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你既不愿留,我便入局。”<br />
“我能替你护住身后一程,也好叫你走得干净。”<br />
宫门之外,是世间;宫门之内,是天听。<br />
她自知,一步走入,再难回头。<br />
可她并不后悔。<br />
她与任白芷,本就不是那种愿一生安于市井的女子。她们都心高气傲,不甘人下,也都聪明得过了头,只是选了不同的路。<br />
任白芷以退为进,步步抽身,最终全身而退;而她王砚秋,却甘愿舍弃自由,留下身影嵌入这座权力的笼中。<br />
春光明媚,落在她淡淡笑意里。<br />
“你走你的江湖。”她低声道:“我守我的庙堂。”<br />
“幸得同路,不枉此生。”<br />
风起时,似也不舍。<br />
第124章 无史成神<br />
元祐二年四月初六, 深夜,史馆。<br />
吕大防枯瘦的手指在《神宗实录》的残稿上缓缓摩挲,另一只握笔的手悬停, 笔尖的墨汁还来不及凝结。<br />
“这页,也烧了。”他忽然开口,嗓音沙哑。<br />
侍立一旁的编修官苏昉一怔:“相公,此乃元丰四年汴梁商市危机始末, 若尽数删去,只怕……”<br />
“只怕什么?”吕大防眼皮未抬, 指尖却已按在某个名字上。<br />
任白芷。<br />
“神宗皇帝圣明烛照,岂会真靠一介商贾女子救市?”他的声音透着不屑,却又隐隐藏着嫉妒。<br />
苏昉偷眼望去,那页纸上赫然记载着:【元丰四年十月】诏任白芷领四大钱庄五大商家,岁增课利四十七万缗。<br />
“可是……”苏昉喉结滚动:“这事,当年王荆公亦曾遥赞其「通晓钱谷, 不让须眉」,不曾提过不妥。”<br />
“啪!”吕大防突然合上册子, 惊得炭盆里火星四溅。<br />
“王介甫之政, 尽为祸国!”他冷笑:“何况一女子出入禁中,干预朝政,本就有违圣人之道、祖宗之法!神宗皇帝也是一时受人迷惑!”<br />
“可神宗皇帝还给她破格亲封了从一品诰命, 还特赐了「财神娘子」的称号。”<br />
“这里到底我是主编还是你是?”吕大防怒斥道。<br />
苏昉不敢再言,低头研磨。<br />
吕大防提笔,在《实录》定稿上重重写下:<br />
【元丰四年冬】朝廷整顿商市, 岁入大增。<br />
过了一会儿, 吕大防的指尖停在《元丰五年江淮水患疏》上,朱砂笔尖微微发颤。<br />
“这段, 重写。”他声音冷硬,如铁刮过青石。<br />
苏昉低头看去,泛黄的奏折上赫然记载:<br />
【任白芷议】请以商行筹款,提高雇佣待遇,疏浚运河,以工代赈……<br />
此法当年不仅省了国库三十多万贯,更让运河漕运效率倍增,东南财赋直抵汴京,支撑了神宗对西夏的用兵。<br />
“相公,运河重修乃元丰大政,若全然不提……”苏昉声音渐弱。<br />
吕大防冷笑:“运河之功,自有工部官员记载,何须提一商妇?”笔锋狠狠划过,墨迹吞噬了整段文字。<br />
炭盆里,之前那份残卷正缓缓蜷曲成灰。<br />
火光映在吕大防脸上,明暗不定。<br />
“凡涉任氏者,片纸不留。”<br />
*<br />
元祐三年,汴梁雪记饮子行会,加盟契书。<br />
“凡入我‘雪记’行者,必遵三例——”<br />
白发行老敲了敲青石板,声如铜磬:<br />
“一、铺面悬财神娘子画像;<br />
二、蜜水配方用扬州冰糖;<br />
三、朔望日往慈幼局送三升解暑汤。”<br />
新来的潭州商贩瞪圆了眼:“这财神娘子,是尊府上哪位先辈?”<br />
满屋哄笑。柜台后转出个疤脸汉子,拇指往身后画像一比:<br />
“喏,就是这位‘活财神’,元丰年间,她救了雪记饮子铺的命!”<br />
画像中女子执扇而立,扇面隐约可见「交引」二字,另一只手则拿着雪记饮子铺特色的橘子水。<br />
*<br />
元祐五年,汴河畔。<br />
“那会儿运河水浅,官船常搁浅。”老纤夫灌了口浊酒,眯眼望向河道:“后来来了个财神娘子,带着算盘和一群工人,愣是把淤泥段全改了道。嘿,现在这水流,拉纤都能省三分力。”<br />
“是啊!那可是做劳役还有钱拿的好日子啊。”另一位老者也附和道:“雇工半年,养家一年的好日子啊。”<br />
“也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遇上这么个财神娘子咯。”<br />
*<br />
元符元年,东京汴梁,东角楼街。<br />
“客官,买幅财神像不?保生意兴隆!汴梁钱庄都挂的。”画匠老赵笑眯眯地抖开一张彩绘。<br />
画中女子广袖长裙,左手执算盘,右手托银锭,眉眼含笑,栩栩如生。<br />
外地行商瞪大了眼:“这是哪位神仙?怎的从未见过?”<br />
“嗐!您外乡人吧?”隔壁茶博士拎着铜壶凑过来,“这是咱汴京的「财神娘子」!元丰年间救过市、修过运河,可惜后来……”<br />
他左右张望,压低嗓子:“去了江南,所以这京城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br />
行商咂舌:“女子也能当财神?”<br />
“不信?你去外面随便瞧瞧。”<br />
*<br />
元符三年,江南,茶盐巷<br />
一行商在杭州码头卸货,忽听人嚷嚷:“快去李氏婆娘子那儿问问法子!包赚钱!”<br />
他拉住一个挑夫,不太确定地问道:“利,市,婆娘子,是谁?”<br />
“嘿,您不知道?”挑夫抹了把汗,以为是这外乡人的独特口音:“前几年从北边来的,发了大财,如今专教小商贩赚钱的法子。”<br />
*<br />
宣和六年(靖康前一年)。<br />
汴梁街头,凡做小生意的铺面,十家里有七家,柜台上方必挂一幅画像。<br />
画中女子广袖轻挽,一手执银算盘,一手托青瓷盏,眉眼含笑,栩栩如生。<br />
有新来的伙计问:“东家,这供的是哪位神仙?”<br />
掌柜的敲他脑门:“什么神仙?这是财神娘子!”<br />
“拜她,比拜衙门里那些老爷管用!”<br />
清晨开张前,掌柜先点三炷香,敬画像一杯新调的饮子,念念有词:<br />
“娘子保佑,今日买卖顺遂,莫遇税吏刁难。”<br />
路过的脚店小二插嘴:<br />
“上回我铺子供了她的像,第二天就碰上大户订了三十碗橘子水!”<br />
卖果子的阿婆点头:<br />
“是啊,比去庙里烧香灵验多了。”<br />
茶坊里,几个行商低声议论。<br />
“听说户部又要加征市例钱?”<br />
“加就加吧,反正咱们供了财神娘子,总能赚回来。”<br />
有人叹气:“这世道,朝廷靠不住,咱们啊,还是得靠财神娘子。”<br />
众人默默点头,不约而同摸了摸怀里的铜钱。<br />
钱上还沾着香炉里的灰,像是某种隐秘的信仰。<br />
偶尔有外乡人打听:<br />
“这财神娘子,究竟是何方神圣?”<br />
老汴梁人往往摆摆手,讳莫如深:“反正是个能让人赚钱的,问那么多作甚?”<br />
只有雪记饮子铺,年近六旬的女掌柜,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画像喃喃自语:<br />
“大娘子,你若还在,该多好……”<br />
*<br />
南宋,绍兴十年,临安府,仁礼义庄旁的利市婆官庙。<br />
春雨淅沥,青瓦上苔痕斑驳。<br />
“阿嬷,这「利市婆官庙」供的真是财神吗?”小童踮脚指着神龛:“怎么是女的?”<br />
白发老妪往铜炉里插了三炷香:“傻囡,这是咱江南的活菩萨,任李义庄的创建娘子!”<br />
她压低声音:“靖康那年,北边逃来几万人,别处闭门,唯有她的女儿开仓放粮。”<br />
香案上,褪色的木主牌隐约可见“任”字,下半截已被烟火熏黑。<br />
庙祝咳嗽一声:“如今叫「仁礼义庄」了,官册上这么记的。”<br />
庙墙外。<br />
“听说当年义庄有上万亩田?”新来的书生翻着县志:“怎么现在只剩三百亩祭田了?”<br />
卖菱角的老汉嗤笑:“建炎三年,朝廷说「无主之地充公」,转眼就分给了张俊的部将。”他忽然噤声,因为一队官兵正巡逻而过。<br />
书生若有所思,蘸水在桌上写了个“任”字,又迅速抹去。<br />
*<br />
元代,至元二十五年。<br />
破败的义庄门口,新任达鲁花赤皱眉:“这「仁礼义庄」账目不对!明明写着「祭田三百亩」,怎么实际只有二百七?”<br />
里正赔笑:“大人明鉴,那三十亩,咳咳,是利市婆庙的香火田。”<br />
“什么婆?”蒙古官儿舌头打结:“利……利什么波?”<br />
*<br />
元代,至正十五年。<br />
太湖畔忽起一座小庙,匾曰「利市婆官」。<br />
香客们对着神龛叩拜,龛中泥塑是个戴银钗的妇人,脚边堆满铜钱。庙祝念叨:“利市婆官,佑我买卖。”<br />
有秀才皱眉:“《南村辍耕录》明明写「利市波乃地名」,怎的成了女神?”
“我能替你护住身后一程,也好叫你走得干净。”<br />
宫门之外,是世间;宫门之内,是天听。<br />
她自知,一步走入,再难回头。<br />
可她并不后悔。<br />
她与任白芷,本就不是那种愿一生安于市井的女子。她们都心高气傲,不甘人下,也都聪明得过了头,只是选了不同的路。<br />
任白芷以退为进,步步抽身,最终全身而退;而她王砚秋,却甘愿舍弃自由,留下身影嵌入这座权力的笼中。<br />
春光明媚,落在她淡淡笑意里。<br />
“你走你的江湖。”她低声道:“我守我的庙堂。”<br />
“幸得同路,不枉此生。”<br />
风起时,似也不舍。<br />
第124章 无史成神<br />
元祐二年四月初六, 深夜,史馆。<br />
吕大防枯瘦的手指在《神宗实录》的残稿上缓缓摩挲,另一只握笔的手悬停, 笔尖的墨汁还来不及凝结。<br />
“这页,也烧了。”他忽然开口,嗓音沙哑。<br />
侍立一旁的编修官苏昉一怔:“相公,此乃元丰四年汴梁商市危机始末, 若尽数删去,只怕……”<br />
“只怕什么?”吕大防眼皮未抬, 指尖却已按在某个名字上。<br />
任白芷。<br />
“神宗皇帝圣明烛照,岂会真靠一介商贾女子救市?”他的声音透着不屑,却又隐隐藏着嫉妒。<br />
苏昉偷眼望去,那页纸上赫然记载着:【元丰四年十月】诏任白芷领四大钱庄五大商家,岁增课利四十七万缗。<br />
“可是……”苏昉喉结滚动:“这事,当年王荆公亦曾遥赞其「通晓钱谷, 不让须眉」,不曾提过不妥。”<br />
“啪!”吕大防突然合上册子, 惊得炭盆里火星四溅。<br />
“王介甫之政, 尽为祸国!”他冷笑:“何况一女子出入禁中,干预朝政,本就有违圣人之道、祖宗之法!神宗皇帝也是一时受人迷惑!”<br />
“可神宗皇帝还给她破格亲封了从一品诰命, 还特赐了「财神娘子」的称号。”<br />
“这里到底我是主编还是你是?”吕大防怒斥道。<br />
苏昉不敢再言,低头研磨。<br />
吕大防提笔,在《实录》定稿上重重写下:<br />
【元丰四年冬】朝廷整顿商市, 岁入大增。<br />
过了一会儿, 吕大防的指尖停在《元丰五年江淮水患疏》上,朱砂笔尖微微发颤。<br />
“这段, 重写。”他声音冷硬,如铁刮过青石。<br />
苏昉低头看去,泛黄的奏折上赫然记载:<br />
【任白芷议】请以商行筹款,提高雇佣待遇,疏浚运河,以工代赈……<br />
此法当年不仅省了国库三十多万贯,更让运河漕运效率倍增,东南财赋直抵汴京,支撑了神宗对西夏的用兵。<br />
“相公,运河重修乃元丰大政,若全然不提……”苏昉声音渐弱。<br />
吕大防冷笑:“运河之功,自有工部官员记载,何须提一商妇?”笔锋狠狠划过,墨迹吞噬了整段文字。<br />
炭盆里,之前那份残卷正缓缓蜷曲成灰。<br />
火光映在吕大防脸上,明暗不定。<br />
“凡涉任氏者,片纸不留。”<br />
*<br />
元祐三年,汴梁雪记饮子行会,加盟契书。<br />
“凡入我‘雪记’行者,必遵三例——”<br />
白发行老敲了敲青石板,声如铜磬:<br />
“一、铺面悬财神娘子画像;<br />
二、蜜水配方用扬州冰糖;<br />
三、朔望日往慈幼局送三升解暑汤。”<br />
新来的潭州商贩瞪圆了眼:“这财神娘子,是尊府上哪位先辈?”<br />
满屋哄笑。柜台后转出个疤脸汉子,拇指往身后画像一比:<br />
“喏,就是这位‘活财神’,元丰年间,她救了雪记饮子铺的命!”<br />
画像中女子执扇而立,扇面隐约可见「交引」二字,另一只手则拿着雪记饮子铺特色的橘子水。<br />
*<br />
元祐五年,汴河畔。<br />
“那会儿运河水浅,官船常搁浅。”老纤夫灌了口浊酒,眯眼望向河道:“后来来了个财神娘子,带着算盘和一群工人,愣是把淤泥段全改了道。嘿,现在这水流,拉纤都能省三分力。”<br />
“是啊!那可是做劳役还有钱拿的好日子啊。”另一位老者也附和道:“雇工半年,养家一年的好日子啊。”<br />
“也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遇上这么个财神娘子咯。”<br />
*<br />
元符元年,东京汴梁,东角楼街。<br />
“客官,买幅财神像不?保生意兴隆!汴梁钱庄都挂的。”画匠老赵笑眯眯地抖开一张彩绘。<br />
画中女子广袖长裙,左手执算盘,右手托银锭,眉眼含笑,栩栩如生。<br />
外地行商瞪大了眼:“这是哪位神仙?怎的从未见过?”<br />
“嗐!您外乡人吧?”隔壁茶博士拎着铜壶凑过来,“这是咱汴京的「财神娘子」!元丰年间救过市、修过运河,可惜后来……”<br />
他左右张望,压低嗓子:“去了江南,所以这京城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br />
行商咂舌:“女子也能当财神?”<br />
“不信?你去外面随便瞧瞧。”<br />
*<br />
元符三年,江南,茶盐巷<br />
一行商在杭州码头卸货,忽听人嚷嚷:“快去李氏婆娘子那儿问问法子!包赚钱!”<br />
他拉住一个挑夫,不太确定地问道:“利,市,婆娘子,是谁?”<br />
“嘿,您不知道?”挑夫抹了把汗,以为是这外乡人的独特口音:“前几年从北边来的,发了大财,如今专教小商贩赚钱的法子。”<br />
*<br />
宣和六年(靖康前一年)。<br />
汴梁街头,凡做小生意的铺面,十家里有七家,柜台上方必挂一幅画像。<br />
画中女子广袖轻挽,一手执银算盘,一手托青瓷盏,眉眼含笑,栩栩如生。<br />
有新来的伙计问:“东家,这供的是哪位神仙?”<br />
掌柜的敲他脑门:“什么神仙?这是财神娘子!”<br />
“拜她,比拜衙门里那些老爷管用!”<br />
清晨开张前,掌柜先点三炷香,敬画像一杯新调的饮子,念念有词:<br />
“娘子保佑,今日买卖顺遂,莫遇税吏刁难。”<br />
路过的脚店小二插嘴:<br />
“上回我铺子供了她的像,第二天就碰上大户订了三十碗橘子水!”<br />
卖果子的阿婆点头:<br />
“是啊,比去庙里烧香灵验多了。”<br />
茶坊里,几个行商低声议论。<br />
“听说户部又要加征市例钱?”<br />
“加就加吧,反正咱们供了财神娘子,总能赚回来。”<br />
有人叹气:“这世道,朝廷靠不住,咱们啊,还是得靠财神娘子。”<br />
众人默默点头,不约而同摸了摸怀里的铜钱。<br />
钱上还沾着香炉里的灰,像是某种隐秘的信仰。<br />
偶尔有外乡人打听:<br />
“这财神娘子,究竟是何方神圣?”<br />
老汴梁人往往摆摆手,讳莫如深:“反正是个能让人赚钱的,问那么多作甚?”<br />
只有雪记饮子铺,年近六旬的女掌柜,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画像喃喃自语:<br />
“大娘子,你若还在,该多好……”<br />
*<br />
南宋,绍兴十年,临安府,仁礼义庄旁的利市婆官庙。<br />
春雨淅沥,青瓦上苔痕斑驳。<br />
“阿嬷,这「利市婆官庙」供的真是财神吗?”小童踮脚指着神龛:“怎么是女的?”<br />
白发老妪往铜炉里插了三炷香:“傻囡,这是咱江南的活菩萨,任李义庄的创建娘子!”<br />
她压低声音:“靖康那年,北边逃来几万人,别处闭门,唯有她的女儿开仓放粮。”<br />
香案上,褪色的木主牌隐约可见“任”字,下半截已被烟火熏黑。<br />
庙祝咳嗽一声:“如今叫「仁礼义庄」了,官册上这么记的。”<br />
庙墙外。<br />
“听说当年义庄有上万亩田?”新来的书生翻着县志:“怎么现在只剩三百亩祭田了?”<br />
卖菱角的老汉嗤笑:“建炎三年,朝廷说「无主之地充公」,转眼就分给了张俊的部将。”他忽然噤声,因为一队官兵正巡逻而过。<br />
书生若有所思,蘸水在桌上写了个“任”字,又迅速抹去。<br />
*<br />
元代,至元二十五年。<br />
破败的义庄门口,新任达鲁花赤皱眉:“这「仁礼义庄」账目不对!明明写着「祭田三百亩」,怎么实际只有二百七?”<br />
里正赔笑:“大人明鉴,那三十亩,咳咳,是利市婆庙的香火田。”<br />
“什么婆?”蒙古官儿舌头打结:“利……利什么波?”<br />
*<br />
元代,至正十五年。<br />
太湖畔忽起一座小庙,匾曰「利市婆官」。<br />
香客们对着神龛叩拜,龛中泥塑是个戴银钗的妇人,脚边堆满铜钱。庙祝念叨:“利市婆官,佑我买卖。”<br />
有秀才皱眉:“《南村辍耕录》明明写「利市波乃地名」,怎的成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