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对吴止说的,也是他对自己的告诫,现在是为了赚明日的米粮,后日的炭火,大后日的衣裳,不得已赚这份快钱——但有能力走其他的活路的时候,就别抢更加困难的人抢路。<br />
“我去绣庄,看能不能接点活。”<br />
吴家小姐也举起了手,她的手艺其实算不上特别精湛,但也要看跟谁比,十几年的专业绣娘比不过,新手的还是绰绰有余。<br />
“我跟奶奶有手艺,去外面摆个吃食摊,多少也能挣几文钱。”<br />
老师笑吟吟的说道,她跟吴家是干亲,便直接叫了厨娘一声奶奶,比起在糕点铺子里转悠,她更喜欢吴家的氛围,大家鼓足劲头往前奔的感觉实在是好。<br />
“我……要不给人去浆洗衣服?也能得两三个钱。”<br />
吴老夫人有点犹豫,她在家里是管账的,姐妹有时候也会让她帮着算算铺子里的账,她看账是一把好手,但要入账就不怎么行了。<br />
“不行!”<br />
众人异口同声的拒绝,老师和厨娘反应最快,一个接着一个开口:<br />
“家里三个孩子呢,没人看着可不行。”<br />
“我们也要个盘账的,不然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买东西划算,至少要多少钱才够过冬!”<br />
吴家的剩下三人反应过来,也纷纷劝说,最后总算将吴母的职责定下来——每日收入和开销统计,寻找最便宜的过冬物品,看着干家务的人别顺手牵羊。<br />
放到现代,就是财务+采购+主管+幼儿园老师+监督专员,月薪过万都要被人骂黑心,但放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顶顶轻松的活计——连饭都不用做,女人别提多享福。<br />
三个小孩也有要求:地上的东西不能进嘴巴,衣服和鞋子不能随便弄破弄脏,小孩自觉已经是懂事的娃娃,郑重的答应下来。<br />
吴家花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把事情理顺,接下来就是冲着各自的方向努力。<br />
一天后,街上多了一个烧饼摊子,一个馄饨摊子。<br />
两天后,街上多了两个写信的,老的能帮着写对联,还兼职卖窗花。<br />
三天后,绣坊多了一个编外绣娘,吴家的院子里多了两捆柴火。<br />
第231章<br />
厨娘年纪大,老师不好意思跟她抢推车,最开始便只在街口摆摊,一个陶罐在灶上烧着水,一个漏勺放在碟子边,一个陶碗的馄饨皮,半个陶碗的肉馅,一碗提前搅匀的配料,五个碗八双筷子,加上放置的桌子就是全部的家当。<br />
这些看着实在有些寒酸过头,但老师想得开:在这么山穷水尽的时候,节流才是最重要的,装备能用就行,好看是有钱以后才能讲究的事情。<br />
她这套虽然瞅着实在不咋地,可该有的也都有了啊:<br />
煮馄饨的容器——路上做饭的陶罐用滚水烫过几遍,再次上岗的。<br />
灶台——在野外求生的时候碰上逃荒的人,用半块饼子换的手艺,定居以后挑了黄土自己捏的。<br />
漏勺——吴母用木棍加草藤自己编的。<br />
碗——路上吃饭用的。<br />
筷——路过竹林的时候削的。<br />
桌子——房间里自带的。<br />
综上所述,馄饨摊置办的成本不过是一叠馄饨皮,半碗肉馅,还有那一大份调料,虽然肯定赚不了大钱,但也亏不了多少本钱——家里八个人呢,这些东西解决起来一天都用不了。<br />
调料虽然贵重,却也不是没有平替,舍不得用紫菜虾皮,路上捡到的晒干的蘑菇磨成粉,一样是增香的利器;猪油要从肥肉里熬,用一小把芝麻炒香碾碎,冲开的时候一样有油水;香葱直接从地里摘,或者去别家<br />
换,消耗并不算大。<br />
“馄饨哎,热腾腾的肉馅小馄饨哎,五文钱二十个哎——”<br />
老师吆喝着招揽客人,至于街边摆摊的羞涩……逃荒什么碰不到,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br />
市面上的馄饨八文钱十五个,各个都是皮薄馅大的,她这边的面皮小肉也少,但折下来一文钱能买四个,多少也是有些竞争力的。<br />
“这馄饨怎么卖的?”<br />
低价引流的政策很好用,老师很快有了第一个客人,三角眼吊梢眉,面相瞧着颇为精明,说话的时候却很和气。<br />
“五文钱二十个,现包现卖,一个大概这么大。”<br />
老师用单手撑起馄饨皮,筷子在肉馅上飞快的过一下,再往馄饨皮上一抹一捏,举起来给女人看。<br />
“这么小?”<br />
女人有些不满意,这价钱是不错,但这馄饨皮的颜色实在不太好看,还小。<br />
“小是小了点,数量多啊,五文钱就能买二十个呢。”<br />
老师堆着笑说道,死咬着价钱不肯后退,柴水都要钱,再低真的卖不了。<br />
女人从三文钱扯到四文钱又扯到四文半,老师就是不肯降价,她在糕点铺子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种客人,看上去只要稍稍后退就能赚上一大笔,其实是只要松了口,他们就觉得还能压下更多的钱,最后你不卖了,他们还要污蔑你店大欺客。<br />
“……行了行了,给我来一碗,都摆上摊子了,连价钱都不能少一点,以后肯定没多少生意。”<br />
女人心疼的掏出五文钱,在老师包馄饨的时候一直嘀嘀咕咕,她家崽子早就想吃馄饨了,但她一直舍不得花八文钱,这个老板她嘴皮子磨破了都不松口,想来再压价也真赚不了多少钱,干脆买一碗回去让孩子们尝尝。<br />
开门红以后,又陆陆续续的来了几个生意,老师回去添了两次水,回去以后数一数,虽然是薄利多销,却也挣了一小笔铜钱。<br />
厨娘那边吧卖烧饼的利润数出来,吴家两父子上交了今天赚到的铜板,每个人手上的都不多,汇聚起来的数字……也不怎么大。<br />
不过覆盖全家人的开销是够了。<br />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天,后面熟练了,赚的钱肯定还会多一点。<br />
吴母不太好意思让人把所有赚到的钱都上交,众人劝了好一会儿,她才勉强收下,只是也拿出了一张白纸。<br />
“我写了些过冬要用的东西,后面有这两天出去看的大概的价格,你们要是没意见的话,这段时间交上来的钱会全用来买上面的东西,等买完,除了家用,剩下的钱我们再商量。”<br />
按理说父母没分家,大家长以外的人都不能留私财,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短时间为了生存还行,长期这么干,一大家子只会离心,还不如提前把规矩定好。<br />
众人的目光落在白纸上:冬衣,煤炭,柴火,粮食……桩桩件件都是冬天必备的,也没什么意见,还补充了几个吴母没想到的点。<br />
“这张纸我会贴在墙上,买完一个就划掉一个。”<br />
等必备的生存物资置办完了,还有必须的生活物品,比如装菜的盘子,喝水的杯子,灶台上的铁锅……不过也许那个时候大家就搬家了,现在还是先把不准备就会死人的东西给倒腾好。<br />
有了明确的目标,吴家赚起钱来就更有劲了,翁婿两个除了给人写家书,还开拓了写对联的新业务,厨娘的生意稳定后,开始琢磨新饼子的口味,老师这边也不甘示弱,发展了以小孩为核心的新客户群体。<br />
五文钱对小孩来说是个很大的数目,一文钱也不是一个小数,但老师推出了以物易物的行动,虽然能换馄饨的只有粮食布匹柴火煤炭等几个大类,对小孩来说却足够了。<br />
最近桂花巷子孩子最能彰显财力的方式,就是掏出一枚铜钱,去老师那买馄饨。<br />
吴家租住的地方,就在桂花巷子里。<br />
为了招呼这群小客人,老师还推陈出新,研究出了气泡小馄饨的包法——错着手指一拢,连着馅料包进去一小团空气,煮出来像个营养很好的水母。<br />
用料不比之前多,咬下去的时候却会有轻微的“卟”声,几乎是瞬间就俘获了所有小孩的心。<br />
但过了一段时间,叽叽喳喳的小孩又带来了新的烦恼——<br />
孩童的口轻,吃不惯葱姜的味道,但猪肉全靠这两样法宝去腥,老师一时没了思路,急的嘴角都起了燎泡,厨娘听了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br />
“吃不惯葱姜,你用葱姜水就行了,一样的。”<br />
老师当然想到了这个办法,问题是不能用:<br />
“成本太高了。”<br />
泡水的效果要跟直接用一样,葱姜的用量肯定比之前的要大,成本上来了却提高不了利润,老师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br />
冬天就要到了,他们的过冬准备还没做完呢。<br />
“你说我做点葱油饼行不行?”<br />
厨娘在老师旁边皱了半天眉,突然问道,老师的眼睛一亮,又很快暗淡下去。<br />
“姜也解决不了啊。”<br />
厨娘灵感爆棚:<br />
“做成红糖姜块,把柴火钱挣出来!”<br />
老师的眼睛亮了,第二天,小孩们讨厌的葱姜<br />
粒在馄饨中消失了。<br />
“您为了这碟醋,硬是从种麦子开始啊!”<br />
听完老师用葱姜水习惯的来龙去脉,黎秋月感叹着说道,然后就被揪住了耳朵,说尽了好话才让老师放了她耳朵一马。
“我去绣庄,看能不能接点活。”<br />
吴家小姐也举起了手,她的手艺其实算不上特别精湛,但也要看跟谁比,十几年的专业绣娘比不过,新手的还是绰绰有余。<br />
“我跟奶奶有手艺,去外面摆个吃食摊,多少也能挣几文钱。”<br />
老师笑吟吟的说道,她跟吴家是干亲,便直接叫了厨娘一声奶奶,比起在糕点铺子里转悠,她更喜欢吴家的氛围,大家鼓足劲头往前奔的感觉实在是好。<br />
“我……要不给人去浆洗衣服?也能得两三个钱。”<br />
吴老夫人有点犹豫,她在家里是管账的,姐妹有时候也会让她帮着算算铺子里的账,她看账是一把好手,但要入账就不怎么行了。<br />
“不行!”<br />
众人异口同声的拒绝,老师和厨娘反应最快,一个接着一个开口:<br />
“家里三个孩子呢,没人看着可不行。”<br />
“我们也要个盘账的,不然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买东西划算,至少要多少钱才够过冬!”<br />
吴家的剩下三人反应过来,也纷纷劝说,最后总算将吴母的职责定下来——每日收入和开销统计,寻找最便宜的过冬物品,看着干家务的人别顺手牵羊。<br />
放到现代,就是财务+采购+主管+幼儿园老师+监督专员,月薪过万都要被人骂黑心,但放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顶顶轻松的活计——连饭都不用做,女人别提多享福。<br />
三个小孩也有要求:地上的东西不能进嘴巴,衣服和鞋子不能随便弄破弄脏,小孩自觉已经是懂事的娃娃,郑重的答应下来。<br />
吴家花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把事情理顺,接下来就是冲着各自的方向努力。<br />
一天后,街上多了一个烧饼摊子,一个馄饨摊子。<br />
两天后,街上多了两个写信的,老的能帮着写对联,还兼职卖窗花。<br />
三天后,绣坊多了一个编外绣娘,吴家的院子里多了两捆柴火。<br />
第231章<br />
厨娘年纪大,老师不好意思跟她抢推车,最开始便只在街口摆摊,一个陶罐在灶上烧着水,一个漏勺放在碟子边,一个陶碗的馄饨皮,半个陶碗的肉馅,一碗提前搅匀的配料,五个碗八双筷子,加上放置的桌子就是全部的家当。<br />
这些看着实在有些寒酸过头,但老师想得开:在这么山穷水尽的时候,节流才是最重要的,装备能用就行,好看是有钱以后才能讲究的事情。<br />
她这套虽然瞅着实在不咋地,可该有的也都有了啊:<br />
煮馄饨的容器——路上做饭的陶罐用滚水烫过几遍,再次上岗的。<br />
灶台——在野外求生的时候碰上逃荒的人,用半块饼子换的手艺,定居以后挑了黄土自己捏的。<br />
漏勺——吴母用木棍加草藤自己编的。<br />
碗——路上吃饭用的。<br />
筷——路过竹林的时候削的。<br />
桌子——房间里自带的。<br />
综上所述,馄饨摊置办的成本不过是一叠馄饨皮,半碗肉馅,还有那一大份调料,虽然肯定赚不了大钱,但也亏不了多少本钱——家里八个人呢,这些东西解决起来一天都用不了。<br />
调料虽然贵重,却也不是没有平替,舍不得用紫菜虾皮,路上捡到的晒干的蘑菇磨成粉,一样是增香的利器;猪油要从肥肉里熬,用一小把芝麻炒香碾碎,冲开的时候一样有油水;香葱直接从地里摘,或者去别家<br />
换,消耗并不算大。<br />
“馄饨哎,热腾腾的肉馅小馄饨哎,五文钱二十个哎——”<br />
老师吆喝着招揽客人,至于街边摆摊的羞涩……逃荒什么碰不到,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br />
市面上的馄饨八文钱十五个,各个都是皮薄馅大的,她这边的面皮小肉也少,但折下来一文钱能买四个,多少也是有些竞争力的。<br />
“这馄饨怎么卖的?”<br />
低价引流的政策很好用,老师很快有了第一个客人,三角眼吊梢眉,面相瞧着颇为精明,说话的时候却很和气。<br />
“五文钱二十个,现包现卖,一个大概这么大。”<br />
老师用单手撑起馄饨皮,筷子在肉馅上飞快的过一下,再往馄饨皮上一抹一捏,举起来给女人看。<br />
“这么小?”<br />
女人有些不满意,这价钱是不错,但这馄饨皮的颜色实在不太好看,还小。<br />
“小是小了点,数量多啊,五文钱就能买二十个呢。”<br />
老师堆着笑说道,死咬着价钱不肯后退,柴水都要钱,再低真的卖不了。<br />
女人从三文钱扯到四文钱又扯到四文半,老师就是不肯降价,她在糕点铺子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种客人,看上去只要稍稍后退就能赚上一大笔,其实是只要松了口,他们就觉得还能压下更多的钱,最后你不卖了,他们还要污蔑你店大欺客。<br />
“……行了行了,给我来一碗,都摆上摊子了,连价钱都不能少一点,以后肯定没多少生意。”<br />
女人心疼的掏出五文钱,在老师包馄饨的时候一直嘀嘀咕咕,她家崽子早就想吃馄饨了,但她一直舍不得花八文钱,这个老板她嘴皮子磨破了都不松口,想来再压价也真赚不了多少钱,干脆买一碗回去让孩子们尝尝。<br />
开门红以后,又陆陆续续的来了几个生意,老师回去添了两次水,回去以后数一数,虽然是薄利多销,却也挣了一小笔铜钱。<br />
厨娘那边吧卖烧饼的利润数出来,吴家两父子上交了今天赚到的铜板,每个人手上的都不多,汇聚起来的数字……也不怎么大。<br />
不过覆盖全家人的开销是够了。<br />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天,后面熟练了,赚的钱肯定还会多一点。<br />
吴母不太好意思让人把所有赚到的钱都上交,众人劝了好一会儿,她才勉强收下,只是也拿出了一张白纸。<br />
“我写了些过冬要用的东西,后面有这两天出去看的大概的价格,你们要是没意见的话,这段时间交上来的钱会全用来买上面的东西,等买完,除了家用,剩下的钱我们再商量。”<br />
按理说父母没分家,大家长以外的人都不能留私财,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短时间为了生存还行,长期这么干,一大家子只会离心,还不如提前把规矩定好。<br />
众人的目光落在白纸上:冬衣,煤炭,柴火,粮食……桩桩件件都是冬天必备的,也没什么意见,还补充了几个吴母没想到的点。<br />
“这张纸我会贴在墙上,买完一个就划掉一个。”<br />
等必备的生存物资置办完了,还有必须的生活物品,比如装菜的盘子,喝水的杯子,灶台上的铁锅……不过也许那个时候大家就搬家了,现在还是先把不准备就会死人的东西给倒腾好。<br />
有了明确的目标,吴家赚起钱来就更有劲了,翁婿两个除了给人写家书,还开拓了写对联的新业务,厨娘的生意稳定后,开始琢磨新饼子的口味,老师这边也不甘示弱,发展了以小孩为核心的新客户群体。<br />
五文钱对小孩来说是个很大的数目,一文钱也不是一个小数,但老师推出了以物易物的行动,虽然能换馄饨的只有粮食布匹柴火煤炭等几个大类,对小孩来说却足够了。<br />
最近桂花巷子孩子最能彰显财力的方式,就是掏出一枚铜钱,去老师那买馄饨。<br />
吴家租住的地方,就在桂花巷子里。<br />
为了招呼这群小客人,老师还推陈出新,研究出了气泡小馄饨的包法——错着手指一拢,连着馅料包进去一小团空气,煮出来像个营养很好的水母。<br />
用料不比之前多,咬下去的时候却会有轻微的“卟”声,几乎是瞬间就俘获了所有小孩的心。<br />
但过了一段时间,叽叽喳喳的小孩又带来了新的烦恼——<br />
孩童的口轻,吃不惯葱姜的味道,但猪肉全靠这两样法宝去腥,老师一时没了思路,急的嘴角都起了燎泡,厨娘听了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br />
“吃不惯葱姜,你用葱姜水就行了,一样的。”<br />
老师当然想到了这个办法,问题是不能用:<br />
“成本太高了。”<br />
泡水的效果要跟直接用一样,葱姜的用量肯定比之前的要大,成本上来了却提高不了利润,老师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br />
冬天就要到了,他们的过冬准备还没做完呢。<br />
“你说我做点葱油饼行不行?”<br />
厨娘在老师旁边皱了半天眉,突然问道,老师的眼睛一亮,又很快暗淡下去。<br />
“姜也解决不了啊。”<br />
厨娘灵感爆棚:<br />
“做成红糖姜块,把柴火钱挣出来!”<br />
老师的眼睛亮了,第二天,小孩们讨厌的葱姜<br />
粒在馄饨中消失了。<br />
“您为了这碟醋,硬是从种麦子开始啊!”<br />
听完老师用葱姜水习惯的来龙去脉,黎秋月感叹着说道,然后就被揪住了耳朵,说尽了好话才让老师放了她耳朵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