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徐家,一时半会还动不得。<br />
萧瑾兴奋之余,立马让人抬着踏犁去宫外,自己亲自下田试了试。<br />
他还没有犁过地呢!正好试试这个踏犁究竟如何。<br />
张崇明本想劝阻,但是看到萧瑾两眼放光一身是劲,也就随他去了。<br />
冯慨之见状,也凑过来帮忙。<br />
萧瑾不让他还不乐意,最后萧瑾没办法,只能让他试试,顺便看他的笑话。<br />
冯慨之长得有些胖,平时又不多动,没犁一会儿就累的不行。<br />
萧瑾却还有劲儿,见冯慨之哼哧哼哧地直喘气,一边踏,一边嘲笑他:“哎哟,真没想到冯大人竟然这么身娇肉贵的,这换了女装,比人家千金小姐还像千金小姐。”就是人丑了些。<br />
冯慨之心里冷哼,这会儿说风凉话,等你到了这个岁数,保准比他更娇贵。<br />
王从武撸着袖子,脚下生风,犁得最快,编排得也最厉害:“您才看出来?他也就嘴上厉害,真动起力气活来,连个绣花娘子都比不得,废物一个。”<br />
冯慨之瞪了他一眼:“那也好过你,莽夫一个!”<br />
两个人各自较劲儿,冯慨之原想证明自己比绣花娘子强,结果田都没犁一半儿,他就跟快渴死的鱼差不多了。<br />
到后来,还是张崇明不嫌弃地扶着他,他才站的稳。<br />
萧瑾拿着帕子擦了擦身上的泥,路过冯慨之的时候,不禁摇了摇头。<br />
王从武干脆一些,“啧”了一声,千言万语都在这一声嘲讽中。<br />
冯慨之气的脸都红了。<br />
张崇明不解:“你好好地非下地做什么,自讨苦吃?”<br />
冯慨之振振有词:“总不能让那老匹夫一个人在圣上面前出风头!”<br />
“那你可出风头了?”<br />
冯慨之:“……”笑柄倒是出尽了。<br />
今儿冯慨之闹的这一出,让萧瑾忽然有了些灵感。<br />
那些新科进士如今还在冯慨之手上培训,他们以后可能是要当父母官的,不了解农耕可不行。看来,得让他们体验体验农耕的艰辛了,今儿回去他就跟冯慨之商量一下。<br />
既然是培训吗,就得好好来一场,萧瑾打算给他们弄一个别开生面、终身难忘的培训!<br />
没多久,萧瑾就收拾妥当,回程的途中连连夸了柳承智好一会儿。夸了一会儿,萧瑾又表示,两广地区若要开垦,灌水也是个大问题。他为了此事日日心烦,甚至都不能睡个好觉了。<br />
如今的水车他看不上,却也不知如何解决。<br />
柳承智一听,觉得机会来了,立马大包大揽:“圣上放心,此事交给微臣就是了,十日之内必能弄出一架新水车!”<br />
张崇明眉头狠狠一跳,十日,这人怕不是做梦吧?<br />
萧瑾故作迟疑:“十日……会不会太短了?”<br />
“不会!”柳承智再次打了包票,“身为臣子本就应该替皇上排忧解难的,十日足够了。微臣回去之后便召集众人一同想办法,便是不眠不休,也得将此事解决好。”<br />
张崇明已经开始同情徐家父子了。<br />
萧瑾还是摇了摇头:“柳爱卿有这个心是好的,不过十日太短了,即便届时做不出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br />
圣上竟然这么替他着想吗?<br />
柳承智感动的无以复加,他决定了,此番回去之后就让徐征那厮好好卖命!一定,一定要在十日内将事情做好!<br />
萧瑾满意地看着柳承智在那儿自我感动,看得心里一阵痛快。<br />
这人用好了也是个宝贝啊,自视甚高又不讲理,什么都不懂却又不懂装懂,简直就是徐家的克星!一物降一物,且让他去折腾徐家父子吧。不过这宝贝疙瘩还得再威风一点,再耀武扬威一点才行,否则,如何能在工部镇住工部那群老混子?<br />
待他助其一臂之力好了。<br />
翌日大朝会的时候,萧瑾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狠狠夸了柳承智一番,甚至还给他升了官。<br />
升得不多,但态度却在这儿。<br />
徐庶憋了一个大朝会,临下了朝,到底还是没忍住,跑去萧瑾跟前说了两句。意思无非就是,那个踏犁是他们父子二人绞尽脑汁弄出来的,萧瑾似乎夸错了人,也赏错了人。<br />
萧瑾故作不懂,理直气壮地道:“柳爱卿没去工部前工部可出来什么踏犁,如今他才去多久,工部便做出此等成就,还是他领导有方,朕赏赐有功之臣,何错之有?”<br />
说完,他还膈应了徐庶一句:“柳爱卿一心向着朕,实在是个忠心不二的能臣,往后这些话徐尚书还是别说了,等你什么时候学到柳爱卿十之二三再来寻朕吧。”<br />
徐庶自讨没趣,还被膈应得不轻。<br />
等他好不容易消化完这件恶心事儿,回了工部一看,他儿子又不见了。<br />
属下来报,说是柳承智今儿一早过来的时候就发了疯,又把人带去了城外,说是要研制新水车。<br />
徐庶拍了一下脑门:“没完没了了这是!”<br />
他们工部的悠闲日子,彻底回不去了。<br />
工部整日闹得天翻地覆,萧瑾也看得起劲儿。他对柳承智有信心,农具既然解决了,如今就得想想,该不该将人牵往两广地区开荒了。<br />
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做好了利国利民,做不好怨声载道,需得从长计议。<br />
萧瑾吩咐:“去,将张丞相和六部尚书请过来议事。”<br />
八宝正待下去,萧瑾又道:“将顾淮南跟韩攸也请过来。”<br />
第55章 开荒 ◇<br />
◎鼓励百姓建设两广◎<br />
不多时, 朝中诸位大臣齐聚一堂。<br />
顾淮南是常来议事的,萧瑾并不介意他同李廷芳的关系,每每议事都会叫上他。可韩攸却是头一次来, 他环顾了一眼四周, 发现众人坐得也极为讲究且微妙。<br />
户部尚书冯慨之还是一如既往地随张丞相而坐;兵部尚书王从武离冯大人远远的,他身边是一向不怎么说话的礼部尚书韩仲文。吏部尚书姜明同工部那位徐庶坐在一块儿。萧瑾还未开口他们便头抵着头,小声交流着。<br />
刑部尚书卢扬闷不吭声, 没挨谁的边,自成一派。<br />
一屋子算下来也没多少人, 但分的门派但是一目了然,泾渭分明。<br />
韩攸入乡随俗,坐在顾淮南身边。<br />
顾淮南抬头冲着他笑了笑, 他们俩身份最低,坐得最远。<br />
萧瑾见人都来了, 咳了一下,叫那两个窃窃私语的回了神,这才说起了正经事:<br />
“想必诸位大人都已经听说了,前头襄阳城的那些降兵被派去了两广一带屯田。这些士兵如今早已经抵达两广了, 单若只叫他们去开荒, 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朕打算召集无地百姓前往两广开荒, 众卿意下如何?”<br />
王从武是无条件支持萧瑾的,可他觉得这件事情没必要仔细商量:“您直接下一道圣旨, 将一地方百姓圈起来, 征过去开荒就是了, 为国办事, 他们岂敢不从?”<br />
萧瑾对他这耿直的个性也真是无奈:“真这样, 这昏君的名头就跑不了了, 还是让他们自愿才好。”<br />
姜明第一个皱起了眉:“那地方谁会自愿去?送死。两广多瘴气,去了就是送死,圣上您又不是不知道?”<br />
萧瑾就知道这又是个刺头。讨人嫌的,就他话最多了。<br />
萧瑾虽然懒得搭理,但是这种事还是得解释清楚的:“瘴气乃是因为两广湿热且林木多,一旦砍伐掉部分林木,这些瘴气自然也就散了。姜大人若是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还是趁早回去多读读书吧,毕竟读书明智。”<br />
姜明被嘲讽了两句,那份反对的心思不仅没有下去,反而愈演愈烈了:“话虽如此,但是瘴气致命的事儿民间人尽皆知。圣上您说服得了微臣,未必能说服天下所有百姓。”<br />
“朕几时说过,要让天下百姓都去两广开荒了?既然都是去开荒,必然是招那些连日子都过不下去的人。他们之所以会过去,都是为了生计,只要有一口饭吃,便是再毒的地方他们也愿意去。但若家中有恒产,莫说那地方有瘴气了,就算是鱼米之乡他们也轻易不会背井离乡。”<br />
萧瑾觉得自己说得够明白了,是姜明这家伙没有搞清楚这次招募的对象:“朕说得够明白了吧,姜大人懂了?”<br />
姜明神色难堪,无话可说。<br />
徐庶不忍姜明如此,帮着说了一句话:“圣上,姜大人也只是关心江山社稷。”<br />
萧瑾见他还敢开口,自己先阴阳怪气上了:“朕又没骂他,怎么徐大人就这么护上了?”<br />
他见两人坐在一块儿,明白了:“原来徐大人跟姜大人关系如此要好啊,怪不得为人处事也多有相似,怕是都按着对方模子学的吧。学得可真像啊,朝中官员合该向二位看齐,要是百官都像您二位一样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山社稷便不用愁了,是吧?”<br />
姜明跟徐庶被挤兑得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br />
真是作孽,他们方才为什么要开口说话呢?要是闭上嘴,哪有这么多的事儿。<br />
韩攸第一次见到了萧瑾的战斗力。<br />
他也听说过齐国皇帝的作为,这位齐皇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不过跟眼下这位刚登基不满一年的萧瑾比起来,齐皇那头倒是显得常规多了。<br />
姜明跟徐庶闭了嘴,剩下的人心也都齐了。<br />
萧瑾这才开始跟他们商议起了开荒一事。他想着既然是开荒,那么肯定是要有政策扶持的。<br />
萧瑾决定五年不收税,这个提议提出来之后就遭到了反对,而且是众人一致反对。商量了半日最后定下来——开荒土地归开荒人所有,前三年不收税,第四年开始便照常收税。<br />
即便如此,张崇明还是有些不满意。不过转念一想,若是真遇上的战事要收粮,到时候收不收全在朝廷一念之间。朝廷真一张圣旨下去,还怕收不到粮吗?<br />
张崇明对两广开荒是全力支持的,萧瑾是将开垦两广土地作为夏国发展的一大助力,张崇明则简单纯粹多了,他只想把两广当成夏国的新粮仓。如今天下还不太平,保不齐什么时候又起战事,多一个粮仓,对夏国不是坏事儿。<br />
不过说归说,萧瑾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就这么吆喝别人去建设两广,肯定不会有多少人应和,但若是强行征集百姓南迁,又会引起民心动乱。<br />
如今最好的法子,其实是利诱。<br />
“冯爱卿,你手底下的能人最多,这些日子在坊间引导舆论,多说说两广的好话,捡好处说。”<br />
冯慨之眨了眨眼,有些懵:“比如……”<br />
萧瑾思来想去,不得不下血本:“若是前往开荒,朝廷会提供农具,至于住处,也会有人替他们建好。虽说只是遮风避雨的棚子,但也好过无家可归。以后若是他们赚了钱,自个儿还能再建新的”<br />
这是萧瑾所能做的最大的让步了,要是再多,朝廷也负担不起。光这一项开支,就得让朝廷大出血,今年一年都得紧的花。<br />
冯慨之却觉还得不太够。若是那些百姓租种地主的田,地主也会提供这些,那这些优势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侧了侧头:“还有呢?”<br />
萧瑾:“……”<br />
还有?这不是为难他吗,他只能想到这么多了。<br />
萧瑾问:“这些,还不够吗?”<br />
张崇明一叹:“若只有这些,最后招的还是些不愿意去的。”<br />
萧瑾挠了挠脸颊。<br />
顾淮南这时却开了口:“听闻两广湿热,那稻谷定能一年两熟了?”<br />
萧瑾眼睛一亮:“岂止?!若算上稻麦轮作的话,一年可以三熟!”<br />
冯慨之也忍不住心动了,这要真难一年三熟的话,那肯定有人愿意去的。
萧瑾兴奋之余,立马让人抬着踏犁去宫外,自己亲自下田试了试。<br />
他还没有犁过地呢!正好试试这个踏犁究竟如何。<br />
张崇明本想劝阻,但是看到萧瑾两眼放光一身是劲,也就随他去了。<br />
冯慨之见状,也凑过来帮忙。<br />
萧瑾不让他还不乐意,最后萧瑾没办法,只能让他试试,顺便看他的笑话。<br />
冯慨之长得有些胖,平时又不多动,没犁一会儿就累的不行。<br />
萧瑾却还有劲儿,见冯慨之哼哧哼哧地直喘气,一边踏,一边嘲笑他:“哎哟,真没想到冯大人竟然这么身娇肉贵的,这换了女装,比人家千金小姐还像千金小姐。”就是人丑了些。<br />
冯慨之心里冷哼,这会儿说风凉话,等你到了这个岁数,保准比他更娇贵。<br />
王从武撸着袖子,脚下生风,犁得最快,编排得也最厉害:“您才看出来?他也就嘴上厉害,真动起力气活来,连个绣花娘子都比不得,废物一个。”<br />
冯慨之瞪了他一眼:“那也好过你,莽夫一个!”<br />
两个人各自较劲儿,冯慨之原想证明自己比绣花娘子强,结果田都没犁一半儿,他就跟快渴死的鱼差不多了。<br />
到后来,还是张崇明不嫌弃地扶着他,他才站的稳。<br />
萧瑾拿着帕子擦了擦身上的泥,路过冯慨之的时候,不禁摇了摇头。<br />
王从武干脆一些,“啧”了一声,千言万语都在这一声嘲讽中。<br />
冯慨之气的脸都红了。<br />
张崇明不解:“你好好地非下地做什么,自讨苦吃?”<br />
冯慨之振振有词:“总不能让那老匹夫一个人在圣上面前出风头!”<br />
“那你可出风头了?”<br />
冯慨之:“……”笑柄倒是出尽了。<br />
今儿冯慨之闹的这一出,让萧瑾忽然有了些灵感。<br />
那些新科进士如今还在冯慨之手上培训,他们以后可能是要当父母官的,不了解农耕可不行。看来,得让他们体验体验农耕的艰辛了,今儿回去他就跟冯慨之商量一下。<br />
既然是培训吗,就得好好来一场,萧瑾打算给他们弄一个别开生面、终身难忘的培训!<br />
没多久,萧瑾就收拾妥当,回程的途中连连夸了柳承智好一会儿。夸了一会儿,萧瑾又表示,两广地区若要开垦,灌水也是个大问题。他为了此事日日心烦,甚至都不能睡个好觉了。<br />
如今的水车他看不上,却也不知如何解决。<br />
柳承智一听,觉得机会来了,立马大包大揽:“圣上放心,此事交给微臣就是了,十日之内必能弄出一架新水车!”<br />
张崇明眉头狠狠一跳,十日,这人怕不是做梦吧?<br />
萧瑾故作迟疑:“十日……会不会太短了?”<br />
“不会!”柳承智再次打了包票,“身为臣子本就应该替皇上排忧解难的,十日足够了。微臣回去之后便召集众人一同想办法,便是不眠不休,也得将此事解决好。”<br />
张崇明已经开始同情徐家父子了。<br />
萧瑾还是摇了摇头:“柳爱卿有这个心是好的,不过十日太短了,即便届时做不出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br />
圣上竟然这么替他着想吗?<br />
柳承智感动的无以复加,他决定了,此番回去之后就让徐征那厮好好卖命!一定,一定要在十日内将事情做好!<br />
萧瑾满意地看着柳承智在那儿自我感动,看得心里一阵痛快。<br />
这人用好了也是个宝贝啊,自视甚高又不讲理,什么都不懂却又不懂装懂,简直就是徐家的克星!一物降一物,且让他去折腾徐家父子吧。不过这宝贝疙瘩还得再威风一点,再耀武扬威一点才行,否则,如何能在工部镇住工部那群老混子?<br />
待他助其一臂之力好了。<br />
翌日大朝会的时候,萧瑾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狠狠夸了柳承智一番,甚至还给他升了官。<br />
升得不多,但态度却在这儿。<br />
徐庶憋了一个大朝会,临下了朝,到底还是没忍住,跑去萧瑾跟前说了两句。意思无非就是,那个踏犁是他们父子二人绞尽脑汁弄出来的,萧瑾似乎夸错了人,也赏错了人。<br />
萧瑾故作不懂,理直气壮地道:“柳爱卿没去工部前工部可出来什么踏犁,如今他才去多久,工部便做出此等成就,还是他领导有方,朕赏赐有功之臣,何错之有?”<br />
说完,他还膈应了徐庶一句:“柳爱卿一心向着朕,实在是个忠心不二的能臣,往后这些话徐尚书还是别说了,等你什么时候学到柳爱卿十之二三再来寻朕吧。”<br />
徐庶自讨没趣,还被膈应得不轻。<br />
等他好不容易消化完这件恶心事儿,回了工部一看,他儿子又不见了。<br />
属下来报,说是柳承智今儿一早过来的时候就发了疯,又把人带去了城外,说是要研制新水车。<br />
徐庶拍了一下脑门:“没完没了了这是!”<br />
他们工部的悠闲日子,彻底回不去了。<br />
工部整日闹得天翻地覆,萧瑾也看得起劲儿。他对柳承智有信心,农具既然解决了,如今就得想想,该不该将人牵往两广地区开荒了。<br />
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做好了利国利民,做不好怨声载道,需得从长计议。<br />
萧瑾吩咐:“去,将张丞相和六部尚书请过来议事。”<br />
八宝正待下去,萧瑾又道:“将顾淮南跟韩攸也请过来。”<br />
第55章 开荒 ◇<br />
◎鼓励百姓建设两广◎<br />
不多时, 朝中诸位大臣齐聚一堂。<br />
顾淮南是常来议事的,萧瑾并不介意他同李廷芳的关系,每每议事都会叫上他。可韩攸却是头一次来, 他环顾了一眼四周, 发现众人坐得也极为讲究且微妙。<br />
户部尚书冯慨之还是一如既往地随张丞相而坐;兵部尚书王从武离冯大人远远的,他身边是一向不怎么说话的礼部尚书韩仲文。吏部尚书姜明同工部那位徐庶坐在一块儿。萧瑾还未开口他们便头抵着头,小声交流着。<br />
刑部尚书卢扬闷不吭声, 没挨谁的边,自成一派。<br />
一屋子算下来也没多少人, 但分的门派但是一目了然,泾渭分明。<br />
韩攸入乡随俗,坐在顾淮南身边。<br />
顾淮南抬头冲着他笑了笑, 他们俩身份最低,坐得最远。<br />
萧瑾见人都来了, 咳了一下,叫那两个窃窃私语的回了神,这才说起了正经事:<br />
“想必诸位大人都已经听说了,前头襄阳城的那些降兵被派去了两广一带屯田。这些士兵如今早已经抵达两广了, 单若只叫他们去开荒, 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朕打算召集无地百姓前往两广开荒, 众卿意下如何?”<br />
王从武是无条件支持萧瑾的,可他觉得这件事情没必要仔细商量:“您直接下一道圣旨, 将一地方百姓圈起来, 征过去开荒就是了, 为国办事, 他们岂敢不从?”<br />
萧瑾对他这耿直的个性也真是无奈:“真这样, 这昏君的名头就跑不了了, 还是让他们自愿才好。”<br />
姜明第一个皱起了眉:“那地方谁会自愿去?送死。两广多瘴气,去了就是送死,圣上您又不是不知道?”<br />
萧瑾就知道这又是个刺头。讨人嫌的,就他话最多了。<br />
萧瑾虽然懒得搭理,但是这种事还是得解释清楚的:“瘴气乃是因为两广湿热且林木多,一旦砍伐掉部分林木,这些瘴气自然也就散了。姜大人若是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还是趁早回去多读读书吧,毕竟读书明智。”<br />
姜明被嘲讽了两句,那份反对的心思不仅没有下去,反而愈演愈烈了:“话虽如此,但是瘴气致命的事儿民间人尽皆知。圣上您说服得了微臣,未必能说服天下所有百姓。”<br />
“朕几时说过,要让天下百姓都去两广开荒了?既然都是去开荒,必然是招那些连日子都过不下去的人。他们之所以会过去,都是为了生计,只要有一口饭吃,便是再毒的地方他们也愿意去。但若家中有恒产,莫说那地方有瘴气了,就算是鱼米之乡他们也轻易不会背井离乡。”<br />
萧瑾觉得自己说得够明白了,是姜明这家伙没有搞清楚这次招募的对象:“朕说得够明白了吧,姜大人懂了?”<br />
姜明神色难堪,无话可说。<br />
徐庶不忍姜明如此,帮着说了一句话:“圣上,姜大人也只是关心江山社稷。”<br />
萧瑾见他还敢开口,自己先阴阳怪气上了:“朕又没骂他,怎么徐大人就这么护上了?”<br />
他见两人坐在一块儿,明白了:“原来徐大人跟姜大人关系如此要好啊,怪不得为人处事也多有相似,怕是都按着对方模子学的吧。学得可真像啊,朝中官员合该向二位看齐,要是百官都像您二位一样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山社稷便不用愁了,是吧?”<br />
姜明跟徐庶被挤兑得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br />
真是作孽,他们方才为什么要开口说话呢?要是闭上嘴,哪有这么多的事儿。<br />
韩攸第一次见到了萧瑾的战斗力。<br />
他也听说过齐国皇帝的作为,这位齐皇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不过跟眼下这位刚登基不满一年的萧瑾比起来,齐皇那头倒是显得常规多了。<br />
姜明跟徐庶闭了嘴,剩下的人心也都齐了。<br />
萧瑾这才开始跟他们商议起了开荒一事。他想着既然是开荒,那么肯定是要有政策扶持的。<br />
萧瑾决定五年不收税,这个提议提出来之后就遭到了反对,而且是众人一致反对。商量了半日最后定下来——开荒土地归开荒人所有,前三年不收税,第四年开始便照常收税。<br />
即便如此,张崇明还是有些不满意。不过转念一想,若是真遇上的战事要收粮,到时候收不收全在朝廷一念之间。朝廷真一张圣旨下去,还怕收不到粮吗?<br />
张崇明对两广开荒是全力支持的,萧瑾是将开垦两广土地作为夏国发展的一大助力,张崇明则简单纯粹多了,他只想把两广当成夏国的新粮仓。如今天下还不太平,保不齐什么时候又起战事,多一个粮仓,对夏国不是坏事儿。<br />
不过说归说,萧瑾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就这么吆喝别人去建设两广,肯定不会有多少人应和,但若是强行征集百姓南迁,又会引起民心动乱。<br />
如今最好的法子,其实是利诱。<br />
“冯爱卿,你手底下的能人最多,这些日子在坊间引导舆论,多说说两广的好话,捡好处说。”<br />
冯慨之眨了眨眼,有些懵:“比如……”<br />
萧瑾思来想去,不得不下血本:“若是前往开荒,朝廷会提供农具,至于住处,也会有人替他们建好。虽说只是遮风避雨的棚子,但也好过无家可归。以后若是他们赚了钱,自个儿还能再建新的”<br />
这是萧瑾所能做的最大的让步了,要是再多,朝廷也负担不起。光这一项开支,就得让朝廷大出血,今年一年都得紧的花。<br />
冯慨之却觉还得不太够。若是那些百姓租种地主的田,地主也会提供这些,那这些优势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侧了侧头:“还有呢?”<br />
萧瑾:“……”<br />
还有?这不是为难他吗,他只能想到这么多了。<br />
萧瑾问:“这些,还不够吗?”<br />
张崇明一叹:“若只有这些,最后招的还是些不愿意去的。”<br />
萧瑾挠了挠脸颊。<br />
顾淮南这时却开了口:“听闻两广湿热,那稻谷定能一年两熟了?”<br />
萧瑾眼睛一亮:“岂止?!若算上稻麦轮作的话,一年可以三熟!”<br />
冯慨之也忍不住心动了,这要真难一年三熟的话,那肯定有人愿意去的。