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他的上司治粟内史拼命朝他使眼色,张苍却继续无所畏惧道,<br />
“其他时候倒能忍一忍,听说去年这场旱灾下来,郡中已经逃跑了两成庶民...秦国田赋高,太子的封地少了五成税赋,他们肯定会选太子。”<br />
话音一落,场面骤时安静下来,众臣交换眼神后,飞快垂下了眼睛。<br />
自揭家族黑幕、暗讽秦国税多、公然顶撞君王...自从王上亲政后,还真没见过这么莽的!<br />
李斯不动声色,悄悄离张苍远了一步。<br />
李世民抬起一只小手扶额,假装遮挡着太阳。<br />
难怪史书上,张苍在秦朝当官犯了罪,到刘邦手下当官又犯了罪...<br />
师兄,你真的很勇啊你知道吗!<br />
秦王似笑非笑看了看张苍,目光又扫过李斯,最后定格在李世民身上,<br />
“怎么,今天你们荀门三师兄弟,要对寡人三堂会审了?”<br />
无辜躺枪的李斯,道心又碎了一次——<br />
王上,臣,只是如实夸赞您的孩子长得高啊,所谓伴君如伴虎,莫不如是了吧?<br />
他只得抢先一步请罪道,<br />
“臣知罪,还请王上责罚!”<br />
李世民暗暗腹诽,明明是荀门四师兄弟,还有个韩非呢,你一个秦王竟能偏心偏成这样,哼!<br />
现在可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他用软乎乎的小脸贴了贴父亲,<br />
“阿父,这事全是孩儿的错,师兄他们只是顺口接了几句,绝没有旁的意思啊...”<br />
自己刚才不过是随口一说,韩非接话也就算了,没想到还有张苍这勇猛的神来之笔,场面简直像极了荀子门生在当众挑衅君王的权威....<br />
秦王摸着他的脑袋,含笑看向李斯,<br />
“爱卿何错之有?寡人方才不过是戏谑之言,不必介怀于心。”<br />
李斯急忙一脸感激谢恩,暗忖着,哪有什么戏谑之言,王上分明是在借机敲打众人——<br />
有些话,太子说得,韩非说得,其他人就别跟着凑热闹了!<br />
但毫无疑问的是,有了君王这句宽宏大度的场面话,众臣紧张的心绪顿时就放松了下来。<br />
片刻后,里正带着一高一矮两个男子匆匆赶来,待看清高些那个的身姿容貌后,众人纷纷露出了惊艳的眼神。<br />
连秦王也忍不住出声感叹道,<br />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没想到在这山野村落之间,竟有如此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1)<br />
李世民两眼放光看着对方,来人不过十六七岁,身上虽然穿着补丁麻衣,容貌气质却半点不输出身贵族之家的张良。<br />
如此相貌,再辅以如此气度,必是陈平无疑!<br />
他马上抓住机会,指着对方告诉秦王,<br />
“阿父,这人长得好好看呀,孩儿想带他进宫!”<br />
他要拉陈平一把,让他先成为自己的心腹,再伺机派他前往六国。<br />
秦王知道这孩子打小就热爱一切美的东西,连帽子腰带都要挑鲜艳华丽的,对他会提出这个请求毫不意外。<br />
但他淡淡拒绝了,<br />
“先看过人品再说吧。”<br />
可别再是赵高那种奸佞之徒。<br />
这时,里正带着二人上前拜礼,果然,那少年正是陈伯的仲弟陈平。<br />
李世民看他的目光一下就更炙热了,陈平立刻有所察觉,急忙朝他谦恭一笑。<br />
里正介绍完,见陈伯抖着双腿愣在原地不开口,急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角,<br />
“还不快些给王上和太子,细细说一说稻梗留长桩的缘由!”<br />
陈家祖上八代都是贫农,陈伯一辈子老实巴交种个地,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村里的里正,哪想到有一天,他会站在秦王、太子和一众高官大臣跟前发言。<br />
里正这一催,他更吓得双手双脚一起抖个不停,连脖子眼睛都控制不住地一直颤抖起来,哪还说得出半句话?<br />
陈平急忙上前一步,仪态端方诚恳拜道,<br />
“请王上和太子恕罪,小人的兄长并非有意以下犯上,只是他久居乡间,乍然见到贵人不懂该如何应对,稻桩一事正好小人也知情,可否容小人代兄回禀?”<br />
秦王见他落落大方,进退有度,心头就先满意了两分,颔首道,<br />
“可。”<br />
陈平立刻抛出了一个重磅保证,<br />
“请王上放心,这稻桩只需留半尺之长,任它再长上一月,必会再次抽穗结稻,至多两个半月,就能收获第二趟粮食,小人的兄长绝没有戏弄乡邻里正!”<br />
秦王颇有兴致,<br />
“哦,此话怎讲?”<br />
陈平扶起兄长干瘪粗糙的手,与自己白皙细长的双手并排展示给他们看,<br />
“小人原是魏国阳武郡户牖乡人,家中贫寒,父母早亡,全靠兄长一手拉扯我长大,他日夜耕作三十亩薄田果腹,可小人偏偏不自量力想要读书...后来兄嫂为了供我读书识字,只得想尽办法让三十亩薄田能产出更多粮食,所以小人家中数年来,不但能收割第二趟稻谷,还能收割第二趟小麦,多出来的粮食,全仰仗这半尺高的稻桩啊...”<br />
三十亩地,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他这个闲人读书,陈伯夫妇早把能想的办法全想过了。<br />
所谓善于农耕,不过是被生活逼得必须精打细算,绞尽脑汁增加一粒粒粮食的产量罢了。<br />
秦王眼中快速闪过一抹惊喜,<br />
“小麦也能用此法,多收上一回麦穗么?”<br />
陈平急忙点头,<br />
“正是,第二趟虽然比不上第一趟丰收,但只要及时施肥布水,一亩地至少也能多收半石粮食。”<br />
此言一出,群臣立刻惊喜讨论起来,<br />
“一亩地,竟能多收半石粮食?”<br />
“还不止呢,若是施肥得当,没准能多收一石!”<br />
“这法子好哇!既能增收粮食,又不影响来年的春耕。”<br />
“诸位且慢,若真有这种稀奇的好事,他们为何不上报魏国朝堂立功?为何还要逃灾来我大秦开荒?”<br />
“是啊,没准这是魏人的阴谋,大秦今年的秋收,绝不可贸然效仿此法啊!”<br />
李世民也很疑惑这个问题,在史书上,陈平一家可没有中途搬来秦国。<br />
难道,是因为去年魏国的旱灾,要比史书上更严重得多?<br />
陈伯到这时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他见这些身穿华服的达官贵人们,正在质疑阿弟陈平,忙用不太流利的秦国话,磕磕绊绊解释道,<br />
“不是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我们说了,是里正不听...”<br />
陈平急忙悄悄按住兄长的手安抚,大声解释起来。<br />
原来,魏国虽然明面上只收一成田赋,但每年秋收之前,朝廷都会摊派各种临时名目,这样算下来,就要缴纳五成半的粮食。<br />
再算上交给乡里豪绅的半成,农人留在手中的只有四成。<br />
而魏国连连战败,土地越来越少,寻常四五口之家,也只有四五十亩田地,产出的粮食本就有限,剩下的这点根本就熬不到第二年秋收,人们早早就要上山扒树皮准备着了。<br />
正因如此,陈伯摸索出这增收法子后,就主动找到了里正,希望朝廷能推广这种办法,让乡邻也能再多得些粮食。<br />
但户牖乡的里正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还警告他不许乱在田地里折腾——<br />
直到陈平捕来几只野鸡送给里正,对方才松口同意他家可以继续留桩增收,可推广这办法一事,自然就不了不了。<br />
陈平苦笑,继续解释道,<br />
“我们逃灾奔赴秦国,也是事出有因,去年旱灾粮食本就减产了**成,朝廷税赋不变之外,阳武四大望族,竟要把原本的半成税加征到一成...”<br />
张苍恍然大悟开口道,<br />
“原来是这样!难怪我父亲说,族长已经找到了法子,来弥补上回卖粮给秦国的亏空呢...”<br />
陈平讶异看着他,悄悄猜测着对方的身份。<br />
李世民却怎么也没想到,陈平如今阴差阳错来到秦国,竟跟去年张苍为他筹集粮食有关——<br />
张氏族长为讨好他这个秦国太子,果真只按30钱一斛卖了几万石粮食给他。<br />
得知这个真相,他心中不由五味杂陈起来。<br />
此事,确实让秦国百姓得到了免税两成的优待,但他实在没想到,竟会给阳武百姓带去了额外的半成重负...<br />
他暗暗决定,等阳武郡收归秦国后,一定要说服秦王,第一时间为当地百姓减免些税赋。<br />
秦王目光灼灼看向陈平,<br />
“既是如此,你们为何不逃往齐国楚国,偏偏挑中了我秦国?”<br />
陈平立刻满眼感激道,<br />
“小人早就听闻当今秦王英明神武,乃是体恤百姓之君,去年灾情更为秦人减免了不少税赋,又听闻关中大渠即将竣工,我相信此地不会再受旱情影响,这才劝服兄嫂悄悄逃了过来...”<br />
他虽然只有十六岁,却因家贫尝尽人情冷暖,心中早就有了一番成算。<br />
在里正上门通知此事时,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其他时候倒能忍一忍,听说去年这场旱灾下来,郡中已经逃跑了两成庶民...秦国田赋高,太子的封地少了五成税赋,他们肯定会选太子。”<br />
话音一落,场面骤时安静下来,众臣交换眼神后,飞快垂下了眼睛。<br />
自揭家族黑幕、暗讽秦国税多、公然顶撞君王...自从王上亲政后,还真没见过这么莽的!<br />
李斯不动声色,悄悄离张苍远了一步。<br />
李世民抬起一只小手扶额,假装遮挡着太阳。<br />
难怪史书上,张苍在秦朝当官犯了罪,到刘邦手下当官又犯了罪...<br />
师兄,你真的很勇啊你知道吗!<br />
秦王似笑非笑看了看张苍,目光又扫过李斯,最后定格在李世民身上,<br />
“怎么,今天你们荀门三师兄弟,要对寡人三堂会审了?”<br />
无辜躺枪的李斯,道心又碎了一次——<br />
王上,臣,只是如实夸赞您的孩子长得高啊,所谓伴君如伴虎,莫不如是了吧?<br />
他只得抢先一步请罪道,<br />
“臣知罪,还请王上责罚!”<br />
李世民暗暗腹诽,明明是荀门四师兄弟,还有个韩非呢,你一个秦王竟能偏心偏成这样,哼!<br />
现在可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他用软乎乎的小脸贴了贴父亲,<br />
“阿父,这事全是孩儿的错,师兄他们只是顺口接了几句,绝没有旁的意思啊...”<br />
自己刚才不过是随口一说,韩非接话也就算了,没想到还有张苍这勇猛的神来之笔,场面简直像极了荀子门生在当众挑衅君王的权威....<br />
秦王摸着他的脑袋,含笑看向李斯,<br />
“爱卿何错之有?寡人方才不过是戏谑之言,不必介怀于心。”<br />
李斯急忙一脸感激谢恩,暗忖着,哪有什么戏谑之言,王上分明是在借机敲打众人——<br />
有些话,太子说得,韩非说得,其他人就别跟着凑热闹了!<br />
但毫无疑问的是,有了君王这句宽宏大度的场面话,众臣紧张的心绪顿时就放松了下来。<br />
片刻后,里正带着一高一矮两个男子匆匆赶来,待看清高些那个的身姿容貌后,众人纷纷露出了惊艳的眼神。<br />
连秦王也忍不住出声感叹道,<br />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没想到在这山野村落之间,竟有如此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1)<br />
李世民两眼放光看着对方,来人不过十六七岁,身上虽然穿着补丁麻衣,容貌气质却半点不输出身贵族之家的张良。<br />
如此相貌,再辅以如此气度,必是陈平无疑!<br />
他马上抓住机会,指着对方告诉秦王,<br />
“阿父,这人长得好好看呀,孩儿想带他进宫!”<br />
他要拉陈平一把,让他先成为自己的心腹,再伺机派他前往六国。<br />
秦王知道这孩子打小就热爱一切美的东西,连帽子腰带都要挑鲜艳华丽的,对他会提出这个请求毫不意外。<br />
但他淡淡拒绝了,<br />
“先看过人品再说吧。”<br />
可别再是赵高那种奸佞之徒。<br />
这时,里正带着二人上前拜礼,果然,那少年正是陈伯的仲弟陈平。<br />
李世民看他的目光一下就更炙热了,陈平立刻有所察觉,急忙朝他谦恭一笑。<br />
里正介绍完,见陈伯抖着双腿愣在原地不开口,急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角,<br />
“还不快些给王上和太子,细细说一说稻梗留长桩的缘由!”<br />
陈家祖上八代都是贫农,陈伯一辈子老实巴交种个地,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村里的里正,哪想到有一天,他会站在秦王、太子和一众高官大臣跟前发言。<br />
里正这一催,他更吓得双手双脚一起抖个不停,连脖子眼睛都控制不住地一直颤抖起来,哪还说得出半句话?<br />
陈平急忙上前一步,仪态端方诚恳拜道,<br />
“请王上和太子恕罪,小人的兄长并非有意以下犯上,只是他久居乡间,乍然见到贵人不懂该如何应对,稻桩一事正好小人也知情,可否容小人代兄回禀?”<br />
秦王见他落落大方,进退有度,心头就先满意了两分,颔首道,<br />
“可。”<br />
陈平立刻抛出了一个重磅保证,<br />
“请王上放心,这稻桩只需留半尺之长,任它再长上一月,必会再次抽穗结稻,至多两个半月,就能收获第二趟粮食,小人的兄长绝没有戏弄乡邻里正!”<br />
秦王颇有兴致,<br />
“哦,此话怎讲?”<br />
陈平扶起兄长干瘪粗糙的手,与自己白皙细长的双手并排展示给他们看,<br />
“小人原是魏国阳武郡户牖乡人,家中贫寒,父母早亡,全靠兄长一手拉扯我长大,他日夜耕作三十亩薄田果腹,可小人偏偏不自量力想要读书...后来兄嫂为了供我读书识字,只得想尽办法让三十亩薄田能产出更多粮食,所以小人家中数年来,不但能收割第二趟稻谷,还能收割第二趟小麦,多出来的粮食,全仰仗这半尺高的稻桩啊...”<br />
三十亩地,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他这个闲人读书,陈伯夫妇早把能想的办法全想过了。<br />
所谓善于农耕,不过是被生活逼得必须精打细算,绞尽脑汁增加一粒粒粮食的产量罢了。<br />
秦王眼中快速闪过一抹惊喜,<br />
“小麦也能用此法,多收上一回麦穗么?”<br />
陈平急忙点头,<br />
“正是,第二趟虽然比不上第一趟丰收,但只要及时施肥布水,一亩地至少也能多收半石粮食。”<br />
此言一出,群臣立刻惊喜讨论起来,<br />
“一亩地,竟能多收半石粮食?”<br />
“还不止呢,若是施肥得当,没准能多收一石!”<br />
“这法子好哇!既能增收粮食,又不影响来年的春耕。”<br />
“诸位且慢,若真有这种稀奇的好事,他们为何不上报魏国朝堂立功?为何还要逃灾来我大秦开荒?”<br />
“是啊,没准这是魏人的阴谋,大秦今年的秋收,绝不可贸然效仿此法啊!”<br />
李世民也很疑惑这个问题,在史书上,陈平一家可没有中途搬来秦国。<br />
难道,是因为去年魏国的旱灾,要比史书上更严重得多?<br />
陈伯到这时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他见这些身穿华服的达官贵人们,正在质疑阿弟陈平,忙用不太流利的秦国话,磕磕绊绊解释道,<br />
“不是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我们说了,是里正不听...”<br />
陈平急忙悄悄按住兄长的手安抚,大声解释起来。<br />
原来,魏国虽然明面上只收一成田赋,但每年秋收之前,朝廷都会摊派各种临时名目,这样算下来,就要缴纳五成半的粮食。<br />
再算上交给乡里豪绅的半成,农人留在手中的只有四成。<br />
而魏国连连战败,土地越来越少,寻常四五口之家,也只有四五十亩田地,产出的粮食本就有限,剩下的这点根本就熬不到第二年秋收,人们早早就要上山扒树皮准备着了。<br />
正因如此,陈伯摸索出这增收法子后,就主动找到了里正,希望朝廷能推广这种办法,让乡邻也能再多得些粮食。<br />
但户牖乡的里正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还警告他不许乱在田地里折腾——<br />
直到陈平捕来几只野鸡送给里正,对方才松口同意他家可以继续留桩增收,可推广这办法一事,自然就不了不了。<br />
陈平苦笑,继续解释道,<br />
“我们逃灾奔赴秦国,也是事出有因,去年旱灾粮食本就减产了**成,朝廷税赋不变之外,阳武四大望族,竟要把原本的半成税加征到一成...”<br />
张苍恍然大悟开口道,<br />
“原来是这样!难怪我父亲说,族长已经找到了法子,来弥补上回卖粮给秦国的亏空呢...”<br />
陈平讶异看着他,悄悄猜测着对方的身份。<br />
李世民却怎么也没想到,陈平如今阴差阳错来到秦国,竟跟去年张苍为他筹集粮食有关——<br />
张氏族长为讨好他这个秦国太子,果真只按30钱一斛卖了几万石粮食给他。<br />
得知这个真相,他心中不由五味杂陈起来。<br />
此事,确实让秦国百姓得到了免税两成的优待,但他实在没想到,竟会给阳武百姓带去了额外的半成重负...<br />
他暗暗决定,等阳武郡收归秦国后,一定要说服秦王,第一时间为当地百姓减免些税赋。<br />
秦王目光灼灼看向陈平,<br />
“既是如此,你们为何不逃往齐国楚国,偏偏挑中了我秦国?”<br />
陈平立刻满眼感激道,<br />
“小人早就听闻当今秦王英明神武,乃是体恤百姓之君,去年灾情更为秦人减免了不少税赋,又听闻关中大渠即将竣工,我相信此地不会再受旱情影响,这才劝服兄嫂悄悄逃了过来...”<br />
他虽然只有十六岁,却因家贫尝尽人情冷暖,心中早就有了一番成算。<br />
在里正上门通知此事时,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