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修道的官员都安排了进来。<br/><br/> 想来应该是提前说好了,到时候一起为天书造势。<br/><br/> 杨佑想到那块龙鳞,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这个天书,是不是太过简陋了些?<br/><br/> 午时过后,他们才悠然地登上了骊山顶上的一座小行宫。<br/><br/> 骊山在骊都城郊,是皇家园林,平时会放一些附近的百姓进来打猎放牧,因为重阳节的缘故,已经封了一个月不准人进入。<br/><br/> 骊山行宫被打扫得很干净,还有几处温泉。<br/><br/> 文武百官便在行宫里畅谈饮酒。<br/><br/> 天越来越昏暗,云层变成了浓稠的玄色,杨佑眼前白光一闪,眼见着天上一道闪电照亮长空。<br/><br/> “晦气。”杨庭在座上喝的有些晕乎,放纵地坐着。<br/><br/> 这样子看起来倒像是要下雨了。<br/><br/> 杨佑忙招呼着人把露天的宴席往宫里撤。<br/><br/> 不一会,一声惊雷震得山岳颤抖,密密麻麻的雨声随之而来。<br/><br/> 杨庭喝醉了被扶去休息,杨佑和杨仁坐守宴席。<br/><br/> 雷声霹雳中,不少人也没了写诗的兴致,慢慢走出去,顺着廊道听雨。<br/><br/> 杨佑找到了弘光,问道:“我并不是怀疑道长的术法,只是今日的天气实在不适合。”<br/><br/> 弘光神秘地笑道,“正是景星才能驱散雷雨,我朝乃是神龙护国,云从龙,景星一现,自然云开雨霁。”<br/><br/> 杨佑也实在是搞不懂,自己找了个角落开始吃东西。<br/><br/> 刚才喝了点酒,便觉得肚子里烧得厉害。<br/><br/> 杨遇春摸过来和他一起坐着,怀里揣了只鸡。<br/><br/> 杨佑的嘴角翘了起来,“你怎么出来还惦记着肉?”<br/><br/> 杨遇春胡乱扯下一只鸡腿大快朵颐,“吃饱肚子最重要。”<br/><br/> 约莫半个时辰,杨佑看了看天,问杨遇春:“天是不是亮了些?”<br/><br/> 杨遇春把鸡骨架摆好放在一边,“王爷你看!”<br/><br/> 他指着东方的天空。<br/><br/> 一阵凉风吹走了些许沉重的云,一束黄色的亮光在天空中出现,那是一团光晕,仔细一看里面有三个光点,随着它光芒的扩散,原本沉寂的黑云也逐渐消失。<br/><br/> 杨佑听到有人兴奋地大喊,“陛下,是景星!”<br/><br/> 雨突然就停了。<br/><br/> 杨佑接着就接到了杨庭的命令,召集百官在殿前集会。<br/><br/> 弘光正捧着一块黑色的物体惊叹不已。<br/><br/> 他说是雨水冲刷后发现的,正埋在骊山上一棵千年梧桐下面。此物遇水便可显现文字,凡兵利器不可伤之,又逢今日景星出,便可推之此乃天降之物。<br/><br/> 皇帝先是看了许久,又用刀斧都劈了一遍,杨佑当然知道,敖宸蜕下的龙鳞若非天生神力,寻常东西还真难在上面留下痕迹。<br/><br/> 皇帝看完后又将此物传阅百官。<br/><br/> 龙鳞被放置在一个瓷白的小盆中用水浸着,上面的龙形文字栩栩如生。<br/><br/> 杨佑跟着众人说了一通歌功颂德的话,商洛安排的其中一个官员说,这好像是典籍记载的龙鳞。<br/><br/> 要知道,齐国早就有神龙护国的传说,加上上面的文字歪歪扭扭,像龙的身躯一般,这个解释也就被众人认可。<br/><br/> 杨庭关心的是上天究竟给了他什么信息,催着弘光解读天书。<br/><br/> 弘光故作为难地说自己还要多研究研究。<br/><br/> 虽然今日重阳天气不好,但偏偏见到了有道之国才会出现的景星,又收获了天书,杨庭可谓是满载而归,当即让翰林院写了若干诗词歌赋,等回京后昭告天下。<br/><br/> 杨佑尽量控制着自己的表情,平静地随着皇帝离开。<br/><br/> 临走时杨仁过来问他知不知道天书的消息。<br/><br/> 杨佑只一味装傻。<br/><br/> 他骑马走在武官的前列,走了没多久就听到了一阵晰晰索索的声音,似乎有人在议论他。<br/><br/> 杨佑回头,但见众<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人的目光匆匆移开。<br/><br/> “他们在说什么?”杨佑问杨遇春。<br/><br/> 杨遇春指了指头上,“王爷你看。”<br/><br/> 杨佑抬头,淡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一朵巨大的白云,从中不时钻出绚烂的彩色霞光,随着他们的车队前行。<br/><br/> 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br/><br/> 杨佑看向弘光,他轻轻地摇头,云气并不是他算出来的,但他还是拿出了自己作为道士的看家本领,又说这是龙气,只有大圣明的君主才会拥有。<br/><br/> 一如当年的汉高祖的芒山王气。<br/><br/> 杨庭简直快乐得要立刻飞升,回到宫里和弘光长谈了一番。<br/><br/> 杨佑并不清楚弘光到底说了什么,但从几日后的圣旨中,他就明白了弘光劝说的结果。<br/><br/> 《齐史?灵帝本纪》载:<br/><br/> 元康二十六年,九月初九,景星现于骊山,云气随圣驾而行,得龙鳞,上有文。灵帝闻之,遣弘光上师逐问,上师曰:“文乃天赐。旌节满目,得见神佑,陰霾既去,日月复光。”又云:“云气之现,一在陛下,二在东宫,景王名讳与天书相合,乱军中救国于水火,身有龙气,当为盛世之君,扬陛下万世基业。”<br/><br/> 灵帝善,大赦天下。<br/><br/> 九月乙巳,诏丽妃祔葬帝陵,谥曰“穆”,改尊号曰圣孝慈懿皇后。十月甲寅,立景王为皇太子。<br/><br/> 第127章<br/><br/> 元康二十六年,冬至。<br/><br/> 朝见完皇帝之后,杨佑便和官员商议政事,等政事处理完,他一一和官员作别。<br/><br/>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br/><br/> 眼见着天上都是灰蒙蒙地阴云,几粒细小地雪珠随风吹来落在杨佑的具服上。<br/><br/> 这是太子才能穿的衣服,绛纱袍,白裙襦,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专门用在谒庙还宫和元日冬至朔日入朝的时候。<br/><br/> 十分繁琐,穿在身上十分沉重,杨佑想着,以后自己一定要好好改一下皇太子的服饰。<br/><br/> 杨仁也在同百官互相祝贺,杨遇春抖开大麾给杨佑披上。<br/><br/> 杨仁见缝插针地挤过来,笑眯眯地说道:“太子殿下。”<br/><br/> 杨佑点头,“皇兄。”<br/><br/> 杨仕蓄起了一把光亮的胡须,在寒风中飞扬,“听说前些日子青州大雪,人畜冻死了不少,圣人既然把监国地责任交给了太子殿下,不知殿下要如何处理?”<br/><br/> “自然是按照章程处理,雪灾在各地都有旧例,照着做便是了。”<br/><br/> 杨佑将大麾的领子扯紧了些,才感觉没那么冷了。<br/><br/> 杨仕说了两句恭维话便走了。<br/><br/> 杨遇春在背后悄悄啐了一口,“他怎么过来了?”<br/><br/> “他怎么就不能过来了?”杨佑上了马车,车里有备好地炭炉,十分暖和。<br/><br/> “不安好心!”杨遇春在他车窗旁说了句。<br/><br/> 杨佑笑笑,没当回事。<br/><br/> 他又不是那种先下手为强地人,杨仁只要老实呆着别乱出手,杨佑……<br/><br/> 杨佑也还真拿不准自己要把他怎么办。<br/><br/> 可以肯定地是,杨仁只要不动,他就找不到理由对付杨仁。<br/><br/> 东宫詹事崔琰走到他的马车前,拦住了他,杨佑探头出去,崔琰的头发上沾满了白色的雪花,像是糕点上的糖霜一般。<br/><br/> 杨佑先是到了声祝贺,然后问道,“怎么了?”<br/><br/> 崔琰皱<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