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若人心所向,则当仁不让
('\n\t“那也不能这样……”<br /><br />“事已至此了,郭君还要来教训本公子吗?”袁谭神情傲然,心绪平复之后微微抬起了下巴。<br /><br />他已经能想到回邺城之后父亲的暴怒问责,还有群臣失望的眼神,不过只要能够损曹、许之资,以后就还有机会再全盘赢回来。<br /><br />郭图和辛评彼此对视一眼,都暗暗叹了口气,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br /><br />应该考虑回去之后面对袁公的说词了。<br /><br />……<br /><br />冬至来之前,袁谭秘密携带大量财资离开了青州,留下五千兵马守北海。<br /><br />其余城池、关隘都是各地豪族聚拢的兵马,头几日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br /><br />等军粮逐渐告急的时候,袁谭和其心腹早已离开了青州。<br /><br />而在青州豪族之中一向很有威望的彭安,因为他是袁谭付出巨大代价营救回来的人,被百姓、商贾认为乃是心腹。<br /><br />所以被口诛笔伐。<br /><br />一些暴怒的豪族因为损失惨重,田土、财资遭劫,暗中纠集亡命之徒,冲入了彭安家中,将他全家杀死。<br /><br />北海更是乱成了一团,到处都有百姓作乱,山贼再次啸聚自立,不奉府衙之令。<br /><br />南方几个县的县令、家族和当地义士一商量,立刻取得了以往北海旧臣的联络,想请回孔融来主持大局。<br /><br />孔融立刻告知了许泽,请他领兵进入青州,与此同时,天子拜袁谭为青州刺史的诏书才刚刚传遍山东各州郡。<br /><br />随之而来的便是袁谭卷一州之财、民脂民膏远走的消息。<br /><br />青州北海、东莱仓储几年的盐全都卷得一空,致以民怨沸腾,许都天子暴怒,又复下令捉拿袁谭,勒令袁绍押送袁谭至许都伏法。<br /><br />若不从则视为袁氏篡逆。<br /><br />又下诏书请曹昂为青州刺史,许泽为征东将军,安定青徐人心,不使生乱。<br /><br />这样一来,袁谭在青州所有的民心、人脉全部崩塌,曹昂则以救世贤臣的身份进入北海,携以往名声较盛的孔融一同治理。<br /><br />至此青州兵不血刃,迎许泽兵马入主,三万精兵自琅琊出发,后有徐州兵五万接连批次运粮,将三十万石粮食逐步运往青州境界。<br /><br />而甘宁、臧霸亦是分别进军,迅速控制了河道,曹操一看这情况,平原郡趁势也就不归还了。<br /><br />这样河道顺畅、陆上有驿亭,运输并无阻碍,按照预测的局面,基本上能够解决今年冬荒之事。<br /><br />许都。<br /><br />郭嘉和荀彧、戏志才三人散朝出皇宫,一同走下阶梯。<br /><br />“尽毁袁谭之名,又令文武对袁氏失望,这一步棋走得太对了。”<br /><br />今日朝议,刘协再次提起了袁谭在青州的行径,越说越是激动,对袁绍、袁术更是愠怒唾骂,让文武不敢言语,只能附和。<br /><br />治理青州之地,竟卷走了全州的财资,令百姓饿殍遍地、流离失所,光凭借这一罪行,就足以治袁谭一个谋逆之罪,若是袁绍还要言语相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护,则要一同处置。<br /><br />以前,刘协对袁绍只有敬畏,不敢言其罪,哪怕是心里还记得他想在东边立一个汉,却也不敢敌视之。<br /><br />现在局面却完全不同了,他的圣意,司空会尊奉,那么说话自然就有底气。<br /><br />至少在攻袁这件事上,天子背后有几十万举大汉旗帜的精兵良将。<br /><br />郭嘉闻言冷笑而平视前方:“子泓书信一来,我就知道他想做什么。”<br /><br />“他定是一封信写给了许多人,我太了解他了。”<br /><br />“而今校事府立刻查处数名贪腐官吏,将财资发往琅琊,这些钱还远远不够,日后仍需查处,我料定光是靠这些是不够的,定然还有别的部署。”<br /><br />“袁谭失人心,且袁氏在许都朝廷失去道义支持,子泓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br /><br />荀彧轻笑转头,他向来是不苟言笑、笃行于公务,今日亦是难得的露出喜色,袁氏声名尽毁对他来说并非坏事。<br /><br />早年他就已预见到袁绍难有作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br /><br />如今若能得胜,一则证明自己的眼光并没有错,二则天下诸侯之中,能仪仗者也只剩下了司空,那么自己就不必在士族与司空之间两难。<br /><br />至少,能松一口气。<br /><br />“还是奉孝了解他,子泓的确也给我送来了书信。”<br /><br />“哈哈哈,”郭嘉心中所想得到印证之后更加得意,又道:“我敢断言,这小子给各州郡旧识也都写了书信去,譬如卫臻、陆康等人,这些人都可举家族之财资相助。”<br /><br />“而且,他写内容一定是,只单独求某一人,说只有他能相助……于是人家就会倾囊相助,予以解决。”<br /><br />“说得对,”荀彧负手而行,脚步轻快,奉孝的确是了解。<br /><br />郭嘉说着,回头看向戏志才道:“志才,他写给你的书信写了什么?”<br /><br />“就,就让我相助帮忙彻查贪腐,注意来往北方的书信等事……”<br /><br />戏志才一边说着一边抬手想去摸点什么,又发现这个动作不太自然,于是也背起了手,实际上他并没有收到书信。<br /><br />心里酸溜溜的。<br /><br />“嗯,也合理。”<br /><br />两人微微点头。<br /><br />“今年之后,大公子的仁慈之名,应该会在青徐得到传扬,司空知晓亦可宽慰,我看史官能够借此写出许多录事。”<br /><br />“亦可趁此时机,更进一步。”<br /><br />郭嘉率先说出了这个想法,但荀彧却未作声。<br /><br />更进一步,自然是再将三公虚设,甚至直接废弃三公,而后升丞相之职,如此一来,司空的地位就真正到了一人之下,权倾朝野。<br /><br />如今的确是最好的时机,原本这一步需要到击溃袁绍,将大局定下才走,但早几年未尝不可。<br /><br />早几年升丞相,则能早几年揽民心、留青史,对于境内军民稳固皆有好处,对于兵强马壮的时局亦是一种推动。<br /><br />袁谭做了一个隐患极大的决议,那不妨将这隐患彻底撕开,穷追猛打,让袁绍损失惨重。<br /><br />郭嘉听说此计的时候,就已是哭笑不得,心里对袁氏的轻慢更甚。<br /><br />袁公已沾染了奢靡孤傲的品性,没想到其长子竟然也如此效仿。<br /><br />一家人冢中枯骨耳。<br /><br />“嗯,我也这么想,”戏志才当即点头。<br /><br />荀彧自是无话可说。<br /><br />“此事,日后会有奏表到尚书台,还请文若上呈,”郭嘉拱了拱手,面色沉着,“我且遣人亲自去兖州,告知司空。”<br /><br />“好。”荀彧收起了淡笑:“若人心所向,则当仁不让。”<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