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么漂亮的履历,坐到这么个位置上来,有什么好处?<br />
宋厂长反正是没感觉自己拿到了什么好处,倒是刚落地就接了个不定时炸弹。<br />
针织总厂是个多么大的国字头厂子,它的存在压根就不是它一家的事情。<br />
往小了说,周边的兄弟厂子很多就是靠针织总厂的原材料在生产,甚至有很多进货了他们的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再售卖。<br />
往大了说,这么个巨无霸在南城,纺织这边给配额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它的地位?<br />
现在可是1987年,双轨制还没结束呢,体制内的配额,那可是对于一个国字头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了。<br />
它出了问题,领导们要不要问责?<br />
必然要的!<br />
国字头的企业享受着关注,这是一把双刃剑,好的部分就是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拥有个体户没有的庞大支持,坏的部分就是它的存在也牵一发动全身。<br />
而宋厂长被迫接手的这个定时炸弹,它就是——讨债!<br />
让国营工厂们最头疼的就是债!<br />
针织总厂的上下游厂子、企业都不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和针织总厂一样的国字头工厂。<br />
所以,大家的习惯也差不多,平时都“赊账”、“记条子”,等到了时间一起结款。<br />
反正都是自家人,兄弟姐妹,没有说分得那么清。<br />
而且本来这种国字头要做个什么流程手续就比较多,要是什么都等手续压下来再办,那黄花菜就凉了。<br />
但这就引发了一个八十年代的地雷,债里面最难讨的那种。<br />
那就是三角债。<br />
什么叫三角债,说通俗点,就是厂子之间互相欠钱,互相还不起,又互相拖着不还的死循环!<br />
比如说,针织总厂欠了南城棉纺厂的钱,之前进购了一批棉纱,钱没付。<br />
棉纺厂呢,又欠了上级棉纺总厂的欠没付,原材料没付钱。<br />
针织总厂自己呢,卖给下游的成衣厂的面料,成衣厂没把欠付给针织总厂。<br />
成衣厂又欠其他企业,比如说维修厂、设备厂的钱。<br />
这就像个无比稳固的三角形一样,互相纠缠,互相顶死了。<br />
一数,所有链条上的企业都有债在外面没收回来,可无论哪一家都没钱付账!<br />
债务链条一开始可能不多,但随着时间推移,就越来越多,直到这条资金链彻底断裂!<br />
资金链断裂,工厂没有了现金流,没办法继续生产。<br />
比如说像针织总厂这种,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其实很强,遇上亚运会、运动会这种大型赛事,一套体育运动装做出来,那产品根本不愁卖。<br />
可是生产要原料,原料要钱,设备开机要钱,根本做不了啊!<br />
这就相当于是金山银山摆在面前,但是没办法去拿,全部卡死在三角债上了!<br />
宋厂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成衣厂讨债,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是颗粒无收。<br />
三角债不是针织总厂一家的窘境,而是这年头国营厂普遍的境况,这个不是哪个厂长出来说一句“我要讨债”就能解决的事情。<br />
说难听点,这一条链上的工厂都卡死了,谁能有钱拿出来还这个债,真要是能还出来,那就不至于叫三角债了!<br />
三角债是真的令人头痛,收不回来就是一笔烂账,不是只烂一点点,是会把整个针织总厂慢慢地拉入沼泽里,慢慢地毒发身亡。<br />
可眼下,最让宋厂长欲哭无泪的,甚至不是这笔三角债,而是一个更加迫在眉睫的东西——<br />
宋厂长低头看向自己手中的法院传票。<br />
又有谁敢相信,一张小小的传票,却比“三角债”的威力大得多!<br />
如果说三角债是慢性中毒,那这传票就是南城针织总厂的“催命符”,是真的现在立刻马上就能把针织总厂拉入深渊的存在。<br />
传票上清晰可见写着“设备租赁”四个字,宋厂长气得咬牙切齿。<br />
要说来厂子之后什么事情让他抓狂,那一定就是这个事情!<br />
什么三角债,什么厂子效益不好,宋厂长坚定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毕竟吴书记又不傻,说实话他都佩服对方治厂的手腕,而且这都是“阵痛”。<br />
现在纺织业没几家国营厂子不经历这种阵痛的,说难听点,这事儿想找人来负责甚至都找不到——<br />
大家都陷在泥沼里头呢!<br />
可是法院的传票可是冤有头债有主,真的找得到罪魁祸首的!<br />
第162章 破产<br />
宋厂长牙痒痒的就是, 他明明知道谁是这里面最应该负责的,他却没办法把对方揪出来打一顿,让对方负责!<br />
因为那人压根就不在厂里——而是在局子里!<br />
那个人就是纪盛华。<br />
而这张传票的源头,就是纪盛华当初在针织总厂横行霸道时引进的那一批“海外设备”!<br />
当初, 纪盛华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把厂里的设备给“引进”了一大批, 那时候他认为自己把吴书记给斗倒了,压根就没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br />
生产线在八十年代是极为昂贵的, 国内很多厂子甚至根本没钱引入, 针织总厂虽然家大业大,但也是一下欠下了一屁股的债。<br />
真正致命的是,纪盛华引进的这批设备还一身的毛病, 根本就是人家国外淘汰过期的生产线!<br />
早在纪盛华被抓的那会儿, 厂子的效益就已经被这一批设备给拖累得够惨的了——次品率高,又压根货不对板, 动不动就故障。<br />
后面厂里一盘查,才发现这才是个开始,那堆设备的存在本身就是比“拖累生产效率”更大的雷!<br />
因为它们不是厂里买进来的设备, 而是租赁来的!<br />
租赁就意味着, 厂里是要付租金的。<br />
尽管在吴书记重新回来执掌厂子之后, 迅速处理掉了一批设备,但是这些设备本身就十分不合格,也只有那些乡镇的小企业愿意收购——还是跳楼价。<br />
不卖不行, 卖了也是亏, 反正就是两头都是罪,更别说对于整个引进造成的危机来说,抛售这些设备本也是杯水车薪。<br />
只因这批设备压根就不是走的国内的路子, 而是用的外汇支付。<br />
中间当“中介”的那家租赁公司当初吃了纪盛华的回扣,两边直接约定用外币结算。<br />
而外币的汇率那是不固定的,从最开始的那一笔数字,渐渐地越滚越大,尤其是这些租赁设备的租金还不是一次□□满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三月一付”!<br />
这对针织总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br />
可以说,纪盛华是在引进设备这件事上,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踩到了最雷、最不能走的那一步上。<br />
所以滚雪球滚到最后,等他自己被抓,吴书记回来顶上之后,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就暴露了出来,纸包不住火。<br />
极高的残次品率、完全无法维权的设备来源,以及还在层层垒高的租金,每一个对厂子都是致命的。<br />
吴书记当然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回来复任之后,马上就联合厂里的领导班子开始想办法。<br />
出清设备、出清不少原材料的盘存,像当时给宋明瑜的那批开司米,就是自救的产物。<br />
最重要的是,他当时眼光十分独到地意识到了厂子可以做运动套装那些市场上受到好评和欢迎的产品!<br />
然而……不够。<br />
远远不够!<br />
租赁的租金是多少?百万起步!<br />
不是一百万,而是几百万,这个数字甚至还在继续滚大,因为租赁和汇率的影响会持续下去,这不是针织总厂说了算的。<br />
也就是说,针织总厂无论多么努力,这张租赁的合同都像一张无形的巨口,怎么都摆脱不了!<br />
因为这件事,厂里已经连续换了两个厂长了,甚至纺织局那边也想过要不要再派一个新的书记来——可是想想,这个节骨眼上,除了吴书记,谁还能支撑这么个烂摊子?<br />
没办法,只能让吴书记来保持这个核心的管理员的身份,再不断地调新厂长去,死马当活马医。<br />
宋厂长就是被抓的那匹“马”。<br />
他当然也想解决问题,毕竟人都来了针织总厂了,唯一一条生路,只剩下——解决这个租赁合同!<br />
直接赔付违约金是不可能的。<br />
租金都能动辄上百万,违约金可想而知。<br />
纪盛华当初为了自己捞钱,合同上给出的可是一笔天价的违约金,是整个租金的好多倍!<br />
把整个总厂卖了都赔不起!<br />
打官司,只剩打官司这一个方案。<br />
吴书记和宋厂长这些日子一直在忙碌的事情,除了三角债,就是这个劳什子的官司!<br />
可官司的进度丝毫不乐观。<br />
这种跨国官司是最难打的,针织总厂当初是纪盛华白纸黑字签的合同文书,现在总不可能因为纪盛华进局子了,这些事情就当没发生过吧?<br />
这年头的法院也压根没处理过这么复杂的案件,整个打官司的流程极长,这不是有人刻意刁难,而是一点点差错,在这个案子里都可能引起巨大的影响。
宋厂长反正是没感觉自己拿到了什么好处,倒是刚落地就接了个不定时炸弹。<br />
针织总厂是个多么大的国字头厂子,它的存在压根就不是它一家的事情。<br />
往小了说,周边的兄弟厂子很多就是靠针织总厂的原材料在生产,甚至有很多进货了他们的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再售卖。<br />
往大了说,这么个巨无霸在南城,纺织这边给配额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它的地位?<br />
现在可是1987年,双轨制还没结束呢,体制内的配额,那可是对于一个国字头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了。<br />
它出了问题,领导们要不要问责?<br />
必然要的!<br />
国字头的企业享受着关注,这是一把双刃剑,好的部分就是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拥有个体户没有的庞大支持,坏的部分就是它的存在也牵一发动全身。<br />
而宋厂长被迫接手的这个定时炸弹,它就是——讨债!<br />
让国营工厂们最头疼的就是债!<br />
针织总厂的上下游厂子、企业都不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和针织总厂一样的国字头工厂。<br />
所以,大家的习惯也差不多,平时都“赊账”、“记条子”,等到了时间一起结款。<br />
反正都是自家人,兄弟姐妹,没有说分得那么清。<br />
而且本来这种国字头要做个什么流程手续就比较多,要是什么都等手续压下来再办,那黄花菜就凉了。<br />
但这就引发了一个八十年代的地雷,债里面最难讨的那种。<br />
那就是三角债。<br />
什么叫三角债,说通俗点,就是厂子之间互相欠钱,互相还不起,又互相拖着不还的死循环!<br />
比如说,针织总厂欠了南城棉纺厂的钱,之前进购了一批棉纱,钱没付。<br />
棉纺厂呢,又欠了上级棉纺总厂的欠没付,原材料没付钱。<br />
针织总厂自己呢,卖给下游的成衣厂的面料,成衣厂没把欠付给针织总厂。<br />
成衣厂又欠其他企业,比如说维修厂、设备厂的钱。<br />
这就像个无比稳固的三角形一样,互相纠缠,互相顶死了。<br />
一数,所有链条上的企业都有债在外面没收回来,可无论哪一家都没钱付账!<br />
债务链条一开始可能不多,但随着时间推移,就越来越多,直到这条资金链彻底断裂!<br />
资金链断裂,工厂没有了现金流,没办法继续生产。<br />
比如说像针织总厂这种,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其实很强,遇上亚运会、运动会这种大型赛事,一套体育运动装做出来,那产品根本不愁卖。<br />
可是生产要原料,原料要钱,设备开机要钱,根本做不了啊!<br />
这就相当于是金山银山摆在面前,但是没办法去拿,全部卡死在三角债上了!<br />
宋厂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成衣厂讨债,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是颗粒无收。<br />
三角债不是针织总厂一家的窘境,而是这年头国营厂普遍的境况,这个不是哪个厂长出来说一句“我要讨债”就能解决的事情。<br />
说难听点,这一条链上的工厂都卡死了,谁能有钱拿出来还这个债,真要是能还出来,那就不至于叫三角债了!<br />
三角债是真的令人头痛,收不回来就是一笔烂账,不是只烂一点点,是会把整个针织总厂慢慢地拉入沼泽里,慢慢地毒发身亡。<br />
可眼下,最让宋厂长欲哭无泪的,甚至不是这笔三角债,而是一个更加迫在眉睫的东西——<br />
宋厂长低头看向自己手中的法院传票。<br />
又有谁敢相信,一张小小的传票,却比“三角债”的威力大得多!<br />
如果说三角债是慢性中毒,那这传票就是南城针织总厂的“催命符”,是真的现在立刻马上就能把针织总厂拉入深渊的存在。<br />
传票上清晰可见写着“设备租赁”四个字,宋厂长气得咬牙切齿。<br />
要说来厂子之后什么事情让他抓狂,那一定就是这个事情!<br />
什么三角债,什么厂子效益不好,宋厂长坚定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毕竟吴书记又不傻,说实话他都佩服对方治厂的手腕,而且这都是“阵痛”。<br />
现在纺织业没几家国营厂子不经历这种阵痛的,说难听点,这事儿想找人来负责甚至都找不到——<br />
大家都陷在泥沼里头呢!<br />
可是法院的传票可是冤有头债有主,真的找得到罪魁祸首的!<br />
第162章 破产<br />
宋厂长牙痒痒的就是, 他明明知道谁是这里面最应该负责的,他却没办法把对方揪出来打一顿,让对方负责!<br />
因为那人压根就不在厂里——而是在局子里!<br />
那个人就是纪盛华。<br />
而这张传票的源头,就是纪盛华当初在针织总厂横行霸道时引进的那一批“海外设备”!<br />
当初, 纪盛华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把厂里的设备给“引进”了一大批, 那时候他认为自己把吴书记给斗倒了,压根就没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br />
生产线在八十年代是极为昂贵的, 国内很多厂子甚至根本没钱引入, 针织总厂虽然家大业大,但也是一下欠下了一屁股的债。<br />
真正致命的是,纪盛华引进的这批设备还一身的毛病, 根本就是人家国外淘汰过期的生产线!<br />
早在纪盛华被抓的那会儿, 厂子的效益就已经被这一批设备给拖累得够惨的了——次品率高,又压根货不对板, 动不动就故障。<br />
后面厂里一盘查,才发现这才是个开始,那堆设备的存在本身就是比“拖累生产效率”更大的雷!<br />
因为它们不是厂里买进来的设备, 而是租赁来的!<br />
租赁就意味着, 厂里是要付租金的。<br />
尽管在吴书记重新回来执掌厂子之后, 迅速处理掉了一批设备,但是这些设备本身就十分不合格,也只有那些乡镇的小企业愿意收购——还是跳楼价。<br />
不卖不行, 卖了也是亏, 反正就是两头都是罪,更别说对于整个引进造成的危机来说,抛售这些设备本也是杯水车薪。<br />
只因这批设备压根就不是走的国内的路子, 而是用的外汇支付。<br />
中间当“中介”的那家租赁公司当初吃了纪盛华的回扣,两边直接约定用外币结算。<br />
而外币的汇率那是不固定的,从最开始的那一笔数字,渐渐地越滚越大,尤其是这些租赁设备的租金还不是一次□□满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三月一付”!<br />
这对针织总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br />
可以说,纪盛华是在引进设备这件事上,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踩到了最雷、最不能走的那一步上。<br />
所以滚雪球滚到最后,等他自己被抓,吴书记回来顶上之后,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就暴露了出来,纸包不住火。<br />
极高的残次品率、完全无法维权的设备来源,以及还在层层垒高的租金,每一个对厂子都是致命的。<br />
吴书记当然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回来复任之后,马上就联合厂里的领导班子开始想办法。<br />
出清设备、出清不少原材料的盘存,像当时给宋明瑜的那批开司米,就是自救的产物。<br />
最重要的是,他当时眼光十分独到地意识到了厂子可以做运动套装那些市场上受到好评和欢迎的产品!<br />
然而……不够。<br />
远远不够!<br />
租赁的租金是多少?百万起步!<br />
不是一百万,而是几百万,这个数字甚至还在继续滚大,因为租赁和汇率的影响会持续下去,这不是针织总厂说了算的。<br />
也就是说,针织总厂无论多么努力,这张租赁的合同都像一张无形的巨口,怎么都摆脱不了!<br />
因为这件事,厂里已经连续换了两个厂长了,甚至纺织局那边也想过要不要再派一个新的书记来——可是想想,这个节骨眼上,除了吴书记,谁还能支撑这么个烂摊子?<br />
没办法,只能让吴书记来保持这个核心的管理员的身份,再不断地调新厂长去,死马当活马医。<br />
宋厂长就是被抓的那匹“马”。<br />
他当然也想解决问题,毕竟人都来了针织总厂了,唯一一条生路,只剩下——解决这个租赁合同!<br />
直接赔付违约金是不可能的。<br />
租金都能动辄上百万,违约金可想而知。<br />
纪盛华当初为了自己捞钱,合同上给出的可是一笔天价的违约金,是整个租金的好多倍!<br />
把整个总厂卖了都赔不起!<br />
打官司,只剩打官司这一个方案。<br />
吴书记和宋厂长这些日子一直在忙碌的事情,除了三角债,就是这个劳什子的官司!<br />
可官司的进度丝毫不乐观。<br />
这种跨国官司是最难打的,针织总厂当初是纪盛华白纸黑字签的合同文书,现在总不可能因为纪盛华进局子了,这些事情就当没发生过吧?<br />
这年头的法院也压根没处理过这么复杂的案件,整个打官司的流程极长,这不是有人刻意刁难,而是一点点差错,在这个案子里都可能引起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