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内,杨恭手持白玉马把玩,通体温润透亮,一见便知并非凡品。杨琮和崔信入内,依着杨恭的喜好,夸赞两句后说道正事。<br />
陛下问:“你们倒是巧,凑一块儿去了。太子有何事禀告?”<br />
杨琮不答,而是看向崔信,“听闻河间侯所奏乃喜事,父皇,何不请崔侯爷先?”<br />
崔信爽快说道:“陛下,臣这里确是喜事一桩。想来陛下也知,微臣家中有个不成器的二姑娘,成日招猫逗狗。马马虎虎长到如今,已十六,是个大姑娘了。微臣想着,替自家姑娘说一门亲事。”<br />
陛下点头之后,又听崔信说道:“微臣家中二姑娘,早年陛下也见过,是个不成器的丫头。这多年来,一直也没什么起色,大大咧咧,毛毛躁躁。微臣想着,她这般性子,若是依着,”<br />
说道此处,崔信几不可见地瞄太子和陛下一眼,思忖着继续,<br />
“依我清河崔氏的规矩,嫁入王家,卢家等人家,恐是不太妥当。”<br />
见太子和陛下双双松口气,崔度确定自己猜想得不差,<br />
“是以,微臣打算,就在京都内外,给她寻个脾气好,模样好的郎君。她这个小娘子,性子急躁骄纵,还是得有个稳妥的郎君看着才是。然而,京都内外,微臣一个武将,熟悉的青年才干,也大都是粗鲁武将,没个脾气温吞的。这门亲事,还是劳烦陛下定夺。”<br />
说了半日,全是虚言。<br />
陛下无甚表情,将手中的白玉马翻了个面儿,家常一般问道杨琮:“太子说该当如何?”<br />
这等时候,杨琮还在等着旁人做出头的椽子呢,如何肯说。<br />
杨琮虚虚说道:“崔二娘子高门贵女,父兄又有建国立业之功,未来夫婿,自然得慎之又慎,不可草率。”<br />
陛下:“是该好好想想,”再问崔信,“武将粗鲁,今岁春闱有几个可造之材,崔侯以为如何?”<br />
崔度心道:这是打算将自家姑娘嫁给寒门庶子了!<br />
“回陛下,今岁春闱当中,仅有一甲榜眼,二甲传胪年岁相当。这两人,微臣早已经盘算过,邱榜眼早有未婚妻,而贺传胪前几日定下中书令家四娘子。陛下,这两人不妥。”<br />
陛下:“是么?那选谁为好?”<br />
在场之人,各有各的盘算,一时之间无人应答。崔信身为臣子,也是崔冬梅老父亲,见不得如此场景,又想着先且灭了太子这厮才是,是以说道:<br />
“莫不如,在京都寻个知根知底,官职……”<br />
不待崔信说罢,太子杨琮突然插话,“父皇,这有失体统。崔二娘子侯府贵女,怎能随意定个微末小官。”<br />
崔信歇了口气,而陛下似来了兴致,将手中的白玉马搁下,<br />
“听太子之言,对崔二娘子很是关切?”<br />
陛下目光犀利,笔直朝太子袭来,令他一瞬间精神紧绷,后背发凉。<br />
刹那之间,好些个想法在太子脑中来回,一则是说请崔冬梅为侧妃,二则说自己关切的乃崔大哥,三则说陛下和崔信的袍泽之情……<br />
半晌,就在太子即将请立崔冬梅为侧妃之际,殿外蓦地传来李申的高声禀告。<br />
“陛下,崔二娘子去寻太后去了!”<br />
一时之间,殿内三人神色各异。<br />
崔信:不是禁闭了么?怎生出来了呢?<br />
陛下:这不好说话的丫头来了,难办!<br />
太子:请侧妃之事,该是让冬梅自己来!<br />
第9章 流言<br />
话说被河间侯禁闭的崔冬梅,原本泄了报复之心,打算随意寻个郎君嫁了。可天光大亮,朝霞遍布,她越发忍不住。<br />
一时想着刘三娘和杨琮的勾连,一时想着外头小娘子们的闲言碎语,最末,想着自己定要成为皇后的壮志凌云,气得一口气险些上不来。这场夫婿人选定夺,她定要参与。<br />
命人去请侄子小正青帮衬,便出了禁闭。至于老父亲生气等细枝末节,待她定了今日之事,回去请罪也不迟。出得府门,她马不停蹄到得宫门,请见太后。唯有太后方可救命。<br />
待从立政殿急匆匆而来的三人,迈过宁安殿的门槛,便见小娘子依偎在太后跟前,有说有笑,很是温馨。<br />
像是从前的事从未发生一般,崔冬梅像模像样给陛下和太子请安,末了再好好查看自家老父亲。见他并未有任何表露,放心半分。<br />
因崔冬梅早已经和太后商议妥当,遂太后赶在众人之前说道:“听说你们在替冬梅寻夫婿?可是有个结果了?”<br />
太后话虽如此,却是看向陛下说的。陛下不言语,太子和崔信也闭嘴不言。<br />
母子二人不合多年,加之陛下也不是个多话的性子,只是淡淡说了声并未定下。<br />
太后像是没瞧见陛下的冷漠神情,兴致高涨说道:“既是如此,我给你们定个人选如何?”<br />
太后的话一出口,众人神色各异。崔冬梅这个主事人,老神在在看向众人,见崔信好似心知肚明,装起了鹌鹑,又见陛下猜到几分,猛地看来。<br />
陛下的神情,仿若要将人剥离干净,看得崔冬梅发怵。好在她是个脸皮厚的,并未败下阵来。<br />
至于另一侧的太子如何,崔冬梅懒得去计较。<br />
太后:“我瞧着崔二这丫头,长得喜庆,性子也好,深得我心。不若就将其留在宫中,陪我这个老婆子度日如何?”<br />
陛下:“母亲,这不太妥当。崔二娘子生性无拘无束,皇城规矩繁重。母亲若是喜欢崔二娘子,给她在京都寻一可心人家,时常召见便是。”<br />
太后看一眼陛下,料到他会如此说,登时语重心长起来。<br />
“我知你舍不得拘束崔二。可她是个大姑娘了,该明白的规矩,该遵守的礼仪,一样不应落下。再说,你而今这般年岁,我替你寻个可心之人来照看你,有什么不好。我这个做母亲的,早年对你不住,而今你……哎,不说也罢。横竖我是个黄土埋了半截之人,替你再定下一门亲事,待我走后,也好有人替我照顾你。”<br />
话音还未落下,太子杨琮顾不上规矩,惊呼一声,“皇祖母……这……”<br />
崔冬梅一个眼刀飞过去,这厮莫要坏了她的好事!还未将太子如何,又见太后分神一两分,看看太子,继而扭头再看向陛下。害怕惹人注意,崔冬梅登时收回眼神,等着太后的话。<br />
“你看他,一个当孩子的,都替你这个父亲高兴。”<br />
太子:……<br />
陛下面色如常,只一双眼睛缓缓看向崔冬梅,仿若利剑一般,直戳人心,令崔冬梅藏在绣鞋之下的双脚,不禁紧张地勾了勾脚指。<br />
她不断告诫自己,挺住,仅此一次。<br />
待这事儿了了,旁的都不重要。<br />
仿佛许久之后,陛下问崔冬梅:“崔二娘子,适才太后之言,你觉得如何?”<br />
都不唤她二丫头了么!<br />
崔冬梅捏紧拳头,“臣女以为太后所言甚是。臣女能帮趁太后照顾陛下,是臣女的福分。”<br />
陛下和太子二人,俱以为自己双耳病变,听错了去。<br />
陛下脸上的惊愕,如何也盖不住。<br />
“你,崔二,你,所言当真?”<br />
“千真万确,深思熟虑。”<br />
崔冬梅壮着胆子,看向陛下的眼睛。<br />
陛下手心发痒,瞅瞅崔冬梅,见她神色坚定,半分玩笑也无,登时一个头两个大。无可奈何,陛下去寻崔信。只见崔信这厮,鹌鹑模样挺尸一旁。<br />
“河间侯,二姑娘婚事,你如何看?”<br />
崔信一听,便知陛下不好收拾自家姑娘,而找他这个做父亲的来当帮手。然素来主意特大的崔二娘子,如何是人力所能管得住的。<br />
“陛下,微臣,微臣年迈,疏于管教,还望陛下恕罪。”<br />
狗东西!<br />
陛下紧紧盯着崔信,见他说罢一言不发,继续当鹌鹑,叹息道这是个靠不住的。又瞄向一旁的太子,这人好似神魂出窍。<br />
“太子,你说说看?”<br />
太子仿若未曾听见,不答。陛下再问。<br />
突然醒过神来一般,太子道:“崔二娘子年岁小,婚姻大事还需父母亲长做主。”<br />
听不得他如此道貌岸然,崔冬梅即刻反驳。<br />
“不消太子殿下惦记,臣女而今一十六,正当好年华。替自己寻个亲事而已,还不至于糊涂。再说,臣女可是先禀告过太后,方才如此说道。”<br />
这个蠢货,看样子是要坏了她的好事,如何能忍。<br />
太子目露警告,“崔二娘子,慎言。”<br />
崔冬梅毫无愧疚地赔罪,“臣女向来是个不着调的,还请太子殿下饶恕臣女这次。”说话间,不咸不淡行礼请罪。<br />
“好了好了,吵什么吵。”<br />
太后拉着崔冬梅的手,另一只手招手令太子到她跟前来。<br />
“往后都是一家子,说这些呛人的话,做什么。”自觉安顿好这两人,转头再问陛下,<br />
“二郎,你觉得如何?”<br />
陛下:“母亲,诚如太子所言,崔二娘子年岁尚小,委实不妥,还是过些时日,在前朝替她寻个夫婿。”<br />
陛下这话,说得是毫不客气,斩钉截铁地回绝。<br />
崔冬梅想要驳斥几句,看着陛下愈发神鬼莫测的面庞,不敢说话。而太子立在太后身侧,长舒一口气。至于一直不言语的崔信,照旧一副鹌鹑模样。<br />
这事儿,好似就这么不咸不淡结束了。<br />
崔冬梅的最后一搏,一点水花也不见,崔信和陛下的商议,半途夭折。<br />
唯独插了一脚的太子,说到最后也不知他今日请见陛下,到底所为何事。<br />
本以为该是恁事没有,可夜间却传出太后重病的消息。有人说是急火攻心,有人说是旧疾犯了,还有人说,操心陛下婚事给昏厥过去……说什么的都有。<br />
回到府中,受了训斥的崔冬梅,再次被崔信喊来,问道太后病重,与她有无干系。崔冬梅一个劲儿摇头,即便是借她十个胆子,她也不敢闹出这般大的动静。<br />
崔信将信将疑,将崔冬梅彻底禁闭,任何人不得靠近。<br />
谁曾想,未过得几日,满城风雨,传起了崔冬梅的闲话。<br />
起初,河间侯府众人俱是不以为意,凭她们二姑娘的本事,身份,地位,何时不是闲话漫天,哪里用得上管他。后来,这闲话越传越不像个样子,竟然直接说起了陛下和崔冬梅有个什么。<br />
“听说了没,咱们陛下要成亲了!”<br />
京都内外,各处分茶铺子,全是这般流言。<br />
“谁家姑娘来着?我怎的没听说?”<br />
“嗨,你们知道什么?还是我那日在玄德门瞧见的。那日皇城赏花宴上,陛下和崔二娘子看对了眼,嘿嘿,后来啊!”<br />
“后来怎么样,你倒是说啊?”<br />
说话之人显摆一笑,四下看看,状若交头接耳,低声起来。
陛下问:“你们倒是巧,凑一块儿去了。太子有何事禀告?”<br />
杨琮不答,而是看向崔信,“听闻河间侯所奏乃喜事,父皇,何不请崔侯爷先?”<br />
崔信爽快说道:“陛下,臣这里确是喜事一桩。想来陛下也知,微臣家中有个不成器的二姑娘,成日招猫逗狗。马马虎虎长到如今,已十六,是个大姑娘了。微臣想着,替自家姑娘说一门亲事。”<br />
陛下点头之后,又听崔信说道:“微臣家中二姑娘,早年陛下也见过,是个不成器的丫头。这多年来,一直也没什么起色,大大咧咧,毛毛躁躁。微臣想着,她这般性子,若是依着,”<br />
说道此处,崔信几不可见地瞄太子和陛下一眼,思忖着继续,<br />
“依我清河崔氏的规矩,嫁入王家,卢家等人家,恐是不太妥当。”<br />
见太子和陛下双双松口气,崔度确定自己猜想得不差,<br />
“是以,微臣打算,就在京都内外,给她寻个脾气好,模样好的郎君。她这个小娘子,性子急躁骄纵,还是得有个稳妥的郎君看着才是。然而,京都内外,微臣一个武将,熟悉的青年才干,也大都是粗鲁武将,没个脾气温吞的。这门亲事,还是劳烦陛下定夺。”<br />
说了半日,全是虚言。<br />
陛下无甚表情,将手中的白玉马翻了个面儿,家常一般问道杨琮:“太子说该当如何?”<br />
这等时候,杨琮还在等着旁人做出头的椽子呢,如何肯说。<br />
杨琮虚虚说道:“崔二娘子高门贵女,父兄又有建国立业之功,未来夫婿,自然得慎之又慎,不可草率。”<br />
陛下:“是该好好想想,”再问崔信,“武将粗鲁,今岁春闱有几个可造之材,崔侯以为如何?”<br />
崔度心道:这是打算将自家姑娘嫁给寒门庶子了!<br />
“回陛下,今岁春闱当中,仅有一甲榜眼,二甲传胪年岁相当。这两人,微臣早已经盘算过,邱榜眼早有未婚妻,而贺传胪前几日定下中书令家四娘子。陛下,这两人不妥。”<br />
陛下:“是么?那选谁为好?”<br />
在场之人,各有各的盘算,一时之间无人应答。崔信身为臣子,也是崔冬梅老父亲,见不得如此场景,又想着先且灭了太子这厮才是,是以说道:<br />
“莫不如,在京都寻个知根知底,官职……”<br />
不待崔信说罢,太子杨琮突然插话,“父皇,这有失体统。崔二娘子侯府贵女,怎能随意定个微末小官。”<br />
崔信歇了口气,而陛下似来了兴致,将手中的白玉马搁下,<br />
“听太子之言,对崔二娘子很是关切?”<br />
陛下目光犀利,笔直朝太子袭来,令他一瞬间精神紧绷,后背发凉。<br />
刹那之间,好些个想法在太子脑中来回,一则是说请崔冬梅为侧妃,二则说自己关切的乃崔大哥,三则说陛下和崔信的袍泽之情……<br />
半晌,就在太子即将请立崔冬梅为侧妃之际,殿外蓦地传来李申的高声禀告。<br />
“陛下,崔二娘子去寻太后去了!”<br />
一时之间,殿内三人神色各异。<br />
崔信:不是禁闭了么?怎生出来了呢?<br />
陛下:这不好说话的丫头来了,难办!<br />
太子:请侧妃之事,该是让冬梅自己来!<br />
第9章 流言<br />
话说被河间侯禁闭的崔冬梅,原本泄了报复之心,打算随意寻个郎君嫁了。可天光大亮,朝霞遍布,她越发忍不住。<br />
一时想着刘三娘和杨琮的勾连,一时想着外头小娘子们的闲言碎语,最末,想着自己定要成为皇后的壮志凌云,气得一口气险些上不来。这场夫婿人选定夺,她定要参与。<br />
命人去请侄子小正青帮衬,便出了禁闭。至于老父亲生气等细枝末节,待她定了今日之事,回去请罪也不迟。出得府门,她马不停蹄到得宫门,请见太后。唯有太后方可救命。<br />
待从立政殿急匆匆而来的三人,迈过宁安殿的门槛,便见小娘子依偎在太后跟前,有说有笑,很是温馨。<br />
像是从前的事从未发生一般,崔冬梅像模像样给陛下和太子请安,末了再好好查看自家老父亲。见他并未有任何表露,放心半分。<br />
因崔冬梅早已经和太后商议妥当,遂太后赶在众人之前说道:“听说你们在替冬梅寻夫婿?可是有个结果了?”<br />
太后话虽如此,却是看向陛下说的。陛下不言语,太子和崔信也闭嘴不言。<br />
母子二人不合多年,加之陛下也不是个多话的性子,只是淡淡说了声并未定下。<br />
太后像是没瞧见陛下的冷漠神情,兴致高涨说道:“既是如此,我给你们定个人选如何?”<br />
太后的话一出口,众人神色各异。崔冬梅这个主事人,老神在在看向众人,见崔信好似心知肚明,装起了鹌鹑,又见陛下猜到几分,猛地看来。<br />
陛下的神情,仿若要将人剥离干净,看得崔冬梅发怵。好在她是个脸皮厚的,并未败下阵来。<br />
至于另一侧的太子如何,崔冬梅懒得去计较。<br />
太后:“我瞧着崔二这丫头,长得喜庆,性子也好,深得我心。不若就将其留在宫中,陪我这个老婆子度日如何?”<br />
陛下:“母亲,这不太妥当。崔二娘子生性无拘无束,皇城规矩繁重。母亲若是喜欢崔二娘子,给她在京都寻一可心人家,时常召见便是。”<br />
太后看一眼陛下,料到他会如此说,登时语重心长起来。<br />
“我知你舍不得拘束崔二。可她是个大姑娘了,该明白的规矩,该遵守的礼仪,一样不应落下。再说,你而今这般年岁,我替你寻个可心之人来照看你,有什么不好。我这个做母亲的,早年对你不住,而今你……哎,不说也罢。横竖我是个黄土埋了半截之人,替你再定下一门亲事,待我走后,也好有人替我照顾你。”<br />
话音还未落下,太子杨琮顾不上规矩,惊呼一声,“皇祖母……这……”<br />
崔冬梅一个眼刀飞过去,这厮莫要坏了她的好事!还未将太子如何,又见太后分神一两分,看看太子,继而扭头再看向陛下。害怕惹人注意,崔冬梅登时收回眼神,等着太后的话。<br />
“你看他,一个当孩子的,都替你这个父亲高兴。”<br />
太子:……<br />
陛下面色如常,只一双眼睛缓缓看向崔冬梅,仿若利剑一般,直戳人心,令崔冬梅藏在绣鞋之下的双脚,不禁紧张地勾了勾脚指。<br />
她不断告诫自己,挺住,仅此一次。<br />
待这事儿了了,旁的都不重要。<br />
仿佛许久之后,陛下问崔冬梅:“崔二娘子,适才太后之言,你觉得如何?”<br />
都不唤她二丫头了么!<br />
崔冬梅捏紧拳头,“臣女以为太后所言甚是。臣女能帮趁太后照顾陛下,是臣女的福分。”<br />
陛下和太子二人,俱以为自己双耳病变,听错了去。<br />
陛下脸上的惊愕,如何也盖不住。<br />
“你,崔二,你,所言当真?”<br />
“千真万确,深思熟虑。”<br />
崔冬梅壮着胆子,看向陛下的眼睛。<br />
陛下手心发痒,瞅瞅崔冬梅,见她神色坚定,半分玩笑也无,登时一个头两个大。无可奈何,陛下去寻崔信。只见崔信这厮,鹌鹑模样挺尸一旁。<br />
“河间侯,二姑娘婚事,你如何看?”<br />
崔信一听,便知陛下不好收拾自家姑娘,而找他这个做父亲的来当帮手。然素来主意特大的崔二娘子,如何是人力所能管得住的。<br />
“陛下,微臣,微臣年迈,疏于管教,还望陛下恕罪。”<br />
狗东西!<br />
陛下紧紧盯着崔信,见他说罢一言不发,继续当鹌鹑,叹息道这是个靠不住的。又瞄向一旁的太子,这人好似神魂出窍。<br />
“太子,你说说看?”<br />
太子仿若未曾听见,不答。陛下再问。<br />
突然醒过神来一般,太子道:“崔二娘子年岁小,婚姻大事还需父母亲长做主。”<br />
听不得他如此道貌岸然,崔冬梅即刻反驳。<br />
“不消太子殿下惦记,臣女而今一十六,正当好年华。替自己寻个亲事而已,还不至于糊涂。再说,臣女可是先禀告过太后,方才如此说道。”<br />
这个蠢货,看样子是要坏了她的好事,如何能忍。<br />
太子目露警告,“崔二娘子,慎言。”<br />
崔冬梅毫无愧疚地赔罪,“臣女向来是个不着调的,还请太子殿下饶恕臣女这次。”说话间,不咸不淡行礼请罪。<br />
“好了好了,吵什么吵。”<br />
太后拉着崔冬梅的手,另一只手招手令太子到她跟前来。<br />
“往后都是一家子,说这些呛人的话,做什么。”自觉安顿好这两人,转头再问陛下,<br />
“二郎,你觉得如何?”<br />
陛下:“母亲,诚如太子所言,崔二娘子年岁尚小,委实不妥,还是过些时日,在前朝替她寻个夫婿。”<br />
陛下这话,说得是毫不客气,斩钉截铁地回绝。<br />
崔冬梅想要驳斥几句,看着陛下愈发神鬼莫测的面庞,不敢说话。而太子立在太后身侧,长舒一口气。至于一直不言语的崔信,照旧一副鹌鹑模样。<br />
这事儿,好似就这么不咸不淡结束了。<br />
崔冬梅的最后一搏,一点水花也不见,崔信和陛下的商议,半途夭折。<br />
唯独插了一脚的太子,说到最后也不知他今日请见陛下,到底所为何事。<br />
本以为该是恁事没有,可夜间却传出太后重病的消息。有人说是急火攻心,有人说是旧疾犯了,还有人说,操心陛下婚事给昏厥过去……说什么的都有。<br />
回到府中,受了训斥的崔冬梅,再次被崔信喊来,问道太后病重,与她有无干系。崔冬梅一个劲儿摇头,即便是借她十个胆子,她也不敢闹出这般大的动静。<br />
崔信将信将疑,将崔冬梅彻底禁闭,任何人不得靠近。<br />
谁曾想,未过得几日,满城风雨,传起了崔冬梅的闲话。<br />
起初,河间侯府众人俱是不以为意,凭她们二姑娘的本事,身份,地位,何时不是闲话漫天,哪里用得上管他。后来,这闲话越传越不像个样子,竟然直接说起了陛下和崔冬梅有个什么。<br />
“听说了没,咱们陛下要成亲了!”<br />
京都内外,各处分茶铺子,全是这般流言。<br />
“谁家姑娘来着?我怎的没听说?”<br />
“嗨,你们知道什么?还是我那日在玄德门瞧见的。那日皇城赏花宴上,陛下和崔二娘子看对了眼,嘿嘿,后来啊!”<br />
“后来怎么样,你倒是说啊?”<br />
说话之人显摆一笑,四下看看,状若交头接耳,低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