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8节
架<br />
高二尺一寸,方一尺八寸,均楠木,朱髤,金饰,绘龙凤文 黄缎方四寸四分平台<br />
蹲龙钮<br />
厚一寸二分<br />
宝盈<br />
方八寸,高七寸八分<br />
宝色池<br />
方四寸八分,高二寸,均以金制盝<br />
重百有七两,池重六十两<br />
外椟<br />
绘龙凤文<br />
皇贵妃十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五两<br />
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鸾凤文 柘黄缎方四寸<br />
平台<br />
蹲龙钮<br />
厚一寸二分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鸾凤文<br />
贵妃十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五两<br />
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 红缎方四寸<br />
平台<br />
蹲龙钮<br />
厚一寸二分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br />
妃十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四两八钱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 红缎方三寸六分平台<br />
龟钮<br />
厚一寸杉椟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br />
(续表)<br />
位分金册册椟、架袱、垫宝印形制宝印椟<br />
嫔四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四两六钱有奇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br />
朱髤,金饰,绘云凤文 红缎无无<br />
皇贵妃及纯贵妃晋封贵妃时,则未经行礼。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略减,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于礼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著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将此载入会典。”1可知一些后宫主位虽然位分相同,但是根据其初封位分不同,仪制也会有细微差别。<br />
至于贵人、常在与答应三级,并没有相应的册封典礼仪式,也就没有“诏封/晋”和“册封”的区别。<br />
二、舆服等相关仪制<br />
清代的舆服制度分为两部分:服饰制度、车舆制度。其中服饰制度在日常体现较为明显,车舆制度则不大凸显,故而这里只介绍服饰制度,车舆制度可以参考清代官书如《国朝宫史》《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的记载。<br />
清代服饰制度最早开始于天命六年太祖亲定诸王官员补子的谕令;之后对官民男女的服饰制度规定逐渐广泛、细致,最终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官员雨服的定制为大致收尾,形成了以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为基本常用服制的清代官方服饰体系。<br />
天命、天聪年间制定服饰制度时,其内容基本与后宫主位无关。崇德元年定制的男女服饰里,也只有“皇后侍从妇女”“贵妃侍从妇女”“妃侍从妇女”2这三项,并未涉及后宫主位所用服饰。<br />
顺治、康熙两朝,后宫主位的冠服被明确记录于官方制度中。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内后宫主位位分等制度还处于摸索期,故而其冠服制度也相当<br />
——————————<br />
1《国朝宫史》卷4,上册,第56页。<br />
2康熙朝《大清会典》卷48,清刻本,第9页b、第10页a。<br />
不稳定,而且,此时官方规定之服制只涉及朝服。对顺、康时期后宫主位朝服制度进行整理如表3-4所示:<br />
表3-4顺治、康熙时期后宫主位朝服制度<br />
身份冠顶等服时间或出处附注<br />
皇太后与皇帝同顺治八年正月<br />
皇后东珠十三颗黄色<br />
凤凰、翟鸟、缀珠衣、黄缎、蟒缎、妆缎、补子各色等缎顺治八年正月顺治十一年五月<br />
西宫大妃东珠十二颗顺治八年正月即懿靖大贵妃<br />
东宫妃东珠十一颗顺治八年正月即康惠淑妃<br />
皇妃东珠十颗翟鸟、蟒缎、妆缎、补子等缎<br />
禁用风凰、缀珠衣、黄色、秋香色顺治十一年五月<br />
九嫔东珠八颗翟鸟、蟒缎、妆缎、补子等缎<br />
禁用凤凰、缀珠衣、黄色、秋香色顺治十一年五月<br />
皇贵妃东珠十二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缀八团龙等缎<br />
禁用黄色、秋香色康熙《会典》<br />
妃东珠十一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缀八团龙等缎<br />
禁用黄色、秋香色康熙《会典》<br />
嫔东珠十颗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缀四团龙等缎禁用黄色、秋香色康熙《会典》1<br />
————————————<br />
1表格中信息整理自《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人年正月辛未条、《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十一年五月癸丑条、康熙朝《大清会典》卷48。<br />
可以看到,根据康熙朝《会典》,康熙朝妃、嫔之冠服等级要比顺治十一年时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因为清初后宫主位相关制度尚在变化而造成的。<br />
雍正朝时,后宫主位位分等制度已经初步成型,仪制上自然也经过了进一步的整理。同时,雍正五年(1727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分两次将吉服正式纳入官方制度,丰富了官定冠服的形制,但是吉服在雍正朝初期修撰的《大清会典》中并未来得及收入。1对雍正朝修改的后宫主位朝服制度进行整理如表3-5所示:<br />
表3-5雍正朝修改后的后宫主位朝服制度<br />
身份冠顶装饰袍用酌用附注<br />
皇后东珠黄色、秋香色五<br />
爪龙缎妆缎、凤凰翟鸟等缎<br />
皇贵妃东珠十二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br />
贵妃东珠十二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br />
妃东珠十一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br />
嫔东珠十颗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四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2<br />
可以看到,根据雍正朝《会典》,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五等高级主位之朝服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其中皇贵妃、贵妃、妃三个位分的朝服等级差距较小。在逐步变更的朝服等级中,也可以看到后宫主位等级在设置时存在的一些问题。<br />
最终,在乾隆朝,清代后宫主位的冠服制度正式确立,一共建立了朝服和吉服两套官定的冠服。这种情况终清代未变。此处分别对其整理如下:3<br />
————————<br />
1谨按,清代吉服确立是在雍正五年九月和雍正八年十月,可参见《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五年九月丙寅条、雍正八年十月庚子条。而雍正朝《大清会典》于雍正二年开始修撰,雍正十年修毕,体现的是雍正五年之前的制度。<br />
2表格中信息整理自雍正朝《大清会典》卷64。<br />
3以下朝服、吉服表格中信息整理自乾隆朝《大清会典》卷30,嘉庆朝《大清会典》卷22,嘉庆朝《大清会典图》卷43、卷44,光绪朝《大清会典》卷29,光绪朝《大清会典图》卷58—60、卷72,《皇朝礼器图式》。<br />
(1)朝服。清代文献中也称为“礼服”“具服”,主要用于重大典礼以及重大祭祀。在清代后宫之中,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六种位分的后宫主位拥有自己等级的官定朝服。一套标准的女朝服,由六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为朝冠、朝袍、朝裙、朝褂、朝靴,还需要搭配金约、领约、耳饰和采帨等装饰品,即:头戴朝冠,额戴金约,内穿朝裙为底,外穿朝袍,再外穿朝褂,褂上拴采帨,颈戴领约并挂一盘朝珠,两肩各斜挂一盘朝珠,下穿朝靴。<br />
朝服冠分为冬、夏两款,夏朝冠用青绒制成,冬朝冠用薰貂制成,均上缀红绒,冠后有一葫芦状的“护领”,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护领垂明黄绦,贵妃、妃、嫔的护领垂金黄绦。<br />
表3-6清朝后宫主位的冠服制度<br />
身份冠顶底座底座装饰顶珠(主宝石)周围装饰<br />
皇太后、皇后四重三层每层承以金凤一支<br />
每层隔东珠一颗<br />
每支金凤镶东珠三颗<br />
珍珠十七颗大东珠金凤七支<br />
每支镶东珠九颗、猫睛石一颗、小珍珠二十一颗后金翟一支镶猫睛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br />
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br />
皇贵妃四重三层每层承以金凤一支<br />
每层隔东珠一颗<br />
每支金凤镶东珠三颗<br />
珍珠十七颗大珍珠金凤七支<br />
每支镶东珠九颗、小珍珠二十一颗后金翟一支镶猫睛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br />
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珍珠一百九十二,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
高二尺一寸,方一尺八寸,均楠木,朱髤,金饰,绘龙凤文 黄缎方四寸四分平台<br />
蹲龙钮<br />
厚一寸二分<br />
宝盈<br />
方八寸,高七寸八分<br />
宝色池<br />
方四寸八分,高二寸,均以金制盝<br />
重百有七两,池重六十两<br />
外椟<br />
绘龙凤文<br />
皇贵妃十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五两<br />
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鸾凤文 柘黄缎方四寸<br />
平台<br />
蹲龙钮<br />
厚一寸二分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鸾凤文<br />
贵妃十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五两<br />
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 红缎方四寸<br />
平台<br />
蹲龙钮<br />
厚一寸二分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br />
妃十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四两八钱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 红缎方三寸六分平台<br />
龟钮<br />
厚一寸杉椟架用椴木为之,朱髤,金饰,绘云凤文<br />
(续表)<br />
位分金册册椟、架袱、垫宝印形制宝印椟<br />
嫔四页<br />
每页金重十有四两六钱有奇杉椟<br />
架用椴木为之,<br />
朱髤,金饰,绘云凤文 红缎无无<br />
皇贵妃及纯贵妃晋封贵妃时,则未经行礼。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略减,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于礼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著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将此载入会典。”1可知一些后宫主位虽然位分相同,但是根据其初封位分不同,仪制也会有细微差别。<br />
至于贵人、常在与答应三级,并没有相应的册封典礼仪式,也就没有“诏封/晋”和“册封”的区别。<br />
二、舆服等相关仪制<br />
清代的舆服制度分为两部分:服饰制度、车舆制度。其中服饰制度在日常体现较为明显,车舆制度则不大凸显,故而这里只介绍服饰制度,车舆制度可以参考清代官书如《国朝宫史》《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的记载。<br />
清代服饰制度最早开始于天命六年太祖亲定诸王官员补子的谕令;之后对官民男女的服饰制度规定逐渐广泛、细致,最终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官员雨服的定制为大致收尾,形成了以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为基本常用服制的清代官方服饰体系。<br />
天命、天聪年间制定服饰制度时,其内容基本与后宫主位无关。崇德元年定制的男女服饰里,也只有“皇后侍从妇女”“贵妃侍从妇女”“妃侍从妇女”2这三项,并未涉及后宫主位所用服饰。<br />
顺治、康熙两朝,后宫主位的冠服被明确记录于官方制度中。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内后宫主位位分等制度还处于摸索期,故而其冠服制度也相当<br />
——————————<br />
1《国朝宫史》卷4,上册,第56页。<br />
2康熙朝《大清会典》卷48,清刻本,第9页b、第10页a。<br />
不稳定,而且,此时官方规定之服制只涉及朝服。对顺、康时期后宫主位朝服制度进行整理如表3-4所示:<br />
表3-4顺治、康熙时期后宫主位朝服制度<br />
身份冠顶等服时间或出处附注<br />
皇太后与皇帝同顺治八年正月<br />
皇后东珠十三颗黄色<br />
凤凰、翟鸟、缀珠衣、黄缎、蟒缎、妆缎、补子各色等缎顺治八年正月顺治十一年五月<br />
西宫大妃东珠十二颗顺治八年正月即懿靖大贵妃<br />
东宫妃东珠十一颗顺治八年正月即康惠淑妃<br />
皇妃东珠十颗翟鸟、蟒缎、妆缎、补子等缎<br />
禁用风凰、缀珠衣、黄色、秋香色顺治十一年五月<br />
九嫔东珠八颗翟鸟、蟒缎、妆缎、补子等缎<br />
禁用凤凰、缀珠衣、黄色、秋香色顺治十一年五月<br />
皇贵妃东珠十二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缀八团龙等缎<br />
禁用黄色、秋香色康熙《会典》<br />
妃东珠十一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缀八团龙等缎<br />
禁用黄色、秋香色康熙《会典》<br />
嫔东珠十颗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缀四团龙等缎禁用黄色、秋香色康熙《会典》1<br />
————————————<br />
1表格中信息整理自《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人年正月辛未条、《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十一年五月癸丑条、康熙朝《大清会典》卷48。<br />
可以看到,根据康熙朝《会典》,康熙朝妃、嫔之冠服等级要比顺治十一年时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因为清初后宫主位相关制度尚在变化而造成的。<br />
雍正朝时,后宫主位位分等制度已经初步成型,仪制上自然也经过了进一步的整理。同时,雍正五年(1727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分两次将吉服正式纳入官方制度,丰富了官定冠服的形制,但是吉服在雍正朝初期修撰的《大清会典》中并未来得及收入。1对雍正朝修改的后宫主位朝服制度进行整理如表3-5所示:<br />
表3-5雍正朝修改后的后宫主位朝服制度<br />
身份冠顶装饰袍用酌用附注<br />
皇后东珠黄色、秋香色五<br />
爪龙缎妆缎、凤凰翟鸟等缎<br />
皇贵妃东珠十二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br />
贵妃东珠十二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br />
妃东珠十一颗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br />
嫔东珠十颗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四团龙等缎不许用黄色、秋香色2<br />
可以看到,根据雍正朝《会典》,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五等高级主位之朝服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其中皇贵妃、贵妃、妃三个位分的朝服等级差距较小。在逐步变更的朝服等级中,也可以看到后宫主位等级在设置时存在的一些问题。<br />
最终,在乾隆朝,清代后宫主位的冠服制度正式确立,一共建立了朝服和吉服两套官定的冠服。这种情况终清代未变。此处分别对其整理如下:3<br />
————————<br />
1谨按,清代吉服确立是在雍正五年九月和雍正八年十月,可参见《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五年九月丙寅条、雍正八年十月庚子条。而雍正朝《大清会典》于雍正二年开始修撰,雍正十年修毕,体现的是雍正五年之前的制度。<br />
2表格中信息整理自雍正朝《大清会典》卷64。<br />
3以下朝服、吉服表格中信息整理自乾隆朝《大清会典》卷30,嘉庆朝《大清会典》卷22,嘉庆朝《大清会典图》卷43、卷44,光绪朝《大清会典》卷29,光绪朝《大清会典图》卷58—60、卷72,《皇朝礼器图式》。<br />
(1)朝服。清代文献中也称为“礼服”“具服”,主要用于重大典礼以及重大祭祀。在清代后宫之中,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六种位分的后宫主位拥有自己等级的官定朝服。一套标准的女朝服,由六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为朝冠、朝袍、朝裙、朝褂、朝靴,还需要搭配金约、领约、耳饰和采帨等装饰品,即:头戴朝冠,额戴金约,内穿朝裙为底,外穿朝袍,再外穿朝褂,褂上拴采帨,颈戴领约并挂一盘朝珠,两肩各斜挂一盘朝珠,下穿朝靴。<br />
朝服冠分为冬、夏两款,夏朝冠用青绒制成,冬朝冠用薰貂制成,均上缀红绒,冠后有一葫芦状的“护领”,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护领垂明黄绦,贵妃、妃、嫔的护领垂金黄绦。<br />
表3-6清朝后宫主位的冠服制度<br />
身份冠顶底座底座装饰顶珠(主宝石)周围装饰<br />
皇太后、皇后四重三层每层承以金凤一支<br />
每层隔东珠一颗<br />
每支金凤镶东珠三颗<br />
珍珠十七颗大东珠金凤七支<br />
每支镶东珠九颗、猫睛石一颗、小珍珠二十一颗后金翟一支镶猫睛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br />
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br />
皇贵妃四重三层每层承以金凤一支<br />
每层隔东珠一颗<br />
每支金凤镶东珠三颗<br />
珍珠十七颗大珍珠金凤七支<br />
每支镶东珠九颗、小珍珠二十一颗后金翟一支镶猫睛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br />
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珍珠一百九十二,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