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大义的行为。周庭自小受那孔孟礼数教导,自然认为顾大义大节才是君子之道,而夏子凌却不然。<br/><br/> “顾大义要看是什么样的大义。如若为了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舍弃小家能求得天下安定,那自然该顾全大义。可是如若木已沉舟,不能改变任何现状,仍要一味舍弃家人、成就名节,那便是愚昧之举,就算能够流芳百世,待到去了地下,又有何面目面对至亲之人!”<br/><br/> 夏子凌的话在周庭看来有些与君子之道相悖了,周庭当时不以为然。然而现下的情形,再联想到夏子凌当时的话,周庭却忽然觉得颇有道理。<br/><br/> 如若他慷慨赴死,自然可以保得一生名节,可是母亲呢?父亲和他都死了的话,母亲可以独活吗?纵然夏子凌说会妥善安置母亲,可是……正因为他如此说了,周庭才想到那是没有可能之事。吃喝用度上,纵然夏子凌有心,可以满足母亲一切所需,但那丧夫失子之痛,母亲挨得过去吗?以他对母亲的了解,如若自己和父亲都走了,母亲也定然会抑郁成疾、不久于人世吧。<br/><br/> 他周庭一贯清高,却在这一刻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平凡之人,也不可能成得圣人。如若他死了,对国对家、对苍生对黎民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于他连英勇就义之士都算不得。百年之后,后世只会把自己列入私通北元、造反未遂的逆臣名单之中。何其可悲、又何其可笑!<br/><br/> “本王公务繁忙,若是你没有话要说,本王便回去了。”朱椿说罢起身,衣襟潇洒一甩,人已经向门口走去。<br/><br/> “等等,王爷,”周庭说罢郑重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道:“臣愿意入乐籍,求王爷救臣一命。”<br/><br/> 背对周庭的朱椿顿住了身形,唇角勾出一个弧度。夏子凌,你果然算得很准。<br/><br/> ☆、第81章京中斗法(九)<br/><br/> 议定之后,宋同知着人将周庭押回大牢,亲自送朱椿离开了诏狱。<br/><br/> 其实周家父子的案件,未交予刑部会审,直接由锦衣卫上禀皇上,本就判的是——“周兴私通北元,立斩不赦。其子周庭,时年尚幼,念其父乃受胡惟庸所惑,并未参与胡党密谋,赦其子死罪,没入教坊司,以儆效尤。”<br/><br/> 这样的判罚,应该算是比较公正的。之前令狱卒假传死罪,实为夏子凌计策。周庭此人倨傲,只有将其置之死地,而后给予一线生机,才会应允这变通之策。而此法也非蜀王出马,摆出一副爱理不理之态才能成,若是夏子凌亲自前往,哪怕声泪俱下劝说,周庭也必然碍于面子不允。<br/><br/> 周庭回到牢中,告知周兴自己的决定,本以为他那一贯迂腐的父亲必定将他痛斥一顿,却不想周兴经历此事,对在朝为官已经心灰意冷,只想儿子能平安活着,再无所求。周兴当下痛哭流涕,直呼“蜀王是周家的大恩人,周家此后须世世代代效忠蜀王”。<br/><br/> 然而,周庭免了一死,为免横生枝节,周兴的死刑仍是定在了今日午后。幸而周兴本未想着活命,周庭能保得一命,他便一改之前悲戚哭泣之色,眼神明净、面容安详端坐于牢房中,静待死亡,正是无愧于他身为三品侍郎的气度。<br/><br/> 周庭隔着牢栏,为父亲梳了发髻、整好衣襟,送老父上路,何等悲壮就不必再提。然而周庭心中暗下决心,今日之后,他已不是从前的周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杀父之仇,来日再算!<br/><br/> 在胡惟庸案全面爆发之前,周兴问斩,不久之后周庭也除去官籍,入了 j_ia_n 籍,携老母入了蜀王新近暗中培植的一家象姑馆——醉萧阁。<br/><br/> 夏子凌此后时常会想,如果当时自己在中都没有拉周庭一把,逼他卷入蜀王阵营,是不是周家就不会遭此横祸了?然而已经做下的事情不可能改变。幸而周庭也深知在朝为官如履薄冰的道理,此番纵然逃过,周兴种下的因在那里,下次也不一定能躲过。<br/><br/> 北伐班师之后,短短数月,燕王党与蜀王党就大斗了两把,互胜一局,正好战了个旗鼓相当。<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然而,如此大的动静,还闹出了不少血案,两个皇子固然本事了得,皇座上那位又岂会看不出些道道。<br/><br/> 夜已经深了,洪武帝手中拿着两封密报,坐在御书房内冷笑了两声。立在一旁伺候的陈锦本已有些睡意,一听皇上发出古怪笑意,遂打了个激灵,身子晃了一晃。<br/><br/> 洪武帝侧头看向他,道:“陈锦,你说儿子多好还是少好?”<br/><br/> 呃……皇上这是嫌自己儿子多了吗?但他可不能顺着皇上的意思回答。<br/><br/> 陈锦立刻恭敬答道:“那自然是多好啊,儿孙满堂,乃是福禄之兆。”<br/><br/> 洪武帝冷笑了笑,道:“儿子多了,都想争家产,当如何是好?”<br/><br/> 陈锦觉得自己额上有些冒汗,伺候皇上还真不是个好干的活,皇上时不时来这么几个貌似寻常的问题,却是暗藏玄机,一答不好就要掉脑袋呀。<br/><br/> 陈锦颤颤巍巍答到:“这……大明以孝治国,自然是听从父母的安排。”<br/><br/> “那若是父母还未想好,儿子们就开始动手争抢了,又当如何?”<br/><br/> 哎哟,皇上这么一问,陈锦觉得腿都软了,这问题,可是万万不能回答的。于是,他垂首做沉思状,久久不语。<br/><br/> 片刻后,洪武帝道:“罢了,不用回答了。不早了,摆驾……”<br/><br/> 洪武帝说到一半,忽然想到几个宠妃都是有儿子的,不管去了谁那里,都要为自己儿子说话,遂觉得厌烦极了,便摆了摆手道:“今日公务繁多,我便宿在御书房吧,你也退下,不必伺候了。”<br/><br/> “是。”陈锦得了谕旨,赶忙躬身离开了。<br/><br/> 那日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宿在御书房着了凉,还未入秋,洪武帝居然病了。虽然洪武帝的身子硬朗得很,再活个十年八载不成问题,一个小小的风寒是决计不可能把他怎么着的。但是皇上圣体抱恙,还是让整个御医院乱上了一把,同样跟着上蹿下跳的,还有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br/><br/> 蜀王携新晋迎娶的王妃进宫探视了一番,不可厚非。可是那病了的秦王、伤了的燕王,居然也突然无大碍,拖着病体进宫探视了,这便有些好笑了。<br/><br/> 京中的几位藩王轮番探视了一圈,他们走后,洪武帝在龙榻上便气得有些吹胡子瞪眼睛了。太子辞世之后,百官时常谏言速立太子,他也知东宫之位悬空太久不妥,但却实在是难以决断。<br/><br/> 诸位皇子之中,优秀的不少,他心中也有一两位属意的人选,但是立了这个,那个便要不服,若是他尚在皇位之上,还没什么,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这些个儿子说不定是要大打出手的。新朝初立不足几十年便要内乱,那么他设想中的大明江山将会传至千秋万代,又岂能实现?<br/><br/> 所以,洪武帝内心的纠结,不是那些个整天撺掇着立太子的官员们能够理解的。<br/><br/> 而这次一病,他就更看着这些刻意逢迎拍马屁的儿子们不爽了。当然,他这些儿子内心或许是真心实意关心父皇的,但一想到他们所图的皇位,洪武帝便忍不住要将他们的真心打了折扣。<br/><br/> 现下一病,洪武帝看着最顺眼的反而是宫中的皇长孙——朱允炆。<br/><br/> 朱允炆今年十二<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