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第二个消息,徐州牧卢植病重,请辞州牧职位。<br/><br/> 早先公孙瓒与袁绍联合夺取青州,同时谋夺徐州。卢植领兵相抗,各有忌惮。<br/><br/> 其实从关系上来说,公孙瓒是卢植的亲传弟子,他们两人比他与糜荏更为亲密。但是公孙瓒杀刘虞、陶谦两人,背叛朝廷起事,这令卢植痛恨至极。<br/><br/> 公孙瓒还写信来劝卢植投降:“老师,徐州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如今我兵强马壮,兵力又远胜于你,这仗你也知道不好打。您不如和我一起起兵,我尊您为大将军。”<br/><br/> 卢植气急,写信将人骂了狗血淋头。<br/><br/> 后来糜竺送来一批震天雷,吓得公孙瓒溃不成军。卢植念及当年情谊,写信劝降公孙瓒。<br/><br/> 公孙瓒回信道:“老师,我知道您所做一切皆是为大汉江山。但我杀了刘虞与陶谦,糜荏不会放过我。我固然可以一死,但我的心腹大将,我的族人呢?如今我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br/><br/> 正是所谓的一步错,步步错。事已至此,公孙瓒不得不继续错下去。<br/><br/> 卢植收到信件,怅然长叹。<br/><br/> 不久他便生了病,甚至无法起身站立,更不必提引兵出征。<br/><br/> 如今卢植已被送回朐县医治,他的兄长糜芳仓促之下接过兵符继续对抗公孙瓒。<br/><br/> 第三个消息,四月中旬兖州刺史曹操受人背叛,兵败回陈留。<br/><br/> ——他麾下谋士陈宫,伙同张邈领陈留几千兵马离开兖州,背叛了他!<br/><br/> 当时曹操正领兵驻守在官渡,与袁军相抗。消息传来后军心大乱,军中动乱不已。曹操撤兵之际,遭受袁绍追击,右臂身中流矢。<br/><br/> 在此之前,袁军被震天雷吓破了胆,不敢与曹军相抗,军中谋士也多有忌惮。但这些谋士多是心思灵巧的老狐狸,很快就将当日情景与糜荏攻破匈奴时联系起来,从而推测出这定然是一种神奇的武器。<br/><br/> 匈奴十五万大军之所以会败,也正是这个原因。<br/><br/> 结论摆在袁绍面前,他根本不敢置信。<br/><br/> 原来吓得他与公孙瓒军队屁滚尿流的不是天谴,而是糜荏动的手脚!<br/><br/> 他就说上天如何会偏爱一个商贾出身的佞幸,分明就是那姓糜的奸贼在装神弄鬼!<br/><br/> 袁绍大怒,当即命人通知麾下大军与公孙瓒,与他商量对策。<br/><br/> 既然不是天谴,那就说明他们所作所为没有触犯上天,他们自然就可以继续打下去!<br/><br/> 沮授、田丰趁机进言:“凡打仗,从来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军这么多天都没有再用那东西,末将猜测曹操所有并不多,甚至在上一战中,全部用尽。”<br/><br/> “袁公您应当尽快再振旗鼓,攻打曹操。”<br/><br/> “不错,曹操只有五万兵马、以此抵抗我军八万余兵马,留守在老家陈留的兵马一定很少。应当令张郃将军领一支兵马偷袭陈留,从背后给与曹操猛击!”<br/><br/> 袁绍犹豫不决,一旁郭图却皱眉呵斥道:“万事不可鲁莽!倘若曹操那里还有那武器不曾用尽,两位军师当得起这责任吗?!”<br/><br/> 袁绍闻之忙点头,令沮授与田丰不必多言,进攻之事还需多做观察。<br/><br/> 两名军师脸都黑了。<br/><br/> 他们不知道这个郭图怎么回事,关键时刻总在和他们唱反调!诡异的是袁绍总会被他的歪理说服,弃他们的想法于不顾。<br/><br/> 糜荏入长安杀董卓,他们劝说袁绍罢手投降,以袁绍功绩至少能当一州刺史;后来糜荏破匈奴,他们劝说袁绍详细了解这个原因,袁绍因恐惧而刚愎自用;现如今大好的机会摆在眼前,却只能无奈错过!<br/><br/> 两人深吸一口气,怅然长叹。<br/><br/> 只是机会稍纵即逝。<br/><br/> 直至曹操被陈宫与张邈背叛的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才下定决心攻打曹操。只是当时曹操已经收拢大多兵马,即便小有胜利,袁绍依然不敢深入追击。<br/><br/> ……<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br/> 这三个消息,看的糜荏皱眉不已。<br/><br/> 荀彧一叹:“糜二哥虽有领兵之能,却并未有过实战,恐怕不能抵抗身经百战的公孙瓒。”<br/><br/> 他说的委婉,实际却比这更糟糕。糜荏非常清楚从才能上看,倘若糜芳不是他的二哥,根本不能得卢植重用。<br/><br/> “长安就暂且交给我罢,子苏且安心前往徐州,尽快平定叛乱。”<br/><br/> “只能如此,”糜荏下了决定。他伸手抱抱身旁之人,亲亲他的耳朵,“那朝中诸事劳烦文若督促。”<br/><br/> 他当机立断下令粮草先行,又令李傕驻守长安,令吕布、郭汜集结两万骑兵出征,自己则快马加鞭朝兖州而去。<br/><br/> 与此同时,一位年轻的文士抵达长安。<br/><br/> 他的容貌不算起眼,一双略显尖刻的眼睛瞧着繁华安定的长安城,取出身上带着的名刺嘟囔道:“先从谁拜访呢……啧,侍中荀彧,就从你开始罢。”<br/><br/> 第九十八章<br/><br/> 荀彧这会正在看糜荏离去之前给他的书信。<br/><br/> 先前因为失误,他将自己攒了五六年的书信全部送给糜荏,那几日与糜荏相处时自觉莫名羞耻。<br/><br/> 好在政事繁忙,糜荏又没有什么奇怪的表现,他很快将此事抛出脑后。<br/><br/> 却想不到,糜荏竟然一封封,给他回了信。<br/><br/> 这些信件是按照他写信时候的时间来的。第一封写的,就是糜荏从牢中将他们带出去后的想法。<br/><br/> 他看着上面糜荏写下的“月华满身,如玉之莹”,不由愣了一下。<br/><br/> 原来……当时自己在子苏眼里,是这样的啊……<br/><br/> 他下意识就想起自己六年前在信中所写:英雄临世,盖世无双。<br/><br/> 荀彧动容。他小心收好这封信,拆开下一封,是他与任嘏,管宁的坦白,对应的正是他与自家伯父坦白之时。<br/><br/> 后一封,是他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撩拨自己。再下一封……<br/><br/> 他以为自己忘却了的信件内容,在此时此刻一一浮现,唤醒他曾经藏于心中的无限情意。<br/><br/> 原来当这份感情在他心中生根萌发时,子苏亦有同样的情愫发酵。<br/><br/> 原来打从一开始,就不仅只是他一人的单相思。<br/><br/> 他一边看,一边露出温柔笑意。<br/><br/> 信没有全部回完,只写到他们相互敞开心扉在一起。糜荏因为徐州告急出征,但是荀彧并不怀疑自己可以收到全部回信。<br/><br/> 不一会,侍从来报北海相孔融推荐的人才前来拜访。荀彧忙正了脸色,收好信件请人进门。<br/><br/> 而后亲自煮茶待客。<br/><br/> 孔融送来的信件中誉赞祢衡乃是“颜回复生”,于是他早就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有所好奇。<br/><br/> 一见到这人,他便肃然道:“正平先生,请上座。”<br/><br/> 祢衡顿了一顿。<br/><br/> 他是一个容貌平凡的年轻人,这会见荀彧容貌俊美,气度非凡。想起他在家乡时听说的“王佐之才”四字,莫明就对他升起一点抵触之情。<br/><br/> 他皱了眉头,又闭口不言。<br/><br/> 荀彧还在好奇这人怎么不说话,祢衡竟就起身告辞。<br/><br/> 从荀府离开后,祢衡一会叹气一会摇头,半晌才从怀中取出他的名刺,翻看下一个值得拜访之人。<br/><br/> 同乡听说祢衡受北海相孔融举荐前来,好意请他到家中喝酒用膳<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