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可是——<br />
袁术心痛不已。这么一个好用的刀,这么就因为自己一时的大意,和自己离心了呢?<br />
他不由迁怒张咨,却不知张咨也看他烦得很。<br />
那劳什子新上任的荆州太守刘表,竟然为了安抚袁术,表袁术为南阳太守。开什么玩笑,他张咨还没死呢,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南阳太守,这刘表和袁术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借着乱世上位的豺豹,也敢觊觎他的太守之位?<br />
张咨很不爽,当即发表一封檄文,对刘表发出谴责。<br />
刘表收到檄文,不由一懵。不是说张咨被孙坚杀了吗?他听到张咨死了,南阳郡没人管了,这才把南阳郡当成人情,送给袁术,怎么一眨眼,这人又活了?<br />
荆州这边在因为南阳的事扯头花,另一边的孙坚,已经成功拿下雒阳。<br />
尽管早已听到雒阳被董卓烧抢掳掠的消息,可真正进城的那一刻,孙坚心中还是狠狠地一颤。<br />
原本繁华宏伟的京城,此刻已经成为废墟。城里没有人烟,只有随处曝晒,已经腐烂成骨头的尸体。<br />
这些白骨随处可见,偌大一个雒阳城,竟然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br />
孙坚心中叹息,他带来的士兵一个个沉默不言。<br />
最终,孙坚让士兵清扫了皇室的宗庙,在雒阳祭祀亡魂。<br />
雒阳城已经残破不堪,不能作为驻扎的治所,孙坚只得率军回返。<br />
他原本的治地长沙离京城太远,战线拉得太长本就不利,若非有神秘人在暗中为他提供粮草,支持他一路北上,恐怕他会囿于粮草之困,无法和董卓的士兵交战。<br />
在拿下雒阳后,若要继续向长安进军,还得另谋时机。<br />
孙坚在南下途中听到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反目的消息,心中毫无波澜。<br />
经过张咨一事,孙坚已彻底看清了袁术的嘴脸,对他早就不报任何希望。<br />
他只好奇那位为他支援粮草的神秘人,想要知道对方的身份,可对方一直不曾透露任何讯息,甚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默默无闻地在暗中运粮。<br />
真的有人会不计一切地为另一个人提供援助吗?<br />
孙坚回想着最初那一封信的内容和笔锋,在心中给出了否认的答案。<br />
绝不会如此。<br />
那一位神秘人,早晚会揭开神秘的面纱,和他开诚布公。<br />
孙坚毫无负担地收下新获得的粮草,往南郡的方向赶去。<br />
……<br />
会客的前堂。<br />
郭嘉坐在刘昀的下首,在桌案前自斟自饮。<br />
刘昀对酒水不感兴趣,家中的各种酒,都是拿来供奉陈王的,随便拿出一壶都是珍品:<br />
“奉孝觉得,这壶梅子酒味道如何?”<br />
“甚好,比别处更醇香,回味悠久。”<br />
刘昀不意外得到这样的答案,接着问:“那奉孝觉得……我陈国比起其他州郡,如何?”<br />
郭嘉斟酒的动作一顿,懒洋洋地抬眸,不避不让地与刘昀对视。<br />
片刻后,他目不斜视地继续倒酒,分明没看着酒杯,却稳稳地倒满了酒水,既没有溢出,也没有低于酒壁,笑道。<br />
“一如此杯中的酒。”<br />
刘昀做完铺垫,开始扯下彼此之间心照不宣的白纱。他的声音格外温和,甚至能称得上是诱哄:“那么奉孝觉得……若是留在陈国,如何?”<br />
终于等到这句话,郭嘉却一点也不意外。<br />
早在来到陈国的第一天,第一次被酒肆的酒香吸引的时候,他就隐约看到空气中撒向他的那一张网。<br />
“既然世子如此询问,可否请世子先回答我一个问题?”<br />
熟悉的节奏,熟悉的开场白。<br />
刘昀仿佛梦回当初接触荀彧时,由荀彧老师布置《普通高等名士招主公·全国统一考试》的那一天。<br />
含笑的唇角微微一僵,刘昀很快平复心境,与郭嘉对视:<br />
“奉孝请说。”<br />
空气中多了几分严阵以待的气息。<br />
郭嘉恍若未觉,锐利的目光在刘昀身上停留了许久,缓缓开口:<br />
“包吃住吗?”<br />
刘昀:“……?”<br />
见到刘昀一瞬呆滞的神情,郭嘉哈哈大笑,捂住肚子,伏在案边,肩膀一抖一抖直颤。<br />
再迟钝,也知道这是被郭嘉戏弄了,刘昀目露无奈,等郭嘉笑完,同样半认真半玩笑地回答:<br />
“包吃包住,不包酒。”<br />
对上郭嘉倏然睁大的黑眸,刘昀不怀好意地一笑,<br />
“酒水自费。”<br />
“这便是捉弄主公的代价吗?”郭嘉长长一叹,故意垮下脸,“不过……”<br />
这一回,郭嘉收回眼中故意展现的锋锐,与那些不着边际的玩笑,透出几分真实的认真,<br />
“嘉不过是一个借借无名的小子,既无远播的才名,又未展现任何实干,甚至不曾出过仕——如此寻常的我,为何会入了世子的眼?”<br />
刘昀没想到郭嘉最先关注的并不是他的为人处世,也不是他的治世之见,而是这个看似不打紧,却关乎他最大秘密的问题。<br />
好在他并非毫无准备。<br />
“奉孝如此谦虚,倒让我有些无所适从。”<br />
刘昀呷了一口热茶,语气轻缓,“早先在谯县见面,我便觉得奉孝甚合眼缘,后来,得到奉孝的提示与黄豫州的援助,我知奉孝甚为敏锐,绝非寻常之人。”<br />
他放下茶盏,话锋一转,“近些年来,我招揽不少奇人,但在策谋、军略这一方面,始终找不到心仪的人才。”<br />
“后来我询问文若,他向我举荐了一些人才,其中就有奉孝的大名。”<br />
这确实是真的。在成功招揽荀彧后,刘昀特地找过荀彧,让他推荐谋略方面的人才,郭嘉正是其中之一。<br />
“我信文若的眼光,也信我自己的眼光。”刘昀离开座位,走到下首,在郭嘉前方站定。<br />
“不知奉孝是否愿意,在我陈国常住?”<br />
郭嘉一口饮尽杯中的酒水,徐徐起身。<br />
他揣着袖,深深地看了刘昀一眼。<br />
“有此美酒,自是相愿。”<br />
说是美酒,可刘昀知道,这个美酒并不仅仅是表层上的意思。<br />
“荣幸之至。”<br />
说开这件事后,两人再次入座。<br />
这一回,刘昀坐在郭嘉的身边,一人抱着酒,一人抱着茶在那慢饮。<br />
“依奉孝之见,兖州近日之局,将会如森*晚*整*理何演变?”<br />
“这莫非是加入主公帐下的第一个考验?”郭嘉饶有兴趣地反问,比起初见时尚有几分克制的随性,这次,他可以说是将本性展露无疑,“那我可得好好想想——”<br />
说着好好想,实际上把王府库存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br />
刘昀也不催促,直到郭嘉喝了三杯,才虚虚盖住他的杯盖。<br />
“此酒度数虽低,却也不宜多饮。”<br />
郭嘉从未听过“度数”一词,但根据语境,他还是一瞬间就明白了刘昀的意思。<br />
他想到陈国的各大酒肆也立下了限饮的规矩,不由失笑。原先郭嘉还以为陈国这是因为近些年战乱,粮食减产而制定的限酒之举,可结合刘昀的这句话,以及他在陈国看到的丰收之景,限酒令显然不是因为囤积粮食,而是为了避免旁人多饮,伤了身。<br />
他从善如流地放下酒盏,回答刘昀的前一个问题。<br />
“兖州刺史刘岱,恐怕命不久矣。”<br />
第36章<br />
兖州的局势并不乐观,内忧加上外患,刘岱败势已显。但是刘昀怎么也没想到,郭嘉一开口就给刘岱定了死刑。<br />
他眸中微动, 神色未变:“何以见得?”<br />
郭嘉道:“兖州,四战之地也。北有黑山余部虎视眈眈,东有青州黄巾恣意作乱。光是长驱直入的青州黄巾,就已让刘岱自顾不暇,更遑论兖州西侧与司隶相接,若董卓向东进军,兖州必将首当其冲。”<br />
若能给刘岱一些时间喘息,或许还有转机,但——<br />
“刘岱性仁直, 虚己受人,绝不肯龟缩一处, 忍气吞声。”<br />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迎难而上的刘岱只有一个结局, 战死。<br />
这也正是史书上关于刘岱的结局。<br />
刘昀罕有地沉默了片刻,纷乱的念头逐渐归于一处:“豫州,亦为四战之地。”<br />
这一回,向来落拓不羁的郭嘉收起面上的嬉笑,指尖沾了酒水,在案上划出一道分割线:“若西侧陡生变故……离司隶最近的颍川,必受其害。”<br />
这一番话,绝非无的放矢。<br />
根据史载,董卓退守长安后,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他不仅将雒阳抢光烧光,将它变成废城,让关东义军无法在雒阳驻扎,还派人抢劫离雒阳最近的几个郡县——兖州的陈留郡,豫州的颍川郡,都被董卓的部将大肆劫杀,“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1]” 。两个郡的人几乎都被董卓杀光,只因为这么做能制造人为的真空地带,有利于董卓的自保之策。<br />
如此残暴之举,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袁术心痛不已。这么一个好用的刀,这么就因为自己一时的大意,和自己离心了呢?<br />
他不由迁怒张咨,却不知张咨也看他烦得很。<br />
那劳什子新上任的荆州太守刘表,竟然为了安抚袁术,表袁术为南阳太守。开什么玩笑,他张咨还没死呢,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南阳太守,这刘表和袁术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借着乱世上位的豺豹,也敢觊觎他的太守之位?<br />
张咨很不爽,当即发表一封檄文,对刘表发出谴责。<br />
刘表收到檄文,不由一懵。不是说张咨被孙坚杀了吗?他听到张咨死了,南阳郡没人管了,这才把南阳郡当成人情,送给袁术,怎么一眨眼,这人又活了?<br />
荆州这边在因为南阳的事扯头花,另一边的孙坚,已经成功拿下雒阳。<br />
尽管早已听到雒阳被董卓烧抢掳掠的消息,可真正进城的那一刻,孙坚心中还是狠狠地一颤。<br />
原本繁华宏伟的京城,此刻已经成为废墟。城里没有人烟,只有随处曝晒,已经腐烂成骨头的尸体。<br />
这些白骨随处可见,偌大一个雒阳城,竟然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br />
孙坚心中叹息,他带来的士兵一个个沉默不言。<br />
最终,孙坚让士兵清扫了皇室的宗庙,在雒阳祭祀亡魂。<br />
雒阳城已经残破不堪,不能作为驻扎的治所,孙坚只得率军回返。<br />
他原本的治地长沙离京城太远,战线拉得太长本就不利,若非有神秘人在暗中为他提供粮草,支持他一路北上,恐怕他会囿于粮草之困,无法和董卓的士兵交战。<br />
在拿下雒阳后,若要继续向长安进军,还得另谋时机。<br />
孙坚在南下途中听到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反目的消息,心中毫无波澜。<br />
经过张咨一事,孙坚已彻底看清了袁术的嘴脸,对他早就不报任何希望。<br />
他只好奇那位为他支援粮草的神秘人,想要知道对方的身份,可对方一直不曾透露任何讯息,甚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默默无闻地在暗中运粮。<br />
真的有人会不计一切地为另一个人提供援助吗?<br />
孙坚回想着最初那一封信的内容和笔锋,在心中给出了否认的答案。<br />
绝不会如此。<br />
那一位神秘人,早晚会揭开神秘的面纱,和他开诚布公。<br />
孙坚毫无负担地收下新获得的粮草,往南郡的方向赶去。<br />
……<br />
会客的前堂。<br />
郭嘉坐在刘昀的下首,在桌案前自斟自饮。<br />
刘昀对酒水不感兴趣,家中的各种酒,都是拿来供奉陈王的,随便拿出一壶都是珍品:<br />
“奉孝觉得,这壶梅子酒味道如何?”<br />
“甚好,比别处更醇香,回味悠久。”<br />
刘昀不意外得到这样的答案,接着问:“那奉孝觉得……我陈国比起其他州郡,如何?”<br />
郭嘉斟酒的动作一顿,懒洋洋地抬眸,不避不让地与刘昀对视。<br />
片刻后,他目不斜视地继续倒酒,分明没看着酒杯,却稳稳地倒满了酒水,既没有溢出,也没有低于酒壁,笑道。<br />
“一如此杯中的酒。”<br />
刘昀做完铺垫,开始扯下彼此之间心照不宣的白纱。他的声音格外温和,甚至能称得上是诱哄:“那么奉孝觉得……若是留在陈国,如何?”<br />
终于等到这句话,郭嘉却一点也不意外。<br />
早在来到陈国的第一天,第一次被酒肆的酒香吸引的时候,他就隐约看到空气中撒向他的那一张网。<br />
“既然世子如此询问,可否请世子先回答我一个问题?”<br />
熟悉的节奏,熟悉的开场白。<br />
刘昀仿佛梦回当初接触荀彧时,由荀彧老师布置《普通高等名士招主公·全国统一考试》的那一天。<br />
含笑的唇角微微一僵,刘昀很快平复心境,与郭嘉对视:<br />
“奉孝请说。”<br />
空气中多了几分严阵以待的气息。<br />
郭嘉恍若未觉,锐利的目光在刘昀身上停留了许久,缓缓开口:<br />
“包吃住吗?”<br />
刘昀:“……?”<br />
见到刘昀一瞬呆滞的神情,郭嘉哈哈大笑,捂住肚子,伏在案边,肩膀一抖一抖直颤。<br />
再迟钝,也知道这是被郭嘉戏弄了,刘昀目露无奈,等郭嘉笑完,同样半认真半玩笑地回答:<br />
“包吃包住,不包酒。”<br />
对上郭嘉倏然睁大的黑眸,刘昀不怀好意地一笑,<br />
“酒水自费。”<br />
“这便是捉弄主公的代价吗?”郭嘉长长一叹,故意垮下脸,“不过……”<br />
这一回,郭嘉收回眼中故意展现的锋锐,与那些不着边际的玩笑,透出几分真实的认真,<br />
“嘉不过是一个借借无名的小子,既无远播的才名,又未展现任何实干,甚至不曾出过仕——如此寻常的我,为何会入了世子的眼?”<br />
刘昀没想到郭嘉最先关注的并不是他的为人处世,也不是他的治世之见,而是这个看似不打紧,却关乎他最大秘密的问题。<br />
好在他并非毫无准备。<br />
“奉孝如此谦虚,倒让我有些无所适从。”<br />
刘昀呷了一口热茶,语气轻缓,“早先在谯县见面,我便觉得奉孝甚合眼缘,后来,得到奉孝的提示与黄豫州的援助,我知奉孝甚为敏锐,绝非寻常之人。”<br />
他放下茶盏,话锋一转,“近些年来,我招揽不少奇人,但在策谋、军略这一方面,始终找不到心仪的人才。”<br />
“后来我询问文若,他向我举荐了一些人才,其中就有奉孝的大名。”<br />
这确实是真的。在成功招揽荀彧后,刘昀特地找过荀彧,让他推荐谋略方面的人才,郭嘉正是其中之一。<br />
“我信文若的眼光,也信我自己的眼光。”刘昀离开座位,走到下首,在郭嘉前方站定。<br />
“不知奉孝是否愿意,在我陈国常住?”<br />
郭嘉一口饮尽杯中的酒水,徐徐起身。<br />
他揣着袖,深深地看了刘昀一眼。<br />
“有此美酒,自是相愿。”<br />
说是美酒,可刘昀知道,这个美酒并不仅仅是表层上的意思。<br />
“荣幸之至。”<br />
说开这件事后,两人再次入座。<br />
这一回,刘昀坐在郭嘉的身边,一人抱着酒,一人抱着茶在那慢饮。<br />
“依奉孝之见,兖州近日之局,将会如森*晚*整*理何演变?”<br />
“这莫非是加入主公帐下的第一个考验?”郭嘉饶有兴趣地反问,比起初见时尚有几分克制的随性,这次,他可以说是将本性展露无疑,“那我可得好好想想——”<br />
说着好好想,实际上把王府库存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br />
刘昀也不催促,直到郭嘉喝了三杯,才虚虚盖住他的杯盖。<br />
“此酒度数虽低,却也不宜多饮。”<br />
郭嘉从未听过“度数”一词,但根据语境,他还是一瞬间就明白了刘昀的意思。<br />
他想到陈国的各大酒肆也立下了限饮的规矩,不由失笑。原先郭嘉还以为陈国这是因为近些年战乱,粮食减产而制定的限酒之举,可结合刘昀的这句话,以及他在陈国看到的丰收之景,限酒令显然不是因为囤积粮食,而是为了避免旁人多饮,伤了身。<br />
他从善如流地放下酒盏,回答刘昀的前一个问题。<br />
“兖州刺史刘岱,恐怕命不久矣。”<br />
第36章<br />
兖州的局势并不乐观,内忧加上外患,刘岱败势已显。但是刘昀怎么也没想到,郭嘉一开口就给刘岱定了死刑。<br />
他眸中微动, 神色未变:“何以见得?”<br />
郭嘉道:“兖州,四战之地也。北有黑山余部虎视眈眈,东有青州黄巾恣意作乱。光是长驱直入的青州黄巾,就已让刘岱自顾不暇,更遑论兖州西侧与司隶相接,若董卓向东进军,兖州必将首当其冲。”<br />
若能给刘岱一些时间喘息,或许还有转机,但——<br />
“刘岱性仁直, 虚己受人,绝不肯龟缩一处, 忍气吞声。”<br />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迎难而上的刘岱只有一个结局, 战死。<br />
这也正是史书上关于刘岱的结局。<br />
刘昀罕有地沉默了片刻,纷乱的念头逐渐归于一处:“豫州,亦为四战之地。”<br />
这一回,向来落拓不羁的郭嘉收起面上的嬉笑,指尖沾了酒水,在案上划出一道分割线:“若西侧陡生变故……离司隶最近的颍川,必受其害。”<br />
这一番话,绝非无的放矢。<br />
根据史载,董卓退守长安后,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他不仅将雒阳抢光烧光,将它变成废城,让关东义军无法在雒阳驻扎,还派人抢劫离雒阳最近的几个郡县——兖州的陈留郡,豫州的颍川郡,都被董卓的部将大肆劫杀,“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1]” 。两个郡的人几乎都被董卓杀光,只因为这么做能制造人为的真空地带,有利于董卓的自保之策。<br />
如此残暴之举,并非偶然,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