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周若依言回去歇着,她也知道好赖,婆婆今日这么生气,还不是怕昨个那样人多,磕着碰着。<br />
乳母嬷嬷心里高兴:“头一个孩子最可人疼,若是个哥儿就再好不过了。”<br />
周若的陪嫁丫鬟脸上喜气洋洋:<br />
“太太都说了,哥儿姐儿都好,就算得个姐儿,太太如今怎么疼姑娘们,将来必然也一样的疼。”<br />
太太专门说哥儿姐儿都好,不就是为了宽她们奶奶的心。<br />
她们太太虽然有时对人事上严厉,但实在是个顶好的婆婆,从来没叫奶奶立过规矩。<br />
嬷嬷觉着这话不对:“哪有自家先说丧气话的,什么哥儿姐儿都好,不许提。”<br />
当然是一举得个哥儿,长子长孙,脸上有光。<br />
当下不知得个哥儿还是姐儿,念着念着,原本奶奶肚子里是个哥儿,念成了姐儿,那可怎么办?<br />
丫鬟便住嘴不敢再说,自去做活。<br />
贾赦知道自己要当爹消息,心里没多大感受。<br />
还被母亲训了。<br />
“都要当爹了,你屋里的事,你也不知道。”<br />
贾赦直呼冤枉:“这……这又不在我肚子里,我怎么知道?”<br />
他好生委屈,现下母亲也好,妹妹也罢,还有屋里的人,心思都在妻子身上。<br />
贾赦不知吃了多少酸梅子,说话酸溜溜:<br />
“母亲不必说,我肯定是好生把奶奶供起来,反正自从来了她,母亲总更看重些。”<br />
史苗觉着脑仁突突的疼。<br />
又来了。<br />
又来了。<br />
第76章<br />
史苗刚穿来的时候断然想不到会是如今这个局面。<br />
如今这个贾赦,比起原著那个贾赦还是被改造了不少。<br />
就是改造的方向有些跑偏。<br />
或者说贾赦就是个情感高需求,他很需要长辈的认可。<br />
贾赦这性格很不符合古代大家长需要,自小也很皮,贾代善不会给他好脸色。<br />
而今史苗经常夸夸他,他反而越来越来劲儿了。<br />
早前贾政心思扭着,需要好声好气,多多关照,而今贾政渐渐懂事稳重。<br />
贾赦反而还没老,就有老转小的趋势。<br />
如今也不争什么吃喝了,见到姊妹们被夸了,心里就跟着吃味。<br />
起码姊妹们是亲人,贾赦尚且忍忍。<br />
别家嫁过来的媳妇母亲更看重,大房的事也不太问自己。<br />
贾赦因此每日不高兴。<br />
史苗只能哄小孩一样,耐着性子:“我如何不看重你了,人家那么老远嫁过来,骨肉分离的,一日日操持家务,如今还要给你生孩子,往鬼门关去一回,我多疼几分又如何。”<br />
这话是对的,但贾赦不爱听。<br />
史苗招手让他过去,给他理了理衣襟:<br />
“这么大人了,不然我像对你四妹妹那样疼你?今晚要不要歇在我这边?”<br />
贾赦可是闹一个大红脸。<br />
他也没说要这样。<br />
他都多大了,传出去叫人笑话。<br />
史苗组织了一下语言,拿出语重心长的演技:“你是我头一个孩子,我疼你的时候,旁人还不知在哪儿呢?”<br />
作为第一个孩子,原主肯定是疼过的。<br />
因为贾赦曾经拥有过不被分享的关照,所以才最为在意。<br />
看来要给贾赦找点事做。<br />
不然孩子静悄悄,马上要作妖。<br />
史苗道:“你弟弟说好要往崇正书院去读书,你做兄长的送他去,给他撑撑场子。”<br />
让贾赦送贾政去读书。<br />
荣国府不缺车马家丁。<br />
但是能做弟弟的主,还出去显摆,贾赦很乐意。<br />
他心情马上就好起来:“前儿我听说母亲想办什么文会,看看江南文士水准,儿子这回去,一并看了。”<br />
说不说,贾赦对史苗的事,还有几分上心,办好了求夸夸。<br />
史苗也不吝啬夸奖:“这个好,左右你无大事,多多上心,只是外面的人若问你什么,别叫哄高兴了,就应承下<br />
来。”<br />
贾赦满口应了,就吩咐外院预备车马,他也和二爷一起去崇正书院。<br />
钟山书院的陈山长知道这个消息,长长吁了一口气。<br />
这回总算轮到别处供奉大佛了。<br />
崇正书院的杨山长乃杨侍郎的远方族亲,起先看中李焕,想和李家结亲。<br />
前儿李家姑娘没了的那档子事,杨山长差点就给李家出主意,让李家去请贞女。<br />
还是他家夫人提醒莫要掺和,往后世面上就有了那篇戏文。<br />
而今杨家与李家的亲事,暂时搁置了。<br />
李焕听闻荣国府的大人来崇正书院,旁人趋之若鹜,他却避之不及。<br />
这位大人性子乖张,还是不去的好。<br />
众星拱月,贾赦被围在当中,参观崇正书院:“我家兄弟,就拜托诸位了。”<br />
和贾赦走在一处的是钟山书院的陈山长。<br />
陈山长今日大大长脸,原本崇正书院的大儒都要退一射之地。<br />
贾赦对陈山长道:“我看着这里还是不如原先钟山书院舒朗宽阔。”<br />
陈山长谦虚:“大人谬赞。”<br />
分明贾政来读书,贾赦却成了主角。<br />
贾政知道大哥的性子,懒得与他计较。<br />
贾赦又道:“你们也知道,我母亲最是重文,家中姊妹也爱这个,早前我母亲在京城就办过文会,再下江南,也想认识一番江南的英杰。”<br />
众人连忙又赞一回夫人何等大义。<br />
贾赦听罢,又做出遗憾姿态:“唯有遗憾,家中姊妹不能成行,我读那方志上,也曾有女子入书院听学,而今反是越活越回去了。”<br />
这话一说,其余人也夸贾家文集如何精妙,但却无人敢提女子入书院之言。<br />
贾赦热热闹闹来,高高兴兴回去,走时还不忘嘱咐一回二弟要好生进学,姿态做得足足的。<br />
送走大哥,贾政可算得了清净。<br />
他独门独户住一个小院,三间小舍。<br />
在他旁边住着的是前一月才从西北调任至江南的秦将军家的堂侄子,名叫秦华。<br />
这秦华二十一二的年纪,和贾赦差不多大。<br />
因非本地人士,至如今还是喜欢各处走动。<br />
尤其来人是荣国府二公子贾政。<br />
更加近水楼台先得月。<br />
秦文专程而来,贾政也没摆架子,请他进来喝茶。<br />
不料秦文却问起一事:<br />
“不知府上的房师是不是一户姓白的人家,还带了个身子不便的女儿?”<br />
贾赦略一迟疑,故意反问道:“却有其人,阁下府上莫不是与先生有旧?”<br />
贾政知道白琪曾经也是官家夫人,因家中出事,还与夫家和离了。<br />
秦文并非本地人士,知道得那么清楚,旁的不问,却问这个,也不知是何来意。<br />
直觉告诉贾政,秦家和白先生关系匪浅。<br />
秦文如实道:“说来惭愧,在下应算是那位先生女儿的堂兄,初至江南,来此处读书。”<br />
果然。<br />
贾政听罢,心中陡然起了波澜,脸上神色不变:<br />
“在下倒没听过,况先生是府上女眷教习,我不相熟。”<br />
理由充分,且也应当如此。<br />
倘若是信任之人,贾政兴许还会说说白琪指导他们文章一事。<br />
若秦家是什么好人家,又怎么会舍得骨肉流落在外?<br />
偏巧贾政也会帮忙料理家事。<br />
这些年除去先前白先生教过的几户人家偶尔会送些节礼。<br />
没见过哪户人家关心白家母女,反而是母亲对她们一直多有关照。<br />
秦文见问不出什么,又扯了几句闲话,便告辞了。<br />
待人一走,贾政就招手让砚台进来,看外面无人才问:“那人小厮和你打听什么了?”<br />
刚刚秦文的小厮在外也和砚台有说有笑。<br />
砚台瞅了一眼院子外,小声道:<br />
“回二爷,他打听咱们家的白先生,还有先生家小姑娘,小的记着呢,在外内院的事都不说。”<br />
砚台比较机灵,口风最紧,这也是贾政宁愿少带几个,也带他出来的原因。<br />
贾政可不想他身边的人像大哥那几个小厮一样编排惹事。<br />
砚台探头探脑:“二爷……”<br />
贾政见他还有话说,又道:“你还有什么说法?”<br />
刚刚秦家小厮那个轻狂样子,砚台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猜想:<br />
“您说这什么秦家,是不是见那个小姑娘得了诰命,巴巴来认亲了。”<br />
难说,贾政也不敢肯定:“你又懂了。”<br />
砚台憨笑着挠挠头:“小的瞎猜的。”<br />
……<br />
与此同时,荣国府上也收到一个帖子,看模样制式,不是江南常见的。<br />
这帖子上居然还有封蜡。<br />
丫鬟把帖子先送到贾敏处。<br />
贾敏也没见过,拿着帖子翻来覆去的看:“这是哪家的帖子?没见过。”<br />
丫鬟道:“门房那边说,是两江督军秦家送来的。”
乳母嬷嬷心里高兴:“头一个孩子最可人疼,若是个哥儿就再好不过了。”<br />
周若的陪嫁丫鬟脸上喜气洋洋:<br />
“太太都说了,哥儿姐儿都好,就算得个姐儿,太太如今怎么疼姑娘们,将来必然也一样的疼。”<br />
太太专门说哥儿姐儿都好,不就是为了宽她们奶奶的心。<br />
她们太太虽然有时对人事上严厉,但实在是个顶好的婆婆,从来没叫奶奶立过规矩。<br />
嬷嬷觉着这话不对:“哪有自家先说丧气话的,什么哥儿姐儿都好,不许提。”<br />
当然是一举得个哥儿,长子长孙,脸上有光。<br />
当下不知得个哥儿还是姐儿,念着念着,原本奶奶肚子里是个哥儿,念成了姐儿,那可怎么办?<br />
丫鬟便住嘴不敢再说,自去做活。<br />
贾赦知道自己要当爹消息,心里没多大感受。<br />
还被母亲训了。<br />
“都要当爹了,你屋里的事,你也不知道。”<br />
贾赦直呼冤枉:“这……这又不在我肚子里,我怎么知道?”<br />
他好生委屈,现下母亲也好,妹妹也罢,还有屋里的人,心思都在妻子身上。<br />
贾赦不知吃了多少酸梅子,说话酸溜溜:<br />
“母亲不必说,我肯定是好生把奶奶供起来,反正自从来了她,母亲总更看重些。”<br />
史苗觉着脑仁突突的疼。<br />
又来了。<br />
又来了。<br />
第76章<br />
史苗刚穿来的时候断然想不到会是如今这个局面。<br />
如今这个贾赦,比起原著那个贾赦还是被改造了不少。<br />
就是改造的方向有些跑偏。<br />
或者说贾赦就是个情感高需求,他很需要长辈的认可。<br />
贾赦这性格很不符合古代大家长需要,自小也很皮,贾代善不会给他好脸色。<br />
而今史苗经常夸夸他,他反而越来越来劲儿了。<br />
早前贾政心思扭着,需要好声好气,多多关照,而今贾政渐渐懂事稳重。<br />
贾赦反而还没老,就有老转小的趋势。<br />
如今也不争什么吃喝了,见到姊妹们被夸了,心里就跟着吃味。<br />
起码姊妹们是亲人,贾赦尚且忍忍。<br />
别家嫁过来的媳妇母亲更看重,大房的事也不太问自己。<br />
贾赦因此每日不高兴。<br />
史苗只能哄小孩一样,耐着性子:“我如何不看重你了,人家那么老远嫁过来,骨肉分离的,一日日操持家务,如今还要给你生孩子,往鬼门关去一回,我多疼几分又如何。”<br />
这话是对的,但贾赦不爱听。<br />
史苗招手让他过去,给他理了理衣襟:<br />
“这么大人了,不然我像对你四妹妹那样疼你?今晚要不要歇在我这边?”<br />
贾赦可是闹一个大红脸。<br />
他也没说要这样。<br />
他都多大了,传出去叫人笑话。<br />
史苗组织了一下语言,拿出语重心长的演技:“你是我头一个孩子,我疼你的时候,旁人还不知在哪儿呢?”<br />
作为第一个孩子,原主肯定是疼过的。<br />
因为贾赦曾经拥有过不被分享的关照,所以才最为在意。<br />
看来要给贾赦找点事做。<br />
不然孩子静悄悄,马上要作妖。<br />
史苗道:“你弟弟说好要往崇正书院去读书,你做兄长的送他去,给他撑撑场子。”<br />
让贾赦送贾政去读书。<br />
荣国府不缺车马家丁。<br />
但是能做弟弟的主,还出去显摆,贾赦很乐意。<br />
他心情马上就好起来:“前儿我听说母亲想办什么文会,看看江南文士水准,儿子这回去,一并看了。”<br />
说不说,贾赦对史苗的事,还有几分上心,办好了求夸夸。<br />
史苗也不吝啬夸奖:“这个好,左右你无大事,多多上心,只是外面的人若问你什么,别叫哄高兴了,就应承下<br />
来。”<br />
贾赦满口应了,就吩咐外院预备车马,他也和二爷一起去崇正书院。<br />
钟山书院的陈山长知道这个消息,长长吁了一口气。<br />
这回总算轮到别处供奉大佛了。<br />
崇正书院的杨山长乃杨侍郎的远方族亲,起先看中李焕,想和李家结亲。<br />
前儿李家姑娘没了的那档子事,杨山长差点就给李家出主意,让李家去请贞女。<br />
还是他家夫人提醒莫要掺和,往后世面上就有了那篇戏文。<br />
而今杨家与李家的亲事,暂时搁置了。<br />
李焕听闻荣国府的大人来崇正书院,旁人趋之若鹜,他却避之不及。<br />
这位大人性子乖张,还是不去的好。<br />
众星拱月,贾赦被围在当中,参观崇正书院:“我家兄弟,就拜托诸位了。”<br />
和贾赦走在一处的是钟山书院的陈山长。<br />
陈山长今日大大长脸,原本崇正书院的大儒都要退一射之地。<br />
贾赦对陈山长道:“我看着这里还是不如原先钟山书院舒朗宽阔。”<br />
陈山长谦虚:“大人谬赞。”<br />
分明贾政来读书,贾赦却成了主角。<br />
贾政知道大哥的性子,懒得与他计较。<br />
贾赦又道:“你们也知道,我母亲最是重文,家中姊妹也爱这个,早前我母亲在京城就办过文会,再下江南,也想认识一番江南的英杰。”<br />
众人连忙又赞一回夫人何等大义。<br />
贾赦听罢,又做出遗憾姿态:“唯有遗憾,家中姊妹不能成行,我读那方志上,也曾有女子入书院听学,而今反是越活越回去了。”<br />
这话一说,其余人也夸贾家文集如何精妙,但却无人敢提女子入书院之言。<br />
贾赦热热闹闹来,高高兴兴回去,走时还不忘嘱咐一回二弟要好生进学,姿态做得足足的。<br />
送走大哥,贾政可算得了清净。<br />
他独门独户住一个小院,三间小舍。<br />
在他旁边住着的是前一月才从西北调任至江南的秦将军家的堂侄子,名叫秦华。<br />
这秦华二十一二的年纪,和贾赦差不多大。<br />
因非本地人士,至如今还是喜欢各处走动。<br />
尤其来人是荣国府二公子贾政。<br />
更加近水楼台先得月。<br />
秦文专程而来,贾政也没摆架子,请他进来喝茶。<br />
不料秦文却问起一事:<br />
“不知府上的房师是不是一户姓白的人家,还带了个身子不便的女儿?”<br />
贾赦略一迟疑,故意反问道:“却有其人,阁下府上莫不是与先生有旧?”<br />
贾政知道白琪曾经也是官家夫人,因家中出事,还与夫家和离了。<br />
秦文并非本地人士,知道得那么清楚,旁的不问,却问这个,也不知是何来意。<br />
直觉告诉贾政,秦家和白先生关系匪浅。<br />
秦文如实道:“说来惭愧,在下应算是那位先生女儿的堂兄,初至江南,来此处读书。”<br />
果然。<br />
贾政听罢,心中陡然起了波澜,脸上神色不变:<br />
“在下倒没听过,况先生是府上女眷教习,我不相熟。”<br />
理由充分,且也应当如此。<br />
倘若是信任之人,贾政兴许还会说说白琪指导他们文章一事。<br />
若秦家是什么好人家,又怎么会舍得骨肉流落在外?<br />
偏巧贾政也会帮忙料理家事。<br />
这些年除去先前白先生教过的几户人家偶尔会送些节礼。<br />
没见过哪户人家关心白家母女,反而是母亲对她们一直多有关照。<br />
秦文见问不出什么,又扯了几句闲话,便告辞了。<br />
待人一走,贾政就招手让砚台进来,看外面无人才问:“那人小厮和你打听什么了?”<br />
刚刚秦文的小厮在外也和砚台有说有笑。<br />
砚台瞅了一眼院子外,小声道:<br />
“回二爷,他打听咱们家的白先生,还有先生家小姑娘,小的记着呢,在外内院的事都不说。”<br />
砚台比较机灵,口风最紧,这也是贾政宁愿少带几个,也带他出来的原因。<br />
贾政可不想他身边的人像大哥那几个小厮一样编排惹事。<br />
砚台探头探脑:“二爷……”<br />
贾政见他还有话说,又道:“你还有什么说法?”<br />
刚刚秦家小厮那个轻狂样子,砚台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猜想:<br />
“您说这什么秦家,是不是见那个小姑娘得了诰命,巴巴来认亲了。”<br />
难说,贾政也不敢肯定:“你又懂了。”<br />
砚台憨笑着挠挠头:“小的瞎猜的。”<br />
……<br />
与此同时,荣国府上也收到一个帖子,看模样制式,不是江南常见的。<br />
这帖子上居然还有封蜡。<br />
丫鬟把帖子先送到贾敏处。<br />
贾敏也没见过,拿着帖子翻来覆去的看:“这是哪家的帖子?没见过。”<br />
丫鬟道:“门房那边说,是两江督军秦家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