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这时院中突起高声。<br />
几人被兵甲押着出来。<br />
高尚书额角陡然冒出汗湿。<br />
胡锦文王文远洋洋得意:“是在一间偏房的密室中搜到的,咱们的人还差点儿伤了。”<br />
冯暮修看向高尚书,意味不明:“尚书大人家中的密室竟然藏着细作!还敢对皇家护卫动手!高尚书,跟我们走一趟吧?”<br />
*<br />
“尔等大胆,本官乃内阁六部大臣,焉敢如此对本官?<br />
“什么细作!只是前来投奔的远房亲戚,只是胆子小,被半夜而来的动静吓到,慌不择路,才会被尔等误会。”<br />
“本官要上折子弹劾你们,连内阁六部大员都敢诬陷,长此以往,朝中岂不是污侫不堪!”<br />
“本官宁可项上人头不要,也要还大乾一个朗朗乾坤。”<br />
“……”<br />
监牢中,高尚书大骂。<br />
明亮的灯火中,王文至从暗色中显出身形。<br />
“高大人,勿急,是非黑白总能分辨清明。”<br />
高尚书的脸色微缓。<br />
眼前这位京兆府正六品的通判大人断案从无偏袒,内阁六部大员无不是赞许有加。<br />
“王通判这般说,本官也是信的,令弟天资聪颖日后必也是高中进士榜首之才,只是若再和那些莽撞之辈相交,怕是不妥。”高尚书劝诫。<br />
王文至嘴角微动,还未说话,身后缓缓走进一人。<br />
身形高大,虎背蜂腰,面容俊逸。<br />
高尚书脸色顿变。<br />
他见过此人,正是镇国公府的大郎君。<br />
他来这里做什么?<br />
冯暮雨看了眼高尚书,把手中的一摞类似口供之物交给了王文至。<br />
“人证物证。”<br />
高尚书瞬间睁圆了眼睛。<br />
王文至看了几眼口供,再看向高尚书,道:“恐怕大人并非清明。”<br />
*******<br />
翌日,朝中上下皆知兵部高尚书被连夜请入大理寺的消息。<br />
听说罪名是窝藏细作,还是那四位小郎君所为。<br />
第一次动手直接就动到兵部尚书府中。<br />
没有陛下的授意,四位小郎君焉敢如此!<br />
早先兵部尚书就被陛下斥责,这回竟然直接背上了窝藏细作之名?<br />
大乾和蛮族的战事方歇,若是当真有里通外敌之嫌,战事又怎么会如此顺利?<br />
定是有人诬陷。<br />
这时,正巧听闻皇后回宫了。<br />
不免有人想到莫不是皇后算计?想要把众人盯向镇国公府的目光转到高尚书身上?<br />
于是即便有些人撤下了弹劾折子,还是有很多人仍盯着镇国公府不放,继续弹劾。<br />
直到两日后,高尚书的罪证摆到了内阁六部大员跟前。<br />
内阁六部大员总算是明白了。<br />
窝藏细作是假的,只是窝藏的是六大家的人。<br />
六大家的人拜访内阁六部大员也不是罪,可偷摸的藏起来就有点儿意味深长了。<br />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可能人家六大家的人就有这个喜好,但高尚书以六大家的名头在京都乡里行不法之事也是证据确凿,尤其是早几年高尚书府中的确有蛮族南夷人来往,还有书信为证。<br />
“朕知道朝中众官员大都和六大家有来往,如今宫中也有六大家的女儿为太妃,只是高尚书为官所行却是有太多置喙之处。人证物证俱在,无一虚假。”少年皇帝叹气道。<br />
户部尚书看了眼从高尚书的家中搜出来的家财,道:“臣以为不错,六大家握天大巨富,我等为官可与来往,却不可使其财,不然天下百姓把我等看作是大乾之臣还是六大家之臣?”<br />
工部尚书看了眼家财的数字,道:“臣附议。”<br />
礼部尚书上前:“既牵扯到六大家,臣以为还是要知会六大家一声,这样的事情日后不可再有。”<br />
少年皇帝面上一喜:“允。”<br />
其他几位大员意味的瞧了眼礼部尚书。<br />
还是礼部的有礼节。<br />
只是就不知道六大家会是什么反应了。<br />
毕竟那些书信的拓本都给了六大家一份。<br />
留存的书信上虽说的不太仔细,可都是读过书的,轻易就能看出来信中所言的冒犯之意。<br />
果然不出六部大员所料,不过半个月后,六大家就送来了一笔不菲的银两,这笔银两大部纳入户部一部分纳入礼部,两部尚书高兴的合不拢嘴。<br />
第四百四十章 反应不过来<br />
百官们不知道,只知道高尚书被抓,内阁六部大员都没有动静。<br />
难道说高尚书真的窝藏细作了?<br />
一时,朝中弹劾皇后镇国公府的折子都少了。<br />
“即便不是窝藏细作也必然是罪有应得,不然内阁六部大员不会都默然无声。”<br />
“更还会想,连高尚书都不知不觉的被收拾了,陛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手。”宫中,冯云微笑道。<br />
虽只是处置了一个高尚书,但整个朝堂也为之安静了不少。<br />
每日上朝的季子墨感触最深。<br />
虽为皇帝,但原本他所言,内阁六部大员众朝臣至少有半数要争辩,现在很多事情不必争辩,只说“陛下圣明”。<br />
隐隐的竟好似有些像是父皇在世时。<br />
而能这么快就有如此之效,皇后襄助良多。<br />
“只是委屈了云儿。”季子墨道,“为祖父守灵时还要惦念着这边。”<br />
冯云眼中微红,道:“祖父临去时还在教我,我又怎么能辜负。若我还只是闺中女儿自然不必思虑太多,可现在我不止出嫁,还是大乾的皇后。”<br />
身为女儿,理当为娘家解烦。<br />
身为皇后,理当为皇帝解忧。<br />
以久在宫外不回为由,那些对镇国公府多有心思之人必然不会放过,而镇国公府上下也绝不会退缩,朝中自然掀起争执,实则暗中早有查探,就在高尚书等人以为无人留意,洋洋自得之时,一网打尽。<br />
“子墨告知了内阁六部大员,是以为六部大员之中仍有六大家之人?”冯云问。<br />
季子墨摇头:“我也不知道,只是这些罪证此刻必然也在六大家的案头,若是两日内高尚书被灭口,那就是说京都还有掌控六大家之人。”<br />
若两日内不被灭口,要么就是六大家在京都的掌控之人就是高尚书,要么就是高尚书于六大家而言不过尔尔。<br />
冯云沉吟:“其实可以灭口。”<br />
季子墨看着她,眼中微动:“不错。”<br />
……<br />
大理寺监牢。<br />
几盏豆大的灯火昏暗,<br />
其中一个监牢,曾经高高在上的兵部尚书高尚书头发杂乱,胡须杂沓,微合的眼中看不到情绪。<br />
忽的,外面传来高呼:“什么人!”紧跟着就是倒地之声。<br />
而后有人冲了进来。<br />
监牢外侧的犯人看到有黑衣人如同鬼魅冲了进来,有监牢的卒子冲过去,一个闪身就倒在了地上,似是死了。<br />
黑衣人冲到高尚书的监牢跟前,高尚书也抬头看去,黑衣人一刀劈开牢门,就在锁链落地的同时,高尚书高喊:“来人啊,救命啊~”<br />
黑衣人露在面巾外面的眼中一愣,完全没想到高尚书会是这样的反应:“大人,在下就是来救大人的。”<br />
高尚书充耳不闻,仍在喊:“来人啊,救命啊!”<br />
外面的脚步声快速传来,黑衣人咬牙一跺脚,快速跑了出去。<br />
没多久,王文至等人急匆匆赶来,看到还在里面的高尚书,王文至还没来得及说话,高尚书几步冲到门口:“适才有黑衣人来,说是来救我,实则就是来杀我。”<br />
王文至:“……”<br />
*<br />
“高尚书没上当,至于罪行供认不讳,判抄家,流放三千里。”季子墨扶额叹道。<br />
冯云也怔然:“果然不愧是朝中高官。”<br />
季子墨:“……”<br />
冯云轻咳:“我的意思是,我们还要多学多看。”<br />
季子墨这才没说什么。<br />
一个好歹有着两辈子的经历,另一个更是聪慧,可面对朝中的老油条,要学的还多着呢。<br />
好在时间还长,慢慢来。<br />
****<br />
朝中局势渐渐稳当,随着高尚书被流放,其他也有不少臣子被牵连,按照律例,虽有体恤也并未徇私。<br />
人证物证俱在,即便有朝臣觉得新皇可能是小心眼也说不出什么来,毕竟针对皇后以及镇国公府的那些朝臣并未因此受到清算。<br />
同年六月初一,风云台。<br />
京都之内各处的商贾汇聚一堂,再看,手中都拿着早先还不是太子妃的皇后手中得来的册子。<br />
册子上各有其名,在和皇后的名册对应之后方可进入风云台。<br />
风云台内外,早已经是御林军护卫。<br />
众人所食所用无不是宫中佳品。<br />
或许吃起来不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色香已是一绝。<br />
每人进风云台就是五十两银子到八百两银子不等。<br />
自然座位不同,吃食也不同。
几人被兵甲押着出来。<br />
高尚书额角陡然冒出汗湿。<br />
胡锦文王文远洋洋得意:“是在一间偏房的密室中搜到的,咱们的人还差点儿伤了。”<br />
冯暮修看向高尚书,意味不明:“尚书大人家中的密室竟然藏着细作!还敢对皇家护卫动手!高尚书,跟我们走一趟吧?”<br />
*<br />
“尔等大胆,本官乃内阁六部大臣,焉敢如此对本官?<br />
“什么细作!只是前来投奔的远房亲戚,只是胆子小,被半夜而来的动静吓到,慌不择路,才会被尔等误会。”<br />
“本官要上折子弹劾你们,连内阁六部大员都敢诬陷,长此以往,朝中岂不是污侫不堪!”<br />
“本官宁可项上人头不要,也要还大乾一个朗朗乾坤。”<br />
“……”<br />
监牢中,高尚书大骂。<br />
明亮的灯火中,王文至从暗色中显出身形。<br />
“高大人,勿急,是非黑白总能分辨清明。”<br />
高尚书的脸色微缓。<br />
眼前这位京兆府正六品的通判大人断案从无偏袒,内阁六部大员无不是赞许有加。<br />
“王通判这般说,本官也是信的,令弟天资聪颖日后必也是高中进士榜首之才,只是若再和那些莽撞之辈相交,怕是不妥。”高尚书劝诫。<br />
王文至嘴角微动,还未说话,身后缓缓走进一人。<br />
身形高大,虎背蜂腰,面容俊逸。<br />
高尚书脸色顿变。<br />
他见过此人,正是镇国公府的大郎君。<br />
他来这里做什么?<br />
冯暮雨看了眼高尚书,把手中的一摞类似口供之物交给了王文至。<br />
“人证物证。”<br />
高尚书瞬间睁圆了眼睛。<br />
王文至看了几眼口供,再看向高尚书,道:“恐怕大人并非清明。”<br />
*******<br />
翌日,朝中上下皆知兵部高尚书被连夜请入大理寺的消息。<br />
听说罪名是窝藏细作,还是那四位小郎君所为。<br />
第一次动手直接就动到兵部尚书府中。<br />
没有陛下的授意,四位小郎君焉敢如此!<br />
早先兵部尚书就被陛下斥责,这回竟然直接背上了窝藏细作之名?<br />
大乾和蛮族的战事方歇,若是当真有里通外敌之嫌,战事又怎么会如此顺利?<br />
定是有人诬陷。<br />
这时,正巧听闻皇后回宫了。<br />
不免有人想到莫不是皇后算计?想要把众人盯向镇国公府的目光转到高尚书身上?<br />
于是即便有些人撤下了弹劾折子,还是有很多人仍盯着镇国公府不放,继续弹劾。<br />
直到两日后,高尚书的罪证摆到了内阁六部大员跟前。<br />
内阁六部大员总算是明白了。<br />
窝藏细作是假的,只是窝藏的是六大家的人。<br />
六大家的人拜访内阁六部大员也不是罪,可偷摸的藏起来就有点儿意味深长了。<br />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可能人家六大家的人就有这个喜好,但高尚书以六大家的名头在京都乡里行不法之事也是证据确凿,尤其是早几年高尚书府中的确有蛮族南夷人来往,还有书信为证。<br />
“朕知道朝中众官员大都和六大家有来往,如今宫中也有六大家的女儿为太妃,只是高尚书为官所行却是有太多置喙之处。人证物证俱在,无一虚假。”少年皇帝叹气道。<br />
户部尚书看了眼从高尚书的家中搜出来的家财,道:“臣以为不错,六大家握天大巨富,我等为官可与来往,却不可使其财,不然天下百姓把我等看作是大乾之臣还是六大家之臣?”<br />
工部尚书看了眼家财的数字,道:“臣附议。”<br />
礼部尚书上前:“既牵扯到六大家,臣以为还是要知会六大家一声,这样的事情日后不可再有。”<br />
少年皇帝面上一喜:“允。”<br />
其他几位大员意味的瞧了眼礼部尚书。<br />
还是礼部的有礼节。<br />
只是就不知道六大家会是什么反应了。<br />
毕竟那些书信的拓本都给了六大家一份。<br />
留存的书信上虽说的不太仔细,可都是读过书的,轻易就能看出来信中所言的冒犯之意。<br />
果然不出六部大员所料,不过半个月后,六大家就送来了一笔不菲的银两,这笔银两大部纳入户部一部分纳入礼部,两部尚书高兴的合不拢嘴。<br />
第四百四十章 反应不过来<br />
百官们不知道,只知道高尚书被抓,内阁六部大员都没有动静。<br />
难道说高尚书真的窝藏细作了?<br />
一时,朝中弹劾皇后镇国公府的折子都少了。<br />
“即便不是窝藏细作也必然是罪有应得,不然内阁六部大员不会都默然无声。”<br />
“更还会想,连高尚书都不知不觉的被收拾了,陛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手。”宫中,冯云微笑道。<br />
虽只是处置了一个高尚书,但整个朝堂也为之安静了不少。<br />
每日上朝的季子墨感触最深。<br />
虽为皇帝,但原本他所言,内阁六部大员众朝臣至少有半数要争辩,现在很多事情不必争辩,只说“陛下圣明”。<br />
隐隐的竟好似有些像是父皇在世时。<br />
而能这么快就有如此之效,皇后襄助良多。<br />
“只是委屈了云儿。”季子墨道,“为祖父守灵时还要惦念着这边。”<br />
冯云眼中微红,道:“祖父临去时还在教我,我又怎么能辜负。若我还只是闺中女儿自然不必思虑太多,可现在我不止出嫁,还是大乾的皇后。”<br />
身为女儿,理当为娘家解烦。<br />
身为皇后,理当为皇帝解忧。<br />
以久在宫外不回为由,那些对镇国公府多有心思之人必然不会放过,而镇国公府上下也绝不会退缩,朝中自然掀起争执,实则暗中早有查探,就在高尚书等人以为无人留意,洋洋自得之时,一网打尽。<br />
“子墨告知了内阁六部大员,是以为六部大员之中仍有六大家之人?”冯云问。<br />
季子墨摇头:“我也不知道,只是这些罪证此刻必然也在六大家的案头,若是两日内高尚书被灭口,那就是说京都还有掌控六大家之人。”<br />
若两日内不被灭口,要么就是六大家在京都的掌控之人就是高尚书,要么就是高尚书于六大家而言不过尔尔。<br />
冯云沉吟:“其实可以灭口。”<br />
季子墨看着她,眼中微动:“不错。”<br />
……<br />
大理寺监牢。<br />
几盏豆大的灯火昏暗,<br />
其中一个监牢,曾经高高在上的兵部尚书高尚书头发杂乱,胡须杂沓,微合的眼中看不到情绪。<br />
忽的,外面传来高呼:“什么人!”紧跟着就是倒地之声。<br />
而后有人冲了进来。<br />
监牢外侧的犯人看到有黑衣人如同鬼魅冲了进来,有监牢的卒子冲过去,一个闪身就倒在了地上,似是死了。<br />
黑衣人冲到高尚书的监牢跟前,高尚书也抬头看去,黑衣人一刀劈开牢门,就在锁链落地的同时,高尚书高喊:“来人啊,救命啊~”<br />
黑衣人露在面巾外面的眼中一愣,完全没想到高尚书会是这样的反应:“大人,在下就是来救大人的。”<br />
高尚书充耳不闻,仍在喊:“来人啊,救命啊!”<br />
外面的脚步声快速传来,黑衣人咬牙一跺脚,快速跑了出去。<br />
没多久,王文至等人急匆匆赶来,看到还在里面的高尚书,王文至还没来得及说话,高尚书几步冲到门口:“适才有黑衣人来,说是来救我,实则就是来杀我。”<br />
王文至:“……”<br />
*<br />
“高尚书没上当,至于罪行供认不讳,判抄家,流放三千里。”季子墨扶额叹道。<br />
冯云也怔然:“果然不愧是朝中高官。”<br />
季子墨:“……”<br />
冯云轻咳:“我的意思是,我们还要多学多看。”<br />
季子墨这才没说什么。<br />
一个好歹有着两辈子的经历,另一个更是聪慧,可面对朝中的老油条,要学的还多着呢。<br />
好在时间还长,慢慢来。<br />
****<br />
朝中局势渐渐稳当,随着高尚书被流放,其他也有不少臣子被牵连,按照律例,虽有体恤也并未徇私。<br />
人证物证俱在,即便有朝臣觉得新皇可能是小心眼也说不出什么来,毕竟针对皇后以及镇国公府的那些朝臣并未因此受到清算。<br />
同年六月初一,风云台。<br />
京都之内各处的商贾汇聚一堂,再看,手中都拿着早先还不是太子妃的皇后手中得来的册子。<br />
册子上各有其名,在和皇后的名册对应之后方可进入风云台。<br />
风云台内外,早已经是御林军护卫。<br />
众人所食所用无不是宫中佳品。<br />
或许吃起来不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色香已是一绝。<br />
每人进风云台就是五十两银子到八百两银子不等。<br />
自然座位不同,吃食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