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信之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昭姬被匈奴所掳!<br/><br/> 蔡邕整个人都傻了!<br/><br/> 他怔怔看着这封信,像是没有看懂这几个字的意思,如坠冰窟般呆立堂中。许久许久,骤然回神,就连衣物都没有换便慌张去往糜荏府中。<br/><br/> 糜荏这会刚把赵云从隔壁叫来。<br/><br/> 先前他收到糜竺的书信,上头说他实在压不住糜小妹,正月初二便放这孩子从家乡出发赶来长安。信上还叮嘱糜荏一定要好好教导小妹,若是在长安有合适的人选,尽早将小妹的亲事给定下来!<br/><br/> 看的糜荏哭笑不得。<br/><br/> ——他的这个大哥什么都好,就是爱操心。遇上被他宠着的糜莜,可不得头疼!<br/><br/> 算算时间,糜莜正好能在今日抵达。<br/><br/> 先前麾下的武将和谋士各有封赏,赵云被封为校尉,领兵八千,住处与糜府挨得很近。<br/><br/> 赵云来的很快,糜荏道:“子龙,你现在可有空闲?”<br/><br/> “且替我去城外十里亭处,接一个人回来。”<br/><br/> 赵云心中微动。<br/><br/> 他本是沉默之人,听得这话不知怎的就有些紧张:“不知主公要云去接什么人?”<br/><br/> 糜荏笑意意味深长:“你见到她便会知晓。”<br/><br/> 赵云领命而去,心跳却悄然加速。<br/><br/> “子龙重感情,虚怀有容,骁勇善战,又有谋略胆识,假以时日定是统帅三军之将才。”荀彧挑眉,“子苏这此举,看来已然认定这个妹夫。”<br/><br/> 糜荏悠悠道:“人品胆识倒是其次,我认不认定亦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br/><br/> 他拖长了声音,听得荀彧心中下意识一跳。<br/><br/> “阿莜喜欢。”他道,“就像我与文若,无论旁人赞同与否,我都想要你。”<br/><br/> 荀彧以手抵拳轻咳一声,唇边笑意更深。<br/><br/> 这个糜子苏啊,不管说什么都能扯到他身上来!<br/><br/> ……<br/><br/> 两人说笑间,议郎蔡邕求见。<br/><br/> 一见到糜荏,蔡邕痛哭流涕:“大将军,请救救微臣的不孝女吧!”<br/><br/> 糜荏微惊,忙将人扶起:“发生何事,还请蔡议郎细细说来。”<br/><br/> 早年蔡邕躲避战乱时,曾与任嘏有过一段时间的师生情缘。前两年糜荏因为儒经书院之中老师不足,还叫任嘏拜访他,请他去往书院教书。<br/><br/> 不过当时蔡邕的女儿蔡琰刚成寡妇,厌烦婆家说三道四而返回家乡,蔡邕忧心之下没有前往。<br/><br/> 后来董卓入京,蔡邕接受征召入朝为议郎。董卓被杀之后,他摸不准糜荏会不会记恨他,没敢在朝中做什么声响。<br/><br/> 若非如今听闻蔡琰被掳,他也不会前来麻烦糜荏。<br/><br/> 早先休屠各胡趁机作乱,关外的匈奴跟着起事。匈奴善于左贤王领万余骑兵,劫掠并、豫二州。<br/><br/> 他拥兵八万,是匈奴四大单于其中之一。算起来,整个匈奴拥有至少二十万骑兵。<br/><br/> 想要将他们赶走,简单;想要救回蔡文姬,难。<br/><br/> 糜荏沉吟片刻,安抚道:“我知道了,议郎且安心,我必然会叫匈奴付出应有的代价。”<br/><br/> 翌日百官返回朝堂,讨论过匈奴入侵之事,糜荏下了决定:<br/><br/> ——由他领吕布、李傕与四万兵马出征匈奴,务必叫他们付出血的代价,不敢再入侵大汉!<br/><br/> 百官大惊,纷纷劝诫糜荏,此事须得仔细商议才好做决定。<br/><br/> “我知道诸位的担心,”糜荏淡道,“不过我曾以三万兵马大败休屠骑兵,又兵不血刃解决幽州叛乱,更单枪匹马入宫中击杀董卓。诸位为何不相信,我可以领兵六万击败匈奴呢。”<br/><br/> 百官闻之面面相觑,劝诫的话语再说不出口。<br/><br/> 于是这年春二月,糜荏出兵匈奴。授尚书郎中荀彧为侍中,留守长安。<br/><br/> 侍中为正二品,通常是额外加名,与糜荏的国师一样。这一官职可以侍从<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入朝参政。<br/><br/> 朝臣没有反对。<br/><br/> 首先,改革九品中正制时,是荀彧代糜荏收拢人心,士族官吏们对他的印象很好;其次,他们心知肚明糜国师出征离朝后,必然要将心腹放在朝中监管,荀彧就是这个人。<br/><br/> 大家接受良好,谁也没敢给荀彧甩脸色。<br/><br/> 这可是糜国师最信任之人呐,谁敢小觑?<br/><br/> 九品中正制已实行过四个月,从上到下官吏肃清,正是朝政清明的好时机。内忧外患之下,满朝官吏目前没有发生大的摩擦。<br/><br/> 长安风平浪静。<br/><br/> 但就在这表层的和平之下,荀彧敏锐觉察到一点怪异。<br/><br/> ——王允及与他交好的三大士族,以贱卖陈年粮食为名,将不少粮食运出长安,往西而去。<br/><br/> 这其实不算什么,擅垦殖的商贾走南闯北运卖粮食很正常。但怪就怪在,不久之后荀彧收到了来自韩遂的信件,询问为何马腾收到比他更多的粮草。<br/><br/> 韩遂早年因羌人胁迫而起兵造反,与朝廷对抗了整整两年。后来刘宏接受糜荏的劝说招安韩遂,最终促成此事的正是董卓。<br/><br/> 董卓为凉州牧,韩遂与马腾一起投靠董卓,被派驻兵守卫边关。及至董卓身死,糜荏下旨一切照旧,这二者便顺应朝廷招安,继续守卫边关。<br/><br/> 这几个月的军饷在一个月前已经发下去,韩遂多余马腾。而现在,他居然收到比韩遂更多的粮草?<br/><br/> 联系到先前被运出长安的“陈年旧粮”,荀彧由此判定:马腾与王允等人勾结,准备谋反。<br/><br/> 作为驻守凉州的西征将军,马腾目前领三万兵马。<br/><br/> 糜荏领兵出征,如今通知他回来不现实。长安城中有三万守军,还有黄忠、钟繇、因董卓身死而彻底投降的徐荣在,未必没有一战之力。<br/><br/> 但后方若是乱起来,会影响到糜荏的军心。<br/><br/> 他当机立断,写下一封诏书令人送往凉州。<br/><br/> 上书:“马将军,王允等人泄露消息,起兵之事糜大将军已然知晓。目前王允等人已被捉拿下狱,念在你尚未起兵,只要你愿意继续忠心驻守边关,大将军可以原谅你,令一切照旧。”<br/><br/> 同时,又令钟繇、黄忠等人收集王允及交好的士族之罪证。<br/><br/> 士族枝繁叶盛,不容细查。他们很快找出送往凉州的这批粮草漏税的证据,直接将几人打入大牢。<br/><br/> 朝中官吏见状,不少心生惧怕之意。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处在他们的地位,谁会没有过一丁点儿的偷税漏税?荀彧若是连这些都要查处,未免太过严苛!<br/><br/> 便不断进言,要求荀彧释放王允等人。<br/><br/> 荀彧顶住了朝臣施加的压力。<br/><br/> 他直言王允与马腾密谋作乱,如今马腾正处于出兵的关键时刻,他才将王允捉拿下狱。<br/><br/> 百官:……???<br/><br/> 众人震惊不已,茫然看着荀彧,完全不能相信王允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更像是荀彧为排挤王允而陷害于他。<br/><br/> 但若是排挤……为何不在糜国师在时出手呢?<br/><br/> 百官不得其解,发现荀彧只是将王允捉拿下狱,没有额外的屈打成招动作,便暂且按下狐疑不表。<br/><br/> 便在此时,已然准备出征的马腾收到这一诏书。<br/><br/> 他大惊失色,忙命人前往京洛探查此事。来人见长安城中戒备森严,王允等人又<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