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他,知不知道人间那些地方比较特殊。阵眼的寻找十分偶然,并无规律可循。但只要多试几次,自然能找到。”<br/><br/> 他说的得好听,一点线索都没有,该怎么找?<br/><br/> 杨佑道:“怎么个特殊法?”<br/><br/> 陆善见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阵法一门,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绝迹,草民不过是拿着些断简残篇来糊弄王爷罢了。”<br/><br/> 杨佑静了片刻,了然地点头,“我和你说的这些事情,切不可和外人说,一点风声都不能走漏,知道吗?”<br/><br/> 陆善见答应道:“是,可太子殿下,若是龙神问起来……”<br/><br/> 杨佑手负在身后,“他问你就说,不问也不必说了。我走了,你好好休息。”<br/><br/> 杨佑推开门,敖宸就站在不远处靠着栏杆,笑盈盈地看着他。<br/><br/> 杨佑走过去问道:“来了多久?”<br/><br/> 敖宸披着头发,怡然自若地说道:“好像没多久。”<br/><br/> 杨佑道:“你听见多少了?”<br/><br/> 敖宸用手指戳着空气,杨佑看见从他的指尖开始,无形无色的空气泛起一圈圈涟漪。<br/><br/> “他做了点手脚,我听不到你们说话,你找他做什么?”<br/><br/> 杨佑拉着他走回房间,把自己和陆善见商量的事情都说了出来。<br/><br/> 敖宸瞪大了眼睛,“你还真那么上心啊?”<br/><br/> “不然呢?”杨佑道,“答应你了总得要做吧。”<br/><br/> 敖宸懒懒地笑着说:“还以为你忘了。”<br/><br/> “不会忘的。”杨佑拉着他的手。<br/><br/> 敖宸单膝跪在地毯上,将头靠在杨佑双膝,淡淡地说:“其实也无所谓了,能解开就解开,不能解开也不强求了。”<br/><br/> 杨佑梳着他散落的黑发。<br/><br/> 陆善见让他找特殊的地方,他眼下能想到的就是敖宸的湖,还有宣政殿下的密室。<br/><br/> 宣政殿那里,陆善见进不去,只能自己去看。<br/><br/> 敖宸的湖,好像可以带外人进去,到时候找个由头让陆善见也跟着进宫,让他看一看。<br/><br/> 最好立刻就能确定阵眼在敖宸那边。<br/><br/> 如果阵眼在敖宸那里,等杨佑当了皇帝,就可以解除他的契约了。<br/><br/> 杨佑摸着敖宸的头发说道:“过几天我把陆善见带进宫去,我们去你那里看看到底有没有阵眼。”<br/><br/> 敖宸勾了勾他的手,便算是应答。<br/><br/> 过了冬至,又开始忙碌起来。各地官员都要在冬天回京述职,各地的年账、人员调动也多在这个时候核查安排,杨庭撂挑子不干了,所有的重任都留给了杨佑、刘颇和商洛。<br/><br/> 三个人忙得昏天黑地,还要应付各地呈上来的灾祸折子。好在刘慧上京了,杨佑便让他做了太子兵客,辅佐自己处理政事,倒也轻松了不少。<br/><br/> 然而还没等杨佑确定好勘测阵眼的行动,他的安排就被突然打断。<br/><br/> 因为杨庭又上朝了。<br/><br/> 杨佑没提前收到弘光的消息,上了朝才知道杨庭到了。<br/><br/> 杨庭端坐在龙椅之上,淡然地笑看众臣行礼。<br/><br/> 商洛照旧奏了些事情,杨庭随口说了几句“准了”、“照常去办”便打发完事。<br/><br/> 杨佑不知道皇帝这是来的哪一招,只乖乖地站在大臣队伍里面。<br/><br/> “景王。”杨庭叫他。<br/><br/> 杨佑一听这话,又看了看杨庭不算愉快的表情,心里登时警钟大响,站了出去,“父皇。”<br/><br/> 杨庭用朱笔的笔杆不紧不慢地敲着桌子,“你最近,倒是做了几件好事啊。”<br/><br/> 杨佑不知道他哪件事让杨庭看不惯了,只摇头说道:“儿臣愚钝,一应事宜都交由父皇批阅后才敢动手,生怕行动有差,让天下误解圣意,故而不敢违背父皇教令。”<br/><br/> 其实意见都是他和宰相们商议好的,杨庭每天只负责在奏折上打勾打叉。<br/><br/> “你还怕?”杨庭手上拿着一本奏<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折,杨佑一看是黑色帛布包皮,眉毛动了动,低下头没有直视杨庭。<br/><br/> 黑色帛皮,是察事内奏的帖子,直达天听,杨佑也不知道他们会捏造什么消息。<br/><br/> 按理来说杨休应该会给他提前说一声。<br/><br/> 杨休站在文官一列,杨佑没看他,此刻他多做一个动作,就多一分被怀疑的危险。<br/><br/> “这……”刘颇是第一个看到的人,支支吾吾不肯说话。<br/><br/> 商洛接过来看了,也是十分吃惊。<br/><br/> 折子在百官中传阅,带来无数窃窃私语。<br/><br/> 皇帝高声怒道,“太子,朕是真的想不到,你居然找到了杨度,还把他接进了京城!”<br/><br/> 他面色充血,双目发红,显然是被杨佑的举动勾起了滔天的怒火,“朕为你们做了多少事情?你非但不感恩戴德,反倒和反贼勾结。你是不是不想有我这一个父亲?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去找杨度,好好认贼做父!”<br/><br/> 杨佑心里暗道糟糕,是他大意了,原本杨度上京的事情就提前和杨休、京兆尹做过打点,他们都承诺不会上报。<br/><br/> 应该不是杨休反悔,区区薛王不足以动摇他们的联盟,京兆尹是商洛提上来的人,犯不着惹他。两人中,只有杨休知道薛王的身份,看来是他那边手下的人出了问题。<br/><br/> 收留薛王,在杨庭看来十恶不赦的事情,于杨佑而言却是不痛不痒,杨佑做得并无大错。<br/><br/> 杨佑跪了下来,还没开口就被文官们把话抢了去,不断有人站出来发表意见。<br/><br/> 很快文官们就吵了起来,等折子传到武官一列,便吵得更乱了,活像是一锅粥。<br/><br/> 有人说薛王当年莫名失踪,儿子谋反,其罪当诛;有人说亲亲相隐,杨佑收留薛王一家并无大错。<br/><br/> 等他们吵得差不多了,商洛咳了一声,大殿里逐渐安静下来,商洛启奏,“皇上,察事察天下之事,如天子耳目,自然应当相信,但此事事关宗室,也当听太子辩解。”<br/><br/> 第130章<br/><br/> “你还有什么话说?”皇帝倨傲地问道。<br/><br/> 杨佑不慌不忙地开口,把杨信的故事大略说了一遍,中间省去了他和廖襄的一干情节,又说自己不知旧事,只以为薛王当年死于突厥之手。乍一听闻皇叔还存活于人世,欣喜不已,又听说他在房州过得十分落魄,穷困潦倒,几乎要老死他乡。<br/><br/> 血肉之情,恻隐之心,让杨佑做出了接薛王回京的举动。<br/><br/> 杨佑最后痛心疾首地说:“王叔年迈,形销骨立,儿臣实不忍见皇室血脉客死他乡,不得回京。”<br/><br/> 若不是薛王和杨信说了当年的事情,杨佑还真不知道自己的这位皇叔是怎么消失的。<br/><br/> 杨庭下了禁令,任何人不得妄议皇家诸事。<br/><br/> 没有人在杨庭面前讨论他的兄弟们,即使是背后的窃窃私语,也都遮遮掩掩,被迷雾盖着,始终看不清。<br/><br/> 只有杨庭一个人完全知道内情。<br/><br/> 薛王杨度在皇陵秘密失踪,其子被判谋反而斩首。<br/><br/> 当年的杨度有没有和杨庭一较高下的心思,杨庭已经懒得去想了,他不过是先下手为强罢了。<br/><br/> 反正时间久了,杨度也一定会反。<br/><br/> 他看着杨佑狡辩,心里恨得牙痒痒。<br/><br/> 从收到消息的那一刻开始,他的愤怒首先来自于杨度的苟活。当年钱太师和他一起斩杀了多少皇室,偏偏只有薛王<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