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益之抬眸看了亲哥一眼, 凉凉道:“半夜被你叫起来看水里破碎的月亮, 还顺带抓了一兜子青蛙蟾蜍回家,身上十几个蚊子包……从那天起,我就没正形过了。”<br />
陆安险些笑弯了腰。<br />
应劭之开朗地笑了两声,随后立刻转向殷阁:“这位……殷兄, 你是来找九思出门玩儿的吗?”<br />
——分明是在火速转移话题。<br />
殷阁一时难以回神。他没想到陆安和应氏兄弟竟如此亲厚,尤其是和应劭之, 言语玩笑中虽看似嫌弃, 实则亲昵异常。若非莫逆之交, 岂能至此?<br />
又觉得, 陆应二人确实该是莫逆之交了。都是天才,却又都不见天才的高冷孤傲,一个善于调侃, 一个玩笑不断, 骨子里都是轻松随性的性子, 怪不得能玩到一块儿去。<br />
“在下此来,实为一事担忧。”殷阁赶忙说道:“陆兄, 太学那边, 似有学子对你颇有微词,恐有不善之意。”<br />
这话一出来, 应益之当即向陆安投去关切地一瞥,神情略见担忧之色。<br />
应劭之一听这话,更是急了:“怎么就不善之意了?九思怎么他们了?有本事上门来说清楚啊!”<br />
太学里的学子,多是权贵之后,被他们盯上可不是什么好事。<br />
随着殷阁娓娓道来,陆安等人便知晓了——全然是无妄之灾。<br />
赵伯陵得了陆安的字帖,回去后忍不住办了一个赏字会共赏美字,而那些来参加赏字会的夫人们归家后,也是忍不住去夸赞陆安的字,夸着夸着,就从字体夸到了陆安本人的外貌气质,再夸到人品才华,称赞他字如其人,孝义九郎书品人品双绝。<br />
有的人家里,儿孙听到自己母亲/祖母如此推崇一个外人,便心中不快起来。<br />
本来也只是自己心里不舒服,第二天上学和同窗们一聊……诶?你娘提了陆安?你娘也提了?整个太学一片哗然,不少人吃了苍蝇那样恶心。<br />
“他陆九思真有那么好?”<br />
“他写的文章诗词我都看过了,确实很不错,但也不至于到我爹娘让我和他学习的地步吧?”<br />
“而且只会作文章诗词有什么用,治国要看经义策论,可有何出彩之处?”<br />
“你们是不知道,我爹连夜找了书法大家来教我。”<br />
“我更惨,我娘说人家陆九思在配所里都能练字,我天天锦衣玉食,再写不好字,我就别吃饭了。”<br />
部分太学生又是气愤又是嫉妒,完全听不到另一部分同窗的话。<br />
“……其实,陆九思的经义策论挺出彩的。”<br />
“《悯农》《望海潮》这样的诗词也能叫‘很不错’啊?那分明是特别优秀好不好。”<br />
“我劝你们不要太冲动,陆九思声名在外,绝对有他的过人之处。”<br />
更有太学生中的优秀学子试图跟他们推心置腹:“我们的确没有亲眼见过陆九,我也可以理解你们对他不能心服。可我们见过陆二,太学上舍年年私试他第一,在他家里出事之前,你们哪一次考试时考过陆二了?”<br />
“我不敢说我对陆二本人心服,可不论如何,我是服气他的本事的。而陆二都不能得官家特赦,反而是他弟弟陆九得了这番殊荣,还不能让你们看明白陆安此人不容小觑吗。”<br />
……<br />
殷阁无奈轻轻摇头:“有些学子确实听从了劝诫,但也有十分张狂之人,将陆兄恨恨记在了心中。我听说后,忧心陆兄不知此事,吃了暗亏,方才来寻。”<br />
陆安拱手礼道:“多谢。”<br />
殷阁打趣道:“你若谢我,口头谢可不算数,得备一顿火锅,我自来赴。”<br />
陆安笑道:“行。最好的锅底,现切的鲜肉,择日不如撞日,不若便今天吧。”<br />
殷阁也笑了:“择日不如撞日?陆兄这话实在雅趣。便为了这一句话,我也要今日吃这一顿火锅!”<br />
殷阁又转头看应氏兄弟俩:“二位可要来?九思说过,吃火锅一定要人多,热热闹闹的才好。”<br />
尽管殷阁对应劭之而言尚是个陌生人,但应劭之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好啊!这火锅我还没吃过呢!我随两坛好酒,今日不醉不归!”<br />
应益之不想扫兴,但他必须提出来:“若是吃火锅的过程中,那些太学生上门来打扰……”<br />
陆安哂笑:“他们若是能找过来,也算是他们有本事。”<br />
陆安取来纸笔和浆糊,大笔一挥,写了一些字,再把它们贴门上。<br />
“不过,我自有办法让他们进不得这门。”<br />
*<br />
陆安不清楚,她那便宜二哥在上舍的时候,就是一副眼高于顶,看自己没有交情的人都是一副“尔等凡人皆愚笨”的态度,得罪了不少人。<br />
这次太学生群情激奋,其中很难说没有陆寅的原因。<br />
——俗称ptsd了。<br />
在太学生眼里,这就是来了一个升级版的陆二郎。陆二郎甚至都比不过他。毕竟陆二可不能让他们父母交口称赞,然后给他们的学业框框加负担。<br />
金岱就是被家里人加了负担的倒霉蛋。<br />
一回到家里,爹说你不要落后同龄人(特指陆九思)太多,我给你多找了两个老师;娘说你带点礼物上门和人家陆九思认识一下,让人家教教你、带带你;家里的姐姐妹妹们听闻家里有意愿与陆九思说媒,一个个面霞飞红……<br />
陆九思陆九思陆九思……他实在受够了!<br />
一股火劲上来,金岱左瞧瞧、右望望,喊了上舍中十来个不满陆安的人,一群人雄赳赳,气昂昂,上门打算踢馆。然后,就看到了门上一张横幅:<br />
欲入此门,先补后半阙。<br />
金岱等人老远地过来,自然是为了给陆安一点颜色瞧瞧。看到这张横幅,一个两个登时打起精神来,打定主意要在文采上压一压陆安——他们这么多人,又不限时间,补个后半阙还不简单吗?<br />
便有人看着横幅,开始念:“长亭外,古道边,芳……芳草碧连天……”<br />
念到这里时,诵读的人顿了又顿,面色一下子烧了起来,像是在说什么难以启齿的丑事一般,再也无法念下去了。<br />
丑事当然不是指陆安的丑事,是他们的丑事。<br />
尤其是正在诵读的人,他真的很想问:这个上阙我们真的还要继续念下去,然后试着去接吗?真的不是在狗尾续貂,给人提供笑料吗?<br />
另外一个人挤了过来:“怕什么!我来!”<br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br />
念读声确实起来了,但整首词也活过来了。<br />
念到“笛声残”时,这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来找茬的气势也消失了。再念到“夕阳山外山”,胸口便好似一座又一座山峰压上,犹如泰山压顶,令人情不自禁仰起头,去仰望这条横幅。<br />
这几句词前两句颇有园庭之趣,清幽雅致,让人瞧着感觉是能接一接,比一比的,但当你刚这么想的时候,一句“芳草碧连天”就压了下来,让人笑都笑不出来,比都不敢比。<br />
再看下一句“晚风拂柳笛声残”,瞧着好像这样的意趣自己踮踮脚也能够到一点,刚要抖起来,人家再来一句“夕阳山外山”,给你当头一棒,不等你反应过来,词中的孤独之意就硬挤开你的心神,闯了进来,强迫你去理解其中含义。<br />
什么是炫技?让你像坐船一样,心情起起伏伏才是炫技。<br />
太学生们的沉默声震耳欲聋。<br />
金岱脸上的不屑转为了震惊。微颤的手掌不由自主抚上了面颊,感觉里,那半边脸好像被什么东西打肿了似的。<br />
“还……还接吗?”一片沉寂之中,有人小声开口。看似在询问,实际语气里充满了不情愿。<br />
人群里又响起了几声低沉而含糊的咕哝,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br />
他们都看向了金岱——此次活动的领头人。<br />
金岱若无其事地放下手,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我想了想,自古文无第一,真比了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br />
“说的也是!”<br />
“我也觉得!”<br />
“那还是走吧!”<br />
“走走走!酒楼喝酒去!”<br />
“其实这首词真的挺好看的……”<br />
人群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叛徒,众人都对他怒目而视。<br />
叛徒眨巴着眼睛:“你们不觉得吗?”<br />
太学生们:“……”<br />
那我们觉得,现在也不能说啊!不然岂不是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br />
第124章<br />
坐在院子里, 煮着火锅,享受着中午美好的阳光,应劭之还真的提来了两坛好酒, 一群人快快乐乐地吃火锅,吃着吃着,就聊起天来。<br />
“九思,你写的那首词实在优美, 已成曲调。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br />
应劭之一边唱,一边用筷子敲着酒杯,形成简单的曲调。<br />
他在音乐上颇有造诣, 不知道词牌名,却也摸索着将这几句词唱了个七七八八。<br />
陆安毫不扭捏地夸他:“守慈你这音乐天分实在高超, 我这首词, 就是你这么唱的。”<br />
应劭之清清嗓子, 挺直腰杆, 很是得意。随后又好奇:“你这首词词牌是甚?我总觉得很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br />
陆安眨眨眼睛:“你猜。”<br />
应劭之就猜了,猜得他抓耳挠腮, 上蹿下跳, 快原地变成猴子了也没想出来。总觉得答案近在咫尺, 但就是想不起来。<br />
其他人也在想。<br />
陆容的手指在桌面上移来移去,然后忽然说:“是采用了《阮郎归》的下阕么?”<br />
《阮郎归》是一个词牌, 它的下阕用的平仄是:平仄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br />
音步倒是正合那“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但……<br />
“不对,平仄不一样。”赵松年摇摇头,想了想,又不死心地低声念了一遍,才道:“不过,或许是韵脚平仄有所改动?”<br />
他说得很慢,语调沉着,像是在心里对着一张看不见的格律词谱仔细推敲。目光却一直落在陆安脸上,似乎在等一个答案。<br />
陆安没有说话,只是在那里笑。<br />
应劭之此时已经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了,到此刻,他手一拍,笑道:“也有可能是《喜迁莺》,虽说也有平仄不对之处,但比之《阮郎归》更少,既然是有变动,那也应当是这个变动更少的。”<br />
一群人齐齐看向陆安:“九思/先生/九哥,你说说是哪个!”<br />
应益之总觉得都不是,但一时又想不到其他词牌,只是蹙着眉,指尖在杯沿上轻点两下,又松开,似乎在心里推敲着什么,却最终没问出口。<br />
应劭之趁机拿起筷子,把锅里最后一片羊肉卷火速夹走,然后才看着陆安。<br />
陆安回答:“其实你们说的都对。”<br />
大伙儿愣住了:“都对?”<br />
陆安点头:“对。”
陆安险些笑弯了腰。<br />
应劭之开朗地笑了两声,随后立刻转向殷阁:“这位……殷兄, 你是来找九思出门玩儿的吗?”<br />
——分明是在火速转移话题。<br />
殷阁一时难以回神。他没想到陆安和应氏兄弟竟如此亲厚,尤其是和应劭之, 言语玩笑中虽看似嫌弃, 实则亲昵异常。若非莫逆之交, 岂能至此?<br />
又觉得, 陆应二人确实该是莫逆之交了。都是天才,却又都不见天才的高冷孤傲,一个善于调侃, 一个玩笑不断, 骨子里都是轻松随性的性子, 怪不得能玩到一块儿去。<br />
“在下此来,实为一事担忧。”殷阁赶忙说道:“陆兄, 太学那边, 似有学子对你颇有微词,恐有不善之意。”<br />
这话一出来, 应益之当即向陆安投去关切地一瞥,神情略见担忧之色。<br />
应劭之一听这话,更是急了:“怎么就不善之意了?九思怎么他们了?有本事上门来说清楚啊!”<br />
太学里的学子,多是权贵之后,被他们盯上可不是什么好事。<br />
随着殷阁娓娓道来,陆安等人便知晓了——全然是无妄之灾。<br />
赵伯陵得了陆安的字帖,回去后忍不住办了一个赏字会共赏美字,而那些来参加赏字会的夫人们归家后,也是忍不住去夸赞陆安的字,夸着夸着,就从字体夸到了陆安本人的外貌气质,再夸到人品才华,称赞他字如其人,孝义九郎书品人品双绝。<br />
有的人家里,儿孙听到自己母亲/祖母如此推崇一个外人,便心中不快起来。<br />
本来也只是自己心里不舒服,第二天上学和同窗们一聊……诶?你娘提了陆安?你娘也提了?整个太学一片哗然,不少人吃了苍蝇那样恶心。<br />
“他陆九思真有那么好?”<br />
“他写的文章诗词我都看过了,确实很不错,但也不至于到我爹娘让我和他学习的地步吧?”<br />
“而且只会作文章诗词有什么用,治国要看经义策论,可有何出彩之处?”<br />
“你们是不知道,我爹连夜找了书法大家来教我。”<br />
“我更惨,我娘说人家陆九思在配所里都能练字,我天天锦衣玉食,再写不好字,我就别吃饭了。”<br />
部分太学生又是气愤又是嫉妒,完全听不到另一部分同窗的话。<br />
“……其实,陆九思的经义策论挺出彩的。”<br />
“《悯农》《望海潮》这样的诗词也能叫‘很不错’啊?那分明是特别优秀好不好。”<br />
“我劝你们不要太冲动,陆九思声名在外,绝对有他的过人之处。”<br />
更有太学生中的优秀学子试图跟他们推心置腹:“我们的确没有亲眼见过陆九,我也可以理解你们对他不能心服。可我们见过陆二,太学上舍年年私试他第一,在他家里出事之前,你们哪一次考试时考过陆二了?”<br />
“我不敢说我对陆二本人心服,可不论如何,我是服气他的本事的。而陆二都不能得官家特赦,反而是他弟弟陆九得了这番殊荣,还不能让你们看明白陆安此人不容小觑吗。”<br />
……<br />
殷阁无奈轻轻摇头:“有些学子确实听从了劝诫,但也有十分张狂之人,将陆兄恨恨记在了心中。我听说后,忧心陆兄不知此事,吃了暗亏,方才来寻。”<br />
陆安拱手礼道:“多谢。”<br />
殷阁打趣道:“你若谢我,口头谢可不算数,得备一顿火锅,我自来赴。”<br />
陆安笑道:“行。最好的锅底,现切的鲜肉,择日不如撞日,不若便今天吧。”<br />
殷阁也笑了:“择日不如撞日?陆兄这话实在雅趣。便为了这一句话,我也要今日吃这一顿火锅!”<br />
殷阁又转头看应氏兄弟俩:“二位可要来?九思说过,吃火锅一定要人多,热热闹闹的才好。”<br />
尽管殷阁对应劭之而言尚是个陌生人,但应劭之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好啊!这火锅我还没吃过呢!我随两坛好酒,今日不醉不归!”<br />
应益之不想扫兴,但他必须提出来:“若是吃火锅的过程中,那些太学生上门来打扰……”<br />
陆安哂笑:“他们若是能找过来,也算是他们有本事。”<br />
陆安取来纸笔和浆糊,大笔一挥,写了一些字,再把它们贴门上。<br />
“不过,我自有办法让他们进不得这门。”<br />
*<br />
陆安不清楚,她那便宜二哥在上舍的时候,就是一副眼高于顶,看自己没有交情的人都是一副“尔等凡人皆愚笨”的态度,得罪了不少人。<br />
这次太学生群情激奋,其中很难说没有陆寅的原因。<br />
——俗称ptsd了。<br />
在太学生眼里,这就是来了一个升级版的陆二郎。陆二郎甚至都比不过他。毕竟陆二可不能让他们父母交口称赞,然后给他们的学业框框加负担。<br />
金岱就是被家里人加了负担的倒霉蛋。<br />
一回到家里,爹说你不要落后同龄人(特指陆九思)太多,我给你多找了两个老师;娘说你带点礼物上门和人家陆九思认识一下,让人家教教你、带带你;家里的姐姐妹妹们听闻家里有意愿与陆九思说媒,一个个面霞飞红……<br />
陆九思陆九思陆九思……他实在受够了!<br />
一股火劲上来,金岱左瞧瞧、右望望,喊了上舍中十来个不满陆安的人,一群人雄赳赳,气昂昂,上门打算踢馆。然后,就看到了门上一张横幅:<br />
欲入此门,先补后半阙。<br />
金岱等人老远地过来,自然是为了给陆安一点颜色瞧瞧。看到这张横幅,一个两个登时打起精神来,打定主意要在文采上压一压陆安——他们这么多人,又不限时间,补个后半阙还不简单吗?<br />
便有人看着横幅,开始念:“长亭外,古道边,芳……芳草碧连天……”<br />
念到这里时,诵读的人顿了又顿,面色一下子烧了起来,像是在说什么难以启齿的丑事一般,再也无法念下去了。<br />
丑事当然不是指陆安的丑事,是他们的丑事。<br />
尤其是正在诵读的人,他真的很想问:这个上阙我们真的还要继续念下去,然后试着去接吗?真的不是在狗尾续貂,给人提供笑料吗?<br />
另外一个人挤了过来:“怕什么!我来!”<br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br />
念读声确实起来了,但整首词也活过来了。<br />
念到“笛声残”时,这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来找茬的气势也消失了。再念到“夕阳山外山”,胸口便好似一座又一座山峰压上,犹如泰山压顶,令人情不自禁仰起头,去仰望这条横幅。<br />
这几句词前两句颇有园庭之趣,清幽雅致,让人瞧着感觉是能接一接,比一比的,但当你刚这么想的时候,一句“芳草碧连天”就压了下来,让人笑都笑不出来,比都不敢比。<br />
再看下一句“晚风拂柳笛声残”,瞧着好像这样的意趣自己踮踮脚也能够到一点,刚要抖起来,人家再来一句“夕阳山外山”,给你当头一棒,不等你反应过来,词中的孤独之意就硬挤开你的心神,闯了进来,强迫你去理解其中含义。<br />
什么是炫技?让你像坐船一样,心情起起伏伏才是炫技。<br />
太学生们的沉默声震耳欲聋。<br />
金岱脸上的不屑转为了震惊。微颤的手掌不由自主抚上了面颊,感觉里,那半边脸好像被什么东西打肿了似的。<br />
“还……还接吗?”一片沉寂之中,有人小声开口。看似在询问,实际语气里充满了不情愿。<br />
人群里又响起了几声低沉而含糊的咕哝,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br />
他们都看向了金岱——此次活动的领头人。<br />
金岱若无其事地放下手,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我想了想,自古文无第一,真比了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br />
“说的也是!”<br />
“我也觉得!”<br />
“那还是走吧!”<br />
“走走走!酒楼喝酒去!”<br />
“其实这首词真的挺好看的……”<br />
人群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叛徒,众人都对他怒目而视。<br />
叛徒眨巴着眼睛:“你们不觉得吗?”<br />
太学生们:“……”<br />
那我们觉得,现在也不能说啊!不然岂不是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br />
第124章<br />
坐在院子里, 煮着火锅,享受着中午美好的阳光,应劭之还真的提来了两坛好酒, 一群人快快乐乐地吃火锅,吃着吃着,就聊起天来。<br />
“九思,你写的那首词实在优美, 已成曲调。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br />
应劭之一边唱,一边用筷子敲着酒杯,形成简单的曲调。<br />
他在音乐上颇有造诣, 不知道词牌名,却也摸索着将这几句词唱了个七七八八。<br />
陆安毫不扭捏地夸他:“守慈你这音乐天分实在高超, 我这首词, 就是你这么唱的。”<br />
应劭之清清嗓子, 挺直腰杆, 很是得意。随后又好奇:“你这首词词牌是甚?我总觉得很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br />
陆安眨眨眼睛:“你猜。”<br />
应劭之就猜了,猜得他抓耳挠腮, 上蹿下跳, 快原地变成猴子了也没想出来。总觉得答案近在咫尺, 但就是想不起来。<br />
其他人也在想。<br />
陆容的手指在桌面上移来移去,然后忽然说:“是采用了《阮郎归》的下阕么?”<br />
《阮郎归》是一个词牌, 它的下阕用的平仄是:平仄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br />
音步倒是正合那“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但……<br />
“不对,平仄不一样。”赵松年摇摇头,想了想,又不死心地低声念了一遍,才道:“不过,或许是韵脚平仄有所改动?”<br />
他说得很慢,语调沉着,像是在心里对着一张看不见的格律词谱仔细推敲。目光却一直落在陆安脸上,似乎在等一个答案。<br />
陆安没有说话,只是在那里笑。<br />
应劭之此时已经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了,到此刻,他手一拍,笑道:“也有可能是《喜迁莺》,虽说也有平仄不对之处,但比之《阮郎归》更少,既然是有变动,那也应当是这个变动更少的。”<br />
一群人齐齐看向陆安:“九思/先生/九哥,你说说是哪个!”<br />
应益之总觉得都不是,但一时又想不到其他词牌,只是蹙着眉,指尖在杯沿上轻点两下,又松开,似乎在心里推敲着什么,却最终没问出口。<br />
应劭之趁机拿起筷子,把锅里最后一片羊肉卷火速夹走,然后才看着陆安。<br />
陆安回答:“其实你们说的都对。”<br />
大伙儿愣住了:“都对?”<br />
陆安点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