
其中, 马文升上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方面,<br />
朱祐樘无不大为赞赏,一一付诸实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br />
【且和自己的祖宗们不同,朱祐樘待臣下很宽厚, 能推心置腹, 从未鞭打过大臣。<br />
因此,朱佑樘时期的君臣之间亲密无间, 形同家人。<br />
他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 必派铺军执灯传送。<br />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尤其还是明清时期的皇帝,能如此体恤臣下,真的是相当不易了。<br />
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br />
朱祐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br />
除了每天的早晚朝之外,朱佑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这是一种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br />
朱元璋:“……”<br />
总觉得这里说不体恤臣下的皇帝是在点他呢,毕竟前面陈曦也说了很多次他开历史倒车中央集权的事情。<br />
朱元璋当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不过经过马皇后劝导之后,他反过来想了想,若是自己是臣子皇帝这样,那他肯定也不高兴的。<br />
这当然不是朱元璋突然之间良心发现,知道推己及人了。<br />
主要是他也是个聪明人,没有天幕出现之前都无所谓,现在天幕出现了,很多事情也就不是他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br />
既然如此还不如提前改一下,多少还能让自己有点善于纳谏的贤名。<br />
朱元璋能够打下来这么大的江山,能够将蒙古人打回漠北去,那凭借的可不是现在的敏感多疑,和说一不二。<br />
【在这段时间里,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br />
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br />
历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br />
朱佑樘听到这里,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br />
前面几个皇帝听得他也是心梗都要犯了,再加上他身体不好,太医在一边也是很尽心尽力了。<br />
朱佑樘相信,他的父亲、祖父,甚至是前面的那些曾祖高祖,都会骄傲的。<br />
毕竟他们自己做的不行,但是子孙做的行啊!<br />
【不过吧,朱佑樘虽然没有年纪大,但是他身体不好啊。<br />
从漫长的皇帝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旦一个皇帝到了年龄,或者说是身体不好了,就总想着要长生不老了,要百病不缠身了。<br />
朱佑樘也是一样的。<br />
因此,朱祐樘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br />
【皇帝上面开始歪了,那下面歪的就更快。<br />
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