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说到赐金,贺知章想起了当日大殿前的画面。<br />
天幕出现出现的最后一日,文武百官都站在大殿上,听着下人们禀报李白杜甫出现在长安。<br />
贺知章还记得那时候陛下的脸都激动成了赤红色,只伸手急促道:“派人去请,派人去请!”<br />
而就在此时,t天幕上的画面突然转化成了长安城的画面。<br />
就是此时此刻,就是李白与杜甫都在的长安城。<br />
文武百官看着众多百姓围聚在一个小小的酒馆前,看到酒馆之中走出来两个身影,看着这两人登上两匹骏马,往长安城外走去。<br />
文武百官还看到了所有人都继承了李白的精神,齐声高诵李白的诗来为二人送行。<br />
诗仙跟诗圣两个人快乐了,整个长安城的百姓也快乐了。<br />
李隆基是彻底傻眼了。<br />
他是诗圣诗仙呢,他那么大的两个人才呢?跑了?<br />
李隆基在看天幕的时候,就看明白了,李白爱山水,杜甫爱百姓。<br />
所以他准备出钱让二人游览长安名山大川,将他们写下的山水诗都整理成诗集。<br />
再给杜甫拟个官职,让他在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能依旧如天幕那样,感受百姓哀乐,为百姓写诗。<br />
贺知章想着想着,就笑了。<br />
李白杜甫默契开口道:“季真在笑什么?”<br />
贺知章道:“想起了先帝着急。”<br />
当日大殿上最着急的当属李隆基了,那场景现在想来依旧有意思。<br />
“着急什么?”<br />
贺知章最终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急着给你们送钱呐!”<br />
这日杜甫到底还是喝醉了。<br />
他被李白跟贺知章两个人挤在中间,三个人歪歪扭扭地回房睡觉。<br />
杜甫的意志力只足以支撑到他坚持回到自己的床上。<br />
摸到熟悉的被褥之后,他倒头就睡。<br />
梦里的杜甫不知道梦到了些什么,嘴巴砸了砸,嘴角勾了勾,手里还像是抱着什么一捧东西。<br />
这大约是在做美梦。<br />
但这美梦并不长久。<br />
没多久,熟睡的杜甫一个哆嗦,把自己给吓醒了。<br />
他迷迷瞪瞪,本能地拢了拢手里的东西。<br />
东西呢,东西都去哪里了?<br />
半梦半醒的杜甫被彻底吓醒了,他坐起身来,直奔书桌而去。<br />
书桌上,是满满当当写过诗的纸。<br />
昨日喝酒前,杜甫把这些诗都拿出来反复欣赏了一遍,被李白跟贺知章拉去喝酒实在突然,他没能来得及收拾好这些纸。<br />
看到东西都在,杜甫呼出一口气。<br />
借着微白天空的一点光,算不得完全清醒的杜甫开始收拾起桌子了。<br />
收拾完后,杜甫的困意重新卷席而来。<br />
不仅困,脑袋还有些疼。<br />
宿醉的杜甫后悔,暗下决心,下回一定不喝了,耳根子不能这么软,下回就是八个人来拉他,他都不跟着去了。<br />
就算有李白都不行!<br />
杜甫没睡多久,精神头极佳的李白就又来扣响杜甫的门了。<br />
“子美。”<br />
“子美!”<br />
杜甫被喊醒,张口就是:“不喝!”<br />
李白见杜甫醒了,很是开心:“这回不喝酒了,该赶路了,我们落日前要赶去下个镇子,那里民风淳朴,还有一处极美的瀑布!”<br />
听到民风淳朴跟绝美瀑布,耳根子软的杜甫认命爬起来。<br />
他心中庆幸,幸好半夜做了个噩梦,他提前把行李收拾好了。<br />
清晨的光铺在乡间小路上,李白驾着一辆牛车,慢慢悠悠走到了光里。<br />
杜甫就躺在铺满干草的牛车之上,带着困意,迷迷糊糊在数自己包裹里的纸。<br />
他一边摸一边数,还有心情在想李白为什么永远都是这样精力充沛的模样。<br />
而就在数了三次,数目皆对不上的时候,杜甫有些慌张地坐起来,把眼睛睁大又数了一遍。<br />
真没了!<br />
杜甫伸手拽了拽前面驾车的李白:“诗丢了!”<br />
李白偏头:“什么诗?”<br />
杜甫焦急:“你给我写的诗。”<br />
“丢了几首?”<br />
“三首。”<br />
杜甫有些崩溃。<br />
噩梦成真了。<br />
李白挥挥手:“诗啊,这东西,有的是。”<br />
“听我再给你作一首!”<br />
李白潇洒曲着一条腿,出口即成诗。<br />
杜甫从行李掏出纸笔,认真记录。<br />
杜甫又多了张存货。<br />
写完这首,杜甫尚不满意,又把丢的那三首一笔一划写出来。<br />
这下补齐了,杜甫可以安慰自己,他没有丢过诗了。<br />
而一边睡醒的贺知章接过下人送来的三张纸,愤愤道:“我就只有一首太白所赠的诗,子美他有三首!整整三首!这小子藏私!”<br />
另一边,杜甫摸摸自己鼓囊囊的“藏私”,笑眯眯的。<br />
谁都不给看,这些都是他的私人订制,等死了之后也要带到棺材里头。<br />
嘿嘿。<br />
颠簸的小道上,李白在念诗,杜甫在笑,阳光倾洒,李白和杜甫就这样沿着通往大唐任意角落的小路,一直走在光里。<br />
【作者有话要说】<br />
突然更新吓你们一跳。<br />
第144章 番外2 一泓新光注入盛世大唐<br />
李隆基终于过上了颐养天年的日子。<br />
早在天幕之中看到“李隆基”过的奢靡生活, 他就不止一次在心里小小羡慕过。<br />
不用批阅奏折,不用听朝臣谏言,不用日思夜想怎样把国家建设的更好。<br />
可以不再早起, 可以睡一个好觉,可以吃各种美食。<br />
李隆基坐在某处宫殿二楼,这里连接皇宫, 且能看到长安最繁华的一条街。<br />
正是用饭的时候, 桌上摆着的是琳琅的吃食, 周围是几个如花似玉的宫女在打扇, 高力士站在一边服侍李隆基用饭。<br />
李隆基独享一桌美食,惬意坏了。<br />
“哎,这过的哪里是我曾经敢想的日子。”<br />
李隆基把嘴里的吃食细品过后, 慢慢咽下去, 最后开口道。<br />
吃饱喝足的李隆基慢慢回想起了曾经有天幕的日子。<br />
那还是很多年前了。<br />
他还记得天幕在最后一次出现的最后,将整个大唐都展示了出来。<br />
李隆基眼中有着缅怀。<br />
天幕是大唐改变的契机,他一直都知道,因此他终日惶恐, 惶恐天幕之中的事情会发生,惶恐自己真的成了那个昏聩无能的皇帝, 惶恐盛世大唐在他的手中走向衰落。<br />
他更惶恐史册之上的千古骂名。<br />
所以在他坐在帝王的每一日, 没有一刻不是在为改变大唐历史走向而努力。<br />
直至天幕结束, 被五花大绑在大殿前的安禄山彻底断气, 他才恍惚着意识到, 一条崭新的路已为大唐徐徐展开。<br />
他想看看史册上的记载是否改变了, 安史之乱还存在吗, 后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呢?<br />
他渴望着天幕再次出现, 带着这些答案, 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br />
这么多年胆战心惊的努力,他不求整个大唐的人都知道,他只想给自己一个交代。<br />
可天幕再也没有出现过了。<br />
这么多年,一次都没有。<br />
将安史之乱完整展示在众人眼前仿佛就是天幕的使命,而如今,使命完成了,天幕也该结束了。<br />
李隆基放下碗筷,沉沉叹了口气。<br />
罢了,不知道便不知道吧。<br />
也没什么,这太上皇他当的也挺惬意,孙子那皇帝当得着实不错,对他这个皇爷爷也非常尊敬。<br />
那是个心有大志,且非常自信的孩子。<br />
因为志向远大,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所有李倩从没猜忌过作为太上皇的他。<br />
李隆基手里没有留一点权力,甚至不再对李倩的任何治理方针发表观点,他将权力全权给了李倩,对他予以百分百的信任。<br />
李隆基走到窗外,慢慢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那没能看到后世史书评说的遗憾被一点点填满了。<br />
他的胸口从未有过这样丰盈的感受。<br />
下面有百姓发现了楼上探头的李隆基,对着李隆基挥手:“陛下,陛下!”<br />
百姓爱戴他,所以尽管换了皇帝,他们依旧以陛下称呼李隆基。<br />
而李隆基却没有自称朕。<br />
他亲切冲着下面百姓挥手:“我在这里。”<br />
在长安,太上皇住在这里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你愿意的话,每日在这里守着,都能看到他。<br />
“陛下,这是我家刚结的果子,尝一个?”<br />
李隆基刚吃过饭,来点果子最好不过。<br />
李隆基笑着点头,示意宫人将果子拿上来。<br />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日都能看到。<br />
长安百姓见怪不怪。<br />
身上没什么要紧事的,会停下来与李隆基攀谈两句,这一天身上就会有使不完的劲。<br />
有要紧事的,也对这样的场景报以微笑,然后匆匆走过去办自己的事。
天幕出现出现的最后一日,文武百官都站在大殿上,听着下人们禀报李白杜甫出现在长安。<br />
贺知章还记得那时候陛下的脸都激动成了赤红色,只伸手急促道:“派人去请,派人去请!”<br />
而就在此时,t天幕上的画面突然转化成了长安城的画面。<br />
就是此时此刻,就是李白与杜甫都在的长安城。<br />
文武百官看着众多百姓围聚在一个小小的酒馆前,看到酒馆之中走出来两个身影,看着这两人登上两匹骏马,往长安城外走去。<br />
文武百官还看到了所有人都继承了李白的精神,齐声高诵李白的诗来为二人送行。<br />
诗仙跟诗圣两个人快乐了,整个长安城的百姓也快乐了。<br />
李隆基是彻底傻眼了。<br />
他是诗圣诗仙呢,他那么大的两个人才呢?跑了?<br />
李隆基在看天幕的时候,就看明白了,李白爱山水,杜甫爱百姓。<br />
所以他准备出钱让二人游览长安名山大川,将他们写下的山水诗都整理成诗集。<br />
再给杜甫拟个官职,让他在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能依旧如天幕那样,感受百姓哀乐,为百姓写诗。<br />
贺知章想着想着,就笑了。<br />
李白杜甫默契开口道:“季真在笑什么?”<br />
贺知章道:“想起了先帝着急。”<br />
当日大殿上最着急的当属李隆基了,那场景现在想来依旧有意思。<br />
“着急什么?”<br />
贺知章最终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急着给你们送钱呐!”<br />
这日杜甫到底还是喝醉了。<br />
他被李白跟贺知章两个人挤在中间,三个人歪歪扭扭地回房睡觉。<br />
杜甫的意志力只足以支撑到他坚持回到自己的床上。<br />
摸到熟悉的被褥之后,他倒头就睡。<br />
梦里的杜甫不知道梦到了些什么,嘴巴砸了砸,嘴角勾了勾,手里还像是抱着什么一捧东西。<br />
这大约是在做美梦。<br />
但这美梦并不长久。<br />
没多久,熟睡的杜甫一个哆嗦,把自己给吓醒了。<br />
他迷迷瞪瞪,本能地拢了拢手里的东西。<br />
东西呢,东西都去哪里了?<br />
半梦半醒的杜甫被彻底吓醒了,他坐起身来,直奔书桌而去。<br />
书桌上,是满满当当写过诗的纸。<br />
昨日喝酒前,杜甫把这些诗都拿出来反复欣赏了一遍,被李白跟贺知章拉去喝酒实在突然,他没能来得及收拾好这些纸。<br />
看到东西都在,杜甫呼出一口气。<br />
借着微白天空的一点光,算不得完全清醒的杜甫开始收拾起桌子了。<br />
收拾完后,杜甫的困意重新卷席而来。<br />
不仅困,脑袋还有些疼。<br />
宿醉的杜甫后悔,暗下决心,下回一定不喝了,耳根子不能这么软,下回就是八个人来拉他,他都不跟着去了。<br />
就算有李白都不行!<br />
杜甫没睡多久,精神头极佳的李白就又来扣响杜甫的门了。<br />
“子美。”<br />
“子美!”<br />
杜甫被喊醒,张口就是:“不喝!”<br />
李白见杜甫醒了,很是开心:“这回不喝酒了,该赶路了,我们落日前要赶去下个镇子,那里民风淳朴,还有一处极美的瀑布!”<br />
听到民风淳朴跟绝美瀑布,耳根子软的杜甫认命爬起来。<br />
他心中庆幸,幸好半夜做了个噩梦,他提前把行李收拾好了。<br />
清晨的光铺在乡间小路上,李白驾着一辆牛车,慢慢悠悠走到了光里。<br />
杜甫就躺在铺满干草的牛车之上,带着困意,迷迷糊糊在数自己包裹里的纸。<br />
他一边摸一边数,还有心情在想李白为什么永远都是这样精力充沛的模样。<br />
而就在数了三次,数目皆对不上的时候,杜甫有些慌张地坐起来,把眼睛睁大又数了一遍。<br />
真没了!<br />
杜甫伸手拽了拽前面驾车的李白:“诗丢了!”<br />
李白偏头:“什么诗?”<br />
杜甫焦急:“你给我写的诗。”<br />
“丢了几首?”<br />
“三首。”<br />
杜甫有些崩溃。<br />
噩梦成真了。<br />
李白挥挥手:“诗啊,这东西,有的是。”<br />
“听我再给你作一首!”<br />
李白潇洒曲着一条腿,出口即成诗。<br />
杜甫从行李掏出纸笔,认真记录。<br />
杜甫又多了张存货。<br />
写完这首,杜甫尚不满意,又把丢的那三首一笔一划写出来。<br />
这下补齐了,杜甫可以安慰自己,他没有丢过诗了。<br />
而一边睡醒的贺知章接过下人送来的三张纸,愤愤道:“我就只有一首太白所赠的诗,子美他有三首!整整三首!这小子藏私!”<br />
另一边,杜甫摸摸自己鼓囊囊的“藏私”,笑眯眯的。<br />
谁都不给看,这些都是他的私人订制,等死了之后也要带到棺材里头。<br />
嘿嘿。<br />
颠簸的小道上,李白在念诗,杜甫在笑,阳光倾洒,李白和杜甫就这样沿着通往大唐任意角落的小路,一直走在光里。<br />
【作者有话要说】<br />
突然更新吓你们一跳。<br />
第144章 番外2 一泓新光注入盛世大唐<br />
李隆基终于过上了颐养天年的日子。<br />
早在天幕之中看到“李隆基”过的奢靡生活, 他就不止一次在心里小小羡慕过。<br />
不用批阅奏折,不用听朝臣谏言,不用日思夜想怎样把国家建设的更好。<br />
可以不再早起, 可以睡一个好觉,可以吃各种美食。<br />
李隆基坐在某处宫殿二楼,这里连接皇宫, 且能看到长安最繁华的一条街。<br />
正是用饭的时候, 桌上摆着的是琳琅的吃食, 周围是几个如花似玉的宫女在打扇, 高力士站在一边服侍李隆基用饭。<br />
李隆基独享一桌美食,惬意坏了。<br />
“哎,这过的哪里是我曾经敢想的日子。”<br />
李隆基把嘴里的吃食细品过后, 慢慢咽下去, 最后开口道。<br />
吃饱喝足的李隆基慢慢回想起了曾经有天幕的日子。<br />
那还是很多年前了。<br />
他还记得天幕在最后一次出现的最后,将整个大唐都展示了出来。<br />
李隆基眼中有着缅怀。<br />
天幕是大唐改变的契机,他一直都知道,因此他终日惶恐, 惶恐天幕之中的事情会发生,惶恐自己真的成了那个昏聩无能的皇帝, 惶恐盛世大唐在他的手中走向衰落。<br />
他更惶恐史册之上的千古骂名。<br />
所以在他坐在帝王的每一日, 没有一刻不是在为改变大唐历史走向而努力。<br />
直至天幕结束, 被五花大绑在大殿前的安禄山彻底断气, 他才恍惚着意识到, 一条崭新的路已为大唐徐徐展开。<br />
他想看看史册上的记载是否改变了, 安史之乱还存在吗, 后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呢?<br />
他渴望着天幕再次出现, 带着这些答案, 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br />
这么多年胆战心惊的努力,他不求整个大唐的人都知道,他只想给自己一个交代。<br />
可天幕再也没有出现过了。<br />
这么多年,一次都没有。<br />
将安史之乱完整展示在众人眼前仿佛就是天幕的使命,而如今,使命完成了,天幕也该结束了。<br />
李隆基放下碗筷,沉沉叹了口气。<br />
罢了,不知道便不知道吧。<br />
也没什么,这太上皇他当的也挺惬意,孙子那皇帝当得着实不错,对他这个皇爷爷也非常尊敬。<br />
那是个心有大志,且非常自信的孩子。<br />
因为志向远大,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所有李倩从没猜忌过作为太上皇的他。<br />
李隆基手里没有留一点权力,甚至不再对李倩的任何治理方针发表观点,他将权力全权给了李倩,对他予以百分百的信任。<br />
李隆基走到窗外,慢慢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那没能看到后世史书评说的遗憾被一点点填满了。<br />
他的胸口从未有过这样丰盈的感受。<br />
下面有百姓发现了楼上探头的李隆基,对着李隆基挥手:“陛下,陛下!”<br />
百姓爱戴他,所以尽管换了皇帝,他们依旧以陛下称呼李隆基。<br />
而李隆基却没有自称朕。<br />
他亲切冲着下面百姓挥手:“我在这里。”<br />
在长安,太上皇住在这里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你愿意的话,每日在这里守着,都能看到他。<br />
“陛下,这是我家刚结的果子,尝一个?”<br />
李隆基刚吃过饭,来点果子最好不过。<br />
李隆基笑着点头,示意宫人将果子拿上来。<br />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日都能看到。<br />
长安百姓见怪不怪。<br />
身上没什么要紧事的,会停下来与李隆基攀谈两句,这一天身上就会有使不完的劲。<br />
有要紧事的,也对这样的场景报以微笑,然后匆匆走过去办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