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573节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br />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br />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br />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br />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br />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br />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br />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br />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br />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br />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br />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br />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br />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br />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br />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温体仁入阁,成为了大学士。<br />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br />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br />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br />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br />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br />
讲完了,问:<br />
“三法司如何定罪?”<br />
没人吱声。<br />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br />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br />
依律,凌迟。<br />
现场鸦雀无声。<br />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br />
他是冤枉的。<br />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br />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br />
但他就是死了。<br />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br />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br />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br />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br />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br />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br />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br />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br />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br />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br />
〖一生事业总成空,<br />
半世功名在梦中。<br />
死后不愁无勇将,<br />
忠魂依旧守辽东。〗<br />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br />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br />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br />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br />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br />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br />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br />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br />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br />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br />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br />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br />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br />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br />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br />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br />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温体仁入阁,成为了大学士。<br />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br />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br />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br />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br />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br />
讲完了,问:<br />
“三法司如何定罪?”<br />
没人吱声。<br />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br />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br />
依律,凌迟。<br />
现场鸦雀无声。<br />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br />
他是冤枉的。<br />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br />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br />
但他就是死了。<br />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br />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br />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br />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br />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br />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br />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br />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br />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br />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br />
〖一生事业总成空,<br />
半世功名在梦中。<br />
死后不愁无勇将,<br />
忠魂依旧守辽东。〗<br />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br />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br />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