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暮畅站起身,双臂环在胸前,等着暮杨自圆其说,不快点说的话,她就上楼去工作了!<br />
她是个风风火火的脾气,可暮杨一肚子的心里话倒也倒不出来,他只能佯装轻松地摇摇头,微笑着站到她对面。<br />
“记得到点下班,总加班对皮肤不好。”<br />
这句话怎么解释都令人多想,暮畅闭紧牙关,果然是情场得意,跑她这显摆来了!<br />
什么关心、什么在意,都是假的……<br />
她给暮杨留下一个痛恨的眼神。<br />
***<br />
姜唯在家鼓捣的纸张“新品”差不多能拿得出手了,真正的薄如蝉翼,韧如盘丝,在微光下还能折射出星星点点,仿佛自然披着一层光晕。<br />
她按照资料照片中的记录,分别做出了偏白色和偏米色的两种纸张,裁切的尺寸也符合制灯的规格。<br />
灵犀雾灯的照片虽然拍下了细节,但并没有将纸灯拆开,所以内部情况只能参考那个不知道是谁做的草模。<br />
暮杨认为草模只是仿照了传统的中式滚灯,而照片中的纸灯样式与唐代的一种花灯更类似。<br />
暮杨举着一本画册与照片做对比。<br />
“荔枝灯,传说是杨贵妃爱吃荔枝,所以,有能工巧匠就做出了这个造型。”<br />
姜唯只见照片上是令人眼花的三角形,一个个凸起的尖角,很有现代几何美感,没想到能追溯到唐朝。<br />
“滚灯应该是圆球形,可以在地上追着玩的,荔枝灯又是挂起来看的……把这两种设计结合在一起吗?”<br />
姜唯大致能想象得到它的精美程度了,而且说不定还有独特的玩法。她想起奶奶说的,不只是一盏灯……<br />
暮杨已经复制出几个差不多的草模,接着同姜唯讨论起来。<br />
“过去会在滚灯中间放蜡烛,但燃烧长生柏的话,要么有特制成灯芯的方法,要么就是放置长生柏的支座有特别的设计。资料里还没有详细到这部分,还需要再找找。”<br />
“而且,既然是从头制作,我想也不要太纠结过去的老法子了,用可遥控的智能灯泡放进去,是不是也可以?”<br />
姜唯咧嘴笑了笑,“你这算偷工减料吗?”<br />
“全世界的长生柏就没几根,我是感觉,原模原样的复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了!”<br />
暮杨拆开智能灯泡的包装盒,说明上写着有1600万种颜色……想想这类赛博灯光,再配上这种千年灯罩,也是一项奇观了!<br />
从博物馆搬来的资料中,还剩一箱最破旧的,很有可能是上一次博物馆搬家时就没整理过的。<br />
姜唯辨认着上面标记的日期,擦去灰尘,拆开封条。里面的物件,越往下越陈旧,很多都与纸灯无关,她失去耐心,开始与暮杨闲聊。<br />
“你知道过去还有人皮灯笼吗?”<br />
“香港电影里演的?”<br />
暮杨知道她在说什么,没想到姜唯胆子还挺大,那么晚了跟他聊鬼片。<br />
“确实有的,藏区就有,我想暮南舟一定见过……”<br />
姜唯支起下巴,思绪飘得更远。<br />
暮杨在手机上翻阅几下,把一张照片递给她看。全部是半透明的肉色,上面泛着一层特殊的光泽,是个欧式的台灯罩,额外还装点了一朵同种材质的大花。<br />
“透明牛皮……牡丹蝴蝶灯。”<br />
姜唯读出上面的备注材质,倒吸一口凉气,似乎先入为主,怎么都感觉有股子人肉味……<br />
“时间太晚了,我先回去了!”<br />
姜唯跑进卫生间洗手,快速换鞋穿衣,一股脑儿地溜走了。<br />
什么都不能打乱她的生物钟,而且总能从前一个话题中即刻抽离出去忙自己的事。<br />
暮杨不行,被姜唯的睡前故事搅得毫无困意,继续查看最后一箱东西。<br />
瞧瞧还有什么惊喜等着自己……<br />
084. 他是你爸<br />
一张对折的散页出现在箱子的底部,抽出来时,装订孔破成一大道裂痕。它只是一页封面,题名——西山札记,落款——杨素芬。<br />
暮杨接着找了找,翻出十多张相同的稿纸,没有标记页码,只能一页一页读完才能拼凑到一起。<br />
它们像是书稿,又像是简短的个人笔记,作者就是封面上的杨素芬。<br />
经她记载,西山有一位隐士,自称赛神仙,儿时生在穷苦人家,长大后成为一名中医,治病救人,后经仙人点拨,隐入云都西山……<br />
开篇写得如同传奇小说,暮杨耐心读了下去,杨素芬的字迹工整俊秀,只是书稿没有保存好,破烂了一些。<br />
后文集合了几段故事,都是写赛神仙救人的。他隐入深山后,大约练就了些法术,除了为人看病,还可以驱邪除咒。而杨素芬写到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东西,灵犀雾灯。<br />
更神奇的是,赛神仙会用不同灯芯点灯,来实现特殊的作用。她还没有写到灯芯是什么,文字就结束了。<br />
额外有一串小字备注着,隐士每隔五年会下山一次,做灵犀雾灯的工匠姓文。<br />
再有就是三幅小插画,很精细,一幅是滚灯的平衡系统,另外两幅是灯芯的支座,正是暮杨要找的核心部分。<br />
暮杨感叹着插画中的线条,自如流畅,和那些文字一样没有一处错漏。若是全出自同一人,肯定在当年是一位能写善画的知识分子。<br />
“五年……姓文……”<br />
“纸灯……”<br />
不,她还是一个痴迷于灵犀雾灯的人,所以记下了这么多。</p>
她是个风风火火的脾气,可暮杨一肚子的心里话倒也倒不出来,他只能佯装轻松地摇摇头,微笑着站到她对面。<br />
“记得到点下班,总加班对皮肤不好。”<br />
这句话怎么解释都令人多想,暮畅闭紧牙关,果然是情场得意,跑她这显摆来了!<br />
什么关心、什么在意,都是假的……<br />
她给暮杨留下一个痛恨的眼神。<br />
***<br />
姜唯在家鼓捣的纸张“新品”差不多能拿得出手了,真正的薄如蝉翼,韧如盘丝,在微光下还能折射出星星点点,仿佛自然披着一层光晕。<br />
她按照资料照片中的记录,分别做出了偏白色和偏米色的两种纸张,裁切的尺寸也符合制灯的规格。<br />
灵犀雾灯的照片虽然拍下了细节,但并没有将纸灯拆开,所以内部情况只能参考那个不知道是谁做的草模。<br />
暮杨认为草模只是仿照了传统的中式滚灯,而照片中的纸灯样式与唐代的一种花灯更类似。<br />
暮杨举着一本画册与照片做对比。<br />
“荔枝灯,传说是杨贵妃爱吃荔枝,所以,有能工巧匠就做出了这个造型。”<br />
姜唯只见照片上是令人眼花的三角形,一个个凸起的尖角,很有现代几何美感,没想到能追溯到唐朝。<br />
“滚灯应该是圆球形,可以在地上追着玩的,荔枝灯又是挂起来看的……把这两种设计结合在一起吗?”<br />
姜唯大致能想象得到它的精美程度了,而且说不定还有独特的玩法。她想起奶奶说的,不只是一盏灯……<br />
暮杨已经复制出几个差不多的草模,接着同姜唯讨论起来。<br />
“过去会在滚灯中间放蜡烛,但燃烧长生柏的话,要么有特制成灯芯的方法,要么就是放置长生柏的支座有特别的设计。资料里还没有详细到这部分,还需要再找找。”<br />
“而且,既然是从头制作,我想也不要太纠结过去的老法子了,用可遥控的智能灯泡放进去,是不是也可以?”<br />
姜唯咧嘴笑了笑,“你这算偷工减料吗?”<br />
“全世界的长生柏就没几根,我是感觉,原模原样的复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了!”<br />
暮杨拆开智能灯泡的包装盒,说明上写着有1600万种颜色……想想这类赛博灯光,再配上这种千年灯罩,也是一项奇观了!<br />
从博物馆搬来的资料中,还剩一箱最破旧的,很有可能是上一次博物馆搬家时就没整理过的。<br />
姜唯辨认着上面标记的日期,擦去灰尘,拆开封条。里面的物件,越往下越陈旧,很多都与纸灯无关,她失去耐心,开始与暮杨闲聊。<br />
“你知道过去还有人皮灯笼吗?”<br />
“香港电影里演的?”<br />
暮杨知道她在说什么,没想到姜唯胆子还挺大,那么晚了跟他聊鬼片。<br />
“确实有的,藏区就有,我想暮南舟一定见过……”<br />
姜唯支起下巴,思绪飘得更远。<br />
暮杨在手机上翻阅几下,把一张照片递给她看。全部是半透明的肉色,上面泛着一层特殊的光泽,是个欧式的台灯罩,额外还装点了一朵同种材质的大花。<br />
“透明牛皮……牡丹蝴蝶灯。”<br />
姜唯读出上面的备注材质,倒吸一口凉气,似乎先入为主,怎么都感觉有股子人肉味……<br />
“时间太晚了,我先回去了!”<br />
姜唯跑进卫生间洗手,快速换鞋穿衣,一股脑儿地溜走了。<br />
什么都不能打乱她的生物钟,而且总能从前一个话题中即刻抽离出去忙自己的事。<br />
暮杨不行,被姜唯的睡前故事搅得毫无困意,继续查看最后一箱东西。<br />
瞧瞧还有什么惊喜等着自己……<br />
084. 他是你爸<br />
一张对折的散页出现在箱子的底部,抽出来时,装订孔破成一大道裂痕。它只是一页封面,题名——西山札记,落款——杨素芬。<br />
暮杨接着找了找,翻出十多张相同的稿纸,没有标记页码,只能一页一页读完才能拼凑到一起。<br />
它们像是书稿,又像是简短的个人笔记,作者就是封面上的杨素芬。<br />
经她记载,西山有一位隐士,自称赛神仙,儿时生在穷苦人家,长大后成为一名中医,治病救人,后经仙人点拨,隐入云都西山……<br />
开篇写得如同传奇小说,暮杨耐心读了下去,杨素芬的字迹工整俊秀,只是书稿没有保存好,破烂了一些。<br />
后文集合了几段故事,都是写赛神仙救人的。他隐入深山后,大约练就了些法术,除了为人看病,还可以驱邪除咒。而杨素芬写到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东西,灵犀雾灯。<br />
更神奇的是,赛神仙会用不同灯芯点灯,来实现特殊的作用。她还没有写到灯芯是什么,文字就结束了。<br />
额外有一串小字备注着,隐士每隔五年会下山一次,做灵犀雾灯的工匠姓文。<br />
再有就是三幅小插画,很精细,一幅是滚灯的平衡系统,另外两幅是灯芯的支座,正是暮杨要找的核心部分。<br />
暮杨感叹着插画中的线条,自如流畅,和那些文字一样没有一处错漏。若是全出自同一人,肯定在当年是一位能写善画的知识分子。<br />
“五年……姓文……”<br />
“纸灯……”<br />
不,她还是一个痴迷于灵犀雾灯的人,所以记下了这么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