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嘉看了宋言川一眼,他已经恢复了平时的那副笑嘻嘻的样子,一个接一个地喊人。<br />
这种时候他嘴巴就很甜了,哄得那些阿姨心花怒放,又关心他眼睛怎么了。<br />
宋言川难得卡了壳,他不是披着校服吗?<br />
为什么她们还能看见?<br />
陈念嘉在旁边把话接了过来:“灰尘大,他又去揉,就红了。”<br />
宋言川感激地看了陈念嘉一眼。<br />
“哦哦,这样子。”<br />
阿姨们也不深究,又乐呵呵地调侃,“言川这考得可真好,也不知道明瑜怎么教的弟弟。”<br />
另一个阿姨说道。<br />
“哎呀,你不知道,人家和念嘉景行关系好,这成绩好的学生带着,能不行吗?言川啊,你笔记借我家囡囡看看呗,她开学也快五年级了。”<br />
“你借言川的,那我借念嘉的,念嘉,你笔记方不方便借一下我们?”<br />
学霸的笔记,向来是最受欢迎的东西,更别说小升初的考试刚刚结束,正是这些家长最热情的时候。<br />
一开始还只有一两个,结果这路上换班的人上下班的,路过的越来越多。<br />
宋言川和陈念嘉竟然被“围观”了。<br />
这也是难免的,毕竟1986年,大多数家庭都还奉行放养教育。<br />
小时候就光着屁股玩,等上学,反正厂子又不可能倒,父母在哪上班孩子就在哪读书呗。<br />
会选择考到市里去的人不多,大部分本来就是沙区那边的,毕竟沙区一向是南城教育最拔尖的地方。<br />
更别说,人家考还真考上了。<br />
“一三八啊,我儿子要是给我考一个,我保证一年——不,三年,三年都不打他。”<br />
尽管这句话的真实性存疑,但足以证明,这年头的名校光环一点不比几十年后低。<br />
或者说,正是因为能考上的人很少,所以这个光环还要更加明显。<br />
人多,话也是叽叽喳喳。<br />
这回换成了陈念嘉手足无措了。<br />
她性格安静,面对这么多人团团围着,七嘴八舌,感觉自己快要被人淹没。<br />
关键时刻,还是宋言川把她给救了出来。<br />
他拉上陈念嘉,脚底抹油就溜。<br />
“哎呀,时间不早了,各位阿姨,我们还得赶紧回去填学校要用的表格呢!”<br />
这才把陈念嘉给拉走。<br />
当然,表格什么的,那都是宋言川随口说的,反正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核实。<br />
两个人几乎是一路小跑着,一头栽进了宋家的小院里,把门一关。<br />
宋言川本就有点狼狈,刚刚从人群里窜出来,他校服早掉了,一对兔子似的眼睛看起来有点滑稽。<br />
陈念嘉呢,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路跑回来,头发有点乱了,还使劲拽着她的背包背带。<br />
两人对视一眼,忽然都情不自禁大笑出声。<br />
好久,笑声才落了下去。<br />
“……你等着吧,我中考肯定考得比你好。”<br />
“嗯,我等着。”<br />
第121章 奔赴港城<br />
这个暑假对于胡同里的两个小不点来说, 或者说,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考试。<br />
当一切尘埃落定,宋言川也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他们转而关心朋友们未来三年是在哪个学校就读, 大家离得近不近。<br />
日子又恢复了之前的积极活跃, 宋言川甚至主动约黎涛他们出去打球。<br />
黎涛开始几天还在沾沾自喜,再怎么说, 他也不差嘛, 毕竟他也是考上41中的人!<br />
多少人想考还考不上呢!<br />
开始真等他发现周围朋友一个在渝中区的都没有,黎涛迅速嫌弃起41中距离其他学校太远。<br />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找人玩都没办法玩!”他可怜巴巴的, “能不能让明瑜姐来我们学校门口也开家店啊!”<br />
他以后吃明瑜酸辣粉都更远了!<br />
当然, 黎涛这段抱怨,最后又是招来了一顿亲爹的教训——<br />
“你这臭小子还好意思, 要不是你妈辛辛苦苦拉着你,你还41中——你什么中都读不上,到时候还得你爸我去厂里给你报厂附中的名!”<br />
……<br />
日子就这么鸡飞狗跳地, 在日常之中缓慢流逝, 或许就连这些小不点们, 以后偶尔想到这个暑假,都还会有些怀念。<br />
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个暑假, 更多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br />
针织总厂门口的路更加车水马龙了, 现在走到街上,就能听见叫卖声。<br />
观音街那条路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用那条街“练摊”。<br />
每周周末去朝天门批发一点货回来, 要么是毛线,要么就是外地进的小件儿,像是袜子之类的,周中的时候就在观音街卖。<br />
只靠着供销社买东西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家里的粮票、肉票甚至不得不专门趁天晴的时候摆出来,稍微敞一敞。<br />
现在的票证还是能用的,但已经不是那么紧俏了。<br />
粮食、食用油、肉菜这些,现在都可以在市场上正常买到。<br />
曾经在猪肉摊负责切肉,那个手握“割肉大权”的阿姨如今再也洋气不起来了。<br />
不买她的摊,并不影响大家吃肉,甚至那些菜市场上买到的猪肉,还要更新鲜,更美味。<br />
街上到处都是追赶潮流的年轻男女,大胆、前卫着装,是前两年南城完全见不着的,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一眼望过去就像一条彩虹。<br />
而这些变化之中,针织胡同也在悄悄地变换着它自己的模样。<br />
手里有了钱,胡同里头的邻居们三三俩俩地都开始改造起了自己的小家。<br />
有些是修个小院子,有些是重新把堂屋砸了多起几个房间。<br />
宋明瑜把客厅重新修缮了一下,铺了新的地砖,又换了粤省那边过来的沙发,打了两扇大窗户出来。<br />
这样平时堂屋的采光也好许多。<br />
这年头因为都是红砖墙建房子,采光是个很严重的问题。<br />
堂屋——所谓的客厅其实就是一件单独的屋子,和几十年后那种动不动就落地窗,大横开间的采光没法比。<br />
加上顶上的吊灯,和前世寻常就能买到的led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时候还经常跳闸,在堂屋想做点正事看点资料,没多久就眼睛疼。<br />
西厢房是宋言川的,小家伙马上去住读了,这房间他打算留给他姐随便用,堆点杂物也行。<br />
宋明瑜没同意。<br />
“你周末又不是不回家。”<br />
但她的东厢房稍微调整了一下空间,加了一张新床垫,床头包了起来,加了一个小的储藏角,和小饭馆中间又隔了一层。<br />
窗台上放了一盆吊兰,一盆芦荟。<br />
太精细的植物宋明瑜是养不活的,无论她怎么努力,也只能让花坛里的花换得更快一点。<br />
但这两个她不怎么管,反而长得很是精神,宋明瑜就干脆迁到了东厢房,放在窗台上。<br />
宋明瑜的房子鸟枪换炮,外头没什么变化,内里却变得舒适漂亮了许多,隔壁,林香则是决定要把房子拓宽一下。<br />
“现在这个院子大小倒是够,我和你陈叔叔就想着,干脆把厨房和厕所给分出去。”<br />
之前林香家一直和蒋晓霞家共用厨房厕所,现在随着两个孩子大了,越来越不方便。<br />
陈念嘉有时候想洗漱,还得和蒋晓霞那边错开时间,她之前又忙着复习功课,有时候实在不方便,只能借用宋明瑜这边的卫生间——这边就姐弟两个,很好协调时间。<br />
卧室也要再建一个。<br />
林香是这么说的,“念嘉也要上初中了,是大姑娘了,总不能一直挤在隔出来的房间里,而且景行又长高了,那房间对他也是太小了。”<br />
厨房和厕所,她不占便宜,和蒋晓霞家,一家一半,这样大家都有得用。<br />
兄妹俩的卧室直接分开,就在现在的卧室旁边再起一间,靠后院的位置是林香自家的,没有共用的邻居,那就正好给念嘉当房间。<br />
林香早就想给女儿换个地方住了。<br />
但之前家里条件一来不方便,二来,要换到哪里去也是个问题。<br />
这年头家里俩小孩的情况很普遍,往往就是大的有一间房,小的那个要么睡隔间,要么睡阁楼,甚至还有跟爹妈睡一起的。<br />
但林香还是想给女儿稍微修得舒服一点,“靠近院子那边,平时也见得着光。”<br />
所以她还得要一扇大玻璃做窗户。<br />
建材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年头盖房子都是用红砖,无非就是得找找路子,宋明瑜联合自己的需求,直接给盛凌冬打电话。<br />
“你还在跟那些起砖窑的镇上联系吗,我想找他们买点东西。”<br />
她原本只是想问问盛凌冬认识的那些镇上的人,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可以买一点红砖,“我们只是拿来修房子,估计要的不多。”<br />
结果盛凌冬二话不说,把事情全给办了。<br />
从建材的红砖开始,到林香想给女儿打的木床,甚至连她想给念嘉房间里装上的那个玻璃窗,盛凌冬都帮忙搞定了。
这种时候他嘴巴就很甜了,哄得那些阿姨心花怒放,又关心他眼睛怎么了。<br />
宋言川难得卡了壳,他不是披着校服吗?<br />
为什么她们还能看见?<br />
陈念嘉在旁边把话接了过来:“灰尘大,他又去揉,就红了。”<br />
宋言川感激地看了陈念嘉一眼。<br />
“哦哦,这样子。”<br />
阿姨们也不深究,又乐呵呵地调侃,“言川这考得可真好,也不知道明瑜怎么教的弟弟。”<br />
另一个阿姨说道。<br />
“哎呀,你不知道,人家和念嘉景行关系好,这成绩好的学生带着,能不行吗?言川啊,你笔记借我家囡囡看看呗,她开学也快五年级了。”<br />
“你借言川的,那我借念嘉的,念嘉,你笔记方不方便借一下我们?”<br />
学霸的笔记,向来是最受欢迎的东西,更别说小升初的考试刚刚结束,正是这些家长最热情的时候。<br />
一开始还只有一两个,结果这路上换班的人上下班的,路过的越来越多。<br />
宋言川和陈念嘉竟然被“围观”了。<br />
这也是难免的,毕竟1986年,大多数家庭都还奉行放养教育。<br />
小时候就光着屁股玩,等上学,反正厂子又不可能倒,父母在哪上班孩子就在哪读书呗。<br />
会选择考到市里去的人不多,大部分本来就是沙区那边的,毕竟沙区一向是南城教育最拔尖的地方。<br />
更别说,人家考还真考上了。<br />
“一三八啊,我儿子要是给我考一个,我保证一年——不,三年,三年都不打他。”<br />
尽管这句话的真实性存疑,但足以证明,这年头的名校光环一点不比几十年后低。<br />
或者说,正是因为能考上的人很少,所以这个光环还要更加明显。<br />
人多,话也是叽叽喳喳。<br />
这回换成了陈念嘉手足无措了。<br />
她性格安静,面对这么多人团团围着,七嘴八舌,感觉自己快要被人淹没。<br />
关键时刻,还是宋言川把她给救了出来。<br />
他拉上陈念嘉,脚底抹油就溜。<br />
“哎呀,时间不早了,各位阿姨,我们还得赶紧回去填学校要用的表格呢!”<br />
这才把陈念嘉给拉走。<br />
当然,表格什么的,那都是宋言川随口说的,反正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核实。<br />
两个人几乎是一路小跑着,一头栽进了宋家的小院里,把门一关。<br />
宋言川本就有点狼狈,刚刚从人群里窜出来,他校服早掉了,一对兔子似的眼睛看起来有点滑稽。<br />
陈念嘉呢,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路跑回来,头发有点乱了,还使劲拽着她的背包背带。<br />
两人对视一眼,忽然都情不自禁大笑出声。<br />
好久,笑声才落了下去。<br />
“……你等着吧,我中考肯定考得比你好。”<br />
“嗯,我等着。”<br />
第121章 奔赴港城<br />
这个暑假对于胡同里的两个小不点来说, 或者说,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考试。<br />
当一切尘埃落定,宋言川也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他们转而关心朋友们未来三年是在哪个学校就读, 大家离得近不近。<br />
日子又恢复了之前的积极活跃, 宋言川甚至主动约黎涛他们出去打球。<br />
黎涛开始几天还在沾沾自喜,再怎么说, 他也不差嘛, 毕竟他也是考上41中的人!<br />
多少人想考还考不上呢!<br />
开始真等他发现周围朋友一个在渝中区的都没有,黎涛迅速嫌弃起41中距离其他学校太远。<br />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找人玩都没办法玩!”他可怜巴巴的, “能不能让明瑜姐来我们学校门口也开家店啊!”<br />
他以后吃明瑜酸辣粉都更远了!<br />
当然, 黎涛这段抱怨,最后又是招来了一顿亲爹的教训——<br />
“你这臭小子还好意思, 要不是你妈辛辛苦苦拉着你,你还41中——你什么中都读不上,到时候还得你爸我去厂里给你报厂附中的名!”<br />
……<br />
日子就这么鸡飞狗跳地, 在日常之中缓慢流逝, 或许就连这些小不点们, 以后偶尔想到这个暑假,都还会有些怀念。<br />
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个暑假, 更多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br />
针织总厂门口的路更加车水马龙了, 现在走到街上,就能听见叫卖声。<br />
观音街那条路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用那条街“练摊”。<br />
每周周末去朝天门批发一点货回来, 要么是毛线,要么就是外地进的小件儿,像是袜子之类的,周中的时候就在观音街卖。<br />
只靠着供销社买东西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家里的粮票、肉票甚至不得不专门趁天晴的时候摆出来,稍微敞一敞。<br />
现在的票证还是能用的,但已经不是那么紧俏了。<br />
粮食、食用油、肉菜这些,现在都可以在市场上正常买到。<br />
曾经在猪肉摊负责切肉,那个手握“割肉大权”的阿姨如今再也洋气不起来了。<br />
不买她的摊,并不影响大家吃肉,甚至那些菜市场上买到的猪肉,还要更新鲜,更美味。<br />
街上到处都是追赶潮流的年轻男女,大胆、前卫着装,是前两年南城完全见不着的,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一眼望过去就像一条彩虹。<br />
而这些变化之中,针织胡同也在悄悄地变换着它自己的模样。<br />
手里有了钱,胡同里头的邻居们三三俩俩地都开始改造起了自己的小家。<br />
有些是修个小院子,有些是重新把堂屋砸了多起几个房间。<br />
宋明瑜把客厅重新修缮了一下,铺了新的地砖,又换了粤省那边过来的沙发,打了两扇大窗户出来。<br />
这样平时堂屋的采光也好许多。<br />
这年头因为都是红砖墙建房子,采光是个很严重的问题。<br />
堂屋——所谓的客厅其实就是一件单独的屋子,和几十年后那种动不动就落地窗,大横开间的采光没法比。<br />
加上顶上的吊灯,和前世寻常就能买到的led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时候还经常跳闸,在堂屋想做点正事看点资料,没多久就眼睛疼。<br />
西厢房是宋言川的,小家伙马上去住读了,这房间他打算留给他姐随便用,堆点杂物也行。<br />
宋明瑜没同意。<br />
“你周末又不是不回家。”<br />
但她的东厢房稍微调整了一下空间,加了一张新床垫,床头包了起来,加了一个小的储藏角,和小饭馆中间又隔了一层。<br />
窗台上放了一盆吊兰,一盆芦荟。<br />
太精细的植物宋明瑜是养不活的,无论她怎么努力,也只能让花坛里的花换得更快一点。<br />
但这两个她不怎么管,反而长得很是精神,宋明瑜就干脆迁到了东厢房,放在窗台上。<br />
宋明瑜的房子鸟枪换炮,外头没什么变化,内里却变得舒适漂亮了许多,隔壁,林香则是决定要把房子拓宽一下。<br />
“现在这个院子大小倒是够,我和你陈叔叔就想着,干脆把厨房和厕所给分出去。”<br />
之前林香家一直和蒋晓霞家共用厨房厕所,现在随着两个孩子大了,越来越不方便。<br />
陈念嘉有时候想洗漱,还得和蒋晓霞那边错开时间,她之前又忙着复习功课,有时候实在不方便,只能借用宋明瑜这边的卫生间——这边就姐弟两个,很好协调时间。<br />
卧室也要再建一个。<br />
林香是这么说的,“念嘉也要上初中了,是大姑娘了,总不能一直挤在隔出来的房间里,而且景行又长高了,那房间对他也是太小了。”<br />
厨房和厕所,她不占便宜,和蒋晓霞家,一家一半,这样大家都有得用。<br />
兄妹俩的卧室直接分开,就在现在的卧室旁边再起一间,靠后院的位置是林香自家的,没有共用的邻居,那就正好给念嘉当房间。<br />
林香早就想给女儿换个地方住了。<br />
但之前家里条件一来不方便,二来,要换到哪里去也是个问题。<br />
这年头家里俩小孩的情况很普遍,往往就是大的有一间房,小的那个要么睡隔间,要么睡阁楼,甚至还有跟爹妈睡一起的。<br />
但林香还是想给女儿稍微修得舒服一点,“靠近院子那边,平时也见得着光。”<br />
所以她还得要一扇大玻璃做窗户。<br />
建材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年头盖房子都是用红砖,无非就是得找找路子,宋明瑜联合自己的需求,直接给盛凌冬打电话。<br />
“你还在跟那些起砖窑的镇上联系吗,我想找他们买点东西。”<br />
她原本只是想问问盛凌冬认识的那些镇上的人,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可以买一点红砖,“我们只是拿来修房子,估计要的不多。”<br />
结果盛凌冬二话不说,把事情全给办了。<br />
从建材的红砖开始,到林香想给女儿打的木床,甚至连她想给念嘉房间里装上的那个玻璃窗,盛凌冬都帮忙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