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他将官吏等级分为九品,在保留察举制的前提下,在各州郡挑选出德高望重之人,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他们层层给士族乡里察举的人才评定品级,方才可以入朝到对应的品级为官。<br/><br/> 采用这个制度,可以将官吏放到合适的位置,极可能杜绝一手遮天的现象发生。<br/><br/> 陈群将称为,“九品中正制”。<br/><br/> 糜荏采纳了这一建议。<br/><br/> 不久,天子下旨将这一官吏选拔方法纳入律法,朝中所有官吏重新评级。<br/><br/> 天下震惊。<br/><br/> 第八十八章<br/><br/> 九品中正制颁布之后,朝廷重新划分官职等级,全体官吏将被重新评级,不符合位置的就要被贬谪、调离长安,这使得不少人忧心忡忡。<br/><br/> 这些人私下聚集在一起,探讨糜荏颁布的所谓“九品中正制”究竟是何意思。<br/><br/> 王允见状,心思快速转动。<br/><br/> ——他深知糜荏颁布这项律法,针对的就是他。一旦律法实施下来,他这段时间举荐的所有族人全部会被贬谪调离长安。有甚者,连他这个尚书令都会被牵连!<br/><br/> 于是宴请各方士族,在席中攻讦糜荏。<br/><br/> 他先模糊概念,对不明所以的众人道:“诸位,众所周知察举与征辟制,是我朝吸纳、选拔有才之士的方法,沿袭至今已有几百年时间,轻易不得改动。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分明就是在挑衅我大汉基业,践踏我等颜面!”<br/><br/> 众人闻言皱了眉头,没有轻易附和。<br/><br/> 但王允知道这些人如今就像惊弓之鸟一般,最怕朝中再来一个董卓这样的人,便故意将众人往那一面引导。<br/><br/> 他义愤填膺道:<br/><br/> “当初十常侍掌权,挑起党锢之祸,迫害贤良无数,害得朝中人才凋敝;<br/><br/> “后来董卓掌权,残忍嗜杀,纵容麾下西凉军□□掳掠,迫害士族无数;<br/><br/> “如今糜国师掌权,他又弄出九品中正制来遏制我等。难道他没有发现朝中空荡荡的,甚至不少职位都无人为官吗?!”<br/><br/> 这话获得了部分士族的赞同,纷纷张口附和。<br/><br/> 王允抬手制止众人,继续道:“诸位,即便英明如武帝、光帝,也都没有对察举、征辟制做出任何更改;就连残暴的董卓,也不敢动这一点。”<br/><br/> “糜国师却敢动这一点,为什么?”<br/><br/> “他无非就是仗着自己铲除董卓的功劳,仗着如今朝中无人能与他作对,是以胁迫年幼的天子,以此揽权吗?”<br/><br/> 他的话术层层递进,一点点将众人的情绪调动起来。<br/><br/> “董卓残暴,溢于表面;而糜荏虎狼之心,藏于内里。很显然,这两人都是凶猛的野兽——难道诸位认为一只野兽非要在吃人的时候才是野兽,酣睡时就不是了吗?”<br/><br/> 这一番话太过振聋发聩,有深受董卓迫害的士族当即大声道:“不,董卓是狼,他却是虎!”<br/><br/> 王允赞赏地看着他:“不错,若非是一头恶虎,他如何能赶走董卓那匹凶狼!”<br/><br/> “他现在就急不可耐地用九品中正制对付我们,难道以后不会像董卓一样,霍乱朝纲吗?!”<br/><br/> “……”<br/><br/> 董卓余威实在太深,不少人被王允的话术说服,这会脑中全部被面对董卓时的恐惧与愤怒所占据,完全失了思考的余地。<br/><br/> 也根本没有发现上座王允眼中那微不可觉的奸诈笑意。<br/><br/> “说是改成九品中正制,考核官员,其实是为罢免我等,好叫他麾下那些门客上位吧?”<br/><br/> “不错,不然他为何以前不提,偏偏在这节骨眼提出来?”<br/><br/> “王尚书,那糜荏是要借改制之手罢免我等,我等该如何是好?”<br/><br/> “……”<br/><br/> 不少人彻底被引导,以为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罢免他们,登时急不可耐地询问起王允。<br/><br/> “诸位,<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且听我一言,”王允沉着道,“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我等可以自救。”<br/><br/> “糜国师一个商贾起家的武将,今年堪堪二十六岁,不过是我等被举孝廉的年纪,他懂什么叫朝堂?”<br/><br/> “且由我等联合施压,好叫糜国师看看——”<br/><br/> “士族不可欺!”<br/><br/> 这场宴会之后,长安城中充满了这般煽动性的话语,这令不少根本不了解糜荏的士族心中微定,决定跟随王允向他施压。<br/><br/> 甚至还有人写文章攻击糜荏,斥责他有狼子野心,他们不会屈服在他的□□之下!<br/><br/> 一时之间流言四起,闹得原先认同糜荏的士族官吏都有些惶然。更多的士族则是做好一旦风向不对,就连夜逃离长安的准备。<br/><br/> 杨彪得知此事,怒斥挑事的士族:“一派胡言,荒谬至极!”<br/><br/> “糜国师当年在京洛时就建议种植双季稻米,改良农具,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绩,董卓与十常侍怎配与他相提并论?!”<br/><br/> “九品中正制是要将你们赶走吗?不可能!”他怒指宫殿,“朝中官吏少说都得有上百,糜国师麾下才几人,他能将这些位置全部揽下?”<br/><br/> “王允为何反对变革,你们难道不知道吗?自从董卓身死,他往尚书台派了多少人?!此人扭曲事实、居心叵测,你们非但被他所诓骗,居然还要与他同流合污,污蔑糜国师揽权?你们的脑子都在想什么东西?!”<br/><br/> “倘若仅是因为他要变革,触动了你们的利益,就将他说成董卓第二,那历史上所有变革之人,都是以下犯上的逆贼吗?”<br/><br/> 士族大夫闻之,正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羞愧不已。众人纷纷以袖掩面,许久无言。<br/><br/> 许是被杨彪怒斥之故,朝中劝说糜荏的官吏们言辞也绵软了下来,显现出垂死挣扎的徒劳感。<br/><br/> 有官吏道:“糜国师,如今董卓方死,百废待兴,您就颁布九品中正制,这是否太过激进?”<br/><br/> “是啊国师,如今最重要的是扫平黄巾军余孽、重建京师洛阳,其他的并不那般重要啊。”<br/><br/> “察举制与征辟制是立朝以来为官方法,您若是一意孤行,是要将老祖宗置于何处呢?”<br/><br/> “……”<br/><br/> 糜荏不为所动。<br/><br/> 他倾身而立,玄色袍服穿在他身上,衬得他整个人芝兰毓秀,超凡脱俗。<br/><br/> “察举与征辟确实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选拔官吏的方法,”他淡道,“一切正如流水而逝,并不是所有老祖宗留下的方法,都合适如今。不然哪里会有商鞅变法,哪里会有秦国的强盛?”<br/><br/> 王允冷笑:“国师倒是好口才,三言两语便将这大逆不道的变动引为商鞅变法!”<br/><br/> 糜荏淡淡看了王允一眼,没有再做解释,而是道:“诸位,这是不是商鞅变法,我目前还不知道。不如这样吧,我们暂且实行一次考评,等第一次评级结束再做定夺。”<br/><br/> “届时大家还是不满,我便请陛下废除这一旨意,诸位道是如何?”<br/><br/> 众人面面相觑。<br/><br/> 这话说的云淡风轻,但糜国师对于改革之势,显然已势在必行。强势反对,属实不智。<br/><br/> 他们还在犹豫,杨彪已一口答应下来:“糜国师说的是,倘若将来还有疑虑,便请陛下定夺。”<br/><br/> 于是众多士族纷纷开口请求陛下裁定。<br/><br/> 大概是听得众人提及自己,<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