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徐同志。”有位记者也好奇这石磨莫非是海绵做的,尝试了一下,告辞!<br />
“徐同志文武双全。”另一位记者记得,“徐同志你这一身本领好像是和另一位知青同志学的?”<br />
这个,徐飞、花菲菲乃至韩景都有写,只是当时不能写武术,只能说锻炼。<br />
徐飞:“是的,她是我们的老师。”<br />
“那位叶同志呢?”<br />
徐飞严重怀疑,叶榆是听到生人入村后才跑的:“额,她可能在南山,陪着护林员王老爷子。”<br />
虽然记者们的主要拜访人是徐飞,但对于叶榆也很好奇,尤其是发现叶榆在村民们心中威望很高。<br />
“砖厂是叶榆同志建的,出的技术,她还是我们前厂长呢!”<br />
“小学也是叶同志花同志韩同志徐同志他们修建的,有他们,我们村里才能出这么多大学生。”<br />
“还有这拖拉机,叶榆韩景最先会开,再教给其他人,这电视机,这什么电机,录音机……都是叶榆他们组装的。”<br />
不要小瞧记者肩上的责任,他们打算南山。<br />
知青们不管考没考上,很多人也跟着爬。<br />
还有部分村民。<br />
很多人已经许久不爬南山,还有人从未爬过南山,发现南山是真难爬。<br />
“这路都没了吧?”<br />
什么怀疑叶榆他们爬山都是飞的吗?有人把疑问目光投向徐飞。<br />
徐飞:“……有路的,只是走的人少。”<br />
自韩景和花菲菲前后脚离开王家沟后,他就比较少来,春夏草木,冬天青苔雪滑,人很难站住脚,真的是字面上往上“爬”。<br />
两名记者苦中作乐地说:“这也是一篇文章。”这王家沟可有太多可写的了。<br />
这时,两声汪汪叫,草丛里窜出来几只猎犬。<br />
第109章 揭露<br />
有人吓的短促急呼, 有人吓的不断后退。<br />
徐飞解释:“不用怕,是白老爷子养的猎犬,他们不会咬人的。”<br />
稍微能放心些。<br />
然后, 记者们发现这些狗真的很有灵性。<br />
尤其是领头那一只, 似乎知道他们害怕, 不靠近,还会阻止其他狗靠近, 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似乎在护航, 有人掉队还会汪叫提醒。<br />
有知青嘀咕:“这狗怕是成精了吧?”<br />
被同伴拍了一巴掌,不准搞封建迷信。<br />
何止狗, 后面来围观热闹的松鼠、麻雀也一样, 这麻雀知青们认识,叶榆养的,或者说,跟着叶榆的。<br />
老实说,若非不能搞封建迷信,他们认为跟着叶榆的动物都不太正常。<br />
松鼠麻雀也罢, 这蟒蛇、熊瞎子会不会太过分?<br />
徐飞:“……”我也不造啊!<br />
他还是根据这些动物和狗狗、麻雀间的亲和来判断的, 麻雀都敢落在黑熊的肩膀上,叽叽喳喳指挥它!<br />
天啊, 阿榆究竟在山里养了什么“小动物”。<br />
这些熊啊莽啊之类,韩景他知道吗?<br />
韩景:……欸嘿,这个还真知道,菲菲和大妞都知道,就你没遇见过。<br />
什么都不知的徐飞只能镇定地解释:“叶榆养殖很有一套的,她养的鸡下了十年的蛋还在下,最多的时候一天下四个蛋。”<br />
记者:……天啊, 这王家沟信息太丰富了,采访稿感觉一篇搞不定啊。<br />
徐飞有点担心记者会暴露什么,殊不知这也是叶榆知道的,暴露=宣传。<br />
时代不同了。<br />
生物的变化,可以公开让其他人知道,让人类为末世的未来做准备。<br />
终于上了山顶。<br />
然后,大家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咳咳咳,至少另一面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br />
众人疯着,年轻人和小孩咯吱咯吱踩着乱跑,记者不忘拿出相机,把这一幕的热闹拍了下来。<br />
当叶榆被拜访后,规规整整的拜访再来一张,这也让叶榆、徐飞的知青生活画了个圆满的句号。<br />
又过几日,其他人也陆陆续续收到通知书。<br />
两位记者的采访稿也在第一时间被刊登。<br />
徐飞当上燕京状元的事被广而告之,但上面的内容却不指这些,记者们以讲故事的口吻,讲了王家沟见闻。<br />
这下子不仅家长们爱看,孩子们也同样爱看,只因王家沟的生活像是一部冒险小说。<br />
众人为徐飞单手举石磨而心惊,也没记者惊到掉下巴而会心一笑,也因知青们为王家沟做出的建设而羡慕和倾佩,还有山途中。<br />
小孩挠了挠头说:“这头熊瞎子好憨哦,和我们这里的熊瞎子好像不一样,它为什么不吃人?”<br />
家长:“……”成精了吧?呸呸呸不能说这个。<br />
若非有小图拍下了这些照片,他们也不敢相信,竟然有知青下乡和山里的熊啊狼啊野猪啊关系不错。<br />
生物学家更是因此狂喜,尤其是燕大的生物系,这可是他们未来的学生!<br />
与其他省的状元文相比,燕京的状元文格外不一样,但受到更多人喜欢。<br />
不过不久后,又有一篇关于知青的文章,取代了这篇状元文的热度。<br />
文章里写的不是一个状元,而是一名考上大学的普通知青。<br />
这位知青成绩不上不下,填报的是她妈妈老家的一所二本大学。<br />
重点来了。<br />
她没收到录取通知书!<br />
可是这位知青咨询过自己的舅舅,招生办那边分明有自己的名字。<br />
这是为什么?<br />
一番探查发现,竟然是被人顶替了。<br />
于是有了这份采访稿,对全国考生来说不亚于投放炸弹,“惊天动地”。<br />
正打算离开王家沟的叶榆徐飞他们也有听说,<br />
全部考生都义愤填膺,有的考生甚至怀疑自己的成绩是不是被人冒名顶替。<br />
这个可能性很低。<br />
毕竟燕京是首都,敢在这里作弊的人,必须要有非常强的背景。<br />
王家沟太过出名,这些人即便选也不会选择这里。<br />
果然,这些考生去查,他们是真落考。<br />
但隔壁镇却有一名考生被前革会的儿子代替,还有那种自家堂姐妹代替的。<br />
连燕京都有,更何况其他地区,更是数不胜数。<br />
叶榆不奇怪这个,因为在前世,这些也被揭露出来,只不过太晚了,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br />
被替换人生的太多了。甚至连千禧年都有。<br />
而如今,因为有徐飞、花菲菲他们一下乡的揭露,报纸成了各地知青们投诉无门时借用舆论的手段。<br />
这件事在第一届高考就被人发现了。<br />
还传的全国都知道。<br />
相信未来,不少落榜高考生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这个,未来替换没那么容易。<br />
且时代不同,这个时代犯事儿的高官反而更容易严惩。<br />
果然,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批高官下马潮,有的还不如高官,只是这教育部门或者邮政部门有点关系而已。<br />
这些人比地主什么的可恶多了,人人得以诛之。<br />
入监吧!<br />
甚至于最高刑法是枪毙,<br />
而那些差点被替换的考生也及时地回归正位。<br />
叶榆和徐飞同考上燕大,但徐飞需要回家一趟,她独自一人回京。<br />
行礼需要带走的大多都装空间里,算得上轻装上阵。<br />
回京的沿途,大巴车里都在聊这件事。<br />
这些人被处罚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他们不止换了一张通知书,还可能无形中杀人。<br />
据调查,有考上的知青在“落榜”后自杀死亡,又有谁来陪他命呢?<br />
人们并不反对重罚。<br />
乱世用重典,现在还不到乱世的时候,但世界上并不和平,他们贫穷的国家仍被虎视眈眈,如此多国之栋梁被蛀虫替换,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br />
“杀的好!”<br />
“该把他们全杀了。”<br />
“死不足惜。”<br />
叶榆便是在这种热血征讨声中下的车。<br />
第110章 团聚<br />
叶榆把考上大学的事情跟家里人说了, 但归家时间不定,也就没说。
“徐同志文武双全。”另一位记者记得,“徐同志你这一身本领好像是和另一位知青同志学的?”<br />
这个,徐飞、花菲菲乃至韩景都有写,只是当时不能写武术,只能说锻炼。<br />
徐飞:“是的,她是我们的老师。”<br />
“那位叶同志呢?”<br />
徐飞严重怀疑,叶榆是听到生人入村后才跑的:“额,她可能在南山,陪着护林员王老爷子。”<br />
虽然记者们的主要拜访人是徐飞,但对于叶榆也很好奇,尤其是发现叶榆在村民们心中威望很高。<br />
“砖厂是叶榆同志建的,出的技术,她还是我们前厂长呢!”<br />
“小学也是叶同志花同志韩同志徐同志他们修建的,有他们,我们村里才能出这么多大学生。”<br />
“还有这拖拉机,叶榆韩景最先会开,再教给其他人,这电视机,这什么电机,录音机……都是叶榆他们组装的。”<br />
不要小瞧记者肩上的责任,他们打算南山。<br />
知青们不管考没考上,很多人也跟着爬。<br />
还有部分村民。<br />
很多人已经许久不爬南山,还有人从未爬过南山,发现南山是真难爬。<br />
“这路都没了吧?”<br />
什么怀疑叶榆他们爬山都是飞的吗?有人把疑问目光投向徐飞。<br />
徐飞:“……有路的,只是走的人少。”<br />
自韩景和花菲菲前后脚离开王家沟后,他就比较少来,春夏草木,冬天青苔雪滑,人很难站住脚,真的是字面上往上“爬”。<br />
两名记者苦中作乐地说:“这也是一篇文章。”这王家沟可有太多可写的了。<br />
这时,两声汪汪叫,草丛里窜出来几只猎犬。<br />
第109章 揭露<br />
有人吓的短促急呼, 有人吓的不断后退。<br />
徐飞解释:“不用怕,是白老爷子养的猎犬,他们不会咬人的。”<br />
稍微能放心些。<br />
然后, 记者们发现这些狗真的很有灵性。<br />
尤其是领头那一只, 似乎知道他们害怕, 不靠近,还会阻止其他狗靠近, 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似乎在护航, 有人掉队还会汪叫提醒。<br />
有知青嘀咕:“这狗怕是成精了吧?”<br />
被同伴拍了一巴掌,不准搞封建迷信。<br />
何止狗, 后面来围观热闹的松鼠、麻雀也一样, 这麻雀知青们认识,叶榆养的,或者说,跟着叶榆的。<br />
老实说,若非不能搞封建迷信,他们认为跟着叶榆的动物都不太正常。<br />
松鼠麻雀也罢, 这蟒蛇、熊瞎子会不会太过分?<br />
徐飞:“……”我也不造啊!<br />
他还是根据这些动物和狗狗、麻雀间的亲和来判断的, 麻雀都敢落在黑熊的肩膀上,叽叽喳喳指挥它!<br />
天啊, 阿榆究竟在山里养了什么“小动物”。<br />
这些熊啊莽啊之类,韩景他知道吗?<br />
韩景:……欸嘿,这个还真知道,菲菲和大妞都知道,就你没遇见过。<br />
什么都不知的徐飞只能镇定地解释:“叶榆养殖很有一套的,她养的鸡下了十年的蛋还在下,最多的时候一天下四个蛋。”<br />
记者:……天啊, 这王家沟信息太丰富了,采访稿感觉一篇搞不定啊。<br />
徐飞有点担心记者会暴露什么,殊不知这也是叶榆知道的,暴露=宣传。<br />
时代不同了。<br />
生物的变化,可以公开让其他人知道,让人类为末世的未来做准备。<br />
终于上了山顶。<br />
然后,大家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咳咳咳,至少另一面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br />
众人疯着,年轻人和小孩咯吱咯吱踩着乱跑,记者不忘拿出相机,把这一幕的热闹拍了下来。<br />
当叶榆被拜访后,规规整整的拜访再来一张,这也让叶榆、徐飞的知青生活画了个圆满的句号。<br />
又过几日,其他人也陆陆续续收到通知书。<br />
两位记者的采访稿也在第一时间被刊登。<br />
徐飞当上燕京状元的事被广而告之,但上面的内容却不指这些,记者们以讲故事的口吻,讲了王家沟见闻。<br />
这下子不仅家长们爱看,孩子们也同样爱看,只因王家沟的生活像是一部冒险小说。<br />
众人为徐飞单手举石磨而心惊,也没记者惊到掉下巴而会心一笑,也因知青们为王家沟做出的建设而羡慕和倾佩,还有山途中。<br />
小孩挠了挠头说:“这头熊瞎子好憨哦,和我们这里的熊瞎子好像不一样,它为什么不吃人?”<br />
家长:“……”成精了吧?呸呸呸不能说这个。<br />
若非有小图拍下了这些照片,他们也不敢相信,竟然有知青下乡和山里的熊啊狼啊野猪啊关系不错。<br />
生物学家更是因此狂喜,尤其是燕大的生物系,这可是他们未来的学生!<br />
与其他省的状元文相比,燕京的状元文格外不一样,但受到更多人喜欢。<br />
不过不久后,又有一篇关于知青的文章,取代了这篇状元文的热度。<br />
文章里写的不是一个状元,而是一名考上大学的普通知青。<br />
这位知青成绩不上不下,填报的是她妈妈老家的一所二本大学。<br />
重点来了。<br />
她没收到录取通知书!<br />
可是这位知青咨询过自己的舅舅,招生办那边分明有自己的名字。<br />
这是为什么?<br />
一番探查发现,竟然是被人顶替了。<br />
于是有了这份采访稿,对全国考生来说不亚于投放炸弹,“惊天动地”。<br />
正打算离开王家沟的叶榆徐飞他们也有听说,<br />
全部考生都义愤填膺,有的考生甚至怀疑自己的成绩是不是被人冒名顶替。<br />
这个可能性很低。<br />
毕竟燕京是首都,敢在这里作弊的人,必须要有非常强的背景。<br />
王家沟太过出名,这些人即便选也不会选择这里。<br />
果然,这些考生去查,他们是真落考。<br />
但隔壁镇却有一名考生被前革会的儿子代替,还有那种自家堂姐妹代替的。<br />
连燕京都有,更何况其他地区,更是数不胜数。<br />
叶榆不奇怪这个,因为在前世,这些也被揭露出来,只不过太晚了,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br />
被替换人生的太多了。甚至连千禧年都有。<br />
而如今,因为有徐飞、花菲菲他们一下乡的揭露,报纸成了各地知青们投诉无门时借用舆论的手段。<br />
这件事在第一届高考就被人发现了。<br />
还传的全国都知道。<br />
相信未来,不少落榜高考生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这个,未来替换没那么容易。<br />
且时代不同,这个时代犯事儿的高官反而更容易严惩。<br />
果然,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批高官下马潮,有的还不如高官,只是这教育部门或者邮政部门有点关系而已。<br />
这些人比地主什么的可恶多了,人人得以诛之。<br />
入监吧!<br />
甚至于最高刑法是枪毙,<br />
而那些差点被替换的考生也及时地回归正位。<br />
叶榆和徐飞同考上燕大,但徐飞需要回家一趟,她独自一人回京。<br />
行礼需要带走的大多都装空间里,算得上轻装上阵。<br />
回京的沿途,大巴车里都在聊这件事。<br />
这些人被处罚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他们不止换了一张通知书,还可能无形中杀人。<br />
据调查,有考上的知青在“落榜”后自杀死亡,又有谁来陪他命呢?<br />
人们并不反对重罚。<br />
乱世用重典,现在还不到乱世的时候,但世界上并不和平,他们贫穷的国家仍被虎视眈眈,如此多国之栋梁被蛀虫替换,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br />
“杀的好!”<br />
“该把他们全杀了。”<br />
“死不足惜。”<br />
叶榆便是在这种热血征讨声中下的车。<br />
第110章 团聚<br />
叶榆把考上大学的事情跟家里人说了, 但归家时间不定,也就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