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29节
太后的权力来自于皇权的延伸,但太后掌权,与天子掌权有极大不同。<br />
她花了那么大力气去征召女官,难道她不知道这件事情“于礼不合”吗。<br />
她找来李寒松,为的就是让这件事情从“于礼不合”变成“礼法如此”。<br />
不过李寒松是自己人,虽不如陆杭那般圆滑,懂得主动迎合上意,但也还算得用,霍翎难免要多和他沟通两句,把他脑子里那根筋扳过来。<br />
“如果是寻常女官选拔,自然是要交由内务府。但这一回,哀家不是要选一批伺候自己的宫人,而是要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一批能协助哀家处理外朝奏事的宫人。”<br />
内务府只负责皇家事务,由内务府来负责考试选拔,难免名不正言不顺。<br />
霍翎希望这种选拔女官的方式能够获得朝堂认可,所以才会将这件事情交给礼部。<br />
李寒松不是笨人,霍翎稍一点拨,他就猜到了霍翎的打算。<br />
在文盛安致仕以后,太后娘娘在朝中没有了掣肘,真正算得上大权在握,威仪愈发深重。<br />
太后娘娘已经决定好的事情,他又何必优柔寡断,给娘娘添堵呢。<br />
他在百官间可没有文盛安那样的威望,太后娘娘想要收拾他,不过是废一番口舌罢了。<br />
念头一旦通达,李寒松果断改口应下。<br />
为了挽回方才的糟糕表现,李寒松还积极地表了忠心。<br />
“娘娘将此事交给礼部,是对礼部的信任。娘娘放心,礼部一定会尽心尽力,务必不使考试出现任何纰漏。”<br />
“这件事情交给李卿来办,哀家自是再放心不过的。”<br />
李寒松确实足够尽心,不过五六日功夫,就将考试章程安排妥当。<br />
霍翎大致看了一遍,让李寒松只管放开手去做。<br />
要换做文盛安和陈浩言还在朝堂的时候,她想要大张旗鼓征召一批女官,肯定会有人接二连三跳出来阻拦。<br />
但如今,文武百官对此一声不吭。<br />
即使有人有意见,那意见也多半不是冲着霍翎去的,而是冲着礼部尚书李寒松去的。<br />
独掌朝政的威仪,让霍翎的意志畅通无阻。<br />
第138章 平静下的激流。……<br />
平静的海面下方,始终蕴藏着激流。<br />
朝堂之上,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声音。<br />
权力也永远不会独属于任何人。<br />
霍翎的意志能够畅通无阻,不是因为她将朝堂上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党羽,而是因为那些反对的声音,在她的威势下,不得不暂时曲从。<br />
这一点,沉浸权术多年的霍翎看得很清楚。<br />
朝堂局势瞬息万变。<br />
一个文盛安倒下了,另一个文盛安随时都有可能起来。<br />
她的执政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要么改变倾向投靠她,要么处于蛰伏状态,等待反击的时刻。<br />
她所要做的,就是趁着这个时候,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去巩固自己的权势,推行自己的政策,让那些蛰伏的野心家不得不继续曲从。<br />
二月二,龙抬头。<br />
民间常在这一日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r />
而在这一日里,位于皇宫东侧的奉天殿,也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br />
在考试开始之前,礼部派出一批官员,由礼部尚书李寒松亲自领头,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监督考试顺利进行。<br />
参加这场考试的六十二名考生,皆为女子。<br />
考试时长总共为四个时辰,从巳时到申时。<br />
时间看着很充裕,但卷子上的题目也不少,若是才思不够敏捷之人,怕是连答完题都困难。<br />
考试进行到一半时,太后和陛下这对至尊母子一同来到奉天殿。<br />
霍翎无意下去巡视,季衔山却兴致勃勃。<br />
他来回看了一圈,在每个考生身后都驻足片刻,这才重新回到霍翎身边。<br />
霍翎笑问:“看出了什么。”<br />
季衔山道:“时间太短,只能看出字迹清隽。”<br />
霍翎道:“很快就知道结果了。”<br />
大燕的制香工艺很出色,寻常一炷香能烧两刻钟,这场考试准备的香刚好能烧四个时辰。<br />
如今香炉里的香已经燃至最后,才陆陆续续有人交卷。<br />
等到香炉彻底燃尽,考生一一退出奉天殿,回家等消息。<br />
礼部官员却没能直接回去休息。<br />
他们当场开始批阅收上来的答卷,并按照答卷优劣进行排序,只将综合成绩最好的十份呈给太后和陛下。<br />
霍翎将这十份答卷都看了一遍。<br />
礼部排出的名次与她心目中的名次相差无几,霍翎便没有做出调整。<br />
等季衔山也看完答卷,霍翎问他觉得如何。<br />
季衔山道:“都答得极好。尤其是头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br />
霍翎微微一笑:“确实不错。”<br />
这些答卷,不说有多让人眼前一亮,至少都言之有物,能让人从中看到考生的才学与胸襟。<br />
以她们的年纪,能做到这般,已是十分难得。<br />
翌日,霍翎在寿宁宫设宴,宴请这十名考生,亲自赐下宫牌。<br />
第四名到第十名,授予六品女官。<br />
第二名和第三名,授予五品女官。<br />
头名授予的品阶,则与祝青云一样,都是四品女官。<br />
她们当差的地点,并非后宫,也并非霍翎居住的寿宁宫,而是霍翎专门用于处理政务、接见朝臣的兴泰殿。<br />
除了考试选拔出一批女官,霍翎还从民间征召来了八名女官。<br />
这八名女官在地方上都颇具才名,待人接物也更为老练稳重。<br />
有这些女官负责对接外朝臣子,传达太后旨意,兴泰殿从上到下愈发井井有条,连带着霍翎处理政务时,也愈发得心应手起来。<br />
***<br />
自那一日书房密谋以后,孔易再也没有提起过对大穆发兵的事情,霍世鸣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br />
过完年以后,霍世鸣就老老实实去了兵部报道,每天按时点卯,到点下衙。<br />
霍泽在旁边观望了一段时间,还以为他爹已经接受了现实,放弃了发兵大穆的机会,暗暗松了口气。<br />
但霍泽不知道的是——<br />
霍世鸣早已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大穆探听情报。<br />
他还给行唐关那边去了信,让人紧盯着来往于大燕与大穆两国之间的商队。<br />
商队南来北往,消息最是灵通。他们也许打听不到大穆上层的具体情报,却能察觉出其中的暗潮涌动。<br />
在等待消息之余,霍世鸣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br />
虽说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是霍世鸣自己想要的,但谁叫胳膊拧不过大腿呢,他不能忤逆太后的意思,只能老老实实在兵部做事。<br />
他的心思不在兵部上,自然不会与兵部原来的官员产生什么利益冲突。<br />
兵部两位侍郎原本还担心霍世鸣来到兵部后,会对他们狠狠立威敲打,没想到霍世鸣会这么好说话,那叫一个大喜过望,根本不介意霍世鸣当甩手掌柜。<br />
反正兵部要忙的事情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他们已经做熟了。<br />
霍世鸣也没有完全放权给两位侍郎。<br />
兵部主管军务,下面设有武库司。<br />
军中将士所用的兵械,都是用武库司研制并批量生产,再发放给各地军队。<br />
霍世鸣上任后,第一时间将武库司抓在手里,加大了对新型兵械的研制与生产。<br />
他也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举办什么宴会,除了一些实在推辞不掉的人情往来,霍世鸣很少再与太后党的官员来往。<br />
他有选择地与一些武将家族来往。<br />
比如霍泽的岳父,安远侯。<br />
比如燕北前任守将,安鸿羽。<br />
彼此本就是姻亲,趁着逢年过节多走动一二,也没有引起有心人的注意。<br />
当然,对霍世鸣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与自己的外孙打好关系。<br />
季衔山课业繁忙,出宫机会不多,与霍世鸣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br />
在有限的几次接触里,霍世鸣常和季衔山说起燕西的风土人情,说起行唐关的铁马冰河,说起霍家百年历史。<br />
一个传承超过百年的武将世家,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更有无穷无尽的血泪。<br />
霍家的兴衰历史,也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交替。<br />
燕云十六州在霍家的历史里,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br />
身为大燕天子,季衔山不可能不知道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即使年纪还小,他也有过这样的愿景: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伟业。<br />
所以对于霍世鸣说的这些内容,他不仅不觉枯燥,还听得津津有味。<br />
“娘娘与陛下真不愧是母子。”<br />
季衔山问:“母后也喜欢听外祖父说起这些事情吗?”<br />
霍世鸣笑容慈爱:“不仅喜欢听,她小时候还想过要当一名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带领军队杀入大穆。”
她花了那么大力气去征召女官,难道她不知道这件事情“于礼不合”吗。<br />
她找来李寒松,为的就是让这件事情从“于礼不合”变成“礼法如此”。<br />
不过李寒松是自己人,虽不如陆杭那般圆滑,懂得主动迎合上意,但也还算得用,霍翎难免要多和他沟通两句,把他脑子里那根筋扳过来。<br />
“如果是寻常女官选拔,自然是要交由内务府。但这一回,哀家不是要选一批伺候自己的宫人,而是要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一批能协助哀家处理外朝奏事的宫人。”<br />
内务府只负责皇家事务,由内务府来负责考试选拔,难免名不正言不顺。<br />
霍翎希望这种选拔女官的方式能够获得朝堂认可,所以才会将这件事情交给礼部。<br />
李寒松不是笨人,霍翎稍一点拨,他就猜到了霍翎的打算。<br />
在文盛安致仕以后,太后娘娘在朝中没有了掣肘,真正算得上大权在握,威仪愈发深重。<br />
太后娘娘已经决定好的事情,他又何必优柔寡断,给娘娘添堵呢。<br />
他在百官间可没有文盛安那样的威望,太后娘娘想要收拾他,不过是废一番口舌罢了。<br />
念头一旦通达,李寒松果断改口应下。<br />
为了挽回方才的糟糕表现,李寒松还积极地表了忠心。<br />
“娘娘将此事交给礼部,是对礼部的信任。娘娘放心,礼部一定会尽心尽力,务必不使考试出现任何纰漏。”<br />
“这件事情交给李卿来办,哀家自是再放心不过的。”<br />
李寒松确实足够尽心,不过五六日功夫,就将考试章程安排妥当。<br />
霍翎大致看了一遍,让李寒松只管放开手去做。<br />
要换做文盛安和陈浩言还在朝堂的时候,她想要大张旗鼓征召一批女官,肯定会有人接二连三跳出来阻拦。<br />
但如今,文武百官对此一声不吭。<br />
即使有人有意见,那意见也多半不是冲着霍翎去的,而是冲着礼部尚书李寒松去的。<br />
独掌朝政的威仪,让霍翎的意志畅通无阻。<br />
第138章 平静下的激流。……<br />
平静的海面下方,始终蕴藏着激流。<br />
朝堂之上,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声音。<br />
权力也永远不会独属于任何人。<br />
霍翎的意志能够畅通无阻,不是因为她将朝堂上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党羽,而是因为那些反对的声音,在她的威势下,不得不暂时曲从。<br />
这一点,沉浸权术多年的霍翎看得很清楚。<br />
朝堂局势瞬息万变。<br />
一个文盛安倒下了,另一个文盛安随时都有可能起来。<br />
她的执政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要么改变倾向投靠她,要么处于蛰伏状态,等待反击的时刻。<br />
她所要做的,就是趁着这个时候,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去巩固自己的权势,推行自己的政策,让那些蛰伏的野心家不得不继续曲从。<br />
二月二,龙抬头。<br />
民间常在这一日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r />
而在这一日里,位于皇宫东侧的奉天殿,也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br />
在考试开始之前,礼部派出一批官员,由礼部尚书李寒松亲自领头,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监督考试顺利进行。<br />
参加这场考试的六十二名考生,皆为女子。<br />
考试时长总共为四个时辰,从巳时到申时。<br />
时间看着很充裕,但卷子上的题目也不少,若是才思不够敏捷之人,怕是连答完题都困难。<br />
考试进行到一半时,太后和陛下这对至尊母子一同来到奉天殿。<br />
霍翎无意下去巡视,季衔山却兴致勃勃。<br />
他来回看了一圈,在每个考生身后都驻足片刻,这才重新回到霍翎身边。<br />
霍翎笑问:“看出了什么。”<br />
季衔山道:“时间太短,只能看出字迹清隽。”<br />
霍翎道:“很快就知道结果了。”<br />
大燕的制香工艺很出色,寻常一炷香能烧两刻钟,这场考试准备的香刚好能烧四个时辰。<br />
如今香炉里的香已经燃至最后,才陆陆续续有人交卷。<br />
等到香炉彻底燃尽,考生一一退出奉天殿,回家等消息。<br />
礼部官员却没能直接回去休息。<br />
他们当场开始批阅收上来的答卷,并按照答卷优劣进行排序,只将综合成绩最好的十份呈给太后和陛下。<br />
霍翎将这十份答卷都看了一遍。<br />
礼部排出的名次与她心目中的名次相差无几,霍翎便没有做出调整。<br />
等季衔山也看完答卷,霍翎问他觉得如何。<br />
季衔山道:“都答得极好。尤其是头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br />
霍翎微微一笑:“确实不错。”<br />
这些答卷,不说有多让人眼前一亮,至少都言之有物,能让人从中看到考生的才学与胸襟。<br />
以她们的年纪,能做到这般,已是十分难得。<br />
翌日,霍翎在寿宁宫设宴,宴请这十名考生,亲自赐下宫牌。<br />
第四名到第十名,授予六品女官。<br />
第二名和第三名,授予五品女官。<br />
头名授予的品阶,则与祝青云一样,都是四品女官。<br />
她们当差的地点,并非后宫,也并非霍翎居住的寿宁宫,而是霍翎专门用于处理政务、接见朝臣的兴泰殿。<br />
除了考试选拔出一批女官,霍翎还从民间征召来了八名女官。<br />
这八名女官在地方上都颇具才名,待人接物也更为老练稳重。<br />
有这些女官负责对接外朝臣子,传达太后旨意,兴泰殿从上到下愈发井井有条,连带着霍翎处理政务时,也愈发得心应手起来。<br />
***<br />
自那一日书房密谋以后,孔易再也没有提起过对大穆发兵的事情,霍世鸣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br />
过完年以后,霍世鸣就老老实实去了兵部报道,每天按时点卯,到点下衙。<br />
霍泽在旁边观望了一段时间,还以为他爹已经接受了现实,放弃了发兵大穆的机会,暗暗松了口气。<br />
但霍泽不知道的是——<br />
霍世鸣早已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大穆探听情报。<br />
他还给行唐关那边去了信,让人紧盯着来往于大燕与大穆两国之间的商队。<br />
商队南来北往,消息最是灵通。他们也许打听不到大穆上层的具体情报,却能察觉出其中的暗潮涌动。<br />
在等待消息之余,霍世鸣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br />
虽说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是霍世鸣自己想要的,但谁叫胳膊拧不过大腿呢,他不能忤逆太后的意思,只能老老实实在兵部做事。<br />
他的心思不在兵部上,自然不会与兵部原来的官员产生什么利益冲突。<br />
兵部两位侍郎原本还担心霍世鸣来到兵部后,会对他们狠狠立威敲打,没想到霍世鸣会这么好说话,那叫一个大喜过望,根本不介意霍世鸣当甩手掌柜。<br />
反正兵部要忙的事情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他们已经做熟了。<br />
霍世鸣也没有完全放权给两位侍郎。<br />
兵部主管军务,下面设有武库司。<br />
军中将士所用的兵械,都是用武库司研制并批量生产,再发放给各地军队。<br />
霍世鸣上任后,第一时间将武库司抓在手里,加大了对新型兵械的研制与生产。<br />
他也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举办什么宴会,除了一些实在推辞不掉的人情往来,霍世鸣很少再与太后党的官员来往。<br />
他有选择地与一些武将家族来往。<br />
比如霍泽的岳父,安远侯。<br />
比如燕北前任守将,安鸿羽。<br />
彼此本就是姻亲,趁着逢年过节多走动一二,也没有引起有心人的注意。<br />
当然,对霍世鸣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与自己的外孙打好关系。<br />
季衔山课业繁忙,出宫机会不多,与霍世鸣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br />
在有限的几次接触里,霍世鸣常和季衔山说起燕西的风土人情,说起行唐关的铁马冰河,说起霍家百年历史。<br />
一个传承超过百年的武将世家,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更有无穷无尽的血泪。<br />
霍家的兴衰历史,也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交替。<br />
燕云十六州在霍家的历史里,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br />
身为大燕天子,季衔山不可能不知道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即使年纪还小,他也有过这样的愿景: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伟业。<br />
所以对于霍世鸣说的这些内容,他不仅不觉枯燥,还听得津津有味。<br />
“娘娘与陛下真不愧是母子。”<br />
季衔山问:“母后也喜欢听外祖父说起这些事情吗?”<br />
霍世鸣笑容慈爱:“不仅喜欢听,她小时候还想过要当一名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带领军队杀入大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